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脑梗死患者的牛津郡社区卒中项目OCSP临床分型及预后。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将1019例脑梗死患者分为心房颤动脑梗死组(房颤组)91例和无心房颤动脑梗死组(无房颤组)928例;又按OCSP临床分型标准分为完全前循环梗死44例、部分前循环梗死552例、后循环梗死300例和腔隙性梗死123例。进行随访并比较2组预后。结果与无房颤组比较,房颤组患者完全前循环梗死比例明显增加,后循环梗死、腔隙性梗死比例明显减少(P<0.01);美国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及改良Rankin评分明显升高(P<0.05,P<0.01)。2组部分前循环梗死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房颤组患者预后不良率为71.4%,发病1年时复发率为31.3%,病死率为30.0%;无房颤组患者预后不良率38.4%,发病1年时复发率为16.5%,病死率为1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心房颤动脑梗死患者较无心房颤动患者预后差。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肾病综合征(NS)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NS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16例(NS组),并按照1∶2比例收集同期年龄、性别匹配的32例不伴NS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为无NS组。记录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影像学特点、实验室检查及脑梗死病因分型结果,比较两组患者临床和影像学特征间的差异。结果 (1)NS组患者高脂血症比例高于无NS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4/16比15/26,P0.01);性别、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吸烟史、饮酒史、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NS组与无NS组的多发或单发病灶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NS组以多发病灶非单一供血区为主(8/16),无NS组以单发病灶为主(25/32)。(3)NS组血纤维蛋白原水平高于无NS组[(4.4±1.3)g/L比(3.4±1.1)g/L],而血白蛋白水平低于无NS组[(26±5)g/L比(39±4)g/L],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NS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多发性病灶及非单一供血区病灶更常见,其发生脑梗死的机制可能有别于一般的脑梗死,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后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8年3—8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发病4. 5 h内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39例,其中男116例,女23例。根据静脉溶栓后是否出现END,将139例患者分为END组(25例)和无END组(114例)。收集两组患者的基线及临床资料,基线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既往史[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先天性心脏病、心房颤动、高脂血症、缺血性卒中(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吸烟史,临床资料包括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糖、血压、前循环梗死比例、急性卒中Org 10172治疗试验(TOAST)分型情况,并进行组间比较。将单因素分析中P 0. 1的参数作为自变量,进一步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发生END的影响因素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END定义为静脉溶栓后24 h内,NIHSS评分较入院时增加≥4分或死亡。结果 (1) 139例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中,END发生率为18. 0%(25例)。(2)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及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心房颤动、冠心病、先天性心脏病、缺血性卒中史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3)两组患者入院时血压、血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IHSS评分值以及前循环梗死比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4) END组TOAST分型大动脉粥样硬化比例高于无END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6. 0%(19/25)比45. 6%(52/114),χ~2=7. 576,P 0. 01]。(5)以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发生END为因变量,以缺血性卒中史、TOAST分型(大动脉粥样硬化与非大动脉粥样硬化)为自变量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大动脉粥样硬化是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发生END的危险因素(OR=3. 517,95%CI:1. 296~9. 547,P=0. 014),缺血性卒中史不是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发生END的影响因素(P 0. 05)。结论 TOAST病因分型大动脉粥样硬化可增加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发生END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缺血性卒中患者首次癫痫发作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2年6月至2016年6月福建省立医院神经内科急性缺血性卒中后首次癫痫发作的住院患者252例,经随访1~5年,排除7例死亡、13例失访,最终共232例(早发型111例、迟发型121例)纳入研究。