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阿托伐他汀在急性冠脉综合征血脂正常患者中的早期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血脂正常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早期炎症因子和心脑血管事件的干预效果。方法:122例血脂正常的ACS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治疗组和常规治疗对照组(各61例),另选择同期40例健康者作为健康对照组,分析比较组间及阿托伐他汀治疗(10mg/日×6月)前和治疗后2、4周血清白介素-6(IL-6)、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血脂水平的变化,同时观察ACS患者住院和半年随访期间主要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两组ACS患者血脂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无显著差别,但其IL-6和hs-CRP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均<0.01);阿托伐他汀治疗2周后,仅IL-6、hs-CRP显著降低(P均<0.01),治疗4周后血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IL-6、hs-CRP均显著降低(P均<0.01)且均低于常规治疗对照组(P均<0.05);阿托伐他汀治疗组住院期间复发性心绞痛、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及半年随访期间复发性心绞痛、非致死性心肌梗塞、心力衰竭、心律失常、需再住院治疗等均较常规治疗组显著降低(P均<0.05)。结论:血脂正常的ACS患者存在炎症反应,阿托伐他汀早期治疗能够抑制炎症因子,降低住院期间和半年随访期间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治疗后炎症因子、调脂疗效的影响。方法对5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10mg组(A组)24例,20mg组(B组)26例,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空腹采血测定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肌钙蛋白I(CTnI)浓度以及血脂水平。结果阿托伐他汀20mg组较10mg组治疗后hs-CRP和CTnI浓度降低更明显(P0.01)。两组服药后血脂水平较服药前均有降低,但阿托伐他汀20mg组较10mg组治疗后血清低密度脂蛋白(LDL-C)浓度降低更明显(P0.05)。结论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清hs-CRP和CTnI水平较正常人升高;阿托伐他汀能降低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清hs-CRP和CTnI、LDL-C水平;20mg阿托伐他汀治疗较10mg阿托伐他汀治疗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3.
赵宝莲  王崇振 《心脏杂志》2018,30(6):687-690
目的 观察依折麦布联合阿托伐他汀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术后患者血脂代谢和预后的临床效果。 方法 根据患者降脂治疗方案不同,将PCI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依折麦布联合阿托伐他汀组(联合治疗组)和单用阿托伐他汀组(阿托伐他汀组)各90例,患者降脂治疗前后均行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比较两组患者TC、LDL-C和hs-CRP的变化,同时比较两组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发生情况。 结果 两组血清TC、LDL-C和hs-CRP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联合治疗组血清TC[(3.0±0.8)mmol/L vs.(4.2±0.9)mmol/L,P<0.05]、LDL-C[(2.0±0.8)mmol/L vs.(2.4±1.0)mmol/L,P<0.05]和hs-CRP[(2.6±5.0)mg/L vs.(3.7±4.5)mg/L,P<0.05]较阿托伐他汀组降低更显著(均P<0.05)。联合治疗组患者MACCE发生率显著低于阿托伐他汀组[7%vs.18%,P<0.05]。 结论 依折麦布联合阿托伐他汀可更好改善PCI术后患者的血清TC、LDL-C和hs-CRP水平,同时减少短期MACCE发生率,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依折麦布联合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脂及心脏事件的影响,并对其安全性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安贞医院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住院的ACS患者236例,其中应用依折麦布(10 mg/d)联合阿托伐他汀(10 mg/d)治疗的患者81例(A组),应用阿托伐他汀(20 mg/d)治疗的患者155例(B组),治疗8 w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s-CRP、LDL-C、TC、TG及HDL-C的变化,心脏事件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治疗期间腹胀等不良反应及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w后,A组hs-CRP、LDL-C、TC值、再发心绞痛及再发心肌梗死比例显著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ACS患者联合应用阿托伐他汀与依折麦布显著降低hs-CRP、LDL-C、TC水平及心脏事件发生率,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穆伟  薛梅  胡和生 《山东医药》2008,48(34):69-70
为探讨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作用机制,分别应用常规方法(对照组)及阿托伐他汀 常规方法(观察组)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并于治疗前后用生化法测定胆固醇水平[包括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免疫浊度法检测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结果治疗后观察组TC、LDL-C及hs-CRP下降,HDL-C升高(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LDL-C、hs-CRP降低,HDL-C升高(P均<0.05).提示阿托伐他汀可通过调脂及抑制炎症反应而对不稳定型心绞痛起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6.
