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致胃粘膜癌前期病变的研究,若采用纵向随访方法,不但费时费力,而且方法不易规范,很难得出正确结果。我们采用考古学横断研究方法,对相对自然人群,进行内镜活检病理检查,以期探讨Hp感染致胃粘膜癌前期病变的演变规律。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凡在我院进行内镜检查的各种慢性胃病患者,除了残胃外,不论住院还是门诊患者均作为研究对象。共计342例。 1.2方法进行内镜检查,分别在胃窦和胃体各钳取2块粘膜,分装两瓶,每瓶制作一个标本,切成10个切片,分别进行HE和Giemsa染色。将仅在胃窦部检出Hp的44例患者归为胃窦组;将在胃窦胃体均检出Hp的180例患者归为胃窦胃体  相似文献   

2.
Hp感染对胃粘膜增殖、DNA含量及癌基因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的主要病因[1-5].Hp感染胃粘膜后,既能破坏胃粘膜屏障功能[6],同时也可刺激胃粘膜细胞增殖[7-13],结果可能导致DNA异常和癌变[14,15].目前Correa所提出的Hp感染、慢性胃炎、萎缩、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肠型胃癌发展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的假说受到普遍重视.在Hp根除治疗后这些癌 前病变是否能逆转仍有争论[16,17 ].为此,我们对Hp阳性患者抗Hp治疗前后胃粘膜组织学特点、细胞增殖活性、DNA含量、bcl-2,p53,C-myc基因表达进行了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3.
ICAM-1,VCAM-1在Hp阳性良性胃粘膜病变及胃癌中的表达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目的观察ICAM-1及VCAM-1在Hp阳性良性胃粘膜病变及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可能临床和病理意义.方法良性病变胃粘膜33例(慢性胃炎患者胃粘膜23例,胃癌癌旁良性病变胃粘膜10例),胃癌组织10例,经冰冻切片SP免疫组化染色后,结果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 Hp阳性的良性病变胃粘膜中粘液细胞表达ICAM-1者为42.4%(14/33),表达VCAM-1者为27.3%(9/33);基质表达ICAM-1者为84.8%(28/33),表达VCAM-1者为81.8%(27/33).胃癌癌细胞中这两种细胞粘附分子阳性表达的例数及积分均高于它们在良性病变胃粘膜粘液细胞中的表达(P<0.05或P<0.01);胃癌组织中这两种粘附因子阳性表达的积分高于它们在良性病变胃粘膜基质中的表达(P<0.05);癌旁良性病变胃粘膜粘液细胞中VCAM-1阳性表达积分高于其在慢性胃炎患者胃粘膜中的表达.结论胃癌时ICAM-1和VCAM-1表达增高,但可能不足以产生针对肿瘤细胞的宿主免疫监视,反而有利于提高这些细胞的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了了解20年前Hp有无感染以及感染率和感染与胃粘膜病变的关系,再结合20年后感染情况的比较,为进一步研究Hp与胃粘膜病变提供依据。方法:将1973年563例胃镜活检材料与同期1992年500例胃镜活检材料进行回顾性病理切片的阅读,记录Hp感染情况及胃粘膜病变,然后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973年胃粘膜活检中Hp感染率为71.0%,1992年为67.2 %,两者几乎相等。说明在1986年以后才认识到的Hp感染早在20年前已普遍存在。进一步对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球溃疡、胃癌5种主要胃粘膜病变中Hp感染率20年前后比较亦无大的变化。结论:胃粘膜感染Hp是一个历史长久的问题,可能会追溯到古代,因此,对Hp与胃粘膜病变的内在关系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只凭短期内的材料就做出Hp与胃炎、胃癌有关的结论应取慎重态度的。  相似文献   

5.
流行病学研究提示,胃粘膜幽门螺杆菌 (Hp)感染与胃癌的发生有关。动物实验与体外实验发现 Hp慢性感染易引起胃粘膜细胞恶性转化 [1],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亦证实 Hp感染与某些癌相关基因的改变存在相关关系 [2]。为从分子水平揭示 Hp感染在胃癌发生中的作用,本文采用 PCR技术对胃癌组织 Hp进行检测,并对 Hp感染与 APC、 MCC、 DCC基因和 YNZ22位点杂合缺失 (LOH)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材料与方法    1.标本收集和 DNA提取: 51例胃癌组织均为我院 1995年 1月至 1997年 1月手术切除标本。手术切下肿瘤后立即收集癌组织和手…  相似文献   

