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目的 了解老年人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临床特征及正确诊治方法。方法 分析7例老年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心室造影及冠状动脉(冠脉)造影等检查特点,总结老年心尖肥厚型心肌病临床特征。结果 6例出现胸闷、胸痛,4例心界向左侧扩大,2例可闻第四心音。心电图显示胸导为主导联上R波增高、ST段压低及对称性T波倒置,5例经超声心动图证实心尖处心肌肥厚,5例左心室造影时呈“黑桃”样图形,1例冠脉造影有轻度狭窄。结论 老年人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多属于黑桃型,可并存冠脉病变。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心室造影及冠脉造影等检查有助于该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无病理性Q波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特征。方法 以心电图上是否出现病理性Q波将86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分两组对其心电、超声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86例中无病理性Q波患者49例,占57%。与病理性Q波组相比,无病理性Q波组中非对称性室间隔肥厚型较少,而对称性肥厚型较多,室间隔增厚较轻,心电图上出现左室肥厚者较多。而心电图上ST段压低下、T波倒置、超声心动图上E/A比值<1及二尖瓣返流两组相似。结论 无病理性Q波的肥厚型心肌病并非少见,其室间隔肥厚较轻,心电图上左室肥厚检出率较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心电及影像学检查的特点及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13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放射核素心肌断层显像、冠状动脉造影及左室造影、磁共振成像等检查方法进行分析总结。结果:心电图的典型改变是胸前导联巨大倒置的T波伴ST段下降和QRS波群高血压,以V4导联最为显。超声心动图示心尖部肥厚,心尖部心室腔狭小甚至闭塞。磁共振成像清晰显示心尖部心肌肥厚。心室造影左心室舒张末期呈“黑桃”样改变,但部分呈“非黑桃”样改变。结论:心电图胸前导联巨大倒置T波TV4>TV5伴QRS波群高血压RV4>RV5是诊断AHCM的重要线索。超声心动图是诊断AHCM的重要手段。磁共振成像对确诊该病最有价值。心血管造影及放射性核素心肌显像是AHCM的鉴别诊断手段但不是必备检查。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心尖肥厚型心肌病MRI表现和心电图的特点,探讨MRI在心肌肥厚型心肌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临床确诊的26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病人MRI表现、心电图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26例病人心脏MRI均提示心尖部心肌肥厚,TAHCM14例,P-AHCM12例,8例T-AHCM舒张期左室表现为典型的"黑桃心"征象。26例病人行心肌首过灌注及延迟强化MRI扫描,11例延迟增强显示心尖部肥厚心肌内不规则增强高信号。26例病人心电图均存在ST-T改变:其中26例左胸导联产生的对称倒置的T波,11例表现为巨大T波倒置(42.3%);16例表现胸前导联R波振幅增高(61.5%);17例出现ST段下移(65.4%);T波倒置深度与心尖部室壁厚度无相关性,但T-AHCM、P-AHCM两组11例延迟强化阳性病例,均表现为巨大T波倒置,两组肥厚心肌的延迟增强阳性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心尖肥厚型心肌病中,MRI可以准确诊断,延迟强化能够解释心电图中巨大倒置T波原因。  相似文献   

5.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临床诊断探讨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 了解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特点。方法 总结29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临床表现和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核素心肌断层显像,运动平板心电图及冠状动脉和左室造影的特征,确定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方法。结果 心电图显示以胸导为主的导联R波振幅呈V4≥V5〉V3关系增高,同时伴有T波对称性深倒置,超声心动图和核素心肌断层显像显示心尖部肌肉肥厚,20例活动平板心电图有心肌缺血,左心室造影心尖部肌  相似文献   

