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研究地塞米松是否可以增加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药物转复的成功率,并初步探讨其机制。方法入选2014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0日就诊于邯郸市中心医院急诊科的持续性房颤患者,共82例持续性房颤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对照组(41例)和观察组(41例),观察组药物复律前给予3周华法林和3 d地塞米松治疗,对照组药物复律前给予3周华法林和3 d安慰剂治疗,药物转复失败后的患者接受电转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药物转复有效率、转复时间、转复后心脏超声所示心脏结构指标变化及血清炎症指标C反应蛋白(CRP)及降钙素原(PCT)水平。结果心房颤动药物转复成功率观察组(36.58%)与对照组(17.07%)相比,有统计学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复律后与复律前比较,心率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两组患者复律后心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复律后左室后壁厚度较对照组患者薄(P0.05);观察组患者复律后收缩压较复律前降低(P0.05)。左房内径、左室射血分数、舒张压复率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患者用药后1 d,2 d,3 d CRP与PCT水平同对照组比较,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塞米松可能通过减轻炎症反应提高药物转复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氯沙坦联合胺碘酮对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复律效果及复律后窦性心律维持的影响.方法 2003年1月至2005年10月将解放军421医院心内科86例非瓣膜病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分为胺碘酮治疗组和氯沙坦 胺碘酮治疗组,观察治疗24 h,3 d和7 d时心房颤动的转复情况.在心房颤动复律后,继续药物治疗并随访观察1年,评价两组窦性心律的维持效果.结果 胺碘酮组44例心房颤动患者治疗24 h,3 d和7 d心房颤动的转复率分别为65.90%,75.00%和86.36%,氯沙坦 胺碘酮治疗组的转复率为66.66%,80.95%和95.23%.两组在7 d时心房颤动的转复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随访1年时两组窦性心律的维持率分别为71.05%和87.50%(P<0.05),两组左房内径分别为(37.45±1.44)mm和(35.83±1.38)mm(P<0.05).结论 氯沙坦联合胺碘酮对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复律及复律后窦性心律维持均优于单用胺碘酮治疗,可能与氯沙坦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降低心脏负荷,抑制心房电及结构重构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 CPAP)对脑血管病并中重度阻塞性呼吸睡眠暂停综合征(OSAS)患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7月—2012年7月雅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脑血管病患者68例,根据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分为轻度OSAS组和中重度OSAS组,每组34例;另选取同期在本院体检中心体检的健康成年人31例作为对照组。脑血管病患者均持续接受n CPAP治疗3个月,比较3组受试者血清MMP-9和TNF-α水平,轻度OSAS组和中重度OSAS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及1、2、3年脑血管病复发率。结果轻度OSAS组、中重度OSAS组患者血清MMP-9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而轻度OSAS组与中重度OSAS组患者血清MMP-9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受试者血清TNF-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重度OSAS组患者血清MMP-9水平、AHI低于治疗前(P0.05),而血清TNF-α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重度OSAS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及1、2、3年脑血管病复发率均低于轻度OSAS组(P0.05)。