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动脉粥样硬化是动脉壁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单核巨噬细胞在其发生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动脉粥样斑块中单核巨噬细胞迁移能力受损,滞留于斑块内,增加了斑块不稳定性,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进展。目前研究表明动脉粥样斑块中巨噬细胞分泌的神经导向因子Netrin-1通过与巨噬细胞表面相应受体结合,可以抑制巨噬细胞迁出斑块,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但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初期,血管内皮细胞表达的Netrin-1却被发现对动脉粥样硬化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动脉粥样硬化是由脂质引发的炎症性疾病,单核/巨噬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巨噬细胞吞噬脂质后成为泡沫细胞,构成动脉粥样硬化的脂质条纹和粥样斑块。过去几年中,对于单核细胞如何聚集、分化、摄取脂质及其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有了进一步了解。单核/巨噬细胞表型和功能的复杂性提示其很可能会成为动脉粥样硬化治疗的靶点。本文就单核/巨噬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进程中的行为变化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动脉粥样硬化是血管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单核/巨噬细胞的异常活化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近期研究发现单核/巨噬细胞可以通过训练免疫发生代谢重编程,促进炎症反应,加快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并可以导致心血管意外事件的发生。文章综述了单核/巨噬细胞代谢重编程在训练免疫发生中的作用和机制,可能为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提供新的治疗靶点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脂质驱动的慢性炎症性疾病,表现为富含载脂蛋白B的脂蛋白、免疫细胞以及细胞外基质在动脉内皮下积聚形成粥样斑块。修饰后的脂蛋白获得损伤相关分子模式特征,首先触发以单核-巨噬细胞为主的固有免疫反应,其次是获得性免疫反应。这些炎症反应通常是慢性的且无法消除,并可能导致动脉损伤以及血栓诱发的器官梗死。本文主要综述免疫系统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以及目前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免疫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5.
基质金属蛋白酶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众多因素中最重要的一种,严重威胁到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其发生源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内皮细胞损伤,血管内皮的屏障功能遭受破坏,血液中的单核巨噬细胞、脂质、淋巴细胞及中性多形核白细胞广泛入侵到被剥脱的内皮下组织,发展为粥样斑块,引起血管重构,进一步导致斑块破裂,出血,继发血栓形成等。本文着重从几方面机制阐述基质金属蛋白酶削弱血管内皮细胞屏障功能,促进中层血管平滑肌细胞迁移和增殖,加重血管的结构改变,进一步促进循环炎性细胞浸润,斑块破裂,从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6.
巨噬细胞凋亡与动脉粥样硬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细胞凋亡是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主要特征之一,其中巨噬细胞凋亡贯穿动脉粥样硬化的整个过程,而在成熟病变中,大多数凋亡细胞是紧邻脂核的巨噬细胞。激活的巨噬细胞虽具有一些保护作用,但总的作用还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损伤的启动和发展,巨噬细胞死亡可导致细胞外脂质核的发生和扩大,对斑块破裂及血栓形成有重要影响。因此,动脉粥样硬化病灶中巨噬细胞的丧失可预测斑块的稳定性。本文主要从巨噬细胞凋亡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过程中的机制及重要作用,以及与其他造成斑块不稳定性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加以阐述,更进一步阐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从而为探索新的有效的临床防治策略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正>心脑血管疾病以其高致死率、高致残率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动脉粥样硬化(AS)作为心脑血管疾病的基本发病机制,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的研究已经证实,AS是以大动脉内壁脂质沉积、单核-巨噬细胞浸润及斑块形成为主要病理过程的炎性疾病。巨噬细胞、平滑肌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在AS的发生、发展中起到主要作用,而巨噬细胞作为3种细胞中的炎性细胞,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1])。目前认为,巨噬细胞介导的炎性反应导致斑块坏死,引起斑块不稳定、血栓形成,最后发生血管事件。自噬可以识别并分解炎性小体的组成单位,使炎性小体失活,而参与炎症的调节,继而对AS发展产生影响。自噬对炎症的调节需要自  相似文献   

8.
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在人外周血单核巨噬细胞中的代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在人外周血单核巨噬细胞中的代谢及其致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使用放射配基法观察了两种低密度脂蛋白在单核巨噬细胞中的代谢情况,并测定了细胞内胆固醇含量的变化。结果发现,人外周血单核巨噬细胞通过受体途径代谢低密度脂蛋白。该受体可饱和,最大结合量(Bmax)为274μg/g细胞蛋白,解离常数为35.7mg/L。低密度脂蛋白经氧化修饰后,人外周血单核巨噬细胞对其结合、摄取和降解均显著增加;与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共同孵育的人外周血单核巨噬细胞内总胆固醇含量明显高于低密度脂蛋白组。以上结果提示,低密度脂蛋白经氧化修饰后在人外周血单核巨噬细胞内的代谢途径发生改变并导致细胞内总胆固醇的堆积,促进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糖代谢紊乱为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之一.研究表明:高血糖可直接作用于血管细胞,如血管内皮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及血管炎症细胞等;另一方面,高血糖可导致相关基因发生化学修饰,上调基因的表达而促进单核巨噬细胞向泡沫细胞转化,作用于相应基因靶点促进巨噬细胞活化及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因此,血糖可能通过上述一种或多种作用机制促进动...  相似文献   