6.
胃粘膜癌变过程中幽门螺杆菌感染与端粒酶活性的表达   总被引:31,自引:21,他引:10  
目的分析不同病变胃粘膜端粒酶活性表达的差异,及其与Hp感染的关系,并探讨端粒酶活性表达、Hp感染和胃粘膜癌变的关系.方法应用TRAP测定172例内镜活检标本和45例胃癌手术标本的端粒酶活性,其中内镜活检标本正常胃粘膜1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46例、胃溃疡3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68例、胃癌18例,手术标本高分化型胃癌8例、低分化型胃癌37例.同时用EIA检测Hp感染患者血清中Hp-CagA-IgG,并分析端粒酶活性的表达和Hp-CagA-IgG水平的关系.结果在172例内镜活检标本中,正常胃粘膜、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伴0度、1度、2度肠化和胃癌组织的端粒酶阳性率分别为0%,0%,0%,25%,38%,89%.45例手术切除的胃癌组织和相应的非癌胃组织也展现了相似的结果.Hp检出情况,正常胃粘膜、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伴0度、1度、2度肠化Hp阳性率分别为0%,52%,60%,70%,75%.45例手术切除胃癌的非癌胃组织伴0度、1度、2度肠化的Hp感染强度分别为10.8±9.6,41.3±31.1,86.4±47.8个/50腺体.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的Hp-CagA-IgG抗体显著低于胃癌患者的Hp-CagA-IgG抗体水平(P<0.01),22例Hp阳性的胃癌患者感染的Hp全部为CagA+株,其非癌胃粘膜有12例展现了端粒酶活性(55%);相反Hp阳性的22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感染的Hp只有8例为CagA+株(36%),其胃粘膜均未展现端粒酶活性.结论正常胃粘膜和浅表性胃炎不表达端粒酶活性,萎缩性胃炎随肠化进展端粒酶活性表达增加,胃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表达最高,阳性率达88%以上.在胃癌患者的非癌胃粘膜中端粒酶活性的表达与肠化程度、Hp感染强度呈平行关系,且感染的Hp多为CagA+株;而慢性浅表性胃炎感染的Hp多为CagA-株.端粒酶活性检测可以作为胃粘膜癌变的一个早期预测指标,CagA+的Hp感染可能是端粒酶重新激活的一个启动信号.  相似文献   

7.
幽门螺杆菌 ( Helicobacter pylori, Hp)感染被认为是胃粘膜相关淋巴组织 (MALT)淋巴瘤的一个危险因素,其 Hp致恶变的机理还不清楚,这是目前研究的焦点。现将我院经胃镜活检胃粘膜组织发现淋巴滤泡增生 ( lymphoid follicle proliferation,LFP )病例与 Hp感染情况进行分析,并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胃粘膜 LFP是否是胃 MALT淋巴瘤的早期病变。  一、材料和方法  本组病例 460例,均为 1997年因上腹症状接受胃镜检查而行 Hp检测患者。男 259例,女 201例,年龄 16~ 78岁。所有病例检查前未使用过抗生素。常规胃镜操作,在…  相似文献   