结论 nCAPAP可有效降低脑血管病并中重度OSAS患者血清MMP-9水平,降低脑血管病复发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患者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及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4年6月在宜春市人民医院就诊并接受治疗的OSAS患者145例,按照OSAS严重程度分为轻度组52例、中度组45例和重度组48例,另选取同期35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受试者最长呼吸暂停时间(LAT)、平均呼吸暂停时间(MAT)、夜间平均血氧饱和度(MSa O2)、睡眠呼吸紊乱指数(AHI)及心律失常发生率。OSAS并发心律失常患者采用CPAP治疗,比较CPAP治疗前后MAT、AHI、MSa O2、最高心率、最低心率及心律失常发生频率。结果 145例OSAS患者发生心律失常82例,心律失常发生率为56.6%。各组受试者LAT、MAT、AHI、MSa O2及心律失常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OSAS严重程度与心律失常发生率呈正相关(r=0.304,P0.05)。OSAS并发心律失常患者治疗后AHI、LAT、最高心率、心律失常发生频率低于治疗前,MSa O2、最低心率高于治疗前(P0.05)。结论 OSAS患者易并发心律失常,且随着OSAS病情加重心律失常发生率随之升高;CPAP治疗可有效减少OSAS并发心律失常患者低氧血症、酸中毒等的发生,降低心律失常发生频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导致心房颤动复律后复发的因素,有利于在临床中恰当选择复律的适应证.方法2000~2002年住院诊断心房颤动,并进行药物或电转复律成功者,分析患者下列指标一般情况,合并疾病,体检及辅助检查,用药情况,心房颤动转复窦性心律的方法即药物复律或电复律.转复窦性心律的抗心律失常药物种类和剂量.随访1年比较心房颤动复发与未复发患者的临床特征.利用SPSS10.0软件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预测心房颤动复律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入选386例,患者平均年龄(62.99±12.39)岁,男性241(62.5%),复律前房颤持续时间平均(21.5±7.4)天.电复律51例,药物复律335.随访1年后,251例(65%)仍然维持窦性心律,135例(35%)复发,半数以上(53%)心房颤动复发出现在复律后1周内.药物复律与电转复的复发率相似分别为36.69%和37.21%.1年后胺碘酮维持窦性心律的比例最高121例(74.8%),P=0.008).复发与未复发组在年龄、复律方法、基础心脏疾病、复律后是否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等方面没有显著差异.单因素分析影响复发的因素为左房内径≥50mm、心房颤动病程、复律前心房颤动持续时间及β-受体阻断剂和胺碘酮维持窦性心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左房内径≥50mm(OR=1.86,P=0.0472),复律前心房颤动持续≥7天(OR=2.08,P=0.01)和心房颤动病程≥3个月(OR=1.77,P=0.0456)为预测心房颤动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转复窦性心律后,除非有可逆原因,心房颤动复发率相当高.复律后不同时间段的复发有不同的机制,即刻复发与心房的易损性高有关,而亚急性期复发与电重塑的逆转中造成的暂时性的复极不均一有关.但目前关于复律后复发的机制研究还较少.本研究发现预测心房颤动复律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左房内径≥50mm、心房颤动病程≥3个月和复律前心房颤动持续≥7天.心房颤动病程和心房大小是相互关联的,二者即是电重塑和解剖重塑的原因,也是结果.房颤持续的时间越长,有效不应期进行性缩短,心房扩大允许存在大量折返环.心房颤动一旦发生,电重塑和解剖重塑即启动,是造成心房颤动持续和复发的主要机制.虽然合并用药可能影响心房颤动患者远期效果,但左房大小和心房颤动持续时间是主要的决定因素,应根据患者的症状等因素综合评价,采取恰当的治疗策略,如房颤病程较短首次发生房颤的患者,还应该至少给予一次复律的机会.  相似文献   

6.
