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探讨影响山丘地区钉螺分布的常用环境遥感指标。方法使用TM遥感图像提取云南省大理市85个螺点的植被指数(NDVI)、地表温度(LST)和湿度指数(Wetness)并进行统计分析,同时进行土地利用的分类;利用ArcGIS9.2的权重适宜性模型将LST、NDVI、Wetness、钉螺密度、土地利用类型赋值后叠加分析,并计算大理市钉螺适宜分布范围。结果提取的LST、NDVI、Wetness值均呈近似正态分布,螺点大部分分布在各遥感替代指标均数附近,并向两端逐渐减少,90%以上的螺点分布在代表庄稼及草地的类别中;权重适宜性模型可将大理市环境表达为最不适宜钉螺环境(0~14分)、次适宜钉螺环境(15~21分)和最适宜钉螺环境(22~26分)。结论环境遥感指标直观反映影响山丘地区钉螺分布的环境因素,结合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及现场调查资料可以描述、判断和预测钉螺的分布,并应用到山丘型血吸虫病流行区的防治中。  相似文献   

2.
应用ETM+遥感图像监测山区钉螺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ETM 遥感卫星图像中植被指数与山区钉螺分布之间的关系 ,为进一步建立钉螺分布的遥感预测模型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现场测量江宁县 2 0 0 0年各钉螺孳生地经纬度 ,在ERDAS 8.5软件支持下将ETM 卫星图像中的 3、4波段合成为江宁县植被指数图层 ,利用ArcView8.0软件制作钉螺分布Vector图层 ,提取各钉螺孳生地植被指数 ;用相关性分析法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法研究图层中植被指数与钉螺分布间的关系。 结果 山区各钉螺孳生地活螺框出现率与该钉螺孳生地缓冲区内最小NDVI值及平均NDVI值呈正相关 (r分别为 0 .3 5 6、0 .3 44,P <0 .0 5 ) ;钉螺密度与各钉螺孳生地缓冲区内最大、最小及平均NDVI值呈正相关 (r分别为 0 .418、0 .43 3、0 .44 8,P <0 .0 1)。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山区各钉螺孳生地活螺框出现率与平均NDVI(Nmean)有关 [Y1=160 .62Nmean(R2 =0 .67,P <0 .0 1) ] ;山区钉螺密度与平均NDVI值有关 [Y2 =9.65Nmean(R2 =0 .5 3 ,P <0 .0 1) ]。 结论 ETM 遥感卫星图像可以监测山区钉螺的分布。  相似文献   

3.
基于QuickBird影像提取江滩钉螺分布生态环境要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基于QuickBird遥感资料提取有关钉螺分布生态环境要素,探索预测钉螺密度的新方法。 方法 以血吸虫病流行区安徽省当涂县江心乡为试验小区,利用米级高空间分辨率QuickBird影像,结合地面精确定位的实测螺情数据,提取该地区有关钉螺分布的生态环境因子,主要包括植被因子(植被指数、植被覆盖度)和土壤因子(土壤质地、土壤覆盖类型、土壤湿度等)。利用主成分分析(PCA)、监督分类法进行定性分析,并计算归一化差异植被指数NDVI和修改型调整土壤植被指数MSAVI,反演叶面积指数LAI和植被覆盖度F,并引进IKONOS影像K?鄄T变换(KT)的最新模型,应用于QuickBird影像上。最后结合地面实测点,在GIS支持下,进行空间分析,探讨钉螺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结果 获153个地面钉螺分布实测点资料,建立了钉螺空间分布地理信息数据系统(GIS)数据库,该数据库包括钉螺密度、NDVI、MSAVI、LAINDVI、LAIMSAVI、FNDVI、FMSAVI、PCA?鄄1、PCA-2、PCA-3、KT-1、KT-2和KT-3。根据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发现钉螺密度和利用MSAVI反演的叶面积指数(LAIMSAVI)和覆盖度(FMSAVI)有显著相关关系,回归方程为:Y=-3.919+1.22 LAIMSAVI+16.076 FMSAVI。回归模型的判定系数为0.2。 