按首次癫痫发作后是否复发,将232例分为复发组(108例)及无复发组(124例)。记录两组患者人口学资料、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头部MRI或CT影像学资料、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16分、首次癫痫发作的情况、常规脑电图或视频脑电图表现、癫痫发作出现时间等,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缺血性卒中患者首次癫痫发作后癫痫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 (1)复发组和无复发组患者NIHSS评分≥16分的比例分别为61.1%(66/108)和44.4%(55/12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95,P=0.011)。复发组患者心房颤动发生率及NIHSS评分水平均高于无复发组,年龄低于无复发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余基线资料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复发组迟发型癫痫发作比例高于无复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2.0%(67/108)比43.5%(54/124),P0.05];两组癫痫持续状态及发作类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复发组脑电图结果异常、皮质受累、出血性脑梗死、大面积脑梗死比例均高于无复发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58.3%(63/108)比32.3%(40/124)、51.9%(56/108)比21.0%(26/124)、38.0%(41/108)比13.7%(17/124)、48.1%(52/108)比27.4%(34/124),均P0.05];高尿酸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癫痫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显示,皮质受累(OR=3.118,95%CI:1.452~6.697,P=0.004)、出血性脑梗死(OR=2.672,95%CI:1.113~6.410,P=0.028)、大面积脑梗死(OR=2.463,95%CI:1.081~5.612,P=0.032)、NIHSS评分≥16分(OR=2.080,95%CI:1.013~4.271,P=0.046)、脑电图异常(OR=2.612,95%CI:1.175~5.808,P=0.018)、迟发型癫痫发作(OR=2.079,95%CI:1.026~4.215,P=0.042)是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较高为保护因素(OR=0.932,95%CI:0.896~0.969,P0.01)。结论缺血性卒中后出现首次癫痫发作的患者,皮质受累、出血性脑梗死、梗死面积大、NIHSS评分≥16分、脑电图异常、迟发型癫痫发作的患者癫痫复发的可能性大;年龄较高为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持续时间、次数及临床特征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173例TIA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其发作持续时间、次数及临床特征。发作后均在24h内行头颅磁共振成像(MRI)或CT检查,部分发作48h后复查,记录影像学异常(责任病灶)的例数。结果TIA发作≤30min、30min患者发生脑梗死比例分别为14.3%(16/112)、36.1%(22/6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IA发作≤3次、3次TIA患者发生脑梗死比例分别为14.7%(19/129)、43.2%(19/44),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既往有、无卒中病史者发生脑梗死比例分别为34.9%(15/43)、17.7%(23/130),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既往有、无高血压病史者发生脑梗死比例为27.5%(28/102)、14.1%(10/71),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现为偏肢无力和(或)麻木、非偏肢无力麻木者发生脑梗死的比例分别为40.2%(33/82)、5.5%(5/91),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局灶神经功能障碍持续时间30min、发作次数3次、既往有卒中、高血压病史及表现为偏肢无力和(或)麻木的TIA患者发生脑梗死的比率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老年患者急性脑梗死合并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情况、预后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十年间急性脑梗死住院病例资料,观察老老年组、老年组脑心联合梗死与单一脑梗死临床相关指标。结果老老年脑梗死717例中脑心联合梗死发生率、死亡率(2.09%、53.33%)比普通老年联合梗死组(0.42%、14.29%)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老老年组在男性、上消化道出血、梗死后出血转化、糖尿病、既往心肌梗死史、高脂血症、高血压发生率稍高,但与老年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心房颤动(40.00%)、既往脑卒中史发生率(66.67%)高于老年脑心联合梗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老年组脑心联合梗死预后差,院前加强危险因素的控制措施,住院后采取积极治疗措施可改善结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高龄(年龄≥80岁)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连续收集2014年7月至2016年2月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院神经内科发病4.5 h内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57例,经头部CT或MRI证实。按发病年龄分为≥80岁组(47例)和80岁组(110例)。记录基线资料,包括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发病至溶栓时间(3.0~4.5 h)、应用抗凝药物等;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评估溶栓后安全性和疗效,即7 d和3个月时的病死率、症状性颅内出血率,静脉溶栓24 h、1周内和3个月的恢复良好率。