8.
泗洪县2万自然人群普查早期胃癌防治措施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普查2万人群血清中Caga,Vaca抗体,筛查出阳性患者行内镜及胃粘膜染色活检提高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为人民健康造福.方法普查泗洪县自然人群2万,年龄20岁~60岁,流行病学调查、家族胃癌、上消化道症状、嗜烟酒等病史.应用蛋白印迹法检测Hp毒力因子细菌相关蛋白(Caga)、空泡毒素(Vaca),筛出高危人群,内镜检查,内镜取材部位胃窦四壁及病变处,每例取材4块~7块,若发现可疑癌前和早癌病灶不明显,再采用1%美蓝20mL胃粘膜染色精查,病理定性.结果实查1200例,其中男590例,女610例,占50.8%93.7%有食用腌制品及吸烟嗜好、不良饮食习惯,92.3%有胃部症状,20.44%胃癌家族史,从患病因素看,消化道疾病与年龄、性别、饮食等因素有着直接的关系.胃癌20例(均经病理证实)检出率达1.6%,早癌14例占胃癌检出率总数的70%,癌前病变及早癌可疑病变胃粘膜染色占早癌检出率总数50%,筛出Hp的毒力因子Caga、Vaca检出率60%.结论全面开展防癌教育课,戒烟、限进大量腌制食品,提倡营养配餐.普查人群选用血清中检测发现Hp的毒力因子Caga,Vaca简单易行、痛苦少,筛检高危人群是发现早期胃癌的有效方法之一,对上消化道疾病以早癌为主长期防治干预,彻底根除Hp感染是治疗胃炎、胃溃疡、癌前病变防癌变的主要方案,色素内镜胃粘膜染色是早期胃癌定位活检最可靠指标,内镜胃粘膜活检病理检查是早期胃癌诊断的金标准,早期胃癌及时手术治疗.是目前癌症根治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Hp代谢物对大鼠胃粘膜细胞动力学和非程序DNA合成的影响。 方法 以布氏肉汤旋转培养法制备Hp提取液,流式细胞仪测定胃粘膜细胞周期,液闪法测定胃粘膜DNA复制合成和非程序DNA合成。 结果 Hp提取液可刺激大鼠胃粘膜S期细胞比率和增殖指数显著增加,同时也可引起胃粘膜细胞DNA合成加速,诱导胃粘膜细胞的非程序DNA合成。 结论 Hp的代谢物具有潜在的促癌或致癌效应,Hp可能是胃癌的病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幽门螺杆菌诱导胃粘膜上皮细胞凋亡与Bax蛋白的表达   总被引:18,自引:12,他引:6  
目的 观察幽门螺杆菌(Hp)感染诱导胃粘膜上皮细胞凋亡与Bax蛋白表达的关系,探讨Hp诱导胃粘膜上皮细胞凋亡的机制.方法 采用脱氧核糖核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TUNEL)技术原位观察和比较73例慢性胃炎患者胃粘膜上皮细胞凋亡情况,对其中50例Hp阳性患者Hp根除前后胃粘膜上皮细胞凋亡的变化进行检测;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Bax蛋白表达变化.结果 Hp阳性患者胃粘膜上皮细胞凋亡指数为12.8%,明显高于Hp阴性者(3.6%)(t=6.64,P<0.01);Hp根除后胃粘膜上皮细胞凋亡指数(4.4%)较治疗前明显降低(12.5%,t=5.39,P<0.01),而持续阳性者凋亡指数无明显降低.Hp阳性患者胃粘膜上皮细胞Bax蛋白表达率为62.3%,显著高于Hp阴性者(35.0%,χ2=4.36,P<0.05);Bax蛋白表达阳性的Hp阳性患者在Hp根除后Bax阳性细胞密度显著减少(t=3.18,P<0.01),而Hp未被根除者Bax阳性细胞密度无明显变化.结论 Hp感染可诱导胃粘膜上皮细胞凋亡,这可能是Hp参与胃癌发生的重要机制之一;Hp感染可促进Bax蛋白表达增加,这可能是Hp感染诱导胃粘膜上皮细胞凋亡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1.
胃癌及癌前病变中幽门螺杆菌分布的感染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0,他引:3  
目前不仅公认幽门螺杆菌(Hp)的慢性感染对消化性溃疡的形成起重要作用,而且很多Hp感染的慢性胃炎被证实与胃粘膜上皮的增殖和淋巴组织恶变有密切关系,所以国际癌症研究会把Hp列为胃癌的Ⅰ类致癌病原[1].Hp感染可引起慢性活动性胃炎,而且会逐步发展严重导致全胃炎,在感染后期会产生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肠上皮化生(IM)甚至异型增生(Dys)[2],而这系列的病变是胃癌形成的高危状态,或称癌前病变.所以现在通过548例胃粘膜病变的Hp感染的检测研究,探讨Hp可能的致癌机制.  相似文献   

