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ey)、白细胞介素10(IL-10)及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与脑梗死体积的关系。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125例为观察对象,同期健康体检者为健康对照组(37例)。以ELISA法测定患者外周血清Hcy、IL-10及MMP-9水平;急性脑梗死患者按梗死体积被分为小梗死组(≤5cm,47例),中梗死组(5~15cm,41例),大梗组(≥15cm,37例);比较不同梗死体积Hcy、IL-10及MMP-9水平的变化。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急性脑梗死组患者MMP-9、Hcy水平显著升高;IL-10显著降低。外周血清Hcy水平:大梗死组的显著高于小梗死组和中梗死组[(18.5±4.2)μmol/L比(16.11±3.5)μmol/L、(16.79±3.4)μmol/L、P〈0.01,P〈0.053;外周血清MMP-9水平:大梗死组及中梗死组的均明显高于小梗死组[(256±35)ng/ml、(238±26)ng/ml比(164±35)ng/ml,P〈0.01,P〈0.053;IL-10水平:大梗死组的明显低于小梗死和中梗死组[(0.31±0.12)ng/ml、(0.59±0.15)ng/ml比(0.60±0.17)ng/ml,P均〈0.01]。结论:同型半胱氨酸、白细胞介素10及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水平与急性脑梗死的发病有关系,可反映脑梗死的危险程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病情的关系。方法选取首次发病的ACI患者100例,其中小面积梗死38例、中面积梗死42例、大面积梗死20例,健康对照组30例。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清MMP-9的水平。应用颈动脉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状况。比较不同程度颈动脉粥样硬化及不同面积脑梗死患者血清MMP-9的水平变化,并对所有ACI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ACI患者血清MMP-9的水平显著高与对照组(P〈0.01);大梗死组患者血清MMP-9水平高于中、小梗死组,中梗死组高于小梗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加重血清MMP-9的水平呈上升趋势;ACI患者脑梗死面积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血清MMP-9的水平呈正相关(r1=0.553,P〈0.01;r2=0.536,P〈0.01)。结论ACI患者血清MMP-9水平可以反映颈动脉斑块的性质和稳定性,亦可反映脑梗死面积与病情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3.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RP水平测定及与病情、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杨阳 《山东医药》2011,51(23):82-83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变化及其与病情、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散射浊度法分别检测7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梗死组)及4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清CRP水平,同时对梗死组于治疗4周后采用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评估预后。结果梗死组血清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轻型〈中型〈重型(P均〈0.05);治疗后4周梗死组CRP异常者总有效率显著低于CRP正常者(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清CRP水平显著升高,并与病情及预后有关,据此采取针对性防治措施有助于减少卒中复发、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浆凝血因子XⅢ(FXⅢ)、IL-17水平与脑梗死患者病程进展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①对50例脑梗死患者根据头部CT或MRI病灶大小,梗死体积按Pullicino公式(长×宽×层数/2)计算进行分组:大梗死组(病灶体积〉10cm3),中梗死组(病灶体积4~10cm3),小梗死组(病灶体积〈4cm3);健康对照组20例,神经功能受损程度按照NIHSS进行评分。分别在24h内、第3天、第7天、第14天采集脑梗死组抗凝血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检测FXⅢ、IL-17含量。②根据脑梗死组发病24h内和第14天的NIHSS评分进行近期预后分型比较。结果:①大梗死组发病24h内FXⅢ、IL-17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中、小梗死组发病24h内FXⅢ、IL-17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②大梗死组FXⅢ、IL-17水平与小梗死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随着梗死病情好转,FXⅢ、IL=17水平有下降趋势(P〉0.05)。④脑梗死组患者近期预后与FXⅢ水平下降呈正相关(r=0.33),与IL-17水平下降呈正相关(r=0.31)。结论:脑梗死患者血浆FXⅢ、IL-17水平与病程及预后呈正相关,其水平变化可作为脑梗死治疗及预后的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5.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Hcy和脂联素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同型半胱氨酸(Hcy)和脂联素水平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检测8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观察组)及45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清hs—CRP(免疫散射法)、Hcy(化学分光法)、脂联素(ELISA法)水平,分析其与梗死体积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关系。结果观察组hs—CRP和Hcy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脂联素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随梗死体积增大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加重hs-CRP和Hcy水平逐渐升高,血清脂联素水平逐渐降低,P〈0.05;hs—CRP和Hcy水平与血清脂联素水平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hs—CRP、Hcy和脂联素水平可反映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脑梗死状态,对判断病情和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刘琦  李红利  张利苑 《内科》2013,(5):498-499,539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c,反应蛋白(CRP)、D-二聚体(D—D)水平的变化与疾病诊断、治疗之间的关系及其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8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以同期在我院进行体检的82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检测观察组患者入院后第2、7、14、21天CRP、D.D的水平,并将入院后第2天的CRP、D—D水平与对照组的检查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入院第2天CRP为(16.52±1.31)mg/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15±0.96)mg/L;观察组患者入院第2天D—D为(0.99±0.32)mg/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O.36±0.28)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观察组患者中,入院后第2天,中、重度患者CRP均明显高于轻度患者(P〈0.05),重度患者CRP、D—D水平明显高于中度患者(P〈0.05)。