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观察经后路寰枢椎侧块内固定治疗寰枢椎不稳的疗效。方法采用经后路寰枢椎侧块内固定加自体松质骨颗粒植骨术治疗寰枢椎不稳定14例。结果寰枢椎获解剖复位13例,大部分矫正1例,内固定位置良好,未发生与螺钉相关的神经血管并发症、内固定松动或断钉现象。均获得骨性融合。随访9-36个月,临床症状均缓解。结论经后路寰枢椎侧块内固定治疗寰枢椎不稳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齿状突骨折伴寰枢椎脱位后路侧块钉板内固定术的适应证与疗效.方法 对齿状突骨折12例(Ⅱ型骨折8例,Ⅲ型骨折4例,均伴有寰枢椎脱位)者,术前予颅骨牵引5~7 d,在全麻下行后路侧块钉板内固定术.结果 12例平均随访16.5个月,齿状突骨折全部骨性愈合,寰枢椎脱位满意复位10例,改善2例,复位满意率为83.33%.结论 后路侧块钉板内固定能使齿状突骨折获得良好的稳定性,与其它术式相比,有着更广的适应证.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应用寰枢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治疗少儿上颈椎不稳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在气管插管全麻下对8例4~10岁的幼儿上颈椎不稳患者施行寰枢椎后路椎弓根钉棒固定。结果全组8例均获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后随访6~22个月,临床症状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X线、CT复查螺钉位置良好,无松动、断钉,植骨3~6个月后均达到满意融合。结论少儿具有进行寰椎和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的临床可行性,可作为治疗少儿寰枢椎不稳的方法选择。  相似文献   

4.
许英杰  刘迎春 《山东医药》2009,49(38):64-65
目的观察Magerl法内固定治疗寰枢椎不稳的疗效。方法采用Magerl法内固定治疗寰枢椎不稳26例。结果共植入螺钉52枚。随访8-36个月,术后JOA评分14.0-16.4分,平均15.40分。改善率平均78.13%±4.24%。术后无椎动脉和脊髓损伤发生,植骨全部融合。结论Magerl法内固定治疗寰枢椎不稳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
王勤俭  王宏坤 《山东医药》2011,51(31):105-106
目的探讨综合疗法治疗寰枢关节半脱位的效果。方法对49例寰枢关节半脱位患者采用床头牵引、手法复位及中西医药物治疗,均7d为一疗程,4个疗程后判定疗效。结果临床治愈40例,显效6例,好转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临床治愈+显效+好转)为97.9%。结论综合疗法治疗寰枢关节半脱位具有疗程短、方法简单、治愈率高等优点,但临床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相似文献   

6.
2004年5月~2005年10月,我们对12例外伤性寰枢椎脱位与不稳患者施行了后路寰枢椎融合术,疗效满意。现将围手术期护理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寰椎连接颅与颈椎,是脊髓生命中枢对应部位,其解剖位置重要。若发生寰枢椎脱位或寰枕部不稳,可直接压迫延髓,危及患者生命。因此,对寰椎部位切实有效的固定至关重要。寰枢椎后路钉板固定是新近出现的寰枢椎后路固定技术,其将螺钉分别固定于寰椎和枢椎上,具有操作方便、固定性能好的特点。该文就寰椎后路螺钉固定技术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鼻插管口腔松解减压复位后路融合固定治疗不可复性寰枢椎脱位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期间于本院骨外科收治的18例不可复性寰枢椎脱位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经鼻插管口腔松解减压复位后路融合固定治疗.分析该术式的治疗疗效.结果本组患者手术耗时在3.2~6 h范围之内,平均手术时间(4.22±0.54)h;手术出血量为550~780 mL,平均(652.20±55.23)mL;术后3 d采用CT复查,结果显示寰枢椎脱位关节复位理想,固定位置令患者满意,且椎弓根螺钉与椎动脉及脊髓关系理想.术后随访12个月,寰枢椎获得良好的骨性植骨融合,未发生内固定断裂及松动等方面的合并症;本组不可复性寰枢椎脱位畸形患者术后JOA评分及颈椎伸屈活动度均分别显著大于术前(P均0.05),术后VAS评分显著低于术前(P0.05);本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量表各维度评分均分别显著高于术前(P均0.05).结论经鼻插管口腔松解减压复位后路融合固定治疗不可复性寰枢椎脱位畸形的临床疗效显著,应加以推广.  相似文献   

9.
