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观察胺碘酮联合艾司洛尔在射血分数中间值心力衰竭(HFmrEF)患者中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效果。 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并发有HFmrEF的室性心律失常患者11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5例。胺碘酮组在抗心衰治疗同时给予口服胺碘酮治疗,联合组在胺碘酮组基础上联合给予静脉艾司洛尔治疗。对比两组用药前后疗效、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不良反应。 结果 治疗48 h后两组SBP、DBP及心率均显著低于本组治疗前(P<0.05),且联合组显著低于胺碘酮组(P<0.05)。治疗4周后联合组显著有效率及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胺碘酮组(P<0.01)。4周后两组患者的LVEDV、LVESV及LVEF水平与本组治疗前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且联合组与胺碘酮组之间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胺碘酮联合艾司洛尔可有效治疗HFmrEF患者的室性心律失常且安全性较好,但对心功能无明显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与左心室舒张功能的关系。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间来四川省德阳市人民医院就诊的高血压患者120例,根据E/Ea值将高血压患者分为两组,E/Ea15为对照组(n=73),E/Ea≥15为观察组(n=47)。两组患者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和实验室检查,观察心室舒张功能各评价指标的变化。结果观察组24 h平均舒张压(m DBP),夜间平均收缩压(n SBP),24 h舒张压变异系数(24 h DBPCV)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24 h平均收缩压(m SBP),白天平均收缩压(d SBP),白天平均舒张压(d DBP),夜间平均舒张压(n DBP),24 h收缩压变异系数(24 h SBPCV)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 h平均收缩压标准差、24 h平均收缩压变异系数及心率与左心室舒张功能不全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与左心室舒张功能不全呈独立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高血压左心室肥厚与24 h动态血压及其变异性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53例高血压患者,根据有无左心室肥厚分为左心室肥厚组(LVH组)和非左心室肥厚组(非LVH组),分析两组患者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血压变异系数。结果 LVH组24 h平均收缩压(24 h SBP)、日间收缩压(dSBP)、夜间收缩压(nSBP)与非LVH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VH组24 h平均舒张压(24 h DBP)、日间舒张压(dDBP)、夜间舒张压(nDBP);与非LVH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VH组dSBP、nSBP、24 h DBP、dDBP、nDBP标准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左心室肥厚与24 h动态血压及血压变异性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对长期低氧暴露下健康青年男性心脏彩超基础数据的分析比较,揭示低氧暴露下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变化特征,探索防治高原肺动脉高压及慢性高原性心脏病的临床意义。 方法 纳入37名健康青年男性,采用低氧暴露前后自身对照的方法,利用心脏彩超测量左心房内径(LAD)、右心房内径(RAD)、左心室内径(LVD)、主动脉内径(AOD)、室间隔厚度(VST)、左室后壁厚度(LVPWT)、肺动脉内径(PAD)、右室流出道内径(RVOT)、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早期充盈流速(LVEDFV)、左室舒张晚期充盈流速(LVLDFV)、左室舒张早期/晚期充盈流速比(E/A)和肺动脉收缩压(PASP),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低氧暴露后,HR显著升高(P<0.01),LVEF、LVFS及E/A均显著降低(均P<0.01);低氧暴露对心脏结构和功能有显著影响,低氧暴露后LAD、LVD、AOD、VST、LVPWT均显著降低(均P<0.01),RAD(P<0.05)、PAD、RVOT(P<0.01)均显著升高。低氧暴露后,56.8%的受试对象肺动脉收缩压明显增高。PAH-组在低氧暴露后LVEDFV及E/A显著降低(均P<0.01),LVLDFV显著升高(均P<0.01);而PAH+组在低氧暴露后LVEF、LVFS、LVEDFV及E/A显著降低(均P<0.01),在低氧暴露前,PAH+组受试对象LVFS和LVEF均显著高于PAH-组(均P<0.05);PAH+组△LVFS和△LVEF的变化幅度均高于PAH-组(均P<0.01)。 结论 长期高原低氧暴露可引起肺动脉压升高以及心脏结构和功能发生显著变化;低氧暴露前LVFS和LVEF基础水平较高者或更易成为PAH易感人群。  相似文献   

5.