张奇志  魏明芬  王蒙 《山东医药》2013,53(35):44-46
目的 探讨早期强化阿托伐他汀治疗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PCI术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N末端B型脑钠肽(NT-proBNP)和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的影响.方法 80例行PCI手术的ACS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患者在PCI术前和术后1个月均采用阿托伐他汀40 mg/d治疗,1个月后改为维持剂量20 mg/d;对照组仅采用阿托伐他汀20 mg/d治疗.术前、术后1、3个月测定所有患者血清hs-CRP、NT-proBNP和sCD40L水平.结果 两组均顺利完成PCI治疗.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1、3个月血清hs-CRP、NT-proBNP和sCD40L水平均降低(P<0.05或<0.01).与对照组术后1、3个月时相比,观察组患者血清hs-CRP、NT-proBNP和sCD40L水平均降低(P<0.05或<0.01).结论 早期强化阿托伐他汀治疗可降低ACS患者PCI术后血清hs-CRP、NT-proBNP和sCD40L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早期强化治疗7天后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血小板α颗粒膜糖蛋白(CD62p)、血小板溶酶体膜糖蛋白(CD63)、血脂的影响。方法将85例ACS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治疗组(n=45)和常规治疗组(n=40)。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20mg/d每晚睡前口服,连用7天,在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测定hs-CRP、CD62p、CD63、血脂,并和常规治疗组进行比较。结果阿托伐他汀治疗组治疗7天后hs-CRP、CD62p、CD63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而常规治疗组治疗前后上述测定值无显著性差异;阿托伐他汀组治疗7天前后血脂指标未见明显改变(P>0.05)。结论ACS患者早期即予以阿托伐他汀强化干预,能明显减轻炎症反应,抗血小板活化,改善内皮功能,从而可以达到稳定斑块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阿托伐他汀辅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同期收治的92例AMI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两组均予AMI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每晚顿服阿托伐他汀20mg;观察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预后,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分别抽取静脉血测定血脂水平。结果 观察组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发生率和病死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TC、TG和LDL-C水平亦明显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HDL-C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均〈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辅助治疗AMI能够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有效调节血脂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瑞苏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治疗对冠心病患者妊娠相关血清蛋白A(PAPP-A)和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表达变化。方法选择临床确诊的冠心病患者117例,其中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和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46例统称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稳定性心绞痛71例,随机分为瑞苏伐他汀组(60例)和阿托伐他汀组(57例)。分别测量治疗前以及治疗30天和6个月血清中PAPP-A、hs-CRP和血脂的变化情况。结果与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比较,ACS患者PAPP-A和hs-CRP明显升高(P<0.05)。瑞苏伐他汀组患者PAPP-A水平在治疗30天及6个月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阿托伐他汀组患者在治疗30天PAPP-A水平没有明显变化,6个月时则明显下降(P<0.05);两组患者hs-CRP水平在治疗30天较治疗前没有明显变化,但治疗6个月时则明显下降(P<0.05)。PAPP-A与hs-CRP的表达没有相关性。结论 PAPP-A和hs-CRP水平在ACS患者中明显升高,瑞苏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均能够降低冠心病患者血清中PAPP-A和hs-CRP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及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健康人做对照,200例ACS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常规治疗组(未服用任何调脂药物,n=80例)和阿托伐他汀组(10mg/d,n=120例)治疗1周,测定治疗前后MMP-9、GMP-140及血脂水平的变化。结果ACS患者血浆MMP-9、GMP-140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ACS两组治疗前后血脂各组成分的变化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阿托伐他汀治疗后血浆MMP-9、GMP-140水平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下降程度与TC(r=0.327,P=0.576;r=0.123,P=0.591),LDL-C(r=-0.312,P=0.921;r=-0.125,P=0.652)的变化无相关性。结论ACS患者早期给予阿托伐他汀强化干预,可明显减少细胞外基质的降解、抗血小板活化及改善内皮功能,对于ACS的临床预后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估阿托伐他汀钙序贯治疗对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的血脂及特异性炎性因子的影响,同时评估其安全性。方法88例择期PCI患者随机分为序贯组(43例)及常规组(45例)。在用药前及用药后3 d、1个月、3个月及6个月抽取外周静脉血,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血清中的髓过氧化物酶(MPO)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同时观察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BIL)、肌酸激酶(CK)、γ-谷氨酰转肽酶(γ-GGT)等指标,分别评估两组的抗炎作用、调脂疗效和不良反应及事件的发生率,分析其组间差异。结果序贯组和对照组的TC及LDL-C在治疗后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比较发现,两组TC及LDL-C的在治疗后3 d均出现明显的下降趋势(下降幅度:TC 26.6%比14%;LDL-C 36.9%比19.4%),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1个月时,两组的TC及LDL-C进一步降低,其中LDL-C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5.0%比26.9%,P<0.05)在第3个月及第6个月时的差异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炎性指标:两组患者的MMP-9及MPO治疗后较治疗前相比,两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序贯组的MPO在治疗后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455,P=0.000)。