<正>寰枢椎解剖结构复杂,普通X线平片常常难以达到诊断的目的,常规CT诊断寰枢椎损伤也有一定难度。多层CT多平面重组(MPR)图像直接用于诊断的前提是图像质量及诊断符合率不低于直接扫描图像。本研究在多层CT扫描的基础上,利用多向调整MPR获得轴面、冠状面和矢状面的寰枢关节断层图像,使寰枢椎成像更加清晰,为临床判断寰枢椎骨折部位、程度以及是否伴有脱位等提供重要信息。笔者旨在探讨多层螺  相似文献   

10.
颅底凹陷是颅颈交界区骨质发育异常所致的复杂畸形,表现为齿状突向后上移位突入枕骨大孔,常合并寰枕融合、寰齿间距增大、寰枢椎侧方关节畸形、C2~3融合等;同时也常合并神经结构异常,如:小脑扁桃体下疝、脊髓空洞。这些复杂的畸形常伴随颅颈交界区稳定性的破坏,其中寰枢椎失稳是该病症状产生与加重的最重要因素。近年来,随着寰枢椎结构及稳定性的分析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对颅底凹陷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案的选择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现对颅底凹陷寰枢椎稳定性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双ENDOBUTTON CL钛板与锁骨钩钛板治疗Tos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67例Tossy Ⅲ型肩锁关节脱位患者,采用切开复位锁骨钩钛板内固定术治疗32例(锁骨钩钛板固定组),采用切开复位ENDOBUTTON CL系统内固定术治疗35例( ENDOBUTTON CL固定组)。对两组进行肩关节功能评定。结果67例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8~28(12.4±2.6)个月,脱位全部复位,无再脱位,均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按照Constant CR标准评定患者术后的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锁骨钩钛板固定组优11例,良9例,可7例,差5例,优良率为62.5%(20/32)。 ENDOBUTTON CL固定组优16例,良14例,可4例,差1例,优良率为87.7%(30/35),两组疗效的优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577, P<0.05)。结论双ENDOBUTTON CL 钛板治疗Tossy Ⅲ型肩锁关节脱位的效果好于锁骨钩钛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回顾性分析成人胸椎结核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探讨胸椎结核术式选择的适应证。方法2001年1月至2010年12月采用不同手术方法治疗成年胸椎结核患者112例,81例非跳跃性结核患者获得平均37(17~72)个月的随访。其中有23例合并脊髓功能障碍。根据病灶部位和病变程度采用5种手术方式:A组(18例),胸廓内胸膜外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B组(21例),经胸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C组(10例),胸膜外经肋横突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D组(27例),后路固定一期或二期前路经胸或胸膜外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E组(5例),上胸段结核胸骨柄或胸骨劈开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结果(1)手术时间和出血量:手术平均时间A,B,c,D,E组分别为3.5,3.0,3.0,4.5,4.0h;术中平均出血量A,B,C,D,E组分别为350,450,300,640,600ml。(2)脊柱后凸畸形矫正率:A组(47.5±11.8)%,B组(46.9±10.2)%,C组(59.9±17.4)%,D组(61.7±18.6)%,E组(44.1±8.7)%。(3)末次随访时矫正角度丢失率:A组(64.2±19.1)%,B组(63.8±18.1)%,C组(56.9±11.8)%,D组(53.6±15.6)%,E组(63.5±17.1)%。23例伴有脊髓压迫症状的患者中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至少提高了一级。结论胸椎结核的术式选择应根据病变的部位、范围以及患者的一般状态而定。老龄患者由于体质差,最好采用胸膜外经肋横突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路固定在矫正脊柱后凸畸形及维持矫形方面要优于前路固定。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早期骶髂关节结核的诊断方法及疗效。 方法 分析2005年2月至2011年6月在武警北京市总队第二医院就诊并接受治疗的20例早期骶髂关节结核患者,依据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穿刺活检病理检查明确诊断,按照Kim分型,其中Ⅱ型8例,Ⅲ型12例。行手术病灶刮除、取自体骨进行植骨术。观察其治疗效果,采用Majeed评分系统,从疼痛(30分)、工作(36分)、就座(10分)、性生活(4分)和站立(20分)方面分别评分,总分为100分,计算总分后进行临床分级,优(>85分)、良(70~84分)、中(55~69分)、差(<55分)四级。本组患者术前Majeed评分,其中优0例、良2例、中14例、差4例。 结果 20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无复发、感染及骶髂关节分离脱位等并发症,所有患者均于术后3~6个月恢复正常训练及出勤。术前Majeed评分平均(61.75±6.54)分,术后末次随访平均(92.75±3.70)分,术后Majeed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提高(t=3.481,P<0.001)。 