薛同能  雍辉  陈雨 《心脏杂志》2022,34(5):546-551
目的 研究不同有氧运动模式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肌肥厚、自主神经功能及运动耐力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8年6月~2020年3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就诊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23例,随机分为A、B、C组。A组为安静对照组,不进行运动训练;B组进行中低强度持续有氧运动训练;C组进行高强度间歇有氧运动训练,运动训练持续12周。对比三组训练前后血压、体质量、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室间隔厚度(IVST)水平变化,自主神经功能及运动耐力变化。 结果 与训练前比较,三组患者训练4、8与12周后收缩压与舒张压均降低(均P<0.01);与训练4周后本组比较,训练8与12周后收缩压与舒张压均降低(均P<0.01)。与训练8周后本组比较,训练12周后收缩压与舒张压均降低(均P<0.01)。与A组训练后同时段比较,B组、C组收缩压与舒张压均降低(均P<0.01);与B组训练后同时段比较,C组收缩压与舒张压均降低(均P<0.01);训练后与训练前比较,A组LVMI与LVDd降低(均P<0.01),LVPWT与IVST降低(均P<0.05),B组与C组体质量、LVMI、LVDd、LVPWT与IVST均降低(均P<0.01);与训练后A组比较,B组体质量、LVMI、LVDd、LVPWT、IVST均降低(均P<0.05),C组体质量、LVMI、LVDd、LVPWT、IVST均降低(均P<0.01);与训练后B组比较,C组体质量、LVMI、LVDd、LVPWT、IVST均降低(均P<0.01)。训练后与训练前比较,三组VO2与METs水平均升高(均P<0.01);训练后与A组比较,B组VO2与METs水平均升高(均P<0.05),C组VO2与METs水平均升高(均P<0.01);训练后与B组比较,C组VO2与METs水平均升高(均P<0.01)。 结论 高强度间歇有氧运动、中低强度持续有氧运动均能有效降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减轻体质量,改善患者心肌肥厚和自主神经功能,提高运动耐力,且高强度间歇有氧运动的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6.
高血压患者24h动态血压的昼夜规律及变异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血压昼夜规律及血压波动程度即变异性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分析65例EH患者24 h动态血压(24 h ABPM)监测报告.将65例EH患者分为两组:一组为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大(LVH)30例,另一组为高血压不伴左心室肥大35例.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30名为正常血压对照组.对下列参数进行分析:①24 h平均收缩压(24 h SBP)与舒张压(24 h DBP);②白昼平均收缩压(dSBP)与舒张压(dDBP);③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与舒张压(nDBP);④24 h收缩压标准差(24 h SSD)与舒张压标准差(24 h DSD);⑤白昼收缩压标准差(dSSD)与舒张压标准差(dDSD);⑥夜间收缩压标准差(nSSD)和舒张压标准差(nDSD);⑦夜间/白昼平均收缩压比值(nSBP/dSBP)与舒张压比值(nDBP/dDBP).结果 高血压伴LVH组与正常对照组或高血压无LVH组比较,24 h各时间段的血压均值及血压变异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压昼夜(清醒/睡眠)规律性不明显,nSBP/dSBP比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高血压无LVH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血压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压大多有较明显昼夜(清醒/睡眠)变化规律,血压变异性比较除白昼收缩压变异性有明显差异外,其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高血压不合并靶器官损害时,血压的变异性不显著,有明显昼夜规律性;高血压合并靶器官损害时,血压的变异性增大,无明显昼夜规律性,nSBP/dSBP比值明显增高.利用这些指标可评估高血压患者是否有靶器官损害,以便更有效地控制血压,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h动态血压的波动规律。方法选择我院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00例,分为老年组50例和中青年组50例,运用无创袖带式动态血压监测仪检测两组患者各项动态血压参数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24h平均收缩压(24hSBP):日间收缩压(dSBP),夜间收缩压(nSBP),收缩压负荷(SBP负荷)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4h平均舒张压(24hDBP),日间舒张压(dDBP),夜间舒张压(nDBP),舒张压负荷(DBP负荷)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压趋势形态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SBP、DBP深杓型、杓型、反杓型比例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以SBP升高为主,血压昼夜节律消失,且较中青年患者更具易变性和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并发原发性高血压对血压变异性的影响。 