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近年来冠心病(CHD)发病率及病死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已成为全球范围内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冠心病是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所致,但其确切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近年研究表明,肠道微生态在CHD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肠道微生态失衡可导致菌群结构紊乱并扰乱宿主基础代谢,进而诱发CHD。笔者通过检索相关文献,旨在综述肠道微生态与CHD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中医药(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治疗(中药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治疗等)在临床上应用广泛、疗效显著,同时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众多疾病的预防、发生和治疗都与肠道微生态有关, TCM与肠道微生态关系的研究也越来越多. TCM治疗的基础理论与微生态学的很多理论和观点一致,从两者一致的基础理论出发,对TCM治疗与肠道微生态的关系进行综述,对从肠道微生态出发探讨TCM治疗临床疾病的机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论述TCM治疗与肠道微生态的关系,以及TCM治疗对肠道微生态的影响,以此为中医治疗的传统手段治疗肠道微生态相关的疾病提供新的理论与依据.旨在促进TCM的现代化研究,促进TCM的临床应用和全球化.  相似文献   

3.
高血压是临床常见疾病之一,近年来其发病率呈明显升高趋势且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但血压控制达标率较低,高血压的防控形势十分严峻。随着宏基因组学发展,近年研究发现肠道微生态与高血压密切相关,调节肠道微生态可能成为除调节生活方式、药物治疗外的防治高血压的新途径。笔者通过检索国内外相关文献,分析了高血压患者肠道微生态变化、肠道微生态与高血压发病机制的关系、肠道微生态对高血压的诊断及治疗价值,为提高临床高血压防治效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肠道微生态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意义。系统阐释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与肠道菌群、肠道菌代谢物和肠屏障功能关系,结合中医药调节肠道微生态与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关系的研究概况,提出调节肠道微生态、维持肠道稳态是中医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5.
克罗恩病(CD)的致病因素和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目前普遍认为其由遗传因素、免疫功能紊乱、肠道屏障功能障碍和肠道微生态改变等多因素所致。肠道微生态与CD发病的关系日益受到关注。多项证据表明CD患者存在肠道微生态改变,肠道微生态改变与CD发生相关,调节肠道微生态对CD有治疗作用。本文就肠道微生态与CD发病的关系以及治疗前景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冠心病与肠道微生物相关性已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肠道影响胆固醇的吸收、肠道炎症影响动脉硬化等成为冠心病与肠道微生物密切相关的内在机制。中医学传统理论认为“心与小肠相表里”,中药与针灸通过影响肠道菌群而发挥着心脏效应,具有丰富和坚实的理论基础。因此运用中医相关理论审视冠心病与肠道微生物的关系也成为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的迫切需要,有利于提高冠心病与肠道微生物相关性的认识,为未来冠心病与肠道微生物的研究和转化提供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由于肝脏与肠道紧密的解剖与功能关系,肠道微生物通过肝-肠循环和微生态-肝脏轴与宿主相互作用,在肝脏炎症、慢性纤维化及肿瘤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肠道微生态失衡促进肝癌进展,这是国际上实验动物肝癌发病机制的突破性进展。肠道微生物中关键功能菌可能成为肝癌诊治的新型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随着第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元基因组学研究从极大的深度和广度为我们认识肠道菌群与肝癌的关系开辟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是终末期肝病的常见严重并发症,肠道微生态与SBP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密切相关,细菌易位是SBP发病的关键机制。归纳了肝硬化患者的肠道微生态特征,简述了肠道菌群在SBP发生、进展中的作用机制,为临床调整肠道微生态改善SBP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21,29(6):312-318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s, IBD)是一种慢性复发性非特异性肠道疾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研究证实肠道菌群与肠粘膜之间异常的免疫调控在IBD的发生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纠正菌群失调的肠道微生态疗法对IBD的治疗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cells,MSCs)在IBD的应用中显示出积极的治疗前景,其有望成为IBD的新兴治疗手段. MSCs除了免疫抑制、组织修复的作用以外,还有助于恢复正常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及丰度,同时,肠道菌群对MSCs的功能活动同样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因此在IBD的环境背景下,MSCs与肠道微生态疗法的联合应用可能会取得更好的临床治疗效果.本文就IBD肠道菌群特征及菌群靶向治疗现状,肠道菌群与宿主肠粘膜上皮之间以及MSCs与肠道菌群之间的相互调控关系在IBD治疗中的作用做一综述,可为探究MSCs-肠道菌群相互作用提供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肠道微生态系统由定植于肠道的固有菌群、肠上皮细胞、肠黏膜免疫系统组成。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一种与胰岛素抵抗和遗传易感性相关的代谢应激性肝损伤。近年来关于肠道微生态与NAFLD发病机制关系的研究越来越多。肠道微生态失衡导致的肠道菌群过度生长、肠黏膜通透性增加、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炎症因子产生等在NAFLD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深入研究肠道微生态失衡与NAFLD的关系将有助于为NAFLD的治疗及预防提供新方向。  相似文献   

