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60岁以上老年主动脉夹层患者在深低温停循环(DHCA)结合顺行性选择性脑灌注(ASCP)手术中脑保护管理方法。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3年4月行主动脉夹层手术的老年患者(60岁以上)62例,体外循环均采用DHCA技术和在DHCA基础上行ASCP,应用离心泵头,控制脑灌注的流量及压力。术中监测血液稀释度、平均动脉压、电解质和血糖等变化,使用降温期间用PH稳态、低流量及复温期间用α-稳态的联合方法进行血气分析,调节酸碱平衡,给予常规超滤与零平衡超滤相结合,记录尿量。结果体外循环转机时间为104~206 min,平均(164.8±38.1)min;升主动脉阻断时间为27~125 min,平均(90.1±32)min;停循环时间为(n=53)18~61 min,平均(36.2±15.7)min,脑灌注时间15~55 min,平均(37.8±10.6)min辅助时间13~79 min,平均(47±20.9)min;常规超滤54例,超滤液量为1 200~5 000 ml,常规超滤和平衡超滤相结合4例,超滤液量为5 000~7 000 ml,全部患者手术顺利,血流动力学平稳,顺利停机,安返监护室,术后14~70 h清醒,术后早期出现躁动3例,短期低氧血症5例,肾功能不全2例,61例治愈出院,1例术后死于肾衰竭及脑出血。结论在DHCA期间合理安全的脑保护,有利于提高老年DeBakey主动脉夹层患者心脏手术中体外循环的质量,确保术中安全,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37例原位心脏移植体外循环管理经验。方法:37名患者进行了同种异体心脏移植手术,术前心脏超声检查EF值平均(24.52±4.79)%;采用中度低温、轻中度血液稀释、中高流量体外循环灌注。术中监测血气和电解质,常规使用超滤技术和白蛋白。供心保护采用HTK心肌保护液,经主动脉根部灌注冷HTK心脏停搏液,快速取下心脏,并放置于冷HTK液中低温保存。结果:供心热缺血时间(7.7±1.7)min,冷缺血时间(194.52±121.57)min,体外循环时间(110.87±29.83)min。主动脉阻断时间为(47.83±8.91)min,平均动脉压55~85mmHg。37例患者均顺利脱离体外循环机。结论:良好的供心保护,体外循环过程中保持平均动脉压在60~80mmHg及晶胶比在0.45~0.60,血气和电解质的动态监测以及超滤和白蛋白的应用是心脏移植体外循环管理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老年心脏瓣膜病患者心脏瓣膜置换术体外循环管理经验。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老年心脏瓣膜疾病患者295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老年人患者心脏瓣膜置换术体外循环管理。结果体外循环时间44~318 min,平均(120.8±50.9)min;主动脉阻断时间24~192 min,平均(87.3±36.9)min。术后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2~352 h,平均(27.6±42.5)h;ICU逗留时间1~40天,平均(2.8±4.8)天;住院时间11~64天,平均(25.5±9.1)天。本组围术期共死亡10例(3.4%),术中死亡2例:左心室破裂1例,另1例为巨大左心室患者,术毕反复室颤、并发低心排出量综合征而死亡;术后死亡8例,死亡原因为:恶性心律失常2例,多器官衰竭5例,低心排出量综合征2例。放弃治疗5例(低心排出量综合征1例,肾功能衰竭3例,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结论尽管老年心脏瓣膜病患者手术风险较高,加强体外循环管理可为心脏手术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老年心脏手术体外循环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老年心脏手术体外循环技术。方法 :分析 4 9例 6 0岁以上患者体重 ,体外循环中血液稀释度 ,预充液晶胶比。监测术中血气、血钾、血流动力学改变、温度及转流时间。结果 :体外循环时间 32~ 4 2 0min ,主动脉阻断时间 2 0~ 2 5 1min ,其中 >12 0min 13例。术中灌注压 6 0~ 80mmHg(1mmHg=0 .133kPa) ,血钾 5 .0~ 5 .3mmol L ,血气 (37℃ )pH 7.4~ 7.5 ,PCO2 3.7~ 5 .2kPa ,HCO32 2 .0~ 2 6 .8,心脏自动复跳率 5 5 .1%。全组 4 9例中 ,术后死亡 2例。结论 :为了提高老年心脏手术体外循环质量及手术成功率 ,强调①选择优质膜式氧合器。②体外循环中维持红细胞压积稍高于青、中年人。③采用高流量灌注 ,维持良好灌注压。④含血停搏液行心肌保护。⑤抑肽酶的应用及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技术的使用  相似文献   

5.
