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12岁患者因反复晕厥半年入院,心电图提示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既往明确诊断先天性心脏病,三尖瓣下移畸形并行Glenn术,入院后立即植入临时起搏器,择期经上腔静脉、肺动脉、右室心尖部植入永久起搏器。  相似文献   

2.
<正>背景:心房颤动(AF)外科消融后因缓慢性心律失常需要植入起搏器是相对常见的并发症。我们报道本中心运用的能量形式和消融损伤线行外科消融的经验,试图寻找术后需植入起搏器的危险因素。方法:术中数据的收集为前瞻性,术前和术后数据的收集为回顾性。能量形式和损伤线径的确立依赖于手术资料以及外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143例Sigma系列起搏器的临床分析,了解起搏器术后随访的重要性以及起搏器诊断功能对临床的帮助,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与起搏器有关的问题。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143例Sigma系列起搏器患者的临床情况,了解其基础病因、心律失常类型、植入起搏器类型以及并发症。结果 143例患者中更换37例;首次植入起搏器的106例患者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54例、房室阻滞26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合并房室阻滞l例、心房颤动合并RR长间歇24例、长QT综合征伴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l例。DDD起搏方式占35.7%。术后有2例患者发生心室导线移位,均发生在住院期间。44例新植入DDD起搏器的患者进行了术后定期随访及程控,植入3个月后与植入时比较,心房、心室电压阈值均很低,无统计学差异。14例植入DDD起搏器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中有7例发生模式转换,743 d中模式转换次数为14 416次,平均每天19.4次。结论 ①合理应用现代起搏器的自动化功能和诊断功能,有助于临床医生了解病人的心律、心率情况以及起搏器的工作情况,及早发现有关并发症。②术前根据患者的心律失常情况、心脏病变情况选择合适的起搏器及导线系统,并且在术后定期随访、定期程控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国产心脏单腔起搏器(Qinming 2312)与两种进口心脏单腔起搏器(Biotronik PhilosⅡS、St.Jude 5056)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连续入组在本院植入心脏单腔起搏器的患者74例,根据起搏器型号分为三组:A组(26例),植入Qinming 2312型;B组(25例),植入Biotronik PhilosⅡS型;C组(23例),植入St.Jude 5056型。检测并记录术后即刻和术后3个月随访时的各项起搏参数变化,采用SF-36量表评价并比较各组患者手术前后的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比较各组患者的起搏器费用及医保报销情况。结果与B、C组相比,A组患者手术即刻和术后3个月的各项起搏参数无显著差异(P0.05),患者的生活质量各项指标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而A组的费用较低,医保报销比例较高。结论国产心脏单腔起搏器(Qinming 2312)的性能及临床疗效不亚于进口单腔起搏器,具有更高的性价比。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对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后出现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植入桥接起搏器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纳入2019年8月1日至2020年8月1日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TAVR治疗后出现高度房室传导阻滞而植入桥接起搏器的主动脉瓣重度狭窄患者10例。观察其术后30 d每天心电图变化、血流动力学改善情况及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并评估应用桥接起搏器的安全性和可行性。结果10例患者术后2 d内均未恢复传导,均给予植入桥接起搏器。所有患者均无起搏器并发症发生。3例患者心脏传导功能分别在TAVR后第8天、第21天、第7天恢复而未植入永久起搏器,其余7例在TAVR后30 d均未恢复心脏传导功能,给予植入永久起搏器。术后1个月随访显示临床症状及心功能改善,超声心动图提示血流动力学改善。结论TAVR后合并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在术后2 d未恢复心脏传导功能患者植入桥接起搏器是安全及可行的,降低了起搏器植入率且不影响其心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6.
<正>起搏器囊袋感染是起搏器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不及时处理可能引起心内膜炎、全身感染、甚至危及生命。目前常用的处理起搏器囊袋感染的方法是拆除起搏系统,换对侧植入。本文介绍2例原囊袋下方重做囊袋处理起搏器囊袋感染的病例。1病例介绍例1:患者,男,71岁。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植入双腔起搏器,术后5个月囊袋红肿,脓液渗出再次  相似文献   

7.
蒋巧兰 《内科》2011,6(4):391-392
从1958年第一台埋藏式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人体开始,经过半个世纪,全世界植入心脏起搏器的患者已经超过300万人。植人人工心脏起搏器用来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已经成为临床上常规使用的治疗技术,这是一种有创的治疗技术。植入永久起搏器术后感染的发生率为0.5%~5%,平均为2%。起搏器感染是一种较为常见而又比较难处理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房室结消融加永久起搏器植入治疗难治性房扑房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在临时起搏器保护下,对一例阵发性房扑房颤患者实施射频消融房室结并植入永久起搏器;观察其术中、术后及随访情况。结果该患者手术成功,未发生与射频相关性猝死;术后生活质量改善。结论房室结消融加永久起搏器植入可作为多种治疗无效的房扑房颤患者控制心室率的适当方法,该方法简单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他汀类药物预防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起搏器术后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的作用。方法选择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植入起搏器的患者68例,随机分为他汀治疗组和对照组。术后仅他汀组服用阿托伐他汀20rng,每晚1次,两组其他基本情况相似。于术后3、9、15、21个月程控起搏器,调出起搏器存储的有关阵发性房颤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起搏器术后服用他汀类药物9个月,阵发性房颤发生率降低;继续服用他汀类药物至15个月,阵发性房颤发生率及房颤负荷均明显降低;持续服用他汀类药物21个月,阵发性房颤发生率和房颤负荷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结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植入起搏器术后,长期服用他汀类药物能够减少阵发性房颤发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双腔起搏器的最小化心室起搏(MPV)功能减少心室起搏的有效性及对血流动力学及房颤发生率的影响。方法观察98例植入DDD/R起搏器患者(打开MPV功能组49例,关闭MPV功能组49例)术后3、6、12个月的随访结果。结果打开MPV功能起搏器组右室起搏百分比明显减少(P<0.05);打开MPV功能起搏器组房颤负荷百分比在术后6个月和12个月减少(P<0.05);两组在植入起搏器术前术后心脏指数、左室舒张末径、左房内径、左室射血分数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打开MPV功能起搏器组在减少不必要的右室起搏及减少房颤发生率方面均优于关闭MPV功能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