朱云  刘萃红 《山东医药》2008,48(23):75-76
选取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并高血压患者52例(OSAS组)及非OSAS高血压患者48例,入院后同步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两组均予低盐饮食及培哚普利和(或)苯磺酸氨氯地平口服治疗2周,其后OSAS组降压效果差者接受气道正压通气(CPAP)治疗2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全天平均血压变化.结果 两组日间平均收缩压(DSBP)、舒张压(DDBP)及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均无明显差异,OSAS组的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药物治疗2周后,OSAS组全天平均血压无明显变化,对照组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OSAS组30例药物降压效果欠佳者行CPAP治疗2周后血压显著下降(P<0.05).认为对OSAS并高血压患者单纯药物降压疗效欠佳,辅助CPAP治疗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影响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后3个月内复发患者直流电复律成功率的因素进行回顾性研究。方法:连续入选2010年11月至2011年11月,在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二病房行持续性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且在术后3个月内因持续性房性心律失常住院行电复律的患者。禁食状态下,地西泮静脉注射镇静,行双向同步直流电复律,除颤电极片置于心尖区及胸骨旁右侧,能量依次采用50~200J。结果:共入选63例患者,年龄33~69岁,平均心房颤动病史14.6个月,左心房直径(42.8±5.2)mm,左心室射血分数(62.9±5.3)%。复发持续性心律失常中46%为心房扑动,54%为心房颤动,共进行97次电复律。患者即刻复律成功率为77%,其中80%一次放电复律成功。在年龄、性别、合并疾病、左心室射血分数、术前是否服用心律平等方面,即刻复律成功组与即刻失败组相比,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示年龄、左心房扩大心房颤动持续时间与电复律即刻成功率显著相关。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校正上述因素后发现,术前心房颤动持续时间(OR=0.957,95%CI:0.921~0.994,P=0.023)和术前服用胺碘酮是复律成功率的独立预测因素。即刻成功的定义是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24 h。结论: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后早期复发的患者,术前心房颤动持续时间和术前服用胺碘酮是电复律即刻成功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8.
背景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与高血压相关,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可有效改善OSAS患者的睡眠情况,但在血压控制方面的效果尚存争议。目的探究CPAP在中重度OSAS合并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中的作用。方法选取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高血压诊治中心2010年9月至2014年9月诊断为中重度OSAS合并高血压患者117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失访31例),其中对照组65例,只给予常规降压药物治疗;CPAP治疗组52例,除常规药物治疗外加用CPAP治疗。每3月随访1次,2014年10月1日截止,对照组随访(41.95±22.18)月,CPAP组随访(39.43±24.74)月(P0.05)。比较两组患者血压变化情况,分析CPAP对OSAS合并高血压患者血压的影响。结果除糖尿病比例外,两组患者基本情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PAP组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氧减饱和度指数更高。经过治疗后,CPAP组收缩压下降较对照组更明显[(12.6±18.1)比(4.5±16.8)mm Hg,P=0.02],但两组舒张压下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0±12.4)比(6.9±15.0)mm Hg,P=0.23],并且治疗组增加降压药种类的患者明显少于对照组(2.0%比20.3%,P0.01)。结论 CPAP可在药物治疗基础上进一步降低中重度OSAS合并高血压患者的收缩压。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消融术中环使用尼非卡兰复律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行导管消融治疗的房颤患者41例,术中行环肺静脉电隔离(CPVI)后心律仍为房颤,经静脉给予尼非卡兰注射液(50 mg)(负荷量0.3 mg/Kg 5 min,后予维持剂量(0.4 mg·Kg~(-1)·h~(-1))转复。术后予心电监护2 h。以60例同期行CPVI术但心律为房颤而行电复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即刻转复成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术后1、3个月超过30 s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结果尼非卡兰组31例转复为窦性心律(简称窦律),3例转为心房扑动,进一步消融后转复为窦律,另3例患者仍为房颤,行电复律后转为窦律。电复律组1例3次电复律后仍不能维持窦律。尼非卡兰组即刻复律成功率低于电复律组(31/41 vs 59/60,P<0.05)。尼非卡兰组1例出现心室颤动,电复律组3例出现嗜睡、6例出现呕吐、1例出现低血压。术后7天内及1个月内超过30 s房性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尼非卡兰组为9/41,12/41;18/60,22/60,P>0.05。结论观察初步表明房颤消融CPVI后使用尼非卡兰复律具有较高的成功率,其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双相波电复律治疗预激综合征伴心房颤动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本院急诊预激综合征伴心房颤动患者34例,分为双相波电复律组22例和普罗帕酮组12例。结果双相波电复律组22例(100.0%)均转复成功,2例胸部皮肤轻度灼伤。普罗帕酮组7例(58.3%)转复成功,5例未复律者予双相波电复律后转复成功,2例出现低血压,1例出现窦性心动过缓,1例出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两组转复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相波电复律治疗预激综合征伴心房颤动转复率高,不良反应轻,临床上可作为该病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坎地沙坦对心房颤动转复成功率及近期复发率的影响。方法按有无服用坎地沙坦酯片将99例患者分成两组,A组(对照组)34例,给予服用胺碘酮或盐酸普罗帕酮以及抗凝或抗血小板治疗,并根据患者的危险分层给予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或华法林钠片;B组(坎地沙坦组)65例,基础治疗同A组,并于基础治疗前1~2周开始口服坎地沙坦酯片(4~8)mg/d。观察两组的转复成功率及2个月后的复发率。结果 B组转复成功率高于A组(P<0.05),近期复发率低于A组(P<0.01),且坎地沙坦组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在药物或电复律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拮抗剂可以提高房颤的转复成功率,降低近期复发率。  相似文献   

12.