结论 早期骶髂关节结核可依据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穿刺活检病理检查得以早期明确诊断,降低误诊率;进行系统规范的抗结核药物及手术治疗,预后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法洛四联症(TOF)合并体肺侧支血管的患者采取一站式内外科镶嵌治疗(Hybrid)的临床效果。方法入选2008年1月至2013年6月于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就诊的79例TOF合并体肺侧支患者,平均年龄(5.4±3.9)岁,平均体重(18.2±5.7)kg,术前均经心脏彩超检查明确诊断,全组患者在术前行64排心脏增强CT检查,肺血管无不良发育,McGoon指数为1.7±0.6, Nakata指数为176.7±7.3。76例初步筛查有体肺侧支血管,术前均行心血管造影检查。3例术前漏诊,术后行心血管造影确诊。结果本研究患者中死亡4例,死亡率5.1%。1例死于肺部感染,3例死于顽固性心力衰竭。所有患者侧支血管直径最小2.5 mm,最粗9.4 mm,平均(5.3±2.1)mm。每例患者最少放置弹簧圈2枚,最多21枚,平均10.2枚;其中一支血管最多置入弹簧圈9枚。封堵血管最少1支,最多11支,平均3.7支。1例患者术后出现侧支血管再通(或出现新的侧支血管),再入导管室行侧支封堵术。术后14例患者并发肺部感染,3例出现肺水肿。75例患者随访12~75个月,均存活。4例TOF行心内修复术后NYHA心功能分级Ⅲ~Ⅳ级,其余患者心功能分级好于Ⅱ级。结论合并有体肺侧支的TOF患者在围术期采取内外科镶嵌治疗技术处理体肺侧支,可提高手术成功率,改善预后,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小板活化因子(platelet activating factor,PAF)在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伴心血管危险因素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在心血管内科门诊诊断为高血压的患者332例,男134例,女198例,年龄(61.4±8.7)岁为研究对象。根据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按伴危险因素分层分为4组:Ⅰ组无其他危险因素者50例、Ⅱ组伴1~2个危险因素者134例、Ⅲ组≥3个危险因素或靶器官损害或合并糖尿病者103例、Ⅳ组并存的临床情况者45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对血清PAF浓度进行检测,按PAF不同浓度进行分级,PAF1ng/mL,5ng/mLPAF≥1ng/mL,15ng/mLPAF≥5ng/mL,PAF≥15ng/mL共4级并进行比较。结果血清PAF浓度由低到高例数比例Ⅰ组为40%,42%,10%,8%例;Ⅱ组为68%,42%,25%,9%例;Ⅲ组为12%,14%,34%,41%例;Ⅳ组为9%,20%,31%,40%例。经等级资料秩和检验,采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提示4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χ2=68.959,P=0.000)。等级资料两两比较采用Mann-Whitney Test检验:Ⅰ组与Ⅱ组Z=-2.624,P=0.009;Ⅰ组与Ⅲ组Z=-6.442,P=0.000;Ⅰ组与Ⅳ组Z=-4.940,P=0.000;Ⅱ组与Ⅲ组Z=-6.534,P=0.000;Ⅱ组与Ⅳ组Z=-3.924,P=0.000;Ⅲ组与Ⅳ组Z=-0.827,P=0.408。结论检测PAF浓度对高血压伴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患者的病情评估有一定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婴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后获得性声门下狭窄(acquired subglottic stenosis,ASGS)的易感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广东省人民医院2004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通过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并声门下狭窄,年龄<1岁婴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共42例患儿纳入研究,男27例,女15例,年龄2.0(0~11)个月,体质量4(3.0~7.0)kg.Ⅰ度ASGS 7例、Ⅱ度15例、Ⅲ度20例,无Ⅳ度患儿.所有患儿的气道问题都在本院完成从临床观察、保守疗法和(或)气管扩张术的治疗,40例完成随访,均治愈,2例失访,随访时间21(2~84)个月.所有患儿均有接受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手术麻醉气管插管的病史.其中0~1个月、2~6个月及7~11个月婴儿在本院小儿心外手术麻醉后的ASGS发生率分别为3.12% (20/642)、1.25%(18/1445)及0.25%(4/1573).气管内置管时间为(6.44±0.71)d,在<1岁心脏手术后患儿中,置管时间≥4d的ASGS的发生率为4.07% (31/761),较置管时间24~96 h及<24 h的1.42%(8/564)及0.13%(3/2335)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感染31例,置管<4 d(11例)和≥4d(31例)患儿的感染发生率分别为27.27%(3/11)及90.32%(28/3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有(P<0.05);气管插管内径为(4.14±0.35)mm;有反复气管插管史患儿占50.0%(21例).结论 先天性心脏病心外手术时麻醉气管插管损伤是本组ASGS的最重要的原因,年龄越小发生率越高,年龄、气管内置管时间、管径大小、感染及插管次数可能是ASGS的危险因素.本组患儿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7.
