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6 毫秒
1.
目的探讨精细化护理对结直肠息肉患者康复期胃肠道恢复的影响效果。 方法选取海南省人民医院2016年5月至2017年9月收治的结直肠息肉患者106例,采用数字化列表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法,观察组实施精细化护理,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护理满意度、护理前后的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变化情况、胃肠道恢复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等相关指标。 结果观察组的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711,P=0.03);护理前,两组患者的SAS、SDS评分差异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AS:t=-0.67,P=0.504;SDS:t=0.85,P=0.397),护理后,观察组的SAS、SD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SAS:t=12.165,P<0.001;SDS:t=12.581,P<0.001);观察组患者的胃肠道恢复时间低于对照组(t=9.069,P<0.001),且平均住院时间也低于对照组(t=9.899,P<0.001);观察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296,P=0.038)。 结论精细化护理对结直肠息肉患者康复期胃肠道恢复的影响效果显著,能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减少患者的胃肠道恢复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多学科管理模式对老年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山西省运城市中心医院收治的老年患者168例,其中86例患者采用多学科治疗管理模式(观察组),82例患者采用传统医疗管理模式(对照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日、疾病好转率、并发症发生率及家属满意度,并在入院时、出院时及随访3个月后采用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MMSE)、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ale, ADL)以及Tinetti平衡与步态量表分别评估两组患者的精神状态、日常生活能力及活动能力。 结果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疾病好转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689,χ2=7.687、6.233;P<0.05或0.01);观察组家属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χ2=8.325,P<0.05)。与入院时比较,观察组患者出院及随访3个月时MMSE、ADL、Tinetti评分均明显改善(出院时:t=11.564、8.702、15.929,随访3个月时:t=13.477、10.633、16.892,均P<0.01);对照组患者出院及随访3个月时MMSE、ADL、Tinetti评分均明显改善(出院时:t=7.609、4.633、13.427,随访3个月时:t=7.521、4.220、15.347,均P<0.01)。与出院时比较,观察组患者随访3个月时MMSE、ADL、Tinetti评分均明显改善(t=2.262、2.453、2.243,均P<0.05);对照组患者随访3个月时MMSE、BI、Tinetti评分并无明显改善(t=-0.469、-0.040、0.516,均P>0.05)。两组患者入院时MMSE、BI、Tinetti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276、-0.239、0.003,均P>0.05),但出院及随访3个月时,观察组患者MMSE、BI、Tinett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出院时:t=6.201、5.164、5.438,随访3个月时:t=7.505、11.869、7.205;均P<0.05)。 结论多学科管理模式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病情,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快速康复外科护理对结直肠癌NOSES术患者术后恢复效果及心理状况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3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行结直肠癌NOSES手术的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实验组给予快速康复外科护理管理,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术后首次排气、排便、离床活动、住院时间及患者焦虑抑郁程度的组间差异。 结果入院时,两组焦虑评分(t=0.744,P=0.461)和抑郁评分(t=-1.879,P=0.06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实验组在术后48 h焦虑评分低于对照组(t=-5.85,P<0.01)、抑郁评分低于对照组(t=-6.04,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短于对照组(t=-2.32,P=0.025),首次排便时间短于对照组(t=-2.48,P=0.017),首次离床活动时间早于对照组(t=-3.15,P=0.003),平均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t=-4.05,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快速康复外科护理能够有效促进结直肠癌NOSES手术患者的术后恢复、改善焦虑抑郁状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PDCA循环护理管理模式对伴有功能性消化不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伴有功能性消化不良脑梗死患者86例,按照就诊顺序编号,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观察2组患者焦虑、抑郁评分,消化系统症状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变化情况.结果入院时和入院2 wk时问卷有效回收率均为100%.护理后2组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均比护理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变化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与护理前比较,2组消化系统症状评分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护理前比较,2组生活质量评分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护理干预后观察组升高明显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PDCA循环护理管理模式能降低伴有功能性消化不良脑梗死患者的负面心理情绪,改善消化系统症状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双心"护理干预对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7年2月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行PCI的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患者130例,按照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双心"护理干预;两组患者均持续干预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干预前后冠状动脉微循环抵抗指数(IMR)、心功能指标[包括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脑钠肽(BNP)]、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AQ)评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并观察两组患者随访3个月期间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冠状动脉IMR、LVEF、BN