分析38例儿童法洛四联症(TOF)根治术的体外循环(CPB)资料.结果显示本组患儿CPB时间(108.9±23.5)rain,主动脉阻断时间(68.6±23.6)min.主动脉开放后36例(95%)心脏自动复跳.常规应用多巴胺支持撤机,停机顺利.36例采用中低温中低流量灌注,2例采用深低温低流量CPB,CPB中尿量(324.7±268.9)ml.全部应用改良超滤(MUF)共(12.2±2.5)min,滤出液(451.4±90.3)ml,超滤后红细胞压积(HCT)升至35%~40%.术后呼吸机支持时间(25.5±12.5)h,ICU停留时间(2.7±0.6 d),无死亡病例.认为采用适当的血液稀释和胶体液预充、选择与外科手术相配合的灌注方式、应用MUF、注意术中心肌保护是儿童TOF根治术体外循环管理的重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65岁以上老年人心脏瓣膜置换术的体外循环管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老年人心脏瓣膜置换术2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着重分析体外循环方法和手术方法。全部患者采用气管插管、静吸复合麻醉,中度血液稀释、中度低温、中高流量,冷含血停跳液进行心肌保护,全部应用超滤器。结果体外循环时间(87.2±32.7)min;主动脉阻断时间(58.3±27.5)min。转流中平均动脉压维持在60~90mm Hg(1mm Hg=0.133kPa),超滤量为800~8300mL,心脏自动复跳率86%,本组早期死亡10例(4.3%)。结论体外循环中加强心肌保护;控制血液稀释度,使用血液超滤技术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有效的组织灌注以及良好的保护等综合性措施,有助于脑、肾、肺等重要脏器的保护,有利于提高老年患者心脏瓣膜置换术中体外循环的质量,并确保手术安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婴幼儿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症肺炎的体外循环管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至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78例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症肺炎患儿的临床资料,患者均接受急诊或亚急诊手术。术中应用浅低温、进口膜肺进行体外循环,经主动脉根部顺行灌注康斯特保护液(HTK液)进行心肌保护,术中应用常规超滤联合改良超滤技术。结果:体外循环时间为45~68 min,平均(50.24±12.45)min,主动脉阻断时间为10~60 min,平均(23.56±10.68)min。心脏自动复跳76例(97%)。转流结束后改良超滤时间为8~15 min,平均(10.45±3.24)min。术后死亡3例(3.8%)。结论:婴幼儿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症肺炎常危及患儿生命,早期手术可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体外循环采用常规超滤联合改良超滤技术、合适的膜式氧合器、精确的预充及血液稀释、良好的心肌保护等措施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15岁以下儿童心脏瓣膜置换术中体外循环的特点,探讨最佳的体外循环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01月- 2016年01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15岁以下61例行瓣膜置换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9例,女性22例,年龄1-15岁。病因中先天性瓣膜发育异常36例,感染性心内膜炎9例,先天性心脏病术后13例,瓣膜成形术后3例;所有手术均使用进口中空纤维膜式氧合器。浅或中低温中高流量灌注。采用4:1冷氧合血灌注进行心肌保护。全组病人术中使用常规超滤,部分患儿术后使用改良超滤。结果 患者CPB时间(115.5±57.1) min,主动脉阻断时间(65.5±39.4) min。术中灌注压30-60mmHg,转流过程平稳,尿量满意,心脏自动复跳率96%,全部顺利脱机。全组院内死亡1例(1.6%),术后出现并发症6例(9.8% )。结论 儿童瓣膜置换手术的体外循环,合理的预充和血液稀释,良好的心肌保护,充分的组织灌注;超滤技术的应用等是降低儿童瓣膜手术后并发症,提高体外循环质量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65岁以上老年人心脏瓣膜置换术的体外循环管理方法。【方法】 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开展了232例老年人心脏瓣膜置换术,其中男133例,女99例,年龄65~78岁(69.6±9.2)岁;体重39~81Kg(51±8.2)Kg。