6.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心电图的诊断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心电图特征性改变及临床诊断意义。方法分析38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资料。结果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合并有心电图异常和超声心动图异常改变者38例(100%),其中伴胸前导联巨大倒置T波≥0.2mV~0.3mV,以V3~V4最明显29例(76%);左胸V4~V6导联R波电压增高,且RV4>RV5>RV6者26例(68.4%);ST段压低,以V3~V4最明显者29例(76%);超声心动图示心尖部肥厚达15mm或以上伴心尖部心腔狭小者38例。结论心电图对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具有早期诊断价值和预测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心尖肥厚型心肌病 (AHCM )与其他类型的肥厚型心肌病 (HCM )的心电图改变。方法 对 87例HCM(B组 )者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 (UCG)及心电图检测 ,对比 1 6例AHCM组 (A组 )与 71例HCM组 (B组 )的心电图ST段压低、T波倒置、传导阻滞、病理性Q波、左室高电压、WPW的发生率。结果 A组与B组的病理性Q波、巨大倒置T波的发生率存在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A、B组两组之间虽然心电图及其它方面存在许多共性 ,但病理性Q波以及巨大倒置T波的存在与否 ,对两种HCM的心电图改变有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肥厚性心肌病心尖肥厚亚型的临床诊断(附28例临床报告)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目的对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辅助诊断进行探讨。方法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放射核素心肌断层显像、冠状动脉造影及左室造影等检查方法,诊断28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结果28例心电图显示胸导联倒置的T波呈TV4>TV5的关系;超声心动图左室心尖部(乳头肌水平以下)心肌肥厚达12mm以上;18例行放射核素心肌断层显像见左心室心尖部心肌肥厚;20例左心室造影均提示心尖部心肌肥厚、冠脉造影正常,其中11例左心室舒张末期呈“黑桃”样改变。结论标准12导联心电图显示胸导联倒置的T波伴R波振幅增高,而不伴有高血压病史者,应高度注意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告48例非对称倒置T波比值≥2.0的心电图与超声心动图对照研究结果。48例中45例(93.8%)超声心动图诊断为心室肥厚或扩张(左室肥厚或扩张42例,右室肥厚3例)。45例中有15例未达到传统或现用的心室肥厚心电图诊断标准,而非对称性倒置T波比值≥2.0,结合临床,可供诊断心室肥厚或扩张时参考。  相似文献   

10.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18例报告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属于非梗阻型心肌病的一种,临床少见。本文对18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及磁共振成像特点进行了分析。心电图的典型改变是胸前导联巨大倒置的T波,高QRS波群;超声心动图特点为心尖部肥厚或闭塞,左室流出道无梗阻。磁共振成像证实心尖部心肌肥厚。心室造影呈"铲形"(Spade-like)。该病常被误诊为"冠心病"、"心内膜下心肌梗塞"。国外有关报道指出,以心电图倒置T波深度>10mm做为诊断该病的标准。而本文作者却观察到,一部分患者心电图倒置T波深度<10mm,且有的患者心室造影不呈"铲形"。故作者认为后者是该病的一种新的类型。超声心动图是诊断该病的重要手段,必要时可做磁共振成像检查。该病对血液动力学影响较小,因影响左室舒张功能,故引起一些临床症状。该病预后一般较好。  相似文献   

11.
非冠心病所致深而倒置的T波(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万伟民 《心电学杂志》1995,14(2):120-122
心电图深而倒置的T波,多见于冠心病无Q波心肌梗塞(心内膜下心肌梗塞)、不稳定心绞痛时心肌缺血,也可由非冠心病引起.本文对非冠心病引起深而倒置T波的心电图特点、发生机理及与冠心病T波倒置的鉴别作一简述.一、心尖肥厚性心肌病心失肥厚型心肌病是由日本学者首先报道,以向心性心尖肌肥厚为特征的特殊类型的肥厚型心肌病.其心电图特征为胸前导联巨大倒置的T波(T_V_3-V_6倒置>10mm)伴ST段压低、左室电压升高.有研究观察了肥厚型心肌  相似文献   

12.
2例男性和1例女性,在15、33和39岁时偶然发现静息心电图测壁、前壁和/或下壁导联倒置的巨大T波(振幅5~15mm),2例还有左室肥厚的表现,当时没有或者几乎没有症状。运动试验表明运动耐量正常,相应导联ST段压低2~6mm。初次超声心动图检查,2例提示心尖肥厚型心肌病,1例未见异常。若干年后超声心动图复查明确了诊断,发现  相似文献   

13.
17例肥厚型心肌病病人心电I图特点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提高对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识别.方法对1996年~2000年确诊为肥厚型心肌病17例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全部病人心电图均有T波异常,9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病人表现为I、aVL、V2~6导联T波倒置,V1~3导联R波幅度明显增加,其中2例伴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者亦有左胸导联T波明显倒置;5例普遍肥厚型心肌病病人表现为T波倒置导联较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病人范围小(V3~6导联伴或不伴I、aVL导联轻度倒置),V1~3导联R波幅度增加不如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病人明显;2例间隔肥厚梗阻型心肌病病人有V1~3导联ST段抬高,T波直立,V1~3导联R波不增加与前两型不同;1例间隔肥厚型心肌病伴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者表现为V1导联呈qR形态,与心尖肥厚型心肌病伴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者的rsR'亦不相同.结论重视临床和心电图变化采取进一步的检查措施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该病的误诊.  相似文献   