方法 纳入在2019年9月~2020年7月就诊于宣城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06例,进行动态血压、动态心电图及腹部超声检查。以动态血压测量参数中24 h收缩压变异性和24 h舒张压变异性作为血压变异性指标。根据是否有NAFLD将患者分为非NAFLD并发高血压组(n=148)和 NAFLD并发高血压组(n=58);应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原发性高血压并发NAFLD与血压变异性之间的关系。 结果 两组的性别与高血压等绝大多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非NAFLD组相比,NAFLD组的年龄指标降低(P<0.05);HDL-C降低(P<0.01),甘油三酯、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r-谷氨酰基转移酶指标升高(P<0.01);与非NAFLD组相比,NAFLD组的24 h舒张压标准差升高(P<0.01);24 h舒张压变异性升高(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NAFLD是24 h舒张压变异性的影响因素(B=0.220, P=0.003),而NAFLD对患者的24 h收缩压变异性无影响。 结论 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NAFLD可能是24 h舒张压变异性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
脉压指数与原发性高血压左心室舒张功能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脉压指数(PPI)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损害程度的关系。方法162例经外周肱动脉压力测定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以PPI≤0.40、>0.40分组,2组进行分析。比较2组左心形态、左心室收缩功能和舒张功能情况。结果PPI>0.40组左心房内径明显增大(P<0.000 5);左心室内径无明显改变(P>0.05);室间隔、左心室后壁明显增厚,E/A值降低(P<0.0005),而左心室射血分数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对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异常出现早于左心室收缩功能异常,PPI>0.400提示高血压患者早期合并有舒张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10.
乔锐  李泽  徐臣年  马宁  李楠楠 《心脏杂志》2022,34(5):527-530
目的 探讨动态血压与衰弱综合征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关系。 方法 选择2018年11月~2021年9月在北部战区总医院干部病房住院的老年患者,最终纳入67名患者并分为3组[非衰弱组(n=23),衰弱前期组(n=31)和衰弱组(n=13)]。收集整理各组患者24 h动态血压监测 (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ABPM)数据、腹围以及空腹血糖、血脂、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HDL)等生化指标,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与非衰弱组相比,衰弱组的腹围较大,HDL较低(均P<0.05)。与非衰弱组相比,衰弱前期组SBP(24 h)数值升高(P<0.05),DBP(24 h)数值升高(P<0.05),SBP(清醒)数值升高(P<0.05),DBP(清醒)数值升高(P<0.05),SBP (睡眠)数值升高(P<0.05),DBP (睡眠)数值升高(P<0.05);衰弱组SBP(24 h)数值升高(P<0.01),DBP(24 h)数值升高(P<0.01),SBP(清醒)数值升高(P<0.01),DBP(清醒)数值升高(P<0.01),SBP (睡眠)数值升高(P<0.01),DBP (睡眠)数值升高(P<0.01)。与衰弱前期组比较,衰弱组SBP(24 h)数值升高(P<0.05),DBP(24 h)数值升高(P<0.05),SBP(清醒)数值升高(P<0.05),DBP(清醒)数值未见明显变化,SBP (睡眠)数值升高(P<0.05),DBP (睡眠)数值未见明显变化. 结论 衰弱综合征与较高的血压、较大的腹围和较低的HDL相关,并可能存在肥胖、肌肉减少症,衰弱评估对住院老年患者的病情综合评估和治疗策略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咪唑林受体拮抗剂盐酸莫索尼定(佳洛)的降压效果及对左室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126例难治性老年高血压患者随机均分为治疗组(莫索尼定)和对照组(特拉唑嗪)两组,疗程6个月,观察其降压效果及超声心动图测量值的改变。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收缩压、舒张压在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P<0.01),两组血压得到控制的例数亦无明显差异。治疗组左室舒张期内径、室间隔厚度、左室后壁厚度、左室重量、E/A比值、平均心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并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0.01),而对照组在治疗前后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盐酸莫索尼定具有显著降压作用及改善左室结构、舒张功能的作用,临床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与左心功能相关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华琦  邢华  王西凤 《中华内科杂志》1998,37(10):671-673
