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嵇平 《高血压杂志》2003,11(4):337-339
目的 研究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监测参数 :血压负荷、曲线下面积与左室肥厚的关系。对象  75例高血压病人 ,男性 51例 ,女性 2 4例 ,平均年龄 63± 8(46~ 74)岁。方法 动态血压测定 2 4h血压 ,超声心动图测定室间隔、左室后壁厚度 ,左室舒张末直径并按Devereux校正公式计算左心室重量指数 (LVMI)。结果 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 :收缩压、收缩压负荷 ,收缩压曲线下面积值以及夜间的舒张压、舒张压负荷、舒张压曲线下面积与LVMI有关 (P <0 0 1 )。结论 曲线下面积能较好地反映动脉血压的变化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与左室肥厚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观察收缩压、舒张压对左室肥厚的不同影响。方法:应用诊所血压,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及超声心动图观察42例Ⅰ,Ⅱ期高血压患的血压与左室心肌质量指数(LVMI),体重指数,射血分数的相关关系。结果:夜间平均收缩压及诊所收缩压与LVMI呈正相关(P<0.05),而24小时及白天平均收缩压,24小时白天及夜间平均舒张压均与LVMI无明显相关关系。结论:夜间平均收缩压增高是导致左心室肥厚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与左室肥厚的关系。方法 对60例高血压病患者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ABPM),了解高血压病患者左室重量(LVM)、左室重量指数(LVMI)和舒张末期相对室壁厚度(RWT)与动态血压各参数的关系。结果 与高血压病左心室肥厚明显相关的是24小时平均收缩压(24hs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和白天平均收缩压(dsBP)的水平。结论 血压持续升高是导致高血压左室肥厚产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黄惠容 《内科》2014,(4):427-428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血压负值及血压变异性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方法选取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在我院诊治的高血压患者376例,行24 h无创性动态血压监测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根据左心室肥厚状况分为两组,以非左心室肥厚患者274例为对照组,左心室肥厚患者102例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动态血压、血压负值、血压变异性;分析动态血压、血压负值、血压变异性与左心室肥厚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患者平均舒张压(24 h、日间、夜间)、平均收缩压(24 h、日间、夜间)、舒张压负值(24 h、日间、夜间)、收缩压负值(24 h、日间、夜间)、舒张压标准差(24 h、日间、夜间)、收缩压标准差(24 h、日间、夜间)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动态血压、血压负值、血压变异性与左心室肥厚均呈正相关。结论动态血压、血压负值及血压变异性均是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节律变化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 方法 7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均行24h动态血压检测、颈动脉超声和超声心动图检查,根据24 h动态血压检测结果分为2组:勺形组40例及非勺形组30例,并对2组颈动脉粥样硬化(CAS)、左室肥厚(LVH)及动态血压各参数进行比较. 结果 CAS及LVH检出率非勺形组均高于勺形组(P<0.01);2组间24 h平均收缩压(24hSBP)及舒张压(24hDBP)、24 h收缩压和舒张压负荷值(24hSBPL、24hDBP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勺形组白天平均收缩压(dSBP)及舒张压(dDBP)、白天收缩压和舒张压负荷值(dSBPL、dDBPL)高于非勺形组(P<0.05).勺形组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及舒张压(nDBP)、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负荷值(nSBPL、nDBPL)明显低于非勺形组(P<0.01). 结论 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节律变化的消失与靶器官损害关系密切,高血压患者降压治疗的同时还需纠正紊乱的血压昼夜节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压正常高值者动态血压负荷及血压变异性与肿瘤坏死因子α(TNF-a)的关系。方法选择理想血压者100例,血压正常高值者105例,高血压患者110例,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分别计算三组动态血压负荷及血压变异性,并测定TNF-a水平。结果血压正常高值组TNF-a水平、24 h、白昼及夜间动态血压负荷高于理想血压组,低于高血压组(P<0.01)。