不同程度急性脑梗死患者不同时间段的CRP、D—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RP、13—13水平的高低可能反映急性脑梗死患者炎症程度及血栓情况,在疾病的诊断、治疗中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含量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检测50例ACI患者发病〈48h、第3天和第5天的血清CRP含量,按牛津郡社区卒中项目(OCSP)和CT分型对患者的血清CRP含量进行比较,并分析其与病情、预后的关系。结果血清中CRP浓度改变具有以下特征:发病后48小时内CRP水平升高并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第3天和第5天仍继续上升,病情严重,梗死范围面积大,皮层加皮层下梗死者或完全前循环梗死者均较其他病例明显升高(P〈0.05~P〈0.01),与国立卫生研究所卒中量表(NIHSS)评分对比分析呈显著正相关(r=0.412,P〈0.01)。结论ACI后血清CRP含量的变化可反映病灶大小和病情的严重程度,为指导临床的诊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不同类型急性脑梗死与LDL-C、FIB、CRP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急性脑梗死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纤维蛋白原(FIB)、C反应蛋白(CRP)的相关性及差别。方法对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临床分型,分别检测LDL—C、FIB、CRP水平,并做统计学分析,随机选择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急性脑梗死组LDL—C、FIB、CR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均〈0.01);腔隙性脑梗死组与对照组LDL—C、FIB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CRP水平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腔隙性脑梗死与后循环脑梗死,后循环脑梗死与部分前循环脑梗死,部分前循环脑梗死与完全前循环梗死组间LDL—C、FIB、CRP水平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急性脑梗死与LDL-C、FIB、CRP水平相关,不同类型患者各指标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中青年脑梗死患者血清尿酸(UA)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并分析两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关系。方法对65例中青年(〈60岁)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梗死组)行血清uA、hs-CRP水平检测,并以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以60例同期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结果梗死组和对照组血清hs-CRP分别为(18.43±7.32)、(6.87±1.95)mg/L,血清uA分别为(321.52±20.74)、(105.82±26.21)μmol/L,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分别为64.61%、13.33%,组间比较,P均〈0.01;梗死组有斑块者血清hs-CRP和uA水平均显著高于无斑块者(P均〈0.01),尤以不稳定斑块者为著(P〈0.05)。结论中青年脑梗死患者血清UA、hs—CRP水平均显著升高,并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及性质有关;联合检测两者可为预测脑梗死发病风险及早期干预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病人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变化对病情及其预后的影响。方法对78例脑梗死病人(ACI组)、36例腔隙性脑梗死病人(LCI组)和40名健康体检者(健康组)血清CRP含量进行测定,计算其异常率并进行比较。按脑卒中病人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标准对病人进行评分。结果ACI组CRP含量、CRP异常率高于LCI组(P〈0.05);LCI组CRP含量及CRP异常病人NDS评分的改善低于健康组(P〈0.01)。结论CRP水平是临床评价脑梗死严重程度和预后的一个重要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1.
李玉魁 《山东医药》2006,46(11):47-48
将37例急性胰腺炎(AP)患者分为观察Ⅰ组(出血坏死型,17例)、观察Ⅱ组(水肿型,20例),采用双抗体夹心免疫发光法测定两组入院当天及综合治疗1周后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并与正常对照组(15例)进行比较。结果入院时观察Ⅰ组、Ⅱ组血清PCT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0.05),观察Ⅰ组明显高于Ⅱ组(P〈0.01);治疗后观察Ⅰ组PCT水平明显高于Ⅱ组及对照组(P均〈0.01),而观察Ⅱ组PCT水平接近正常,显著低于入院时水平(P〈0.05)。提示血清PCT可以作为AP早期诊断及判断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不同部位急性脑梗死早期心电图改变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心电图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分析30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心电图资料。结果①304例患者中发生早期心电图异常占64.47%,表现为ST-T改变、窦性心律失常、Q-T间期延长、起搏点异常和传导异常。②岛叶梗死组早期心电图异常显著多于非岛叶梗死组(81.97%、52.75%,P〈0.01)。⑧中、重型患者在心电图异常组显著多于无心电图异常组(96例、5例,P〈0.01).岛叶梗死组显著多于非岛叶梗死组(68例、28例,P〈0.01)。④心电图异常的岛叶梗死组死亡率显著高于非岛叶梗死组(17例、2例,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早期心电图异常与梗死部位、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有关,而岛叶梗死患者的心电图异常发生率高、病情重及预后差。  相似文献   

13.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急性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孙杨  孔岳南 《山东医药》2010,50(5):63-64
目的探讨血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在急性脑梗死(CI)早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65例CI患者(CI组),依据其梗死灶面积分为大梗死灶、中梗死灶、小梗死灶三组;45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CI组入院24 h、第7、14天,以及对照组血清H-FABP。结果CI组入院24 h、第7天的血清H-FABP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此时间点大梗死灶、中梗死灶、小梗死灶三组间的血清H-FABP有统计学差异(P均〈0.01)。结论脑梗死病灶大小与血清H-FABP水平有密切关系,H-FABP可能是CI早期较敏感的生物学标志物,且与CI程度和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14.