结论 利用米级高空间分辨率QuickBird影像遥感资料反演和钉螺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的环境因子,建立的预测钉螺密度空间分布模型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近年来受长期低枯水位影响下的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钉螺孳生地时空分布。方法基于2015年10月-12月查获的螺情数据,结合2015年10月11日Landsat8OLI遥感影像反演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鄱阳湖湖区湖底地形(DEM),应用相关性分析法研究鄱阳湖湖区螺情与NDVI和DEM之间的关系;根据活螺平均密度在NDVI和DEM的分布规律,获得出钉螺孳生地分布的NDVI和DEM阈值范围,利用面向对象的分类法对研究区内8个时相的Sentinel-2A光学遥感影像进行钉螺孳生地提取并分析其特征。结果鄱阳湖湖区2015年秋季活螺平均密度与NDVI呈正相关性(r=0.665,P0.01),与DEM呈负相关性为(r=-0.620,P0.01);有螺框出现率与NDVI呈正相关性(r=0.742,P0.01),与DEM呈负相关性(r=-0.632,P0.01)。钉螺密度随着植被指数(NDVI)的增大而上升,8.5~11m高程为钉螺孳生的扩张区域。结论鄱阳湖湖区洲滩植被与钉螺孳生区呈现向洲滩低高程区域缓慢扩张的趋势,8.5~11m高程为钉螺孳生的扩张区域。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钉螺孳生地时空变化与同时期星子站水位显著相关,星子站水位越低洲滩出露越多,钉螺孳生区范围月大。  相似文献   

5.
鹤庆县2006年钉螺和阳性钉螺的分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了解鹤庆县血吸虫病流行区的钉螺和阳性钉螺分布。方法用机械抽样结合环境抽样法对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村进行螺情监测,对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村进行全面螺情调查。结果全县流行区55个村(居)委会,开展查螺52个村,查出有螺村43个,查出螺点1565个,钉螺面积2181995 m^2,有螺面积率4.78%,有螺框出现率6.95%,活螺平均密度0.997只/框(每框=0.11m^2),活螺最高密度150只/框;阳性螺分布村9个,阳性螺村占有螺村20.93%,阳性螺点104个,阳性螺点占有螺点6.65%,阳性螺面积225631 m^2,阳性螺面积占钉螺面积10.34%,钉螺感染率1.15%,阳性螺平均密度0.008只/框。结论全县的钉螺和阳性螺在传播控制地区分布广泛,在传播阻断地区分布相对局限。今后应加大查灭螺力度,首先在全县消灭阳性钉螺,再消灭传播阻断地区的钉螺和压缩传播控制地区的钉螺。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掌握怀宁县钉螺分布现状、孳生特点和变化趋势,为实现消除血吸虫病目标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按照《安徽省钉螺调查实施方案》,对 2018 年怀宁县现有螺环境和历史有螺区域进行系统、环境抽样调查,分析钉螺环境分布、钉螺面积和密度等。 结果 2018 年,怀宁县累计调查 149 个有螺环境和历史 有螺区域,核实怀宁县有螺面积为 724. 54 hm2 ,未发现感染性钉螺。 其中湖沼型有螺环境 66 个,有螺面积639. 65 hm2 (占 88. 27% ),主要分布在白洋湖、珠流河两岸及皖河、石门湖滩地,呈片状分布;山丘型有螺环境 27 个,有螺面积 84. 98 hm2 (占 11. 73% ),主要分布在内陆沟渠、水田,呈点、线状分布。 2006 年以来,怀宁县新发现钉螺面积 79. 11 hm2 , 复现钉螺面积 326. 61 hm2 , 报灭钉螺面积 163. 01 hm2 , 有螺面积净增242 71 hm2 。 结论 怀宁县钉螺控制工作成效显著,但钉螺面积有增加的态势。 需要重点对白洋湖、珠流河两岸及皖河及石门湖水系沿岸等钉螺分布较为广泛的区域,以及活螺密度和有螺框出现率较高的山丘型流行区等有螺环境加大钉螺监测和控制的力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安徽省长江流域螺情变化趋势,为钉螺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1992~2012 年间安徽省长江流域活螺和感染性钉螺密度及钉螺感染率资料,观察其变化趋势,并分析影响螺情变化的相关因素。