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J波是紧随QRS波群之后的一个小的半圆形波。1953年,Osborn在犬的实验中对其进行了较详细的描述,因而J波又称Osborn波。近年来研究表明,J波是心室颤动的先兆,而心室颤动是绝大多数心脏性猝死的致命性心律失常。本文报告1例经12导联动态心电图(AECG)证实J波综合征诱发心室颤动致患者心脏性猝死。  相似文献   

2.
J波是指QRS波结束和ST段起点(J点)抬高>0.1mV,时程≥20ms,向上圆顶样或驼峰样的偏离基线的波,是整体心室肌除极结束和复极开始的一个标志点.为纪念20世纪50年代初Osborn对J波开创性的观察和研究,J波也称为Osborn波.J波综合征的概念是2004年以来逐渐形成的.凡是心电图有特征性J波,临床伴有室速和心脏猝死倾向,合并或不合并器质性心脏病者,通称为J波综合征.  相似文献   

3.
<正>J波或Osborn波是指QRS波与ST段最早部位之间的一个十分缓慢的波,当其部分湮没在R波中时,可表现为J点或ST段的抬高。现有的证据表明,与早复极、Brugada综合征、低温、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相  相似文献   

4.
1概述 心电学中QRS波终末与ST段起点的交界处称J点,一般无临床意义,在某些生理或病理条件下,J点在S波的基础上产生不同程度的抬高而形成J波,常常伴有ST段的轻度抬高,在ST段压低的情况下一般不形成J波.1950年首先由Osborn在低温病人中发现并报道,故一般也称之为osborn波,尚有称之为J点波、电流损伤波、晚发δ波、低温波等[1].  相似文献   

5.
异常J波综合征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J波是紧随QRS波群之后的一个小的半圆形波。1953年,Osborn在犬的实验中对其进行了较详细的描述。因而J波又称Osborn波。J波在人体可见于生理和病理状态。自从10年前严干新和Antzelevitch首次阐述其细胞和离子机制以来,对J波的临床意义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越来越多的资料表明.由瞬时外向钾电流(Ito)介导的J波,是许多临床综合征如Brugada综合征、原发性室颤(或称夜间猝死综合征)和早复极综合征的心电图标志。J波的细胞和离子流机制在Brugada综合征、原发性室颤、甚至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所致的心源性猝死的发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这些临床综合征可以统称为瞬时外向钾电流(Ito)介导的J波综合征。本文试图回顾J波的研究现状、临床意义并展望将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
体表心电图QRS综合波结束和ST段起始的结合点称为J点.J点抬高≥0.1 mV,时程≥20 ms,向上圆顶样或驼峰样的偏离基线的波,称为J波.为了纪念20世纪50年代初Osborn的开创性的对J波的观察和研究,也称Osborn波,已有50多年的历史~([1-7]).  相似文献   

7.
Osborn(J)波综合征是由瞬时外向钾电流(Ito)介导的J波,亦统称为Ito介导的J波综合征。如早期复极综合征(ERS),Brugada综合征,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AMI)等生理和病理状态多种原因引起。故ERS误诊为AMI屡见不鲜,而AMI伴发J波时也易误诊为ERS,因而本文就ERS和AMI的J波主要描述在心电图上的鉴别。  相似文献   

8.
J波形成机制及临床意义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J波是心电图上介于QRS波与sT段之间的J点抬高≥0.1mV,时限≥20ms的圆顶状或驼峰状电位变化,又称为Osborn波。自1938年Tomashewski首次发现并报告低温性J波至今已经整整70年,Et前已发现约十多种明确的病因可引起J波。1994年Bierregarrd和Aizawa分别报告了心电图伴有J波者可发生特发性室颤后,J波开始受到临床的高度重视。随后,有价值的研究结果相继问世,现将J波的形成机制、临床意义的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是Brugada综合征?还是Brugada波或者J波综合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贵刊 2 0 0 4年第 3期发表的一篇病例报告“胸前导联ST段广泛抬高的Brugada综合征一例”是一篇很有参考价值的少见病例 ,应以报道和深入探讨研究。但是其诊断结论的正确性和诊断思维的客观性值得提出讨论。正如世界著名心脏病学家WillisHurst所担心的那样 ,急需提高对J波或Brugada波和Brugada综合征的诊断认识和治疗水平 ,以利于正确处理患者[1] 。以J波或ST段抬高为特征的心电图现象已有 5 0年的历史 ,只能称为J波或ST段抬高 ,或称为Brugada波[2 ] ,可见于各种临床情况 ;而Brugada综合征是 1995年由世界著名心脏电生理学家、华人学…  相似文献   

10.
心电图上J点抬高≥0.1mV,时程≥20ms的圆顶状或驼峰状波称为J波。J波综合征是指心电图具有J波特征的临床症状群,包括Brugada综合征、特发性心室颤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超急期和早期复极综合征。J波形成的离子流机制是瞬时外向钾电流的增加。电生理基础是内外膜电位差和复极离散度增大,产生2位相折返。  相似文献   

