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作者对97例老年心肌梗塞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和随访。发现心肌梗塞后有无远距离心肌缺血与心律失常关系密切。统计学分析表明,有远距离心肌缺血合并心律失常者较无远距离心肌缺血合并心律失常者明显升高(P<0.05),尤以室性心律失常为多见。这可能是由于心肌梗塞后心肌持久性缺血,导致心功能不全的发生率较高的缘故。  相似文献   

2.
心肌梗塞死亡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80岁以上的老年人死亡率高达80%。再发心肌梗塞或长期心绞痛的病人,头两年死亡率增加两倍,伴有高血压或糖尿病的患者能增加急性期和晚期死亡率。长期吸烟者亦为重要危险因素。女性较男性预后差,是因为冠心病在女性发病较晚的缘故。 心肌梗塞超急性期和晚期出现持续性或再发心肌缺血,中、重度左心机能减退和室性心律紊乱是增加心肌梗塞死亡率的危险因素。尤以前二者更为严重。频发室性早搏经常发生在显著左心肌能不全或再发心肌缺血。  相似文献   

3.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合并心律失常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合并心律失常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分类。方法对123例发生无症状性心肌缺血老年患者的动态心电图(Holter)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其中78例发生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老年患者合并心律失常,并以激动起源异常多见,而激动传导异常较少;心律失常最常见为室性早搏,24h动态心电图监测中发生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次数>10次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增高。结论老年患者发生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合并心律失常以激动起源异常多见,其中室性早搏最常见,多次发生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加重心肌损伤可能是导致发生心律失常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老年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的室性心律失常与心肌缺血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了解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的室性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的特点及两者的关系。方法  90例老年 (≥ 6 0岁 )高血压患者经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室质量指数 (LVMI) ,分为左室肥厚 (A组 )和非左室肥厚 (B组 )。经2 4h动态心电图测定 2 4h室性早搏总数 (VPCs)、Lown’s分级、ST段压低程度、持续时间及 2 4h发作次数。结果 A组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增加 (P <0 .0 5 ) ,室性早搏 :75 %比 5 4% ,Lown’s 3~ 4级 :2 6 %比 4%。A组发作性ST段压低的发生率高 ,缺血持续时间长 (5 0 %比 15 % ,P <0 .0 5 )。所有缺血发作均为无症状性。室性心律失常与心肌缺血的昼夜节律变化基本相同。结论 无冠心病临床证据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的室性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的发生率增加 ,两者的昼夜节律变化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5.
虽然室性早搏是心脏性死亡和猝死的一个危险因素,然而抑制慢性室性早搏能否减少致命性心律失常或猝死,迄今尚无定论.急性心肌缺血时,潜在致命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可并无先兆;反之,出现先兆性心律失常并不一定均发生致命性心律失常,作者通过对入院前心脏停搏幸存患者的长期观察发现,抗心律失常药物维持在稳定的血浆治疗浓度,即使不能抑制慢性室性早搏,但却能防止心脏停搏的再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并分析以左心功能不全为首发症状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老年患者心肌梗死的发病特点及其病因和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09年3月至2013年11月来我院急诊科就诊的以左心功能不全为首发症状的112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临床特点、并发症及危险因素等,另外选取同时期非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6例作为对照(非老年组)。结果以左心功能不全为首发症状的老年患者以男性居多,多为无痛型梗死,多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等危险因素,诱因不明显,与非老年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以左心功能不全为首发症状的老年患者非ST段型心肌梗死患者发病率高于非老年组(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多见于老年患者,其中男性发病率较高,患者多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左心收缩舒张功能损伤造成急性左心衰,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要重视各种高危因素,积极预防。  相似文献   

7.
心肌梗塞后残余心肌缺血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肌梗塞后残余心肌缺血研究进展山东省千佛山医院心血管病研究室王立军综述崔连群龚兰生审校残余心肌缺血(ResidualIschemia,RI)是指急性心肌梗塞24小时后仍然存在的心肌缺血。有再梗塞、猝死的潜在危险。因此,正确评价并有效的治疗RI,对改善...  相似文献   