非瓣膜病心房颤动转复窦性心律复发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为探讨非瓣膜病心房颤动(简称房颤)转复窦性心律后的远期复发率及影响因素。选择2000~2002年住院诊断房颤,并进行药物或电转复后成功者,随访1年比较房颤复发与未复发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预测房颤复律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386例房颤患者复律成功,1年后135例复发,复发率为35%,以复律后1周内发生率最高(53%)。复发与未复发组在年龄、复律方法、基础心脏疾病、复律后是否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等方面没有显著差异。预测房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左房内径≥50mm(OR=1.86),复律前房颤持续≥7天(OR=2.08)和房颤病程≥3个月(OR=1.77)。结论:左房大小和房颤持续时间是房颤复律后复发的重要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缬沙坦在特发性心房颤动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中的作用。方法选择特发性心房颤动成功转律患者56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缬沙坦片80mg/d,随访6个月,随访终点是心房颤动复发。若病人出现症状即进院,即刻行心电图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所有病人在半年后行超声心动图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治疗组共有4例心房颤动复发,对照组13例复发,治疗组心房颤动复发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14%vs46%P<0.05),房性早搏、左房直径及左室射血分数两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缬沙坦可降低特发性房颤病人复律后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静脉应用胺碘酮转复阵发生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方法:52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随机被分为两组:毛花甙C组(25例),胺碘酮组(27例)。结果:52例患者中29例复律成功,成功率55.8%,毛花甙C组成功率40.0%(10/25),胺碘酮组复律成功率70.4%(19/2)。结论:静脉应用胺酮转复阵发性心房颤动24小时内成功率显著高于毛花甙C(P<0.05)。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对普罗帕酮转复阵发性心房颤动病人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3年12月成功转复窦性心律的阵发性心房颤动(心房颤动持续时间24h)住院病人50例,所有病人复律前完成心脏彩超检查,测定复律前后的NT-proBNP水平,采用普罗帕酮复律,出院后每周随访心电图,每个月行动态心电图检查,随访6个月,依据心房颤动是否复发分为非复发组(38例)和复发组(12例)。结果两组病人年龄、心房颤动持续时间、左房内径和心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律前复发组病人NT-proBNP水平高于非复发组(P0.05);复律后两组病人NT-proBNP水平均降低,但复发组仍然高于非复发组(P0.05)。复发组复律前后NT-proBNP水平均明显高于未复发组(P0.05)。结论 NT-proBNP水平与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复发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胺碘酮联合氯沙坦对阵发性心房颤动复律的影响。方法 2012年8月—2015年2月选择在北京市监狱管理局中心医院诊治的阵发性心房颤动病人78例,根据随机抽签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给予胺碘酮治疗,治疗组给予胺碘酮联合氯沙坦治疗,治疗观察周期为3个月。记录与观察两组复律成功情况、心功能变化情况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后复律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的左室射血分数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而左房内径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组治疗后左室射血分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左房内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胺碘酮联合氯沙坦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可促进复律,改善心功能,减少不良反应发生,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胺碘酮在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后心房颤动(简称房颤)自动复律患者围术期的窦性心律(简称窦律)维持作用。