12.
脾虚蒙古沙土鼠感染幽门螺杆菌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建立脾虚蒙古沙土鼠感染幽门螺杆菌 (Hp)动物模型 ,验证该模型出现的病理改变及 Hp定植情况。方法 :采用国际标准菌株 SS1灌喂利血平致脾虚蒙古沙土鼠 ,建立脾虚蒙古沙土鼠感染 Hp动物模型 (8只 ) ,检测胃粘膜 Hp定植量、炎症程度 ,并与脾虚组、Hp感染组及正常组 (各 8只 )对照。结果 :脾虚 Hp感染组大鼠胃粘膜 Hp定植量显著增加 ,炎症程度随之加重 (P <0 .0 1) ;脾虚组胃粘膜炎症程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脾胃虚弱可能是 Hp感染的病理基础 ,脾虚感染 Hp蒙古沙土鼠动物模型的建立对研究 Hp感染的中医致病机制 ,评价中药治疗 Hp的疗效 ,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细胞凋亡及一氧化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Hp感染对胃粘膜上皮细胞凋亡的影响.探讨细胞凋亡与胃粘膜一氧化氮(NO)之间的关系.方法分别用切口末端标记法和硝酸还原酶法对Hp阳性的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胃溃疡、癌前病变、胃癌以及组织学上正常的Hp阴性者各10例的胃粘膜活检组织进行细胞凋亡和一氧化氮检测.结果Hp阴性者细胞凋亡仅见于胃粘膜的浅层,Hp阳性者细胞凋亡不仅见于胃粘膜的浅层,而且在深层甚至固有层也可见到.从Hp阳性的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癌前病变→胃癌→Hp阴性的正常组织细胞凋亡逐渐减少,凋亡指数分别为17.5%,15.1%,9.2%,5.1%,2.5%.凋亡指数在胃溃疡组与球部溃疡组之间无统计意义(P>0.05),而在其他各组间相互比较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NO含量在Hp阳性的各实验组比Hp阴性的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但在各实验组之间差别均无显著性(P>0.05).Hp根除以后细胞凋亡及NO含量均有显著下降,在Hp阳性的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细胞凋亡与NO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在癌前病变组和胃癌组细胞凋亡与NO之间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上述结果提示①Hp感染可能诱导胃上皮细胞凋亡,这可能是Hp致胃癌的机制之一;②Hp感染可能引起胃粘膜一氧化氮含量的增高;③在Hp感染的早期大量产生的NO可能有助于胃上皮细胞凋亡.根除Hp,以减少细胞凋亡有助于预防胃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幽门螺杆菌粘附于人胃粘膜的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Hp对胃粘膜的粘附在其致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Hp粘附于胃粘膜可引起胃上皮细胞一系列病变。本文阐述了Hp粘附相关因子及其可能的受体在Hp粘附中的作用,并简要叙述了抗粘附剂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胃癌前期病变的干预治疗前后的PCNA、P53蛋白表达变化的分析,评价干预治疗的效果,筛选有效的胃癌前期病变的干预剂,达到预防胃癌的目的.方法老年胃癌前期病变30例.于治疗前做快速尿素酶法及组织学染色Hp检测,给予三联疗法(洛赛克或铋剂+阿莫西林+甲硝唑)服药2wk,然后加用VC、叶酸、维霉素、中药摩罗丹治疗6mo~12mo分别做治疗前后的PCNA、P53蛋白检测,计算干预治疗前后的增殖指数及P53蛋白阳性率.PCNA指数两样本均数的比较采用t检测,P53蛋白检测结果采用x2检验.结果①老年胃癌前期病变不同阶段Hp感染率除重度肠化为30%,外其余各组分别在60%以上.②Hp阳性组PCNA平均为29.34±6.12,P53为52.9%,明显高于Hp阴性组PCNA15.18±5.45.P53阳性率23%,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③随着胃癌前期病变的加重PCNA,P53蛋白阳性表达逐渐升高(重度萎缩PCNA18.78±4.32,P53为20%,重度肠化PCNA21.83±3.43,P53为28.6%,轻度异型PCNA25.48±3.15,P53为30%,中度异型PCNA28.28±4.23P53为66.7%,重度异型PCNA35.86±2.12,P53为100%.④干预治疗后PCNA指数及P53蛋白阳性率明显降低,分别为13.28±6.75及13.3%(治疗前为26.23±5.12及40%).结论胃癌前期病变通过根除幽门螺杆菌及多重干预治疗,可有效阻断或逆转癌前期病变.  相似文献   