10.
C反应蛋白不仅是一个炎症标志物,它还能活化内皮细胞及单核巨噬细胞,促进血栓的形成,影响血管平滑肌细胞的迁移和增生,并可增加动脉斑块的不稳定性,从而可能直接介导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1.
C反应蛋白不仅是一个炎症标志物,它还能活化内皮细胞及单核巨噬细胞,促进血栓的形成,影响血管平滑肌细胞的迁移和增生,并可增加动脉斑块的不稳定性,从而可能直接介导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2.
CD36抗原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机制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D36抗原是一个多配体清道夫受体,广泛分布于多种不同的细胞表面,如血小板、单核/巨噬细胞、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表面.单核/巨噬细胞表面的CD36抗原通过黏附和内吞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形成泡沫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中起到重要作用.现就CD36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中的重要作用作以下综述.  相似文献   

13.
巨噬细胞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发展及不稳定起着关键作用,减少斑块中巨噬细胞累积对逆转斑块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诱导巨噬细胞移出斑块是减少斑块中巨噬细胞数量的主要策略之一。文章以诱导巨噬细胞移出斑块的受体CCR7及抑制巨噬细胞移出斑块的受体UNC5b、PlexinD1及氧化应激为主线,介绍相关调控机制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4.
新发现的脂肪细胞因子chemerin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趋化蛋白,还通过多种途径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其可能机制是参与胰岛素抵抗,糖、脂代谢异常及代谢综合征的发生,进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直接影响血管内皮细胞的炎性反应状态,促进单核巨噬细胞黏附、迁移以及泡沫细胞的形成;促进新生血管形成,使斑块不稳定性增加,参与斑块破裂、血栓形成.深入研究chemerin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将为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提供新靶点.  相似文献   

15.
血管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SMC)和巨噬细胞共同参与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形成。近年研究表明,SMC来源的细胞占As斑块中细胞总数的70%以上。As斑块中的SMC通过自分泌细胞因子促进自身的增殖、迁移和炎症反应,通过旁分泌激活单核/巨噬细胞并将其募集到As损伤部位,同时通过其细胞膜表面表达的脂蛋白受体摄取脂质形成泡沫细胞。SMC在As斑块形成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应进一步深化对SMC在As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与腔隙性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吴倩  徐文安 《山东医药》2008,48(45):82-83
对腔隙性脑梗死(简称腔梗)和非腔梗患者于入院3 d内行TCD和颈部血管彩超,对二者发生颅外、颅内动脉病变情况进行对比.发现两组患者梗死的发生与同侧颈动脉斑块及同侧颅内大动脉病变显著相关(P<0.05);非腔梗组更常发生颅内大动脉病变及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认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及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在腔梗的发生中起致病作用.  相似文献   

17.
正巨噬细胞,最早由科学家Metchnikoff发现[1],以其吞噬能力为特点,几乎存在于成年哺乳动物所有组织器官中。巨噬细胞是一类功能可塑性极强的细胞,不仅有组织器官特异性,且在同一组织中也存在多种表型、结构各异的巨噬细胞亚群[2,3]。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造成冠状动脉堵塞,或造成永久性的缺氧/低营养损伤,或由于及时干预重新建立血流而导致再灌注损伤。心肌梗死发生后心脏功能及结构不同程  相似文献   

18.
罗骏  沈成兴 《高血压杂志》1999,7(3):230-232
了解低密度脂蛋白的致动脉粥样硬化( A S)的机制及维拉帕米的影响。 方法:使用放射配基法观察人单核巨噬细胞对氧化低密度脂蛋白的代谢及维拉帕米的影响。 结果: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在人单核巨噬细胞中的结合、摄取和降解较低密度脂蛋白增加。维拉帕米增加人单核巨噬细胞对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的结合和摄取,不伴降解的增加。 结论:低密度脂蛋白经氧化后在人单核巨噬细胞中代谢发生改变,促进 A S的形成,维拉帕米通过改变其代谢途径,具有抗 A S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肺炎衣原体感染致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简述肺炎衣原体在体内的传播及其与血管内皮细胞、单核 /巨噬细胞、平滑肌细胞的相互作用 ,以及肺炎衣原体感染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影响 ,探讨肺炎衣原体感染致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姜黄素对ApoE基因敲除(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及斑块中巨噬细胞极性的影响。方法用高脂高胆固醇饮食饲养ApoE~(-/-)小鼠建立动脉粥样硬化模型,设立姜黄素治疗组、阿托伐他汀治疗组和高脂组;通过免疫组织化学(HE染色、油红O染色、Masson染色、苏木精染色)及免疫荧光染色检测主动脉斑块形态及不同亚型巨噬细胞的含量。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主动脉组织中炎症因子的表达。结果姜黄素干预能减轻ApoE~(-/-)小鼠主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并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易损指数。姜黄素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M1/M2巨噬细胞的比值,减少M1型巨噬细胞分泌的促炎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促进M2型细胞因子IL-10、Ym1和Fizz1的表达。结论姜黄素可通过影响斑块中巨噬细胞的极性、抑制相关的炎症反应,从而延缓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