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心脏性猝死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的常见死因,而心脏性猝死大部分与致死性室性心律失常有关。大量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令人注目的是大量的证据显示他汀类药物有抗室性心律失常的作用。他汀类药物可能通过增加副交感神经活性、改变跨膜离子通道的性质、修复粥样硬化斑块、稳定血小板、抗炎和抗增生作用、抗氧化作用、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激活损害心肌、减轻因缺血导致的心肌细胞肥大等机制而有一定的抗室性心律失常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辛伐他汀在血管治疗领域的降脂稳定斑块作用以及改善内皮功能、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抑制血小板功能、抑制血管的炎症反应等均得到临床证实[1,2],但对于他汀类药物治疗非缺血性心脏病并发心衰的观察较少,本研究主要观察他汀类药物在非缺血性心脏病并发心力衰竭治疗中对心功能、心律失常以及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从而探讨他汀类药物对非缺血性心脏病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3.
大量研究显示,他汀类药物还具有降脂之外的抑制炎症作用、抗心室重塑、改善神经体液调节、抗心律失常、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抗氧化等作用.现对他汀类药物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依据和可能机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他汀类药物除具调脂作用外,还有广泛的调脂外作用,并能预防冠心病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降低心脏性猝死的危险.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可抑制颤动心房的电重构和结构重构,降低心房颤动发生和预防心房颤动转律后的复发.本文对近年来他汀类药物在室性心律失常和心房颤动方面的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他汀类药物除具调脂作用外,还有广泛的调脂外作用,并能预防冠心病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降低心脏性猝死的危险。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可抑制颤动心房的电重构和结构重构,降低心房颤动发生和预防心房颤动转律后的复发。本文对近年来他汀类药物在室性心律失常和心房颤动方面的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心力衰竭患者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患者易发各类心律失常,其中,以合并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和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为最常见。对于心衰并发心律失常的患者而言,胺碘酮和β受体阻滞剂是既有效、又安全的药物选择,Ⅰ类抗心律失常药不宜使用。其他非抗心律失常药物,如他汀类、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等,对心衰并发心律失常的患者也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7.
他汀类药物抗心律失常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他汀类药物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的调脂药物,其在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病死亡率、心肌梗死和缺血性脑卒中等重大不良事件方面的贡献已超过其他药物。近年来的临床试验证明,他汀类药物除具有调节血脂的作用外,其多效性在保护心脏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主要包括减轻血管及心肌炎症、防止血栓形成和改善内皮功能、阻止斑块形成和发展、刺激缺血组织形成新血管、防止心脏重构及抗心律失常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他汀类药物的抗心律失常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他汀类药物可以减少心房颤动的发生率,改善心房颤动转复后窦律的维持,可以减少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现对其作用机制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抗心律失常药物致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抗心律失常药物致心律失常作用 ,目前在临床上已经普遍重视。为了探讨药物致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特点 ,我们对 1 995~ 1 999年 1 1例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致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进行观察。1 临床资料1 995~ 1 999年收治的抗心律失常药物致室性心律失常患者 1 1例 ,男 8例 ,女 3例 ,年龄 1 6~ 72(53.5± 1 6.9)岁 ,室性期前收缩 (PVD) 8例 [并短阵室性心动过速 (VT) 5例 ],VT 1例 ,心房颤动(AF) 2例。其中冠心病 3例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发育不良 (ARVD)、原发性高血压、风湿性心瓣膜病各 1例 ,无器质性心脏病者 5例 ,排除急性心肌梗死、急…  相似文献   

10.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n-3多不饱和脂肪酸(n-3PUFAs)能降低心率,提高心率变异性,减少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预防心源性猝死及减少心房颤动复发等抗心律失常作用,也有研究发现n-3PUFAs具有致心律失常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n-3PUFAs离子通道作用特点及其抗心律失常作用机制,发现n-3PUFAs干预方式不同,作用机制不完全一样,表明n-3PUFAs在抗心律失常方面具有两面性。  相似文献   