8.
老年糖尿病患者合并无症状心肌缺血的发生率较高 ,其起病隐袭 ,如不积极防治 ,病情可突然恶化 ,甚至导致猝死。我们收治 50例老年糖尿病伴心肌缺血患者 ,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观察组为 50例 2型糖尿病伴心肌缺血患者 ,年龄均 >60岁。糖尿病按 1985年 WHO标准诊断。心肌缺血诊断标准为静息心电图 S- T段压低、T波倒置 ;动态心电图 S- T段下移≥ 1mm,持续时间≥ 1分钟 ,两次发作间隔不少于 1分钟。入院后做 15导联心电图、2 4小时动态心电图 ,查空腹血糖和馒头试验。对照组为同期住院的 50例无糖尿病及糖耐量异常而心电图示心肌缺血者 ,…  相似文献   

9.
老年冠心病患者无症状心肌缺血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无症状心肌缺血(SMI)的临床特征。方法应用动态心电图检测48例老年冠心病患者109阵次SMI和28例中年冠心病患者30阵次SMI。结果老年冠心病患者SMI发生率高于中年组,以上午9~11时发作最频,其发作高峰与血浆儿茶酚胺生理高峰浓度时间一致,与心肌供血减少有关。老年冠心病患者发作SMI时最大心率和平均心率均低于中年组,而且心律失常检出率高于有痛性心肌缺血时,提示运动不是主要诱因,SMI可诱发心律失常。结论临床不能根据冠心病患者心绞痛的有无决定治疗及判断预后,及时发现和改善心肌缺血状态,减少心律失常,对防止猝死和心肌梗塞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心脏电不稳定是心脏猝死重要因素之一。交感神经兴奋使心脏电势降低,迷走神经兴奋使电势升高。改善自主神经系统则能增进心脏电稳定性,从而降低猝死发生率。作者等用已愈合心肌梗塞的狗作急性心肌缺血所致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氧自由基、心肌细胞凋亡和缺血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相关性。方法制作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对比缺血期与再灌注期的心律失常发生机率、STT段改变状况、平均持续时间,分析心机丙二醛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力,了解心肌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缺血期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率为7.8%,室性早搏发生率为15.3%,室速发生率为10.6%。再灌注之后,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率为30.5%,室性早搏发生率为68.1%,室速发生率为32.7%,再灌注指标明显比缺血期增高。缺血期的室速的平均发作时间上升,上升至(496±104)s,再灌注之后,室颤持续时间平均为(199±23)s。与缺血组相比较,在灌注之后心机丙二醛含量增高,并且呈现逐渐递增的趋势,心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降低,再灌注2小时后呈现下降趋势,再灌注心肌细胞凋亡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去接学再灌注心肌损伤过程中,心律失常发生机率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变化呈现负相关关系,心肌细胞凋亡变化和心机丙二醛变化呈现正相关关系。结论心肌缺血再灌注后的心律失常与氧自由基和心肌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12.
任军  将建东  蒋超旦 《内科》2013,(6):592-593,605
目的探讨影响伴肾功能不全和(或)糖尿病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对180例老年AMI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比较,结合出院后的长期调查随访,分析AMI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伴糖尿病的老年AMI患者,尤其是合并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住院期间出现严重并发症的几率和病死率均高于非糖尿病和肾功能正常的AMI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43.8个月,存活者出院后死亡和再梗死发生率各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糖尿病,尤其是合并肾功能不全可能是影响老年AMI患者近期预后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老年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的ICU救治方法及救治效果。方法取2013年6月—2016年6月医院收治老年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0例,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根据检查结果结合临床表现对患者进行ICU常规急救,包括:机械通气、建立静脉通道、心电图监护、药物干预等,分析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及预后情况。结果 50例患者均入住ICU进行抢救,患者中12例伴有心力衰竭,占24.0%;3例肾功能不全,占6.0%;5例脑血管意外,占10.0%,20例患者治疗期间发生率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40.0%。对患者进行6个月随访,7例患者最终抢救无效死亡,死亡率为14.0%。结论老年糖尿病合并急性心机梗死患者入院后采用ICU救治效果理想,能降低临床死亡率,改善患者预后,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在患过心肌梗塞病人的各种死亡方式中,以猝死最为常见。猝死的机制还不十分清楚,但已提出几种假设。一般都把猝死归咎于以下因素:(1)左冠状动脉主干中的血栓;(2)纤维蛋白和血小板构成的微血栓的移动,导致心肌缺血,再引起严重的心律失常;(3)慢性心肌缺血导致的心律失常;(4)冠状动脉痉挛引起缺血及心律失常。必须作进一步研究制造一个动物模型来研究猝死的病理生理学。关于在心肌梗塞后如何预防猝死的问题,曾经针对可能导致猝死的多种因素,提出并研究了几种治疗方法。复习已经发表了的临床治疗试验,得出如下的看法: 1.迄今还没有明显有效的办法,用安妥明控制血胆固醇在二级预防(对心梗后病人预防猝死及心梗复发——译者注)方面未收到什么效果;2.对于抗凝疗法仍然有争论;在美国和欧洲,仍在继续研究抗血小板药物及β受体阻滞剂的应用,有希望在今后若干年内得到某些结果。不管怎样,为了检验联合疗法的效果,很有必要进行新一代的临床试验研究。本文中心内容;猝死,次级预防,心肌梗塞,一般评论。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血糖变化对老年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术后肾损害的影响,并对这一人群采取相应的护理预防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住院行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老年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70例,比较其造影前后血糖变化、血肌酐、eGFR之间关系。结果:本研究中此类人群肾损害总发生率8.5%,其中仅有糖尿病的发病率1%,糖尿病合并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中肾损害发生率15.6%。发生肾损害的患者中术后48hScr较术前逐渐增高。急性血糖升高的糖尿病患者中37.5%发生了肾损害,而血糖正常的糖尿病患者中无1例发生了肾损害。冠心病合并糖尿病伴肾功能不全患者介入后24h、48h后餐前、餐后血糖、血肌酐以及eGFR水平较介入前明显升高。结论:对于老年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应评价其肾功能(术前的Scr)、血糖变化等危险因素,采取有效的护理预防措施,对于降低CIN的临床发生率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急性心肌梗塞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颇高,需予预防和治疗以降低死亡率。在冠心病监护单位中,最初强调对心肌梗塞患者进行监护,但最近对无心肌梗塞的急性冠状循环不全患者亦予重视。作者等曾对55例急性心肌梗塞后的患者给服奎尼丁,证明其对心律失常具有预防效果。本文对23例无心肌梗塞的急性冠状循环不全患者,观察其心律失常的自然病史以及硫酸奎尼丁对心律失常的预防作用。在每3小时服300毫克共3次的负荷剂量后,继之以每6小时口服300毫克奎尼丁,或按同法服安慰剂直至第5天。随机  相似文献   