结果 山丘活螺密度总体上最高,并于1993、1996、2001 年出现高峰期;1992~1998年江滩活螺密度高于洲滩,1998 年之后洲滩高于江滩,江滩活螺密度于1996、1998 年出现高峰期,洲滩于2003 年出现高峰期。洲滩感染性钉螺密度及钉螺感染率高于江滩、山丘,并于2004 年出现高峰期, 山丘于1993、1997 年出现高峰期。结论 长江流域螺情变化受自然和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在加强传染源控制的同时应重视螺情控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山丘型务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地区残存钉螺复现规律,指导监测工作。方法对全市1994~2002年螺情、气象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9年监测表明,残存钉螺主要分布在原疫情严重区县,有螺环境分布与历史螺情相一致,二者相关分析有非常显著性意义(r=0.9923,P<0.01)。有螺面积和有螺环境数于1997和2001年出现两次高峰。残存钉螺复现与降雨量等气象因素关系不密切。结论山丘型地区残存钉螺复现与历史疫情有关。  相似文献   

9.
江苏省山丘地区钉螺分布现状和消长趋势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为了探讨控制和消灭江苏省山丘地区钉螺的有效措施。方法 采用机械抽样结合环境抽样的方法查螺。观察钉螺感染情况。并运用“江苏省钉螺分布环境计算机管理系统”进行汇总和分析。结果 山丘地区钉螺大多分布在历史有螺环境,造成螺情回升的原因,除山洪频繁导致钉螺扩散外,灭螺质量不佳是其重要原因,统计表明山丘地区钉螺消长趋势呈指数曲线增长态势。结论 控制山丘地区钉螺应根据山区气候和泄洪规律。以环境改造为主,按水系进行流域性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广东、广西、福建、上海和浙江5省(市、自治区)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以下简称"达标")地区的钉螺复现状况,以掌握最新螺情动态变化,为针对性制订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06~2007年对5省市近3年内钉螺复现地区开展调查并汇集历史螺情相关资料。采用系统抽样法结合环境抽样法查螺并对钉螺复现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近3年内,广东无复现螺点。调查广西、福建、上海和浙江18个复现螺点及浙江1个新发现螺点。螺点主要分布于山丘地带的复杂孳生环境,复现时间为3~35年,有螺面积均小于原历史钉螺分布面积,无感染性钉螺和当地感染的病人及病牛。各螺点复现前大多选用五氯酚钠喷洒灭螺。结论山丘地带复杂环境和单纯性灭螺方法、查螺质量问题以及"达标"后预防性灭螺措施实施欠佳是复现螺情逐年回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皖南山区残存钉螺的消长规律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山丘型血吸虫病流行区残存钉螺分布、消长规律及影响因素,为有效控制和消除残存钉螺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1994~2005年黄山市螺情监测数据和气温、降雨量等气象资料,分析残存钉螺分布特点、相互关系;选择有残存钉螺环境现场观察螺口消长和钉螺繁殖状况;选择2001~2005年施行药物灭螺的20个螺点,现场观察土表、土内钉螺分布情况和药物灭螺对残存钉螺的作用。结果1994~2005年螺情资料显示,残存钉螺主要分布在历史疫情较重的区(县)和复杂环境,查出的有螺环境数和有螺面积与历史有螺面积分布密切相关(r点=0.984、r面积=0.962,P均<0.01);年降雨量和3~5月降雨量对逐年查出的有螺环境数呈负相关(r年降雨=-0.618,r3~5月降雨=-0.590,P均<0.05);残存钉螺交配率最高达13.18%;药物灭螺对土表、土内残存钉螺杀灭效果显著。