结果 (1)与年龄80岁组比较,年龄≥80岁组的心房颤动比例和中位年龄均较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9.6%(28例)比32.7%(36例),83(81,85)岁比67(59,75)岁,均P0.01];其余基线资料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脑梗死病因亚组分型中,年龄≥80岁组心源性栓塞比例高于80岁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9.6%(28例)比32.7%(36例),P0.01];其余病因分型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年龄≥80岁组与年龄80岁组患者1周死亡率[分别为6.4%(3例)、6.4%(7例)]及3个月死亡率[12.8%(6例)、9.1%(10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颅内出血比例[10.6%(5例)、8.2%(9例)]和症状性颅内出血比例[4.3%(2例)、6.4%(7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4 h恢复良好率[38.3%(18例)、45.5%(50例)]和1周恢复良好率[53.2%(25例)、62.7%(69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年龄≥80岁组3个月预后良好率低于80岁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1.1%(24例)比71.8%(79例),P0.05]。结论对于发病4.5 h内的高龄(年龄≥80岁)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选择适当的患者进行静脉溶栓有利于增加安全性及早期获益。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对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成像高信号血管征(HVS)筛选的超时间窗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6年2月至2020年1月武汉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AIS患者74例,均为发病 24~72 h、MRI示存在HVS、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且伴有小核心梗死体积。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74例患者分为标准药物组(48例)和联合治疗(血管内治疗联合标准药物)组(26例)。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年龄、性别、脑血管病危险因素(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史)、发病至完成MRI时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基于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的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急性卒中Org 10172治疗试验(TOAST)分型、静脉溶栓比例、进展型卒中比例及临床预后。对联合治疗组患者的围手术期资料进行分析。良好预后定义为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2分。血流重建成功定义为改良脑梗死溶栓(modified thrombolysis in cerebral infarction,mTICI)分级2 b~3级。结果 (1)联合治疗组发病至完成MRI时间短于标准药物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 0(6. 4,41. 3) h比30. 0(11. 3,59. 8) h,P 0. 05];两组患者性别、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史、年龄、基于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的ASPECTS、NIHSS评分、静脉溶栓、进展性卒中、TOAST分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2)联合治疗组患者中,心源性栓塞和动脉粥样硬化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的比例分别为11. 5%(3/26)和88. 5%(23/26);卒中发病至股动脉穿刺的中位时间为38(11,58) h,且分布于48 h内的比例为73. 1%(19/26);血流重建成功(m TICI分级2b~3级)率为92. 3%(24/26)。(3)联合治疗组无症状颅内出血发生率为11. 5%(3/26),出院时及随访期间两组均无死亡者。联合治疗组良好预后率高于标准药物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8. 5%(23/26)比54. 2%(26/48),P 0. 01]。结论与标准药物治疗相比,血管内治疗能改善以FLAIR-HVS筛选的超时间窗、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且伴有小核心梗死体积的AIS患者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前循环颅内大血管闭塞致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入院时DRAGON[dense cerebral artery,mRS(改良Rankin量表),age,glucose level,onset to treatment time,NIHS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对静脉溶栓桥接机械取栓术后患者临床结局的预测作用。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1—12月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试验(EAST)中接受机械取栓及静脉溶栓桥接机械取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49例,为发病至治疗时间≤6 h,于术前经CT血管成像和(或)MR血管成像和(或)DSA证实。根据治疗后90 d mRS评分,将149例患者分为预后良好(mRS评分0~2分)组和预后不良(mRS评分3~6分)组。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人口学资料、脑血管病危险因素(高血压病、糖尿病、心房颤动等)、入院时NIHSS评分、发病时间、卒中前mRS评分、影像学特征、实验室检查、DRAGON评分、治疗方式的差异。