目的观察收缩压、舒张压分别对左室收缩及舒张功能的不同影响。方法应用诊所血压、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及超声心动图,观察38例Ⅰ、Ⅱ期高血压病患者血压与左室心肌质量、左室收缩及舒张功能的相关关系。结果24小时及白天平均收缩压及诊所收缩压均与舒张早期充盈峰值流速(EPFV)呈负相关(P值均<005),24小时、白天及夜间平均舒张压均与年龄呈负相关(P值均<0.05),与舒张功能各参数之间无相关关系,诊所收缩压与年龄、心房收缩期充盈峰值流速(APFV)呈正相关(P<0.001及0.05),夜间平均收缩压及诊所收缩压与左室心肌质量指数呈正相关(P<0.01及0.05)。而24小时平均收缩压、白天平均收缩压、24小时平均舒张压、白天及夜间平均舒张压则均与左室心肌质量指数无明显相关关系。结论24小时平均收缩压是影响左室舒张功能的重要因素之一,24小时平均舒张压与左室舒张功能无相关关系。夜间平均收缩压增高是导致左心室肥厚的重要因素之一。随年龄增长,收缩压增高,舒张压下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及血压昼夜节律与心室肥厚的关系.方法 连续入选2010 年8 月至2012 年1 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共93例,根据超声心动图测量指标计算所得的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分为左心室肥厚(LVH)组与无LVH 组;再根据24 h 动态血压监测获得的结果分为血压晨峰组与无血压晨峰组,杓型血压组与非杓型血压组.分析比较24 h 血压、白昼和夜间血压均值、血压变异性、血压昼夜节律及晨峰与心室肥厚的相关性.结果 ①与无LVH 组相比,LVH 组24 小时收缩压(24 h SBP)、24 小时舒张压(24 h DBP)、白昼收缩压(dSBP)、白昼舒张压(dDBP)、夜间收缩压(nSBP)和夜间舒张压(nDBP)均升高,P<0.01;LVH 组24 小时平均收缩压标准差(24 hSSD)高于无LVH 组,P<0.05,但两组24 小时平均舒张压标准差(24 h DSD)无差别;与无LVH 组相比,LVH组夜间收缩压标准差(nSSD)和夜间舒张压标准差(dDSD)升高,P<0.01;但白昼收缩压标准差(dSSD)和白昼舒张压标准差(dDSD)无差别.②血压晨峰组LVMI 高于无血压晨峰组,P<0.05;血压晨峰组LVH 比率也高于无血压晨峰组,P<0.01;与无血压晨峰组相比,血压晨峰组24 h SBP、dSBP 和nSBP 均增高,P<0.05,但两组24 h DBP、dDBP 和nDBP 无差别.③杓型血压组LVMI 低于非杓形血压组,P<0.05;杓型血压组LVH 比率低于非杓形血压组,P<0.01;与非杓形血压组相比,杓型血压组nSBP、nDBP 均降低,P<0.01;而两组24 hSBP、24 h DBP、dSBP、dDBP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LVH 的发生与血压变异性和血压晨峰密切相关.具有血压晨峰的患者和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的非杓型高血压患者更易出现LVH.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脉压指数(PPI)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室功能损害程度的关系。方法178例经外周肱动脉压力测定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以PPI〉0.40、PPI≤0.40分组,两组进行分析。比较两组左心形态、左心室收缩功能和舒张功能情况。结果PPI〉0.40组左心房内径明显增大[PPI〉0.40、PPI≤0.40的LAD分别为(35.02±3.15)mm、(28.05±2.01)mm,P〈0.05];左心室内径无明显改变(P〉0.05);室间隔、左心室后壁明显增厚,E/A值降低(P〈0.05),而左心室射血分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异常出现早于左心室收缩功能异常,PPI〉0.40提示高血压患者早期合并有舒张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和心率24h昼夜节律变化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方法对初发未治疗高血压患者296例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分析,根据患者夜间血压和心率均值较白天平均值下降是否超过10%,将患者分为4组:杓型血压和心率组(血压和心率均杓型,n=163)、非杓型血压组(血压非杓型,心率杓型,n=62)、非杓型心率组(血压杓型,心率非杓型,n=42)、非杓型血压和心率组(血压和心率均非杓型,n=29)。对4组间相关临床资料、超声心动图结果进行比较。结果高血压患者收缩压和舒张压非杓型率分别为25%和27%,非杓型心率的比例为24%。非杓型血压和心率组、非杓型血压组、非杓型心率组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室间隔厚度(IVST)和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明显高于杓型血压和心率组(均P<0.05),其中非杓型血压和心率组上述指标明显高于其他3组(均P<0.05),非杓型血压组、非杓型心率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24h平均收缩压、24h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非杓型血压、非杓型心率与左心室肥厚的发生密切相关。