手术方式包括二尖瓣置换术(MVR)73例,主动脉瓣置换术(AVR)51例,三尖瓣置换( TVR)3例,二尖瓣及主动脉双瓣置换术(DVR)93例,再次二尖瓣置换术(Re-MVR)7例,再次主动脉瓣置换术(Re-AVR)3例,主动脉带瓣人造血管置换2例,同期行二尖瓣整形(MVP)21例,三尖瓣整形( TVP)66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12例。全部采用气管插管、静吸复合麻醉,中度血液稀释、中度低温、中高流量,冷含血停跳液进行心肌保护,全部应用超滤器。【结果】:体外循环时间46~315min(87.2±32.7)min;主动脉阻断时间25~168min(58.3±27.5)min。转流中平均动脉压维持在6O~90mm Hg,超滤量为800~8300ml,心脏自动复跳率86%,本组早期死亡10例(4.3%)。【结论】 体外循环中加强心肌保护;控制血液稀释度,使用血液超滤技术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有效的组织灌注以及良好的保护等综合性措施,有助于脑、肾、肺等重要脏器的保护,有利于提高老年患者心脏瓣膜置换术中体外循环的质量,并确保手术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10例小儿心脏移植的体外循环及供心保护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2015年共10例14岁以下小儿心脏移植的临床资料。手术在中低温、中度稀释体外循环完成,联合应用多种超滤方式。3例采用腔腔吻合方式,7例采用房房吻合方式。供心保护首先灌注冷改良St Thomas液20ml/kg,摘除供心后置入无菌标本袋内,经主动脉根部再次灌注4℃HTK液40~50ml/kg并将供心保存于其中。上台之前进行供心修剪,并灌注第2次4℃HTK液20ml/kg。结果:供心冷缺血时间为117~522(290±157)min,体外循环时间为71~217(123.6±46.7)min,升主动脉阻断时间为29~105(40.4±24.3)min。其中8例患者顺利停机,2例术后因早期移植物衰竭而使用ECMO。所有患者均康复并顺利出院,术后3周复查射血分数为(68±6.9)%,术后平均随访16个月尚无死亡病例。结论:重视体外循环管理与供心心肌保护,及时使用ECMO辅助是小儿心脏移植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胸腔镜心脏手术微创体外循环的建立方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介绍电视胸腔镜实施心脏手术时微创体外循环的建立方法。方法 :3例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患者采用股动脉、股静脉插管和经第四肋间插入上腔静脉插管建立的微创体外循环 ,借助电视胸腔镜修补房间隔缺损。结果 :3例患者体外循环转流时间分别为 72min、74min、83min ,主动脉阻断时间为 34min、32min、35min ,平均灌注压 (桡动脉压 )维持在 6 8~ 80mgHg ,动脉线压力 180~ 2 18mmHg ,转流中尿量为 75 0ml、15 0 0ml、85 0ml;灌注流量在 2 0~ 2 3L·m-2 ·min-1。 3例患者体外循环过程平稳均顺利停机。结论 :经股动脉、股静脉和上腔静脉插管建立微创体外循环可以满足电视胸腔镜心脏手术操作过程中的灌注要求 ,其方法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70岁以上老年患者体外循环中联合应用零平衡超滤(ZBUF)与改良超滤(MUF)的经验。方法:70岁以上老年患者98例均在低温体外循环下实施手术,转中依血红蛋白(HGB)水平适当ZBUF,停机后行MUF。结果:98例患者均顺利停机。超滤时间40~100(75.3±11.7)分钟,滤出液800~3000(1650±56.6)m L,停机时HGB压积(HCT):24~35(29.2±1.5)%,HGB水平为7.9~9.0(8.6±0.2)g/L,MUF后HGB水平为9.8~12.5(11.2±1.02)g/L。ICU监护时间平均4~6天,平均:4.8天。结论:ZBUF与MUF的联合应用有利于术后多余水分的排出及炎性介质的滤出,对于老年患者和长时间体外循环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我院165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体外循环管理经验。方法:收集165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实施Wheat、David、Bentall及全弓置换和支架象鼻术等术式。根据术式分别采用常规中低温体外循环,深低温停循环(DHCA)加选择性顺行性脑灌注(SACP)等体外循环灌注方法。其中,主动脉全弓置换术均行右锁骨下动脉与右心房插管建立体外循环,在DHCA加SACP下完成主动脉远端支架植入及弓部血管吻合,期间脑灌注流量5~10ml.kg-1.min-1。术中采用单泵双管及单侧选择性脑灌注、α+pH稳态和高氧血气管理及超滤等技术。