林进洪 《山东医药》2009,49(50):40-41
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60例ACS患者[不稳定型心绞痛32例(UAP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MI组)28例]和36例健康人(对照组)血清中的hs—CRP、血脂和心肌酶。结果血清hs.CRP水平UAP组、AMI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AMI组高于UAP组(P〈0.05);ACS患者hs—CRP水平与LDL-C呈正相关(r=0.460),与HDL-C水平呈负相关(r=-0.350,P〈0.05),与CK、CK-MB呈正相关(r分别为0.0.53、0.51,P〈0.05)。结论ACS患者血清hs-CRP升高,可作为诊断ACS及判断病情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必净治疗急性胰腺炎的疗效及其对患者血清炎症因子和氧自由基的影响。方法将118例急性胰腺炎患者随机分为血必净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血必净。记录患者腹痛、腹胀缓解时间及住院天数,检测两组患者入院第l天、第7天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血必净治疗组患者腹痛、腹胀缓解时间及住院天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入院治疗第7天血清CRP、IL-6、TNF-α、MDA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SOD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血必净可有效降低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清除氧自由基,改善临床症状,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6.
辛伐他汀或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血清CRP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P)与脑梗死病情严重性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将46例脑梗死患者分为对照组及辛伐他汀组(辛伐他汀40mg/d或阿托伐他汀20mg/d。连续用药7d)。治疗前后检测血清ClIP、血清谷草转氨酶(AST)及轿清肌酸激酶(CK)水平。结果治疗前CRP水平与当时及3个月时病情显著相关(P〈0.01,P/〈0.05)。治疗后他汀组CRP水平下降,治疗前后差值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治疗后各组AST及CK水平无明显变化。结论脑梗死患者血清CRP水平与病情的严重性及预后相关。短期应用辛伐汀或阿托伐他汀可以降低脑梗死患者血清CRP水平,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后不同时间段出现发热及入院后即刻测得的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对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方法选取急性脑梗死患者90例(发病时间〈8h),于入院时和入院后8、24、48、72h及7d内出现发热时再次进行NIHSS评分,对发热前后的评分进行比较。根据入院时的血清CRP水平将患者分为正常组和高水平组,比较两组的NIHSS评分。结果患者发热后NIHSS评分较发热前有所升高,24、48、72h时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CRP高水平组NIHSS评分较正常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发热与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发病后24~72h发热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更加严重;CRP水平升高是脑梗死后神经功能缺损严重性的重要预测因子,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积极防治早期发热及降低血清CRP水平可明显改善其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C反应蛋白(CRP)对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早期预测及严重程度评估的价值。方法对我院收治的46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SAP组)和192例轻型急性胰腺炎患者(MAP组)治疗前后的j仃L清CRP进干亍检测,同时以50例健康人为对照组,分别测定重症急性胰腺炎组、轻型急性胰腺炎组治疗前后及对照组CRP的水平。结果治疗前重症急性胰腺炎组CRP值高于轻型急性胰腺炎组(P〈0.05)和对照组(P〈0.01),轻型急性胰腺炎组的CRP值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重症急性胰腺炎组的CRP值较治疗前有显著的降低(P〈0.05)。结论CRP可早期预测重症急性胰腺炎的预后,评估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尤瑞克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9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抗血小板药、调脂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尤瑞克林,疗程14d。评定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第7、14天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及颅脑CT检测梗死灶体积。结果治疗后两组NIHSS均显著降低(P〈0.01),第7、14天治疗组NIHSS下降较对照组更为明显(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远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两组梗死部位体积均有缩小,治疗后第7、14天治疗组梗死部位体积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减小(P均〈0.05)。结论尤瑞克林可以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缩小脑梗死灶体积,能有效治疗脑梗死。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相关性。方法对来院就诊的10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健康体检者96例均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观察有无颈动脉斑块形成及斑块的性质,同时进行血清hs—CRP浓度的测定。结果两组研究对象IMT正常者中hs—CRP浓度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脑梗死组中IMT正常者10例,增厚者19例,生成斑块者73例,3组患者hs—CRP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且两两比较各组患者hs—CRP水平间差异亦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颈动脉斑决生成者中稳定斑块者与不稳定斑块者hs—CRP间差异亦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血清hs—CRP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有一定相关性,炎症反应可能参与了急性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