对静脉溶栓桥接机械取栓不同预后者上述指标进行比较,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DRAGON预测静脉溶栓桥接机械取栓患者预后的最佳截断值。结果(1)预后良好组患者基线NIHSS评分低于预后不良组[14(11,18)分比18(14,21)分],男性比例高于预后不良组[71.1%(59/83)比50.0%(33/66)],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两组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心房颤动、高脂血症、卒中史、高密度征、早期脑梗死征象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预后良好组血糖水平及基线DARGON评分均低于预后不良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6.5±1.5)mmol/L比(8.2±3.3)mmol/L,(4.4±1.3)分比(5.2±1.4)分;均P<0.01];两组发病至治疗时间、发病至再通时间、血肌酐、白细胞计数、卒中前mRS 0~1分比例及静脉溶栓桥接机械取栓比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静脉溶栓桥接机械取栓术后预后良好者基线NIHSS评分、发病至治疗时间、发病至成功再通时间、血糖水平、基线DARGON评分均低于预后不良者,二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4(10,16)分比19(16,24)分,168(126,134)min比239(210,295)min,199(183,285)min比275(260,345)min,(6.4±1.2)mmol/L比(9.0±2.4)mmol/L,(4.3±1.5)分比(6.1±1.2)分;均P<0.05];二者间其余基线和临床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4)基线DRAGON评分预测静脉溶栓桥接机械取栓术后90 d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30,最佳截断值为6分,其敏感度为63.6%,特异度为91.7%。结论入院时DRAGON评分可能对前循环大血管闭塞致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接受静脉溶栓桥接机械取栓后的预后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清血红素氧合酶1(HO-1)水平与急性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神经内科急性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住院患者107例为脑梗死组(首次发病且发病时间≤72 h)。选择同期体检健康者108例为对照组。记录并对比两组研究对象的基线资料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包括性别、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血脂、空腹血糖、HO-1水平等。根据脑梗死组患者基线NIHSS评分,将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度(5分)、中度(5~15分)、重度(≥16分),并比较病情严重程度间HO-1水平的差异。分析病情严重程度与HO-1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1)脑梗死组高血压病、糖尿病、吸烟史比例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年龄、性别、冠心病史、饮酒史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脑梗死组血清HO-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4±4.0)μg/L比(3.5±1.5)μg/L,P0.01]。(3)轻、中、重度急性脑梗死患者HO-1水平分别为(8.3±2.3)、(1 0.0±3.5)、(13.7±4.2)μg/L,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6,P0.01)。(4)NIHSS评分与H0-1水平呈中度正相关(r=0.4936,P0.01)。结论急性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越重,HO-1水平越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1(UCH-L1)、神经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在脑梗死急性期水平的变化。方法回顾性纳入2011年3月至2012年6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门诊、急诊和卒中筛查工程基地及北京市仁和医院神经内科病房就诊的早期脑梗死患者95例作为脑梗死组,并选择同期在体检中心接受体检的61名非卒中对象作为对照组。测定脑梗死组及脑梗死发病不同时间组(发病12 h组和发病12~24 h组)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不同评分组(NIHSS 0~4分组和NIHSS 5~19分组)和对照组人群的血清UCH-L1、GFAP水平并进行各组间比较。构建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获取相关参数在脑梗死诊断中的阳性与阴性的临界值及诊断敏感度与特异度。结果脑梗死组血清UCH-L1、GFAP均高于对照组[0.13(0.09,0.21)μg/L比0.05(0.02,0.13)μg/L,0.030(0.008,0.130)μg/L比0.004(0.004,0.020)μg/L;Z值分别为3.62、4.95,均P0.01];NIHSS评分5~19分组血清UCH-L1、GFAP水平高于NIHSS评分0~4分组[0.12(0.08,0.21)比0.09(0.08,0.18),0.07(0.01,0.11)比0.04(0.01,0.10);均P0.05]。发病12~24 h组血清UCH-L1、GFAP水平与发病12 h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12(0.08,0.21)μg/L比0.09(0.08,0.18)μg/L,0.030(0.010,0.110)μg/L比0.040(0.008,0.100)μg/L;均P0.05]。UCH-L1、GFAP诊断急性脑梗死的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当血清UCH-L1≥0.18μg/L时,UCH-L1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68%、74%;当血清GFAP≥0.11μg/L时,GFAP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0%、86%;UCH-L1、GFAP诊断脑梗死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4及0.71。