经调整相关指标后,非杓型血压和非杓型心率使左心室肥厚发生风险分别增加56%和32%。结论高血压患者血压和心率昼夜节律变化与左心室肥厚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氨氯地平联合应用替米沙坦(氨+替组)及氨氯地平和替米沙坦联合应用辛伐他汀(氨+替+辛组)对高血压病患者血压及左室肥厚(LVH)的影响,探讨辛伐他汀逆转高血压病LVH的效果。方法:将确诊的79例伴有LVH的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配到氨+替组(59例)和氨+替+辛组(20例)。治疗18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心脏形态学、心脏功能及血压水平的变化。结果:①氨+替组及氨+替+辛组高血压病患者经过治疗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LVPWT)、左室质量(LVM)、左室质量指数(LVMI)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性降低(均P0.01)。②左室舒张早期二尖瓣血流峰速度(E)及晚期血流峰速度(A)比值(E/A)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值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增高(P0.01)。③氨+替组和氨+替+辛组两组治疗后SBP、DBP差别无显著性差异,但两组间的IVST、LVPWT、LVM、LVMI的改变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氨+替+辛组对其降低作用的效果更明显。结论:氨+替+辛组有更强的降压、逆转LVH及改善心功能的作用,提示辛伐他汀具有逆转高血压LVH及协同保护心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人口学情况对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发生的影响,分析各因素对高血压患者心脏舒张功能的综合影响。方法对2016年1月至2018年11月芜湖市第五人民医院60例新发现高血压Ⅰ级患者(试验组)和30名健康体检的志愿者(对照组)进行研究,比较两组研究对象血脂、肝及肾功能、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左心室舒张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internal diastolic diameter,LVIDd)、室间隔厚度(interventricular septal thickness,IVST)、左心室后壁厚度(left ventricular posterior wall thickness,LVPWT)、左心室质量指数(left ventricular mass index,LVMI)、心率、血糖的差异,分析各影响因素对高血压患者心脏舒张功能的综合影响。结果试验组患者有高血压家族史、年龄60岁及以上人数比例及体质量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血脂异常、肝及肾功能异常人数比例及SBP、DBP、IVST、LVPWT、LVMI、血糖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高血压患者舒张压水平的主要因素为年龄(OR=5.155)、DBP(OR=4.759)、LVMI(OR=4.482)。结论高血压好发于高龄、高体质量指数、血脂和肝及肾功能异常的人群,年龄、DBP、LVMI对患者舒张压功能的影响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坎地沙坦联合二甲双胍对肥胖型高血压患者的降压疗效与左室重构及相关代谢指标的影响。方法:纳入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4家三甲医院收治的400例肥胖型高血压患者(排除糖尿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受试者筛选入组顺序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在基础干预基础上接受相应治疗24周。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白天、夜间、24h平均收缩压(SBP)及舒张压(DBP),舒张期室间隔厚度(IVST)、舒张期左室后壁厚度(LVPWT)、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左室质量指数(LVMI),以及体质量指数(BMI)、腰围、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腹内脂肪面积(VA)、腹部皮下脂肪面积(SA)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两组治疗后24h、白天、夜间平均SBP、DBP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均 P < 0.05),且观察组治疗后较对照组治疗后降低更为显著(均 P < 0.05)。两组治疗后IVST、LVPWT、LVDd及LVMI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均 P < 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降低更为显著(均 P < 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24周后总胆固醇、三酰甘油、BMI、HOMA-IR、VA、SA水平均明显降低(均 P < 0.05)。两组均无不良事件发生。结论:坎地沙坦联合二甲双胍对肥胖型高血压患者降压效果显著,可有效逆转左室重构,并明显改善体脂分布,减轻胰岛素抵抗,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