11.
心律失常是临床上常见而又极具危险性的心血管疾病,在美国每年约39万人死于恶性心律失常[1],有研究报道我国心脏性猝死发生率约为41.84/10.00万人,按此比例推算,我国13亿人口中每年死于心脏性猝死者约为54万人[2],多数猝死是由于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室颤动(室颤)、心房颤动(房颤)等心律失常所致.长期以来人们致力于抗心律失常药物研究,但遗憾的是20余年来并未取得明显突破.现有的抗心律失常药在一定条件下多有致心律失常的风险[3],一项1989年提前终止的心律失常抑制实验(CAST)[4]发现使用单一Na+通道阻滞使心肌梗死患者病死率增加2~3倍;以及SWORD研究证实钾通道阻滞剂增加心肌梗死后左心室功能不良患者心律失常病死率和总病死率,这就是被人们所熟知的“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白藜芦醇对大鼠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心室重构和长期存活率的影响.方法 将SD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心肌梗死组、白藜芦醇治疗组(治疗组).心肌梗死组和治疗组开胸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假手术组不结扎.植入性射频发射器记录24 h心电图,并分析心肌梗死后24 h内室性心律失常发病率;侵入性在体电生理检测评价室性心律失常的诱发率;全细胞膜片钳技术检测白藜芦醇对单个心室肌细胞的电生理作用;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心肌细胞的结构改变.结果 与心肌梗死组相比,治疗组明显抑制了心肌梗死导致的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发病率,治疗组室性心动过速的诱发率低于心肌梗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6%vs 81%,P<0.01).14周后,治疗组心肌梗死面积和死亡率较心肌梗死组分别下降了20%和33%.膜片钳记录显示白藜芦醇抑制了L型钙电流.免疫荧光染色发现治疗组心肌细胞横断面积小于心肌梗死组.结论 白藜芦醇可以通过抑制大鼠心肌L型钙电流发挥抗心律失常作用,并抑制了左心室重构,提高了大鼠心肌梗死后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13.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n-3多不饱和脂肪酸可降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其机制主要包括抑制炎症和氧化应激,改善心肌细胞电生理、心室结构重构和自主神经功能等。深入探讨n-3不饱和脂肪酸对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影响及其机制,可为室性心律失常的防治提供新策略。  相似文献   

14.
他汀类药物的多效性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他汀类药物不仅作为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降低血清胆固醇水平,还通过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抑制炎症及氧化反应、抗血小板聚集和抑制血栓形成、稳定粥样硬化斑块、抑制心肌重塑及心肌细胞凋亡、抑制心脏电生理重塑及调节心脏植物神经功能等其它多效性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功能衰竭、心律失常等心血管损伤中发挥其作用。  相似文献   

15.
室性心律失常是导致心源性猝死(SCD)的主要原因。心肌细胞的正常电生理和离子通道的功能均依赖于正常的细胞能量代谢。当心肌细胞能量代谢发生障碍后,胞内钠泵、钠钙交换体(NCX)以及线粒体敏感性钾通道(KATP)等功能都会出现异常,引起胞内Na~+、K~+和Ca~(2+)紊乱,心肌细胞发生电重构,诱发室性心律失常,导致SCD。因此,改善能量代谢可能成为预防心源性猝死新的抗心律失常药物研发的靶点。  相似文献   

16.
他汀类药物具有改善心肌细胞功能、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表达、抗炎等非调脂作用,成为冠心病一级和二级预防最重要的治疗。本研究旨在探讨阿托伐他汀对高血压伴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大量临床试验证明,目前应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有很大局限性,可能使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心律失常病死率和总病死率增加,针对新的靶点寻找更加安全、有效的药物是抗心律失常药物研究的热点。选择性延迟钠电流阻滞剂在治疗浓度不抑制峰钠电流,不延长或仅有限度的延长动作电位时程或QT间期,可能避免药物致心律失常作用的危险,且对房性和室性心律失常均有效,因而针对抑制延迟钠电流的药物治疗可能是未来抗心律失常治疗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8.
美国爱荷华大学的学者Xing等研究发现,洛伐他汀能够抑制缺血所致的触发活动和局灶性室性心动过速。 在多中心的研究中发现,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阻滞剂能够减少置入型除颤器的电击次数,提示这类药物有抗心律失常作用。本实验的研究目的是观察洛伐他汀对于犬缺血性心脏模型所诱发的室性心动过速是否有抗心律失常作用。  相似文献   

19.
心房颤动(AF)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并且增加心血管疾病的死亡风险〔1,2〕。AF的发生及维持机制并不十分清楚,近来的研究〔1,3,4〕表明,AF的发生与炎症和氧化应激有一定的关系。他汀类药物是羟甲基戊二单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的抑制剂,除具有高效的调脂作用外,还具有一系列非调脂作用,如: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抗炎性反  相似文献   

20.
心房颤动(Af)是临床实践中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他汀类药物对心血管疾病引发的Af以及手术后Af均有预防作用,但其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其抗炎症、抗氧化应激作用以及作用于心房肌离子通道、作用于肾素一血管紧张素系统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