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希氏束和左束支区域的生理性起搏较右室心尖部起搏明显改善心脏的电机械同步性,改善心功能。希氏束起搏是最生理的起搏方式,而且可纠正大部分的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改善心脏再同步化,但也存在起搏阈值高、R波振幅低和潜在的希氏束远端病变风险。左束支呈扇形分布左室间隔内膜面下,起搏阈值和R波振幅同右室心尖部相似,而且左束支近端起搏可纠正病变于希氏束的左束支传导阻滞,可作为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备选方案。现就左束支的解剖、左束支区域起搏的电生理特点和左束支区域起搏的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生理性起搏如希氏束起搏和左束支区域起搏能明显改善心脏电机械收缩同步性,而左束支区域起搏相较于希氏束起搏植入成功率高,起搏阈值低而稳定,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左束支区域起搏用于合并左束支阻滞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已得到初步证实,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现就左束支区域起搏在合并左束支阻滞的心力衰竭患者中的相关研究及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右束支传导阻滞对左束支区域起搏最佳房室间期的影响。方法:纳入19例行左束支区域起搏的患者,术前采集心电图明确束支传导阻滞情况,术后在超声心动图指导下获取最佳房室间期,比较不同房室间期下所获取的超声参数差异及右束支阻滞对于房室间期选择的影响。结果:通过超声心动图优化房室间期,可使心脏血流动力学最优化;术前伴右束支阻滞患者的最佳房室间期短于不伴右束支阻滞者(P0.05)。结论:左束支区域起搏是一种可行性高的生理性起搏方式,房室间期的选择可影响行左束支区域起搏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态,最佳房室间期的选择具有个体差异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可能影响最佳房室间期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比较自身心律、左束支起搏、右室心尖部或右室流出道起搏时心电图的形态和QRS波群时限等,找寻左束支起搏心电图的特征表现。方法选取拟行左束支起搏42例患者,记录标准12导联体表心电图,通过测量,分别比较自身心律、左束支起搏及右室心尖部/右室流出道起搏时QRS波群时限、电轴、形态及ST段的差异。结果自身心律与左束支起搏相比,QRS波群时限无统计学差异(P=0. 49),但与右室心尖部/右室流出道起搏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 <0. 000)。左束支起搏组,V1导联呈特征性"M"或"r SR"的比例为76. 19%;a VR导联亦可呈特征性"M"或"r SR"表现,比例为78. 57%。对于自身心律为右束支阻滞者,左束支区域起搏仅V1导联呈"M"或"r SR",a VR导联呈QS型,而无特征性"M"或"r SR"表现。与经典的右束支阻滞心电图比较:左束支起搏ST段和T波改变无规律性。结论左束支起搏心电图QRS波群时限和电轴与自身心律相比无显著差别,V1及a VR导联均可见特征性"M"或"r SR"表现,右束支阻滞患者仅V1导联呈特征性表现,但依靠心电图的特征性"M"或"r SR"改变判断起搏位点有局限性。  相似文献   

5.
传统右心室起搏会增加心功能不全、心房颤动的风险。希氏束起搏虽然有很好的生理性,但是在临床应用中有明显的局限性。而近年提出的左束支起搏在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中均被证实是可行、有效和安全的。左束支起搏既有生理性起搏的优势,又克服了希氏束起搏和双室起搏的一些问题,且已有规范的手术流程,虽存在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但应用前景良好。本文旨在综述左束支起搏的临床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6.
<正>左束支区域起搏(left bundle branch area pacing,LBBa P)是近几年出现的新型生理性起搏方式[1],包括左束支起搏(left bundle branch pacing,LBBP)(图1)和左心室间隔起搏(left ventricular septal pacing,LVSP)[2]。LBBP是经静脉穿间隔后起搏近端左束支或其分支的起搏技术,通常同时夺获或不夺获局部左心室间隔心肌[2]。LVSP是在左束支区域的间隔起搏,仅捕获左心室间隔心肌,且未捕获左束支或未达到左束支捕获标准[3-4]。传统的右心室间隔起搏具有引起左心室电-机械不同步的风险,进而导致心功能下降[5-7]。希氏束起搏(His bundle pacing,HBP)是真正的生理性起搏方式,通过直接夺获传导束实现心脏电-机械活动同步化,降低心力衰竭的发生率[8-9]。  相似文献   

7.
对于慢性心衰合并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左束支区域起搏理论上可直接激动传导阻滞的左束支,且较希氏束起搏具多个优点,具有相对更广泛的适应证。本文就左束支起搏安全性及可行性研究的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比分析在左束支区域的不同部位进行左束支起搏(LBBP)后的心电图变化,探索左束支区域不同部位起搏后Ⅱ及V4导联心电图的图形特征。方法 选择2021年8月至2022年8月于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行LBBP治疗的17例病窦综合征或房室传导阻滞且有起搏器适应证的成人患者,每例患者均在术中右前斜30°下进行右室造影,定位左束支分布区域,以大致左束支区域中心点进行长轴和短轴二等分,仅对左束支区域进行四分区,且LBBP成功后均把电极末端位置在影像轮廓内进行标记,搜集记录入院至术前、术中及术后3个月资料。术前、术中由锦江电子多导仪,术后由中旗iMAC1200心电图机进行12导联心电图数据收集,分析左束支不同部位固定电极起搏后即刻及术后3个月Ⅱ及V4导联起搏图形移行变化即R>S、RS[72%(8/11)],而在3+4区Ⅱ导联全部为R相似文献   

9.
本例心电图未见P波,基础心律为心房颤动,可见两种形态的QRS-T波群,其中一种形态(R1、R2、R4、R10、R13、R14、R15)呈类右束支传导阻滞图形,频率60次/min,可确定为心房起搏(左束支区域起搏),另一种形态(R3、R5~R9、R11、R12)考虑真正心室起搏,由于频率不固定,且>60次/min,因此提示此时的工作方式为AS-VP,说明起搏器感知了“心房”事件而抑制了心房起搏并触发心室起搏,由于心房电极置于左束支区域,我们观察心电图可以发现。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右室心尖部起搏患者V1导联呈现右束支阻滞图形的特点、出现的可能机制以及鉴别诊断方法。方法选取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05—2007年于右室心尖部植入起搏电极的患者,分析患者完全右室起搏时V1导联呈右束支阻滞图形患者的超声心动图、胸部X线等资料,并与同期V1导联呈左束支阻滞图形变化的右室起搏患者以及植入左室心外膜电极的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体表心电图特点进行对比。结果共有9例患者术后完全心室起搏时V1导联呈右束支阻滞图形,术后超声心动图以及胸部X线检查证实起搏电极均位于右心室,QRS波平均电轴为-61.7±15.6,与随机选取50例术后体表心电图呈左束支阻滞的右室电极植入患者心电图相比,QRS波电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7例行左室心外膜起搏者QRS波电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呈右束支阻滞者其肢体导联I、aVL导联QRS波均直立,与呈左束支阻滞患者相同,而左室心外膜起搏者其I、aVL导联QRS波为负向。结论当患者V1导联呈右束支阻滞形态时可通过I、aVL导联QRS波形态和QRS波电轴可以判断是否为右室起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