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冠状动脉IMR、LVEF高于对照组,BNP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SAQ评分、HAMA评分、HAMD评分、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SAQ评分、HAMA评分、HAMD评分低于对照组,AD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随访期间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双心"护理干预有助于提高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患者PCI后临床疗效,改善患者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及心功能,减轻心绞痛严重程度,缓解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少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PDCA循环管理指导下的护理模式对老年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心内科2011年2月—2013年3月收治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52例,将2011年2月—2012年2月收治的26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对照组,将2012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26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给予PDCA循环管理指导下的护理模式,观察两组患者入院时和2周后焦虑情绪、抑郁情绪变化及患者护理满意度。结果入组时两组患者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周后观察组患者SAS评分和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100.0%(26/26),高于对照组的88.5%(23/26)(P0.05)。结论 PDCA循环管理指导下的护理模式能够明显减轻老年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焦虑抑郁程度,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PDCA循环护理模式对伴有焦虑抑郁状态的老年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患者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伴有焦虑抑郁状态GERD患者7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PDCA护理模式,观察2组生活质量评分、临床症状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评分及依从性.结果护理后2组SAS、SDS评分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SAS、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与护理前比较,2组患者临床症状评分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护理后观察组临床症状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与护理前比较,2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均升高,(P0.05);且护理后观察组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依从性明显提高(P0.05).结论应用PDCA护理模式能提高伴有焦虑抑郁状态的GERD患者的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临床症状,降低焦虑抑郁心理状态和提高其依从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康复护理策略对中青年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以期为该病患者的康复护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将84例中青年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42)和观察组(n=42)。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而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再给予健康教育指导、康复运动疗法、音乐疗法及心理护理。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焦虑、抑郁情绪状况,采用西雅图心绞痛调查量表(SAQ)评估患者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较,观察组患者在给予康复护理策略后的HAMA和HAMD评分降低更为明显,而SAQ评分明显升高(P<0.05)。结论 在冠心病的治疗过程中应用康复护理策略可显著改善中青年冠心病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并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是值得推广的一种有效护理实践方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认知功能障碍与脑白质高信号(WMH)负荷及分布特征的关系。 方法2013—2015年,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招募年龄匹配的T2DM患者40例,健康对照者20例(健康对照组)。T2DM患者中有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者20例(T2DM伴MCI组),无MCI者20例(T2DM无MCI组)。采用Fazekas量表(FS)及改良Scheltens量表(MSS)进行磁共振WMH视觉评估,对比3组WMH负荷及分布特征差异,并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WMH负荷与认知功能评分之间的相关性。随访5年后对比健康对照者与T2DM患者的WMH负荷、分布区域及认知功能变化情况。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秩和检验及χ2检验。 结果3组研究对象FS、MSS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600、9.176,P<0.01),其中T2DM患者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或0.01)。3组研究对象脑室周、额叶、基底节、颞叶、枕叶MSS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069、6.575、8.358、4.869、6.037,P<0.01),其中T2DM患者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或0.01),且T2DM伴MCI组基底节区、颞叶、枕叶的MSS评分均明显高于T2DM无MCI组(P<0.05)。认知功能评分与WMH负荷呈负相关(P<0.05或0.01)。相对于5年前,健康对照者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评分明显降低(t=3.167,P<0.01);健康对照者及T2DM患者的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评分均明显降低(t=5.734、3.863,P<0.01),FS及MSS评分均明显增高(FS评分:t=3.811、4.564,MSS评分:t=4.839、6.010,P<0.01)。 结论T2DM患者认知功能障碍与WMH密切相关,磁共振WMH负荷及脑区分布特征可能作为T2DM患者认知功能障碍评估潜在的影像标志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基于潮汐理论模型的护理干预在缺血性脑卒中(IS)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21年3—10月钦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IS患者11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进行基于潮汐理论模型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前、干预后1个月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脑卒中康复自我效能量表(SSEQ)(生活活动效能、自我管理效能)评分和脑卒中行为改变问卷(SBCI)评分(生活方式、遵医服药行为改变得分)及出院后3、6、12个月复发率。