结论山丘型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地区螺情回升与历史螺情及环境有关;残存钉螺繁殖能力较强;加强历史有螺区药物灭螺可有效控制钉螺回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目的 评价植物杀螺剂4%螺威 (TDS) 在山丘地区现场灭螺效果, 为现场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方法 在南京市江 宁区湖山村选择钉螺密度相对较高的环境, 采用5 g/m2 TDS和2 g/m2 50%氯硝柳胺乙醇胺盐 (WPN) 进行喷洒灭螺试验, 比 较不同时间不同药物的现场灭螺效果。结果 结果 灭螺后1、 3、 7、 15 d TDS组钉螺死亡率为56.47%、 57.32%和90.58%、 93.41%, WPN组钉螺死亡率为49.22%、 53.37%、 95.92%和97.26%, 灭螺后1、 7 d和15 d两组钉螺死亡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 (P均<0.05); 灭螺后15 d, TDS组和WPN组活螺密度分别由20.30±16.20只/0.1 m2 和23.67±21.22只/0.1 m2 下降至 2.28±2.17只/0.1 m2 和1.27±0.76只/0.1 m2 , 钉螺密度下降率分别为88.77%和94.63%。结论 结论 TDS可作为山丘地区的备选灭 螺药物之一, 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2011—2020年安徽省钉螺分布时空特征,为全省钉螺精准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11—2020年安徽省实有钉螺面积、新发钉螺面积和感染性钉螺面积等钉螺分布指标并进行描述性分析,对实有和新发钉螺面积进行空间自相关、热点分析、标准差椭圆分析及时空扫描等分析,探索安徽省钉螺聚集与扩散高风险区。结果 2011—2020年,安徽省实有钉螺面积逐渐降低。2020年全省实有钉螺面积26 238.85 hm2,主要分布在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区。各年份间新发钉螺面积波动较大,2016年最高(1 287.65 hm2);2020年在池州市贵池区新发现1.96 hm2感染性钉螺面积。空间自相关和热点分析显示,2011—2020年安徽省实有钉螺面积分布具有空间聚集性(Z = 3.00 ~ 3.43,P均 < 0.01),热点主要集中在湖沼型流行区并沿长江南岸分布;冷点主要集中在皖南山区。2011—2020年安徽省新发钉螺面积分布在整体上不存在空间聚集性(Z = -2.20 ~ 1.71,P均> 0.05),局部呈散点分布。标准差椭圆分析显示,2011—2020年安徽省实有钉螺面积分布相对稳定,与长江流向一致;新发钉螺面积分布重心逐渐从长江安徽段下游向上游移动。时空扫描分析显示,2011—2020年安徽省实有钉螺面积两个高值聚集区以从长江安徽段下游到中游的顺序出现;新发钉螺面积两个高值聚集区聚集时间和范围类似,均分布在山区。结论 2011—2020年安徽省钉螺分布呈空间聚集性,存在向长江南岸、上游聚集的趋势,但山区钉螺扩散问题亦不容忽视,需加强对山区和长江沿岸新发钉螺孳生地的监测力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纵向观察山丘型地区控制感染性钉螺效果,为制订有效控制和消除感染性钉螺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了2005~2011年石台县大演乡感染性钉螺的调查数据。对感染性螺环境点采用GPS定位,绘制出感染性钉螺分布图,根据感染性钉螺分布现状特点,制定各年度的化学药物灭螺方法和综合环改灭螺的实施方案。结果 石台县大演乡从2005年的7个感染性钉螺环境点的村,下降到2011年只有1个行政村有感染性钉螺分布环境点,感染螺面积和感染螺密度逐年下降明显。资料显示:有1个行政村已连续7年未查出感染性钉螺,2个村已连续6年未查出感染性钉螺,1个村已连续5年未查出感染性钉螺,2个村已连续4年未查出感染性钉螺,1个行政村已连续2年未查出感染性钉螺。结论 对已控制和消除感染螺环境仍应加强查、灭螺的质量与监测,并全方位做好传染源控制。对一些复杂的钉螺环境点,适时的与小环境改造灭螺相结合,改变钉螺的孳生环境。  相似文献   

15.