重症肺结核并发呼吸衰竭7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星宇 《内科》2008,3(2):166-167
目的探讨重症肺结核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表现特征及治疗对策。方法回顾分析70例重症肺结核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临床资料及治疗经过。结果(1)重症肺结核合并呼吸衰竭以低氧血症为特点,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高二氧化碳血症。(2)70例重症肺结核中以肺部感染为诱因者32例(45.71%),其他诱因为咯血14例(20.00%)、病灶进展13例(18.57%)、气胸11例(15.71%)。(3)70例均合并呼吸衰竭,其中Ⅱ型呼衰63例(90%),Ⅰ型呼衰7例(10%)。均有一种或一种以上并发症,多器官功能衰竭(MOF)33例(47.14%)。(4)经常规治疗70例中有51例缓解,19例死亡。第一次呼吸衰竭至死亡时间平均为2.6年,并发MOF者病死率高达82%。结论重症肺结核易导致呼吸衰竭,肺感染为最常见诱因,易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病死率高。及早发现肺内感染及呼吸衰竭,及早应用抗生素及综合治疗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比两性霉素B与伊曲康唑治疗C0PD合并侵袭性肺曲霉菌病(IPA)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及治疗费用。方法对比研究我院两性霉素B治疗COPD合并IPA的52例患者诊疗过程与伊曲康唑治疗COPD合并IPA的25例患者诊疗过程。结果两性霉素B治疗COPD合并IPA有效率70.2%,不良反应发生率53.1%,主要是低血钾(44.7%),寒战发热(31.9%),中位疗程29天,治疗经费1820元,7例中途放弃治疗(14.9%);伊曲康唑治疗COPD合并IPA有效率68.4%,不良反应发生率10.5%,均为轻度肝功能异常(5.3%),中位疗程26天,治疗经费28000元,6例中途放弃治疗(24%)。结论与伊曲康唑相比,两性霉素B治疗COPD合并IPA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但无严重不良反应,且治疗经费低,患者能坚持治疗,是较为安全有效的一线抗真菌药物。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目的 掌握应城市晚期血吸虫病 (晚血) 患者的基本情况, 为做好晚血救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方法 收集应城市 晚血患者临床资料, 进行分析。结果 结果 截至2014年12月30日, 该市共有晚血患者96例, 其中男性68例 (70.8%)、 女性28 例 (29.2%), 平均年龄64.2岁; 晚血分型以腹水型为主 (90.6%), 巨脾型次之 (5.2%), 结肠增殖型、 侏儒型各占2.1%。血吸 虫病免疫学检测阳性者48例 (50.0%), ELISA、 IHA单项阳性者分别为8例 (8.3%) 和12例 (12.5%), 肝纤维化4项 (HA、 LN、 CIV及PCⅢ) 均正常者15例 (15.6%)。结论 结论 应城市虽已达到传播控制标准, 但部分晚血患者肝纤维化持续进展, 因 此救治措施和力度尚不能减弱, 尤其是对腹水型患者的治疗及救助工作。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改良MazeⅢ术治疗心房纤颤的疗效。方法 60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伴心房纤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患者在行瓣膜置换(成形)术治疗心脏瓣膜病的同期以行改良MazeⅢ手术治疗心房纤颤;对照组仅施行瓣膜置换(成形)手术。结果观察组全组病例无死亡,未发生任何与改良M azeⅢ手术相关的并发症。观察组术后当日、1周、1个月、3个月的房颤转复率分别为93.3%、86.6%、83.3%、96.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3.3%、6.66%、6.66%、6.66%,P均〈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窦性心律者20例,转复率为90.9%(20/22);术后12个月窦性心律者8例,转复率为100.0%(8/8)。结论 改良MazeⅢ手术治疗心房纤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