血压正常高值组24 h、白昼及夜间血压变异性高于理想血压组,24 h及白昼收缩压变异性、24 h及夜间舒张压变异性低于高血压组(P<0.05)。Pearson相关分析及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血压正常高值组TNF-α与24 h收缩压负荷、24 h舒张压负荷、24 h收缩压变异性、白昼收缩压负荷、夜间舒张压负荷、夜间收缩压变异性呈正相关(P<0.05),24 h收缩压负荷及变异性、夜间收缩压负荷及变异性是TNF-α的影响因素(P<0.01)。结论血压正常高值者动态血压负荷及血压变异性与TNF-α相关,高血压早期炎症与血压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心肌、颈动脉结构改变与动态血压参数的相关性。方法 检测78例原发性高血压(EH)病人的左室心肌重量指数(LVMI),相对室壁厚度(RWT),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并进行24h无创性动态血压监测(ABPM)。结果 左室肥厚组与左室正常构型组比较,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组与非颈动脉内膜冲层增厚组比较:24h平均收缩压、24h平均舒张压、白昼平均收缩压、白昼甲均舒张压、白昼收缩压和舒张压负荷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负荷、24h收缩压和舒张压变异系数、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差异显著(P〈0.01)。结论 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伤与血压昼夜节律及血压变异的幅度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及血压昼夜节律与心室肥厚的关系.方法 连续入选2010 年8 月至2012 年1 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共93例,根据超声心动图测量指标计算所得的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分为左心室肥厚(LVH)组与无LVH 组;再根据24 h 动态血压监测获得的结果分为血压晨峰组与无血压晨峰组,杓型血压组与非杓型血压组.分析比较24 h 血压、白昼和夜间血压均值、血压变异性、血压昼夜节律及晨峰与心室肥厚的相关性.结果 ①与无LVH 组相比,LVH 组24 小时收缩压(24 h SBP)、24 小时舒张压(24 h DBP)、白昼收缩压(dSBP)、白昼舒张压(dDBP)、夜间收缩压(nSBP)和夜间舒张压(nDBP)均升高,P<0.01;LVH 组24 小时平均收缩压标准差(24 hSSD)高于无LVH 组,P<0.05,但两组24 小时平均舒张压标准差(24 h DSD)无差别;与无LVH 组相比,LVH组夜间收缩压标准差(nSSD)和夜间舒张压标准差(dDSD)升高,P<0.01;但白昼收缩压标准差(dSSD)和白昼舒张压标准差(dDSD)无差别.②血压晨峰组LVMI 高于无血压晨峰组,P<0.05;血压晨峰组LVH 比率也高于无血压晨峰组,P<0.01;与无血压晨峰组相比,血压晨峰组24 h SBP、dSBP 和nSBP 均增高,P<0.05,但两组24 h DBP、dDBP 和nDBP 无差别.③杓型血压组LVMI 低于非杓形血压组,P<0.05;杓型血压组LVH 比率低于非杓形血压组,P<0.01;与非杓形血压组相比,杓型血压组nSBP、nDBP 均降低,P<0.01;而两组24 hSBP、24 h DBP、dSBP、dDBP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LVH 的发生与血压变异性和血压晨峰密切相关.具有血压晨峰的患者和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的非杓型高血压患者更易出现LVH.  相似文献   

9.
血压负荷和左室肥厚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本研究采用动态血压监测方法观察了60例高血压患者血压负荷的变化。旨在说明两组高血压患者血压负荷的差异。方法组Ⅰ:30例无左心室肥厚患者;组Ⅱ:30例伴左心室肥厚患者。结果两组患者24h收缩压和舒张压负荷值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2;P<0.01)。昼间两组收缩压负荷有显著差异性(P<0.002),舒张压负荷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夜间两组间收缩压负荷和舒张压负荷均有显著性差异(均为P<0.002)。高血压左心室肥厚不同程度的患者间血压负荷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果血压负荷值是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的良好预测指标。夜间血压在左心室肥厚的形成中起着更重要和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反映血压波动程度的新参数曲线平滑指数 (SI)与原发性高血压 (EH)患者左室重量指数(LVMI)的关系。方法 :选择 10 9例EH患者进行 2 4h动态血压监测 ,分析SI、动态血压变异性 (ABPV) ;二维超声测定LVMI ,以男 >12 5、女 >12 0为左室肥厚 (LVH)。结果 :LVH组LVMI、夜间收缩压ABPV(nSABPV)、2 4h收缩压SI(2 4hSIS)、夜间收缩压SI(nSIS)、夜间舒张压SI(nSID)明显高于无LVH组 (P <0 .0 5 ) ;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LVMI与nSABPV、2 4hSIS、nSIS之间直线相关。结论 :SI可以作为一种反映血压波动的新监测指数 ,其与ABPV联合观察可以更好地反映血压的波动与LVH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