然而,MPO在治疗后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MMP-9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序贯组:F=46.911,P=0.000;对照组:F=19.156,P=0.000)。在治疗后3 d,序贯组和试验组MMP-9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及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序贯治疗和常规治疗均可有效降低血脂,序贯治疗的降脂效果更强。两种疗法均能有效地抑制炎症因子,序贯治疗可更有效地抑制MMP-9,可能有利于进一步稳定斑块,防止其破裂。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早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96例确诊的准备接受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20mg/d,试验组入院后立即给予阿托伐他汀20mg/d,PCI术前12h给予阿托伐他汀负荷量80mg,至手术前2h再给予40m只,此后继续口服阿托伐他汀40mg/d。分别于用药前和用药后1个月检测患者血脂、肝肾功能、肌酶,比较两组用药后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应用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后,ACS患者的血浆TC、LDL—C、TG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HDL—C明显升高(P〈0.05),治疗组血浆肌钙蛋白(TnI)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都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AST、ALT、CK、肌酐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安全可靠,血脂达标率高,剂量增加不会导致毒副作用的增加,并且可明显降低主要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强化阿托伐他汀治疗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AMI)急诊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并出现无复流患者血管内皮的保护作用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09年12月至2013年1月在河北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住院行急诊PCI并发生无复流的老年STEAMI患者4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每组各24例。治疗组患者口服阿托伐他汀80 mg 1/日,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20 mg口服。连续治疗10 d。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Ⅲ型前胶原N端肽(PⅢNP)、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 WF)的水平及不良反应。结果与治疗前比较,对照组和治疗组连续治疗10 d后,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v WF下降,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均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治疗后LDL-C[(3.41±0.43)mmol/L vs.(2.14±0.38)mmol/L]、MMP-9[(150.31±12.18)ng/m L vs.(115.41±13.62)ng/m L]、v WF[(76.9±7.03)%vs.(48.31±6.9)%]水平下降(P均0.05),PⅢNP[(114.71±13.23)ng/m L vs.(64.26±11.43)ng/m L]下降,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均0.01)。两组治疗后心肌酶水平较治疗前均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组有3例患者出现胃肠功能紊乱症状;对照组没有患者出现腹胀、消化不良等症状。结论急诊PCI治疗出现无复流老年患者强化阿托伐他汀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血脂、PⅢNP、MMP-9、v WF的水平,保护血管内皮并抑制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序贯治疗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脂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ACS患者107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50例)和观察组(57例),疗程为4周。治疗前、后查血脂及hsCRP水平。结果:治疗后两组血清hsCRP、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一胆固醇(LDL-C)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高密度脂蛋白一胆固醇(HDL-C)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均〈0.05);与常规治疗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治疗后hsCRP[(7.85±4.91)mg/L比(5.99±3.23)mg/L]、TC[(4.86±0.95)mmol/L比(4.39±0.81)mmol/L],LDL—C[(2.47±0.77)mmol/L比(2.12±0.68)mmol/L]水平明显降低(P均〈0.05)。结论:改良他汀序贯治疗对调脂及降低超敏C反应蛋白的作用较常规治疗更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治疗后血清白介素-37(IL-37)水平的变化,探讨强化他汀治疗对IL-37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将拟行冠脉介入治疗的110例ACS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其中常规治疗组30例(阿托伐他汀钙20 mg/晚);强化治疗A组40例(阿托伐他汀40 mg/晚,4周后改为20 mg/晚)、强化治疗B组40例(阿托伐他汀负荷量80 mg顿服1次,随后40 mg/晚,4周后改为20 mg/晚)。ELISA法测定其治疗前后外周静脉血清IL-37水平。结果 1ACS患者血清IL-37在治疗4周过程中呈逐步上升趋势(P0.05);2治疗4周时血清IL-37常规治疗组与强化治疗A组、强化治疗B相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3左室功能和校正TIMI计帧数(CTFC)常规治疗组与强化治疗A组、强化治疗B组相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4周时强化治疗A组与强化治疗B组在IL-37水平和临床结果上两组无统计学差别;5三组间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和药物不良反应在4周时无统计学差别。结论 IL-37可作为监测和评估ACS患者的指标;强化他汀治疗可提高抗炎因子IL-37的水平,改善患者CTFC及左室功能;不良反应无增加。