16.
胃癌发生的危险因素涉及胃内pH升高、亚硝酸盐含量增加以及胃十二指肠返流.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粘膜肠化和不典型增生被认为是癌前期病变,但迄今未能明确其与胃癌发病的关系,胃十二指肠返流能否引起前述胃粘膜改变,目前亦不清楚.本研究的目的是测定上消化道病患者的胃内总胆汁酸(TBA)和游离胆汁酸(FBA)含量,并与胃粘膜组织学变化相比较,观察两者间是否有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7.
肝硬化患者胃粘膜病变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来 ,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 ( PHG)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和重视 ,有关幽门螺杆菌 ( Hp)感染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等消化道疾病相关性的研究已见诸多报道 ,而有关 Hp感染与肝硬化胃粘膜病变相关性的研究鲜见报道。为探讨 Hp感染在肝硬化胃粘膜病变中的意义 ,我们对 5 8例肝硬化患者行胃镜检查及 Hp检测 ,并与 2 9例非肝硬化患者进行对照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所选 5 8例均为我院住院患者 ,经临床确诊为肝硬化。其中男 45例 ,女 1 3例 ;年龄 2 8~71岁 ,平均 45 .2岁 ;肝硬化门脉高压组 38例 ,非门脉高…  相似文献   

18.
流行病学研究提示,胃粘膜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胃癌的发生有关。动物实验与体外实验发现Hp慢性感染易引起胃粘膜细胞恶性转化[1],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亦证实Hp感染与某些癌相关基因的改变存在相关关系[2]。为从分子水平揭示Hp感染在胃癌发生中的作用,本文采用PCR技术对胃癌组织Hp进行检测,并对Hp感染与APC、MCC、DCC基因和YNZ22位点杂合缺失(LOH)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材料与方法 1.标本收集和DNA提取:51例胃癌组织均为我院1995年1月至1997年1月手术切除标本。手术切下肿瘤后立即收集癌组织和手术切缘处的正常粘膜组织,剔除出血、坏死部分后,-80℃冻存。采用酚/氯仿方法提取DNA,冰冻切片染色证实所检测癌组织肿瘤细胞数均在50%以上。 2.引物:参照文献合成ras、APC、MCC、DCC、YNZ22位点、幽门螺杆菌尿素酶A(HPA)和B(HPA)基因的引物[3-6]。引物序列见表1。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者血清一氧化氮(NO)含量变化及其对胃粘膜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Hp阳性者36例为研究对象,Hp阴性者31例作为对照.用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NO含量,TUNEL法检测胃粘膜细胞凋亡.结果Hp用性组血清NO含量(85.6士21.4)μmoI/L,Hp阴性组为(69.2士19.3)μmol/L,两者比较P<0.01;Hp阳性组胃粘膜细胞凋亡指数为9.7士2.8,而Hp阴性组为8.1士2.2,两者比较P<0.01.结论Hp感染患者NO明显高于非Hp感染者,并有显著的细胞凋亡现象,这可能与Hp可诱导N0合成酶有关.  相似文献   

20.
大鼠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目的 建立Hp相关CAG大鼠模型,探讨Hp与胃粘膜损伤因子在CAG中的致病作用.方法 采用二级、体质量90 g~110 g、♂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Hp感染CAG模型组,单纯Hp感染组,单纯胃粘膜损伤CAG模型组与对照组.采用灌胃接种Hp菌株(SSl),30 g/L水杨酸钠灌胃,5 mmol/L去氧胆酸钠溶液、50 mL/L乙醇交替自由饮用及饥饱失常的方法建立Hp相关CAG模型.Hp末次接种12 wk后处死所有动物,检测Hp感染情况及粘膜固有层厚度、粘膜表面上皮层厚度,壁细胞计数和肠化、不典型增生等病变.结果 Hp感染CAG模型组及单纯Hp感染组Hp阳性.Hp感染CAG模型组出现以淋巴细胞浸润为主的慢性炎症,粘膜固有层厚度,胃窦(68±4)/μm,胃体(315±40)μm,粘膜表面上皮层(71±7)μm,PAS阳性层厚度(81±7)μ与正常组(99±16)μm,(407±33)μm,(101±11)μan,(121±14)μm比较明显变薄(P<0.01),壁细胞计数(34.9±1.1)/腺管明显减少,正常组为(51.1±2.4)/腺管(P<0.01),无明显肠化及不典型增生.单纯Hp感染组大鼠亦出现较明显的慢性炎症与活动性炎症,粘膜固有层厚度,壁细胞计数与正常组比较无明显变化.结论 Hp感染大鼠CAG模型的病因、病理与人类CAG病变相似,Hp相关CAG大鼠模型获得了初步成功.可作为Hp相关CAG发病机制及药物筛选较合适的动物模型.单纯Hp感染12 wk内无胃粘膜萎缩病变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