结果:体外循环转流时间(197.3±28.3)min、深低温停循环时间(25.3±3.8)min、SACP时间(45.2±7.7)min、心肌阻断时间(86.1±10.8)min。重症监护室时间72~516(181.31)h。院内死亡17例(死亡率11.25%),余134例均痊愈出院,出院时心功能NYHAⅠ~Ⅱ级。结论:正确选择体外循环方法及良好的体外循环管理是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成功的保障。主动脉全弓替换术中采用单泵双管及单侧选择性脑灌注、α+pH稳态和高氧血气管理及超滤等技术切实可行,临床预后满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腋动脉插管联合股动脉插管在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对79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经腋动脉插管联合股动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进行手术。结果:2例(2.5%)在术中出现假腔灌注,1例在术中出现不可控出血,4例(5.0%)脑部并发症, 1例(1.3%)肺部感染,4例死亡,1例术后不清醒,1例偏瘫,3例出现插管位置皮肤延迟愈合、感染,2例(2.5%)肾功能不全,术后均未出现插管远端肢体缺血及神经损伤。全组体外循环时间188~321 min,平均(231±30.1)min,心肌阻断时间67~152 min,平均(95±21.1)min,全身停循环时间2~5 min,平均(3±0.8)min。结论:腋动脉插管联合股动脉插管能有效保证重要器官的灌注、减少插管并发症、缩短全身停循环时间,安全用于累及弓部的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老年心脏手术患者的术中重要脏器保护方法。方法 209例老年心脏手术患者,均采用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轻度血液稀释,浅—中度低温,高流量灌注,维持灌注压60-90 mmHg,用血液浓缩器进行超滤和改良超滤保护心、肺、脑、肾等重要脏器。心肌保护采用4:1含血停博液,采用顺行灌注、顺逆联合灌注等方法,灌注温度为温血—冷血—温血。结果本组患者手术期间心、肺、脑功能正常,手术均顺利完成,无手术死亡。结论 老年心脏手术患者应采用轻度血液稀释,浅—中度低温,高流量灌注,并用血液浓缩器进行超滤和改良超滤以保护心、肺、脑等重要脏器功能。心肌保护宜采用4∶1含血停博液,灌注温度顺序为温血—冷血—温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总结心脏手术后A型主动脉夹层的治疗经验。方法 2006年12月至2019年03月,36例心脏术后A型主动脉夹层的患者接受二次手术治疗,男30例,女6例;年龄26-74岁,平均(53.8+11.3)岁。首次心脏手术为非主动脉夹层手术20例,包括主动脉瓣置换9例,二尖瓣置换3例,二尖瓣成形1例,双瓣置换3例,冠脉搭桥2例,主动脉根部替换1例和室间隔缺损修补1例。首次心脏手术为夹层手术的有16例,包括单纯升主动脉替换术后主动脉弓部扩张2例,升主动脉+右半弓替换术后弓部扩张11例,Bentall+孙氏手术后右冠吻合口漏1例,升主动脉+右半弓替换近端吻合漏1例,升主替换+孙氏手术后近端吻合口漏1例。本次手术距首次手术0.3-11年(5.6±3.2y)。结果 所有36例患者均施行了主动脉夹层手术,体外循环90-409min(平均224.5±78.7)min;主动脉阻断60-207min,(平均107.2+39.4)min。34例深低温停循环、低流量选择性脑灌注患者低流量时间16~47min,(平均25.6±8.2)min。死亡2例(5.6%);术后并发症6例(16.7%)。生存患者随访1~148个月(平均40.3+20.3m),随访期间无夹层破裂、截瘫和死亡。结论 心脏手术后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或A 型主动脉夹层术后根部残余夹层或远端弓部扩张患者应及时手术治疗,但手术难度及风险均较初次主动脉手术增加,因此进行心脏手术时应特别注意主动脉操作的规范和准确,一旦心脏术后再发A型夹层则应尽量施行全弓支架象鼻手术,可获得较好的近远期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全胸腔镜心脏瓣膜手术体外循环(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ECC)管理经验。方法自2016年4月至2016年9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行全胸腔镜心脏瓣膜手术119例,全部经颈内静脉和股动、静脉置管行ECC,应用负压辅助静脉引流(VAVD)技术。ECC中鼻咽温28℃~31℃,灌注流量60~80 m L/(kg.min),经加长型灌注针向主动脉根部灌注冷4∶1含血心肌保护液保护心肌。结果 119例患者ECC时间为(143.4±33.9)min,升主动脉阻断时间为(92.4±21.3)min,所有患者手术过程顺利。