结果 干预后1个月,两组SAS、SDS评分分别低于本组干预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1个月,两组生活活动效能、自我管理效能评分分别高于本组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生活方式、遵医服药行为改变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出院后12个月,观察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基于潮汐理论模型的护理干预可有效减轻IS患者焦虑、抑郁症状,提高其康复自我效能、生活方式与遵医服药行为改变的依从性,同时可降低患者...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血流向量成像(VFM)技术观察主动脉瓣狭窄(aortic valve stenosis,AS)患者左心室心腔内血流动力学的价值。 方法 选取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2018年7月~2020年7月收治的166例AS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依据主动脉瓣跨瓣压差(MTPG)分为A组 [轻度狭窄:MTPG<30 mmHg(1mmHg = 0.133kPa),n = 62]、B组 [中度狭窄:MTPG为(30~50)mmHg,n = 55]及C组(重度狭窄:MTPG>50 mmHg,n = 49);另外选取我院同期体检健康的166例志愿者为对照组。患者及对照入院后均接受常规心脏超声及VFM图像处理。对比4组常规心脏超声检查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舒张早期二尖瓣口峰值速度与心房收缩期二尖瓣口峰值速度比值(E/A)];记录并对比4组快速射血期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的收缩期峰值流量(Fs)、收缩期负向总流量(SQ)、收缩期峰值流速(Vs)水平;最后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分析超声检查指标LVEF、E/A与VFM图像处理指标Fs、SQ、Vs的相关性。 结果 4组LVEDD、LVEDV、LVESV水平对比无显著差异;四组LVEF、E/A对比,对照组>A、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组快速射血期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的Fs、SQ、Vs水平对比,对照组>A组>B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相关性分析,超声检查指标LVEF、E/A与快速射血期左心室心腔内的Fs、SQ、Vs呈现出正相关(均P<0.01)。 结论 AS经VFM检查后能够有效的对患者左心室心腔内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进行观察,有利于临床诊疗工作的开展,值得临床医师的关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右心室中位间隔面及心尖部起搏下组织运动瓣环位移(TMAD)及N末端B型利钠肽(NT-proBNP)水平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2009年3月至2012年1月植入DDD起搏器老年患者148例为研究对象,选择右心室中位间隔部起搏患者(RVMSP组)56例、右心室心尖部起搏患者(RVAP组)42例,观察2组患者术前、术后6、18个月心电图QRS时限,采用TMAD技术检测二尖瓣环六个位点二尖瓣环位移(MADseg)、整体位移(MADglobal),采用M型超声检测左心室收缩期同步性指标TAS-POST以及双平面法测量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实验室检查NT-proBNP、测量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以及出现心血管事件包括心室高频事件(VHR)等指标.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按期随访.2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RVAP组最高(P<0.05),2组V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RVMSP组患者术后6、18个月NT-proBNP、LVEF、LVEDV等均无变化,RVAP组NT-proB-NP、LVEF、LVEDV无变化,二尖瓣环各位点MAD以及二尖瓣环MADgloba降低,TAS-POST增加(P<0.05).术后18个月RVAP组NT-proBNP增加,LVEDV值增加(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VEF无变化.结论 RVMSP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较低,不影响患者心功能,为较理想起搏部位,TMAD可早期监测心功能受损,为起搏器患者早期心功能异常的检测提供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疾病不确定感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2周康复程序疗效的影响。方法:连续选择近期在我院救治的AMI患者85例,接受2周康复程序治疗和"Missals疾病不确定感量表"评估,并根据评分结果分为中-高分组(74.8~117.4分,51例)和低分组(32~74.7分,34例),并与同期就诊的43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CHD对照组)比较。结果:AMI患者不确定感量表各维度分及总分[总分(78.34±15.20)分比(60.61±12.42)分]均明显高于CHD对照组(P<0.05~0.01)。AMI患者不确定感中-高分组的运动峰值心率明显大于低分组[(137.80±26.49)次/min比(126.12±20.51)次/min,P<0.01]。与低分组比较,中、高分组的ADL总分[(84.15±16.38)分比(73.92±14.21)分]、SF-36总分[(45.22±6.86)分比(37.95±6.43)分]均明显减少,而SCL-90总分[(138.35±36.47)分比(151.87±42.61)分]、平均CCU天数[(2.53±0.26)d比(2.77±0.29)d]、平均卧床天数[(4.46±0.25)d比(5.38±1.22)d]、平均住院天数[(20.48±3.16)d比(25.37±3.82)d]和平均住院费[(3.91±0.82)万元比(4.57±0.93)万元]均明显增加(P<0.05~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存在着明显的疾病不确定感,使2周康复程序的疗效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浆脑钠尿肽(BNP)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容积(LVEDV)、Killip分级及心肌梗死部位的关系,评价BNP对AMI患者心功能和危险分层的预测价值。方法:检测120例AMI患者和120例对照组血浆BNP水平,同时行心脏彩色多普勒检测LVEF、LVEDV,比较AMI组与对照组以及不同LVEF、Killip分级和不同梗死部位亚组间的血浆BNP水平差异。结果:与对照组相比,AMI组BNP和LVEDV显著升高,LVEF显著降低(均P<0.01)。与LVEF>50%组比较,LVEF<40%组BNP、LVEDV显著升高(P<0.05);与Killip I、II级比较,Killip III、IV级组BNP显著升高(P<0.05),Killip IV级组LVEDV显著增大(P<0.05)。与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相比,下后壁、前壁梗死患者BNP显著升高(P<0.05)。BNP与Killip分级成正相关(r=0.97,P<0.05),与LVEF成负相关(r=-0.33,P<0.05)。结论:AMI患者血浆BNP显著增高,尤以LVEF<40%、Killip IV级、前壁心肌梗死者为甚。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环磷腺苷葡胺(MAC)治疗老年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1年9月—2013年9月我院住院治疗的老年CHF患者76例,将其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37例和MAC组39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在此基础上MAC组患者给予MAC进行治疗,均以14 d为1个疗程。