14.
作者用非侵入性和侵入性技术评价23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病人,这是迄今为止除日本以外最大的一组病例报告。他们有许多共同的临床、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和心血管造影特点,而这些特点中好些与过去报告的不同。方法: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标准是超声心动图证实限于左室心尖部分的心室肥厚,并且不存在可解释这种肥厚的其他心脏或全身性疾病。对所  相似文献   

15.
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放射核素心肌断层显像(99mTC-MIBI)、冠状动脉造影及左心室造影等检查方法,诊断18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18例心电图显示胸导联倒置的T波呈TV4>TV5TV5>DV6的关系。超声心动图左心室心尖部(乳头肌水平以下)心肌肥厚,达12mm以上。8例行放射核素心肌断层显像见左心室心尖部心肌肥厚。10例左心室造影均提示心尖部心肌肥厚,其中6例左心室舒张末期呈"黑桃"样改变,冠状动脉造影正常。此文就18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临床诊断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超声诊断特点及随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心尖肥厚型心肌病超声诊断特点及预后随访.方法 对27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进行1~13年(平均5.2年)随访观察.结果 27例患者心电图胸前导联异常T波深置,V_(3-5)导联最为显著,重者出现巨大倒置T波≥10 mm,胸前导联R波振幅V_4>V_5>V_3,超声心动图显示心尖部明显增厚15~37(18.0±3.3)mm,末次随访心尖部厚度(19.7 ±3.7)mm,左室心尖部厚度与左室后壁厚度比值分别为1.7±0.3和1.9±0.9,随访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及左室射血分数随访前后未见显著差异.主要心血管事件为心房颤动,心功能Ⅲ~Ⅳ级,前壁心肌梗死及心脏猝死.结论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主要依据心电图胸前导联T波深置及超声心动图心尖肥厚特点作出诊断,该病进展缓慢,一般临床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心尖肥厚型心肌病辅助检查进行分析,探讨其临床诊断价值。方法: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磁共振、冠状动脉造影及左室造影等检查方法检测18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结果:18例心电图显示胸前导联T波倒置呈TV4>TV5>TV3,R波振幅增高以RV4>RV3> RV5;超声心动图左室心尖室壁舒张期厚度(17.22±14.20mm)与心室间隔基底段厚度(1.07±0.23mm)之比为1.60±0.16;4例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后排除冠心病;6例因超声心动图不典型而行磁共振心脏成像检查后确诊。结论:标准12导联心电图显示胸前导联T波倒置伴R波增高应高度怀疑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可进一步行超声心动图或磁共振检查确诊。  相似文献   

18.
临床上冠心病、肥厚型心肌病、心室肥厚劳损、脑血管事件及长 QT间期综合征等均可伴巨大倒置 T波 ,但经住院病人的研究提示最常见于冠心病。本研究旨在确定有助于预测冠心病的巨大倒置 T波的心电图标准。作者回顾性分析了 1988年至 1994年住院病人的 370 0 0例心电图 (ECG)。以≥ 3个导联 T波倒置且幅度≥ 10 mm(1m V)定为巨大倒置 T波 ,并分为对称性及非对称性。冠心病指有心肌梗塞病史 (由标准心电图及心肌酶谱确定 )或经胸壁超声心动图示左室壁节段性运动异常、冠脉造影显示≥ 1支冠状动脉分支狭窄≥ 70 % ,或有冠状动脉搭桥史。左束…  相似文献   

19.
48例肥厚型心肌病的超声及心电图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 48例肥厚型心肌病 (HCM)的彩色多普勒与心电图 (ECG)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3 4例非对称性肥厚型心肌病中 ,3 1例具有典型的HCM心电图特征 ,14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心前导联巨大倒置T波具特征性提示意义。结论 :超声结合ECG的波形特征 ,可提高对不同类型HCM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的心电图特点。方法 36例已确诊的HCM患者,按肥厚部位分为室间隔肥厚21例,游离壁肥厚3例,心尖部肥厚6例,全心弥漫性肥厚6例,分析其心电图特点。结果 ST-T改变最多34例(94.4%),ST段下移的程度在4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波倒置振幅超过0.5 mV者26例(72.2%),T波倒置在心尖肥厚组多于间隔肥厚组(P0.05)。异常Q波13例(36.1%),病理性Q波多出现在室间隔肥厚型患者中,间隔肥厚为主患者中,11例(52.4%)存在病理性Q波,心尖肥厚、单纯游离壁肥厚组均仅1例心电图存在病理性Q波。结论 HCM患者的心电图表现呈多样性,特异性不高,但敏感性较高。ST段改变、T波倒置、异常Q波是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主要心电图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