结论在全胸腔镜心脏瓣膜手术中辅用负压辅助静脉引流技术能明显改善单靠重力静脉引流的不足,选择相对偏大的股动脉插管管径有利术中管理,注意主动脉阻断前的温度管理。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婴儿法洛四联症体外循环(CPB)管理方法。方法 回顾我院自1997年7月开展婴儿法洛四联症心脏手术至2001年9月共28例的CPB情况,包括血液稀释、灌注方式、心脑肺保护等。结果 CPB时间50~406min,平均(112±66)min,主动脉阻断时间31~94min,平均(55±16)min。主动脉开放后28例心脏均自动复跳,自动复跳率100%。26例在多巴胺、肾上腺素支持下撤离CPB,2例经长时间辅助不能脱离CPB。12例采用深低温低流量CPB。CPB中尿量0~450mL,平均(69±25)mL。7例采用超滤的患儿超出液体120~500mL,平均(247±105)mL。停机及术毕HCT分别为0.27和0.33。术后主要并发症为低心排综合征(9)、神经系统损伤(5)、呼衰(3)。结论 婴儿TOF手术的CPB管理是手术成功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我们认为:应采用适中的血液稀释和胶体液预充、选择与外科手术相配合的灌注方式、注重术中心脑肺保护。  相似文献   

19.
70岁以上患者行心血管外科手术的体外循环管理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总结70岁以上患者行心血管外科手术体外循环管理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84例70岁以上老年患者行心脏直视手术前的一般状况和术中体外循环管理方法,并随机选取同期80例40~60岁非老年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患者,通过对比两组患者术前状况和术中管理方法,总结针对老年患者的发病特点所应采取的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结果老年患者术前易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肾功能衰竭、肺功能异常等疾病,术中平均体外循环时间(115.6±27.0)min,升主动脉阻断时间(80.4±32.2)min,最低鼻温(29.8±1.4)℃,最低肛温(30.7±0.8)℃,与非老年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用库血预充71例,占85.3%,明显高于非老年组患者(21例,P<0.05),老年组患者停机时红细胞压积比(HCT)(25.8±3.0)%,而非老年组患者停机时维持HCT(23.4±1.6)%,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老年组患者术中平均动脉压维持60~90mmHg,81例患者顺利脱离体外循环机,3例患者因左心功能差停机困难,采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辅助,预后良好。结论高龄并非心脏手术体外循环的禁忌证,根据其患病特点,合理地行体外循环管理,可以为老年患者成功地进行心血管外科手术提供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深低温停循环三分支主动脉弓覆膜支架植入治疗老年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0年2月至2011年12月,16例老年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平均(64.25±4.49)〕岁;男性12例,女性4例在全身麻醉体外循环下先进行近心端操作,降温至20℃时,停体外循环,选择性脑灌注,术中直视植入三分支主动脉弓覆膜支架重建主动脉弓,主干支架血管近端与替换近端升主动脉的人造血管端吻合。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所有患者术中都顺利植入三分支主动脉弓覆膜支架。本组体外循环时间(181.88±26.51)min,心肌阻断时间(81.69±14.58)min,停循环时间(8.75±7.04)min,选择性脑灌注时间(35.19±5.89)min。术后胸腔及心包积液引流量(812.19±357.29)ml。住院期间死亡1例,死因为术后急性肾衰竭。15例患者定期门诊随访,无死亡和需要再次手术病例,无与覆膜支架相关的并发症发生。复查主动脉增强血管CT(CTA)提示:主干支架血管及分支血管通畅,无扭曲,主动脉弓和胸降主动脉假腔部分血栓形成。结论老年主动脉夹层病情凶险,深低温停循环三分支主动脉弓覆膜支架植入治疗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可简化主动脉弓部手术,降低手术风险,适合老年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治疗,效果满意。但手术例数尚少,长期效果尚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