浙江钉螺对不同地区血吸虫毛蚴感染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报告浙江省山丘型地区的光壳钉螺对外省及本省异地虫株均不敏感,感染率为0%—2.1%.微肋钉螺对外省湖沼型及本省平原水网型地区嘉善县虫株感染率为1.0%—30.6%;对本省开化县虫株则极为敏感,感染率达22.7%—64.0%.浙江省平原水网型地区嘉兴和嘉善县光壳和肋壳钉螺对外省及本省异地虫株均极敏感,感染率达24.0%—64.6%.浙江省山丘地区钉螺较多,而对外地虫株感染性较低,对外地输入传染源的检测和治疗,可望有较高的防止血吸虫病传播的效率、平原水网地区钉螺少,而对外地虫株极易感,检测和消灭残存钉螺是防止血吸虫病重新流行的最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国家疫情监测点监测数据,了解江西省近10年血吸虫病疫情变化趋势,为全省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05~2014年全省设立了12个国家监测点,并按照《全国血吸虫病疫情监测方案》开展了人群及家畜病情、螺情和相关因素调查。收集上述监测数据,对血吸虫病疫情动态规律进行分析。 结果  监测期间,湖沼型疫区居民血吸虫病感染率均较山丘型疫区明显高,其中感染高峰主要为20岁以上人群,职业以渔民感染率最高;人、畜感染率及螺情显著下降,居民血检阳性率、粪检阳性率和血吸虫感染率分别由2005年的32.50%、15.47%和5.03%下降至2014年的7.75%、0.57%和0.04%;耕牛感染率由2005年7.36%下降到2014年的0; 钉螺面积、活螺平均密度和感染性钉螺平均密度分别由731.27hm2、1.441 1只/0.1m2和0.003 6只/0.1m2下降到316.88hm2、0.471 3只/0.1m2、0。 结论  截至2014年,江西省血吸虫病国家监测点人群、家畜和钉螺疫情均降至历史较低水平,渔民、农民等重点传染源监测是今后防控的重点。  相似文献   

17.
2005~2008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监测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掌握2005~2008年全国80个血吸虫病监测点的疫情变化趋势,为今后的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全国80个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点按照《全国血吸虫病疫情监测方案》开展了人群及家畜病情、螺情和相关因素调查,汇总整理所有监测数据,分析2005~2008年的监测结果。结果2005~2008年人群血吸虫校正感染率由2005年的2.03%下降至2008年的0.67%,人群血吸虫校正感染率湖沼型流行区显著高于山丘型;职业性疫水接触人群,如农民、渔民和船民均显著高于非职业性疫水接触人群。全国80个监测点家畜存栏主要为牛、羊和猪,分别占50.36%、13.72%和11.53%;家畜敞放仍是饲养的主要方式,其中在有螺地带敞放率为43.99%,圈养率仅为5.13%。2005~2008年,全国9个省(市)79个监测点查出有螺面积,湖沼型占91.96%,山丘和水网型分别占7.74%和0.30%;感染性钉螺面积中湖沼型占98.70%,山丘占1.30%,水网型地区未发现感染性钉螺。钉螺感染率和活螺密度均呈逐年下降趋势,但湖沼型地区4年间感染性钉螺密度下降不明显。结论2005~2008年全国血吸虫病监测点人群、家畜和钉螺感染率等指标均有所下降,但家畜存栏数和感染性钉螺面积等反映传染源控制效果较敏感的一些技术指标未见明显下降。因此,要加强传染源控制措施的落实,减少家畜存栏数和感染性钉螺,以防止疫情反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