11.
转化医学研究是探索促进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相结合的关键环节,能打破基础研究到临床实践之间的壁垒,运用基础研究取得的成就,改善临床的预防和诊疗。心血管疾病发病和预后的早期预警和风险分层是改善疾病防治的必经之路。文章将以青年冠心病为例,阐述目前疾病精准防治的困境以及转化医学研究如何通过实现疾病发病和预后的早期预警和风险分层从而提升疾病防治水平。青年冠心病在发病危险因素、生物标志物、临床表型、治疗预后等方面都有其自身特点,是有别于老年冠心病的独特冠心病亚类。以往冠心病研究集中在常见老年冠心病,缺乏青年冠心病发病和预后相关生物标志物,因此尚无适用于青年冠心病的精准防治方案。通过转化医学研究,结合基因组和代谢组学技术,鉴定与青年冠心病发病及预后相关的遗传和代谢标志物,有助于实现青年冠心病发病和预后的早期预警和风险分层,改善中国青年冠心病的精准预防和诊疗策略,提升预防效果和诊疗水平。  相似文献   

12.
外感寒湿邪气最易伤脾阳,影响脾主运化与脾的散精功能.人体肠道菌群广泛参与肠道及胃肠消化生理机能的调节.因此,本文通过现代研究对肠道微生态与“脾”的相关性的普遍认识,探讨机体胃肠消化功能紊乱发生的过程中肠道菌群应对寒湿环境随机暴露的响应机制,认为肠道微生态失调可能是中医外感寒湿伤脾的形成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3.
高三酰甘油血症与冠心病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高三酰甘油血症(HTG)与冠心病(CHD)的关系近年逐渐受到重视,流行病学证据表明,据HDL-c水平校正的HTG仍是CHD的危险因素。随机临床研究证实,降三酰甘油治疗可降低临床冠心病事件。富含三酰甘油的脂蛋白中有一类小而密脂蛋白与冠心病密切相关;治疗高三酰甘油血症对冠心病的防治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采用临床病例研究,观察以益气升阳、活血利水法改善冠心病心衰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tHcy)水平及生活质量的疗效。方法 选择符合条件的门诊和住院患者78例,治疗组48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给予按指南规范化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益气升阳、活血利水中药,对照组给以指南规范的西药治疗,共治疗3个月,通过检测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临床症状体征积分、中医症状分级量化积分、生活质量评价等手段来评价中药对心衰的近期治疗效果。结果 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较,治疗组患者tHcy值明显降低,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在改善生活质量方面,与对照组比较,中药治疗组可明显改善心衰患者的生活质量,优于对照组(P<0.05)。心衰Lee计分可见加用中药治疗后有显著改善,对照组无明显改善,但组间治疗后比较没有显著改善。中医症状计分加用中药治疗后比治疗前有显著改善,且组间比较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益气升阳、活血利水中药可降低冠心病心衰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且可以明显改善心衰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冠心病是一种由多个基因及环境因素相互作用所致的常见复杂性疾病,近年来发现冠心病与DNA甲基化为代表的表观遗传修饰关系密切。表观遗传学研究的是环境而非遗传序列本身对基因表达的影响,这与中医整体观念、天人相应的理论不谋而合。中医遵循整体观念,重视环境等外部因素对人体的影响,通过治疗达到机体内在的平衡状态。近年来,中医科研工作者关于冠心病中医证候的DNA甲基化内涵,以及中药干预冠心病的甲基化机制方面的研究取得较大进展,笔者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并进行总结阐述,以期为未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从护理专业的角度评估冠心病可控的危险因素,并给予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以达到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控制冠心病的可控危险因素,加强冠心病二级预防的目的.方法 为住院的冠心病患者和冠心病高危人群入选"生命网",评估冠心病可控的危险因素,并给予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在患者出院后的第1、3、6个月各进行随访、评估和再指导干预1次,进一步调整干预方案,督促患者定期复查,按时上课,以确保患者可控的危险因素得到最好的控制.结果 对冠心病危险因素的认识率、戒烟率、高血脂控制率、高血压控制率、锻炼达标率、体重下降率都有明显提高,出网时与入网时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通过"生命网"系统对冠心病可控危险因素的临床评估和护理干预,能有效控制冠心病的可控危险因素,对冠心病的防治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5’-核苷酸酶与冠心病发病之间的关系。方法将177例行冠状动脉造影者分为冠心病组和正常对照组,检测其血清5’-核苷酸酶浓度,分析血5’-核苷酸酶和冠心病两因素之间的相关性及5’-核苷酸酶与冠状动脉病变积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冠心病组血清5’-核苷酸酶减低(p〈0.05),血清5’-核苷酸酶和冠心病及冠脉病变积分呈负相关。结论血清5’-核苷酸酶可能在冠心病的发病中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P-选择素作为血小板活化的最直接标志和炎症反应的重要介质,参与了冠心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本文对近年来P-选择素在冠心病始动、进展中的作用,P-选择素与冠心病各种类型及其严重程度的关系,以及冠心病各种治疗方法对P-选择素的影响和抗P-选择素治疗进行综述.P-选择素在冠心病的诊断、病情观察、疗效评价、预后估计都有重要作用,有望成为冠心病防治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9.
冠心病患者肺炎衣原体感染的临床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目的:了解冠心病患肺炎衣原体感染状况,探讨肺炎衣原体感染与冠心病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PCR技术对16l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病患和4l例非冠心病思进行肺炎衣原体DNA检测。结果:冠心病组肺炎衣原体DNA阳性率为44.17%,非冠心病组阳性率为7.32%,前阳性率非常显高于后(P<0.01)。结论:肺炎衣原体感染与冠心病存在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