结论血清UCH-L1、GFAP水平在脑梗死急性期时有明显变化。血清UCH-L1、GFAP水平与卒中的严重程度可能具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心电图及心肌标志物的变化,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5月-2012年5月在我院住院的356例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性脑梗死组)及258例非脑梗死患者(正常对照组)的资料,分析两组患者心电图和心肌标志物变化情况,并对脑梗死患者进行6个月的随访。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急性脑梗死组心电图异常的比例明显增大(22.9%比73.3%,χ^2=150.53,P=0.00),肌钙蛋白 I [cT-nI,(0.02±0.003)μg/L比(0.07±0.002)μg/L]、肌酸激酶同工酶[(9.1±5.6)U/L比(24.2±4.1)U/L]和肌酸激酶[(98±9.8)U/L比(202.7±10.2)U/L]水平明显升高(P均<0.05);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年纪越大心电图异常率越高[60~75岁(37%),>75岁(83.8%),χ^2=80.54,P=0.00];随访6个月后,cTnI异常组患者死亡率明显高于cTnI正常组(86.8%比19.5%,χ^2=95.09,P=0.00)。结论:老年急性脑梗死时心电图、心肌标志物异常发生率较高,对判断病情、评估预后和指导治疗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老年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下降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取横断面研究,在2014年11月13日至2014年12月21日对江苏省如皋市江安镇人群进行调查。样本来自“如皋衰老纵向研究”,纳入31个村的1 788名对象,年龄70~84岁,均为汉族,其中男830名,女958名。确认脑梗死病史根据二级以上医院神经科诊断或头部CT证实。认知功能的评价采用改良长谷川痴呆量表,对该人群的定向力、记忆力、近记忆力、计算力及常识5个维度进行评价,总分21.5为无认知功能障碍,≤21.5为有认知功能障碍。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下降的危险因素。结果 (1)1 788名受检者中,合并脑梗死病史133例(7.4%),无脑梗死1 655名。合并脑梗死患者高血压的比例高于无脑梗死组[63.9%(85例)比41.7%(690例)],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低于无脑梗死组[(1.40±0.29)mmol/L比(1.47±0.33)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合并脑梗死患者在定向力和计算力方面存在部分受损,总体认知功能评分为(20±7)分,较无脑梗死患者的(21±6)明显下降,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133例脑梗死患者中,存在认知功能障碍的76例,发生率为57.1%,其中女性59例。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血肌酐平均值为(59±15)μmol/L,较无认知障碍者(66±14)μmol/L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小学以下教育程度(OR=2.86,95%CI:2.19~3.72)、女性(OR=1.85,95%CI:1.50~2.28),是老年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下降的独立危险因素,较高血肌酐浓度(OR=0.96,95%CI:0.95~0.97)是保护因素。结论 脑梗死后的老年人总体认知功能下降,尤其是定向力和计算力方面受损明显。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和女性是发生认知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较高水平血肌酐可能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07例,其中女80例,男227例。根据改良Rankin量表评分标准,分为预后良好组(195例)和预后不良组(112例)。记录入院时年龄、性别、既往病史、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等资料,根据入院中性粒细胞计数与淋巴细胞计数计算出NLR值。采用Logistics回归分析急性脑梗死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入院时NLR水平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作用。结果 (1)与预后良好组比较,预后不良组患者年龄、复发性脑梗死发生率、入院时NIHSS评分、入院NLR水平均较高,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69±12)岁比(62±14)岁,25.0%(28/112)比14.4%(28/195),5.00(3.00,9.00)分比3.00(1.75,5.00)分,3.66(2.62,7.91)比2.47(1.94,3.40),均P0.05],其余基线资料和临床特征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入院NIHSS评分及入院时NLR水平的升高,是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030,1.148,1.427,95%CI分别为1.007~1.053,1.059~1.246,1.247~1.634,均P0.05)。(3)入院时NLR水平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不良的诊断界值为2.84,其敏感度为69.6%,特异度为64.6%。结论入院时NLR水平增高对评估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不良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牛津郡社区脑卒中规划(OCSP)临床分型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对208例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照OCSP临床分型并进行随访,分析各亚型与复发和死亡的关系。结果OCSP各亚型构成比分别为完全前循环脑梗死占10.6%,部分前循环脑梗死占24.0%,后循环脑梗死占4.3%,腔隙性脑梗死占61.1%。各亚型的复发率无统计学差异,完全前循环脑梗死1年病死率(63.6%)显著高于其他3型(P<0.05)。