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发病早期应用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临床确诊为ACS的老年患者117例,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10rag组(58例)和20mg组(59例),均为每晚服药一次,患者分别于用药前,用药后1个月、3个月测定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甘油三酯(TG)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随访3个月内所有不良反应,观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率。结果:(1)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服药后第1个月、3个月的TC、LDL-C、hsCRP水平均明显降低(P均〈0.05),且3个月后与10mg组比较,20mg组下降水平TC[(4.07±1.03)mmol/L比(5.02±1.08)mmol/L]、LDL—C[(2.24±0.77)mmol/L比(3,03±1.07)mmol/L]、hsCRP[(27.90±1.90)mg/L比(36.00±3.80)mg/L]更显著(P均〈O.05);(2)20mg组累计MACE发生率较10mg组显著减少(5.1%比19.0%,P〈O.05);(3)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均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早期应用阿托伐他汀20mg/d,能更有效地降脂,抑制炎症因子,减少心脏血管事件的发生率,而且安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前患者服用他汀类药物对预后状况的影响。方法选择116例行PCI治疗的病患,随机分组,Ⅰ组62例与Ⅱ组54例患者行相同治疗,Ⅰ组治疗前另行服用他汀类药物阿托伐他汀,治疗24周之后,观察两组患者出现MACCE(心脑血管事件)的情况及血液流变指数、血脂生化指标的变化状况,总结他汀类药物用于患者PCI治疗的价值。结果以他汀类药物配合PCI治疗的Ⅰ组患者MACCE总发生率为4.84%(3/62),明显比Ⅱ组(24.07%)低,P〈0.05;且Ⅰ组术后的血液流变指标基本维持在正常范围,Ⅱ组均高于正常水平,Ⅰ组明显低于Ⅱ组;两组患者血脂生化指标均有所降低,Ⅰ组TC、TG、HDL—C降低比Ⅱ组显著,P〈0.05,LDL—C与Ⅱ组相比则降低不明显,P〈0.05。结论医师使用他汀类药物为行PCI的患者进行辅助治疗,可以有效降低MACCE发生率,控制血液流变及血脂生化指标,改善患者预后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冠心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中早期应用阿托伐他汀序贯治疗方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170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序贯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每组85例。比较两组基线资料,随访观察治疗前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的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肝功能、肾功能、肌酸激酶(CK)、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等生化指标的变化以及不良事件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LDL-C和TC的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显著下降(P〈0.05)。两组1周时LDL-C和TC的下降幅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DL-C:31.2%vs12.5%;TC:29.2%vs13.1%;P〈0.05),1个月时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降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DL-C:43.0%vs17.6%;TC:41.3%vs22.3%:P〈0.05)。3个月和6个月时,两组间LDL-C和TC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序贯治疗组1周、1个月、3个月时LDL-C的达标率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1周:48.2% vs 25.9%;1个月:77.6%vs60.0%;3个月:81.2%vs68.2%;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均可显著降低hs-CRP的水平,序贯治疗组1周和1个月时hs-CRP降低幅度明显大于常规治疗组f序贯治疗组治疗前(8.17±5.69)mg/L,1周时(4.23±2.43)mg/L,1个月时(1.96±0.77)mg/L;常规治疗组治疗前(7.75±4.31)mg/L,1周时(4.87±2.70)mg/L,1个月时(3.21±1.27)mg/L;P<0.05]。序贯治疗组6个月内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5.9%vs15.3%,P〈0.05),序贯治疗组比常规治疗组风险进一步降低了9.4%。序贯治疗组不良反应轻微,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他汀序贯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良好,可以明显改善冠心病PCI术患者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冠脉造影术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后肾功能的影响,并对其可能机制进行分析。方法纳入我院因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接受冠脉造影术或PCI术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常规剂量治疗组(常规组,20mg/d,n=60)和阿托伐他汀高剂量治疗组(高剂量组,术前40mg/d×3d,术后20mg/d,n=60)。术前、术后24h检测血清不规则趋化因子(FKN)的水平,术前、术后3天和术后7天检测血肌酐(Scr)、评估肾小球滤过率(eGFR)、血胱抑素(Cys)等,同时分析FKN与上述肾功能指标的相关性。结果术后24h高剂量治疗组FKN浓度低于常规剂量治疗组(P〈0.05);术后3天高剂量组患者Scr、Cys低于常规组,而eGFR则高于常规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的对比剂肾病(contrast induced nephropathy,CIN)发病率存在统计学差异(6.67%vs.16.67%,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FKN浓度与患者Scr、Cys水平呈正相关,与eGFR呈负相关(P〈0.05)。结论术前强化阿托伐他汀治疗可预防CIN,其机理可能与FKN有关。  相似文献   

20.
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脂必泰胶囊治疗冠心病高脂血症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疗效及机制。方法:136例冠心病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联合脂必泰胶囊治疗组(联合治疗组,69例)及单纯阿托伐他汀对照组(阿托伐他汀组,67例),疗程均为4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脂变化、血脂达标率及不良反应。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患者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sCRP均明显降低(P〈0.05~〈0.01);与阿托伐他汀组比较,联合用药组TC(64.2%比78.3%)、LDL-C(62.7%比75.4%)、TG(50.7%比60.9%)达标率显著升高(P〈0.05),hsCRP[(5.11±0.94)mg/L比(4.15±0.87)mg/L]水平显著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13.4%比2.9%)明显降低(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脂必泰胶囊对冠心病高脂血症患者有更好的降脂作用,能提高降脂达标率,降低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