11.
何秉贤 《心电学杂志》2016,(4):239-240,248
心电图中QRS波群结束和ST段起始处,称为J点。若有某部位心室提前复极而在此处形成小波,即称为J波。按规定J波的振幅应>0.1mV,时间>20ms,呈圆顶状或驼峰状。J波可仅出现在Ⅱ、Ⅲ、a VF或V1V6。J波有原发性和继发性,继发性者常有病因,例如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时出现的J波或原有J波的振幅增高,称为缺血性J波[1],很容易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特发性异常J波与Brugada综合征的临床及心电学特点。方法对特发性异常J波与Brugada综合征各8例进行分析。结果①特发性异常J波在肢导联或(和)胸导联可见正向异常J波[除aVR(部分患者aVL)外],其波幅较低而分布较广,一般V1~V2导联不出现J波,若出现则JV1~V2R,TV1~V2(V3)倒置或直立。两者均易诱发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及/或心室颤动而致死。结论异常J波和Brugada综合征及Brugada样心电图象是具有不同临床及心电学特点的临床病症。  相似文献   

13.
心肌炎性J波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1938年Tomashewski首次发现并报告低温性J波至今已整70年了,目前已发现约十多种明确的病因可引起J波。尤其,近年来,陈建中报道急性心肌梗死的Osborn(J)波表现、郭继鸿又提出缺血性J波的概念,并立即受到临床的高度重视,但病毒性心肌炎所致的异常J波罕见报道。现将我科刚收治的1例病毒性心肌炎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J波和J波综合征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心电图上J点抬高≥0.1mV,时程≥20ms的圆顶状或驼峰状波称为J波。J波综合征是指心电图具有J波特征的临床症状群,包括Brugada综合征、特发性心室颤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超急期和早期复极综合征。J波形成的离子流机制是瞬时外向钾电流的增加。电生理基础是内外膜电位差和复极离散度增大,产生2位相折返。  相似文献   

15.
J波屈折发生在QRS-ST连接处(又叫Osborn 波),1953年首次报道,见于多种状态如低温,Brugada 综合征(BrS)和早复极综合征. BrS与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引起的晕厥和(或)猝死相关联.当自发或Ⅰ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激发下产生穹窿型ST段抬高的Ⅰ型心电图时即可诊断. 有关从BrS获得的诊断性穹窿型心电图的产生机制,实验和临床电生理专家长期以来一直存在争论.有关Ⅰ型Brugada 心电图形成的机制出现两大学说,即"除极异常学说"和"复极异常学说".  相似文献   

16.
J波与J波综合征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J波是指心电图上QRS波与ST段之间的圆顶状或驼峰状电位变化。新近临床研究表明,在早期复极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和特发性心室颤动等心电图中,均存在J波形态、时限和幅度的显著改变,上述与J波密切相关的一系列临床综合征统称为J波综合征。本文详尽阐述了J波的细胞电生理和离子流机制,分析了早期复极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心电图下壁导联高大J波相关的心脏性猝死的临床特点及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17.
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Osborn(J)波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期复极综合征(ERS)误诊、漏诊为急性心肌梗死(AMI)屡见不鲜,而AMI时又出现J波更易与ERS相互误诊,故本文就3例AMI时出现J波(Osborn波)的心电图表现特征及与ERS鉴别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8.
早期复极综合征总是良性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早期复极综合征(early repolarization syndrome,ERS)表现为J波增大或J点抬高,胸前V4-V6导联弓背向下的ST段抬高和高大而直立的T波。多年来ERS被认为是一种良性的心电图变化,多见于年轻男性和运动员。近年来,此综合征重新引起人们重视是因为它与Brugada综合征和原发性心室颤动(室颤)有许多相似的心电图特征,ERS近年来有发生心脏性猝死的个案报道。[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特发性与继发性异常J波的临床及心电图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特发性与继发性异常J波的临床及心电图特点。方法 对特发性异常J波 3例和继发性异常J波 7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特发性及继发性异常J波在肢导联或 /和胸导联可见正向异常J波 [除aVR(部分患者aVL)外 ] ,两者均易诱发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及 /或心室颤动而致死 ,后者异常J波的波幅更高大、分布更广泛 ;(2 )继发性异常J波有明确的原发病 ,常伴有QTmin、QTmax、QTcmin、QTcmax、QTd、STmax延长。结论 特发性与继发性异常J波具有不同的临床及心电图特征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人们发现许多电生理现象与J波的出现密切相关,如Brugada综合征、过早复极综合征及特发性心室颤动等。J波是指J点(junction point,J点)抬高≥0.1 mV,时程≥20 ms,通常呈向上圆顶样或驼峰样的偏离基线的波(图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