17.
91例猝死患者尸体解剖病理和临床的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猝死的病因、病理基础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91例猝死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91例猝死患者中,老年人62例,占681%,非老年人29例,占319%。心源性猝死68例,占747%,其中冠心病43例,患者主要有冠状动脉多支严重病变;非心源性猝死23例,其中以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所占比例最高,有10例。结论猝死以老年男性多见,有广泛严重冠状动脉病变的冠心病患者猝死发生率高。防治冠心病、改善心肌缺血等综合治疗对预防猝死十分必要。胰源性猝死主要为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所致,误诊率较高。  相似文献   

18.
心脏病患者发生心脏猝死的危险与频发的室性早搏(简称室早)有效密切关系。β—阻滞剂醋丁酰心胺且有阻滞β肾上腺素能受体而发挥抗交感作用和“膜稳定”效应,在心肌梗塞后长期给预防性的治疗,可能减少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本文观察了醋丁酰心胺对心肌梗塞后或有器质性心脏病者伴发室早的短期和长期疗效作用,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自1978和1980年两份研究报告公布后,苯磺唑酮已用于防治心肌梗塞后的猝死。作者报告3例用苯磺唑酮治疗后发生可逆性急性肾功能不全患者。3例均为男性,年龄45~66岁,患急性心肌梗塞合并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衰用地高辛和利尿剂治疗后得以缓解。3例患者在心肌梗塞后于第8天、1个月和4个月,开始服用苯磺唑酮600~800mg/d,分次口服,以减少猝死的危险。患者均无肾脏病史,服药前肾功能亦  相似文献   

20.
一些研究证明,冠心病患者短暂性心肌缺血的发生率在清晨明显增高,该期间心肌梗塞和冠心病猝死发生率亦同时增加。为了确定夜间觉醒和起床对心肌缺血的触发作用,本研究观察了冠心病患者夜间觉醒和起床后又入睡的病人心肌缺血的发生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