方法84例瓣膜置换术后房颤自动复律的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n=44例)和对照组(n=40例)。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药物和安慰剂。试验组除常规药物外,术后加用胺碘酮。比较两组房颤复发率。试验终点为术后第30天。结果试验组房颤发生率小于对照组(P<0.05);术后30天窦律维持率试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77.3%vs0,P<0.05)。结论胺碘酮能够有效地维持瓣膜置换术后房颤自动复律围术期的窦律,预防房颤的复发。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中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的变化,评估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治疗对中重度OSAS患者HbA1c水平的影响。方法连续纳入2013年1月至2015年10月诊治的中重度OSAS患者330例。根据HbA1c水平将患者分为:6.0%(A组,n=116)、6.0%~6.5%(B组,n=110)和≥6.5%(C组,n=104)3组。所有患者行CPAP治疗3个月。治疗前后均行过夜多导睡眠监测和HbA1c检测。结果与A组比较,B组和C组的空腹血糖水平较高(P0.05),但B组与C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PAP治疗3个月后,C组HbA1c水平和血氧饱和度(SpO_2)≤90%时间占总睡眠时间百分比(T_(SpO_2)90%)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年龄(r=0.44)、收缩压(r=0.57)、舒张压(r=0.50)、空腹血糖(r=0.64)、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r=0.68)、平均SpO_2(r=-0.53)、最低SpO_2(r=-0.28)、T_(SpO_2)90%(r=0.35)与HbA1c水平相关(均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平均SpO_2(β=-0.907)和AHI(β=0.460)是HbA1c的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中重度OSAS患者HbA1c水平与低氧血症严重程度相关。CPAP治疗3个月后,HbA1c≥6.5%的中重度OSAS患者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导管消融术后1个月内复发行直流电复律的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前瞻性研究。方法丙泊酚镇静、禁食状态下,单向波同步电复律,电极板置于心尖-胸骨旁右侧,能量依次采用300,360,360J。结果共入选23例患者,年龄58±13岁,房颤病史6.8±5.0年,左房直径41.9±9.8mm,左室射血分数0.58±0.11。复发心律失常中12例为心房扑动,10例为房颤,1例为房性心动过速。共进行27次电复律,19次(70.4%)即刻复律成功,其中15次1次放电复律成功。1例复律后出现窦性心动过缓伴交界心律,1例丙泊酚镇静时出现呼吸暂停。随访8.5±3.7个月,52.2%的患者为窦性心律。即刻复律成功组其远期成功率为64.7%,即刻复律失败的远期均不成功,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4)。1次放电即可成功者远期成功率为69.2%,需要多次放电的患者远期成功率为20.0%,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36)。结论直流电复律可安全有效地用于房颤导管消融术后早期复发的患者,即刻电复律成功是远期成功的预测因素,复律时需要多次放电的远期成功率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持续正压通气联合导管消融术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伴阵发性房颤患者的疗效。方法:将52例OSAS伴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6例)和观察组(26例)。对照组给予导管消融术,而观察组给予导管消融术联合持续正压通气治疗。术后12个月观察患者的房颤复发、抗心律失常药使用情况、左房内径和左室射血分数。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观察组治疗后房颤复发率明显减少(15.38%vs 46.15%)、抗心律失常药物使用率降低(11.54%vs 42.13%);术后12个月左房内径明显缩小(33.96±2.55 vs 37.31±2.48)mm、左室射血分数明显增加(61.27±3.54 vs 54.04±3.22)%(均P0.05)。结论:持续正压通气联合导管消融术可明显降低OSAS伴阵发性房颤患者的房颤复发和抗心律失常药使用量,同时改善患者的心脏结构和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