比较两组疗效、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包括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B型利钠肽(BNP)水平变化情况,并记录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MAC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4.9%(37/39),高于常规治疗组的70.2%(26/37)(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LVEDV、LVESV、LVEF和BN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MAC组患者LVEF高于常规治疗组,BNP水平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两组患者LVEDV和LVESV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MAC组患者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MAC治疗老年CHF疗效显著,能有效增强心肌收缩力,减轻心力衰竭症状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心肌梗死患者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应用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拮抗剂缬沙坦对心室重构的影响。方法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58例,28例术后服用缬沙坦80mg/d;30例术后未服用缬沙坦及其他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拮抗剂或相关类药物。缬沙坦组和常规治疗组均于手术前3d内,手术后3个月和6个月行静息心肌灌注断层显像。结果2组在PCI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左心室舒张末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容积(LVESV)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但6个月时缬沙坦组比常规治疗组LVEDV[(102.6±25.6)mLvs(117.2±28.5)mLP=0.045]及LVESV[(53.1±20.6)mLvs(66.4±28.7)mLP=0.049]明显减小,而LVEF明显增大[(56.1±9.6)%vs(47.4±13.2)%P=0.006]。随访13个月,缬沙坦组比常规治疗组临床事件发生率明显减少(24.0%vs46.7%P=0.04)。结论应用缬沙坦,可有效的防止心室重构,减少临床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左西孟旦对顽固性心衰患者脑钠肽前体(pro-BNP)、心脏彩超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室舒张末容积(LVEDV)、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观察研究左西孟旦治疗顽固性心衰患者的效果.方法 筛选出顽固性心衰患者80例,随机分成2组,分别给予左西孟旦和米力农治疗,治疗前后分别测pro-BNP、LVEF、LVEDV和室性心律失常的次数.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经左西孟旦治疗后患者的pro-BNP和室性心律失常的次数显著下降;两组间LVEDV下降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左西孟旦组LVEF显著升高.结论 左西孟旦治疗顽固性心衰优于传统正性肌力药物.  相似文献   

18.
OBJECTIVES: The effectiveness of 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 was evaluated for chronic total occlusion (CTO) assessed as non-viable by myocardial scintigraphy. METHODS: In the period from January 2003 to October 2006, 17 patients who had successful reopening of the artery through revascularization by PCI for CTO assessed as non-viable were classified as the P group, and 30 patients whose course was observed while undergoing medical therapy after being assessed as nonviable formed the M group.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LVEF), 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volume (LVEDV) and SD/chord were measured in both groups before the procedure and at the chronic phase (mean 6.2 months). The incidences of chronic cardiac events at mean 20.5 months were compared. RESULT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reveal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in LVEF and LVEDV prior to the procedu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groups were revealed for Delta LVEF or Delta LVEDV. A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p < 0.05) was revealed for SD/chord in the P group with - 1.50 +/- 0.25 before the procedure, becoming - 1.34 +/- 0.33 in the chronic phase, but the M group revealed no significant chang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revealed in the avoidance of chronic cardiac events with 94.1% for the P group and 86.0% for the M group. CONCLUSIONS: Improvement in local left ventricular wall motion by revascularization is possible even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total occlusions assessed as non-viable by myocardium scintigraphy.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左心室(左室)重构与室性心律失常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84例AMI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接受ACEI治疗,B组不接受ACEI或ARB类药物治疗.随访观察梗死后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重量(LVM)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之间的关系.结果 AMI 1年后A组LVESV小于B组,LVEF大于B组.A、B两组的LVESV随病程延长而增大,LVEF随病程延长而减低.AMI 2周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组的LVM高于未发生组.AMI 6个月和一年后发生心律失常组的LVEDV、LVESV和LVM高于未发生组,未发生组的LVEF高于发生组.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组的LVEDV、LVESV和LVEF在三个时间点间差异及未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组的射血分数在三个时间点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室性心律失常在AMI2周内与LVM;6个月后与LVESV和LVM;1年后与LVEDV和LVESV密切相关.结论 AMI后左室重构是引起室性心律失常重要基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