OCSP临床分型(HR=1.91,95%CI:1.09~3.34)、有并发症(HR=4.04,95%CI:1.52~10.76)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低(HR=3.79,95%CI:1.24~11.63)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OCSP临床分型可以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预后判断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超时间窗前循环进展性大动脉闭塞急诊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和效果。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12月至2018年3月福建省漳州市医院脑血管病介入科行急诊血管内治疗的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患者177例,经头部CT或MRI证实为前循环大血管缺血性卒中,并排除了颅内出血。根据发病至穿刺时间的不同,将177例患者分为两组:(1)超时间窗组,即发病至血管内治疗时间>6~72 h,且病情进展;(2)时间窗内组,即发病至血管内治疗时间≤6 h。超时间窗患者通过通过多模式MR进行选择。记录两组患者的基线及临床资料,即年龄、性别、吸烟、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心房颤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术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静脉溶栓、CT致密征、替罗非班运用比例、急性卒中Org 10172治疗试验(TOAST)分型、血管堵塞部位、良好侧支循环比例、发病至股动脉穿刺时间等。比较两组患者术后90 d良好预后[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2分]率、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及90 d病死率。结果(1)超时间窗组患者年龄、NIHSS评分、心房颤动比例均低于时间窗内组[(59±12)岁比(65±10)岁,t=2.849;14(10,16)分比16(14,20)分,Z=3.893;15.2%(5/33)比48.6%(70/144),χ^2=12.309],发病至手术时间、吸烟比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比例及高脂血症比例均高于时间窗内组[26.2(11.9,38.8)h比3.2(2.0,4.2)h,Z=8.959;57.6%(19/33)比33.3%(48/144),χ^2=6.707;6.1%(2/33)比0,χ^2=4.236;36.4%(12/33)比19.4%(28/144),χ^2=4.394],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性别、高血压病、糖尿病比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时间窗内组静脉溶栓、CT致密征比例均高于超时间窗组[37.5%(54/144)比3.0%(1/33),χ^2=14.894;52.8%(76/144)比24.2%(8/33),χ^2=8.767],替罗非班、血流代偿>2级比例均低于超时间窗组[34.0%(49/144)比84.8%(28/33),χ^2=28.212;22.2%(32/144)比48.5%(16/33),χ^2=9.369],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卒中TOAST分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168,P<0.01)。两组血管堵塞部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血管成功再通率、症状性出血率、异位栓塞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时间窗内组mRS评分≤2分比例低于超时间窗组[59.0%(85/144)比84.8%(28/33),χ^2=7.754],病死率高于超时间窗组[18.8%(27/144)比3.0%(1/33),χ^2=4.982],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通过多模式MR选择合适的超时间窗进展性前循环脑大动脉闭塞的患者进行急诊血管内治疗是安全可行的,该结果有待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院前转运方式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入院后静脉溶栓时间效率指标及早期神经功能改善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8年6月至2021年5月北京丰台医院神经内科急性缺血性卒中接受静脉溶栓治疗患者302例,均经头部CT或MR证实有新发梗死灶,并在院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排除了静脉溶栓桥接取栓治疗患者.根据登记的院前转运...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肾功能不全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266例,以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 GFR)评价肾功能,e GFR60 ml/(min·1.73 m2)为肾功能不全,并分为肾功能不全组(36例)和无肾功能不全组(230例)。观察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肾功能不全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1)266例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肾功能不全发生率为13.5%(36例)。肾功能不全组年龄≥65岁患者比例高于无肾功能不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4.4%(34/36)比70.0%(161/230),P=0.002],余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5岁)是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生肾功能不全的独立危险因素(OR=1.147,95%CI:1.087~1.209,P0.01),而高血压(OR=0.870,95%CI:0.362~2.089,P=0.755)、糖尿病(OR=1.078,95%CI:0.403~2.883,P=0.882)、高脂血症(OR=1.666,95%CI:0.645~4.302,P=0.292)病史与该类患者发生肾功能不全不相关。结论伴有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肾功能不全发生率偏高,年龄(≥65岁)为该类患者发生肾功能不全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