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比较肥胖组与正常对照组运动负荷后的血压变化,探讨运动性高血压对肥胖患者高血压病早期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观察静态及次极量踏车运动试验后血压变化,两组进行对比分析,并行24小时动态血压检查.结果静态下两组血压无差异,运动后肥胖组血压超过标准者(42.86%)明显高于对照组(13.33%);动态血压分析显示肥胖组24小时及日间收缩压高于对照组,舒张压及夜间血压无显著差异.结论肥胖患者运动性高血压患病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运动性高血压对肥胖者高血压病的早期诊断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肥胖患者运动血压与血糖、血浆胰岛素水平的关系.方法选取完成次极量踏车运动试验的49例肥胖患者(Obesity)及45例体重正常的对照组(Control),比较其静态血压(RBP)、运动血压(PBP)及空腹和口服75克葡萄糖2小时后血糖、血浆胰岛素水平.并分析肥胖组中合并运动性高血压(PBP1)与运动血压正常者(PBP2)的血糖、胰岛素水平.结果静态下两组血压无显著差异,负荷试验后达到运动性高血压标准者,肥胖组21/49例(42.8%),对照组8/45例(17.8%),P<0.01;运动后肥胖组的收缩压与舒张压均较对照组升高,特别是收缩压升高更明显;两组空腹血糖无显著差异,肥胖组的空腹胰岛素、餐后2小时血糖及胰岛素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肥胖组中伴运动性高血压者的餐后2小时血糖、胰岛素水平均高于不伴运动性高血压的肥胖患者.结论肥胖患者血压、血糖升高可能与胰岛素水平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肥胖患者运动血压与血糖、血浆胰岛素水平的关系。方法 选取完成次极量踏车运动试验的 49例肥胖患者 (Obesity)及 45例体重正常的对照组 (Control) ,比较其静态血压 (RBP)、运动血压 (PBP)及空腹和口服 75克葡萄糖 2小时后血糖、血浆胰岛素水平。并分析肥胖组中合并运动性高血压 (PBP1)与运动血压正常者 (PBP2 )的血糖、胰岛素水平。结果 静态下两组血压无显著差异 ,负荷试验后达到运动性高血压标准者 ,肥胖组 2 1/ 49例 (42 8% ) ,对照组 8/ 45例 (17 8% ) ,P <0 0 1;运动后肥胖组的收缩压与舒张压均较对照组升高 ,特别是收缩压升高更明显 ;两组空腹血糖无显著差异 ,肥胖组的空腹胰岛素、餐后 2小时血糖及胰岛素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肥胖组中伴运动性高血压者的餐后 2小时血糖、胰岛素水平均高于不伴运动性高血压的肥胖患者。结论 肥胖患者血压、血糖升高可能与胰岛素水平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自主神经病变患者与单纯性运动性高血压的关系。方法 随机选取血压正常的2型糖尿病患者80例,按标准心血管自主神经功能试验(SCANFT)(以下简称神功试验)检查结果分为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DAN)组(38例)和单纯性糖尿病(SDM)组(42例),与自主神经功能检查阴性的40例健康组作对比分析,并分析其静态血压,运动负荷后血压及动态血压变化。结果 三组静态血压无明显差异,DAN组运动负荷后的血压及运动性高血压发生率明显高于SDM组及对照组(均P<0.01)。动态血压显示:糖尿病患者2h SBP,dSBP,nSBP均高于对照组(P<0.01),而DAN组的24h DBP,dDBP,nDBP及心率较SDM组及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结论 自主神经功能异常的糖尿病患者,运动负荷后的血压明显升高,运动性高血压可作为糖尿病患者合并自主性神经病变的预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自主神经病变患者与单纯性运动性高血压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血压正常的2型糖尿病患者80例,按标准心血管自主神经功能试验(SCANFT)(以下简称神功试验)检查结果分为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 (DAN) 组(38例)和单纯性糖尿病(SDM)组(42例),与自主神经功能检查阴性的40例健康组作对比分析,并分析其静态血压、运动负荷后血压及动态血压变化.结果三组静态血压无明显差异,DAN组运动负荷后的血压及运动性高血压发生率明显高于SDM组及对照组(均P<0.01).动态血压显示糖尿病患者24 h SBP、d SBP、n SBP均高于对照组(P<0.01),而DAN组的24 h DBP、d DBP、n DBP及心率较SDM组及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结论自主神经功能异常的糖尿病患者,运动负荷后的血压明显升高,运动性高血压可作为糖尿病患者合并自主性神经病变的预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病患血压变异性与靶器官损害及年龄的关系。方法:对478例老年高血压病人及229例非高血压进行了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以测得的血压标准差作为血压变异性指标。结果:高血压病患的24小时血压变异性大于非高血压(P<0.05),高血压病人中靶器官损害的24小时血压变异性大于无损害的(P<0.05);各年龄组间的血压变异性无明显差别。结论:老年高血压病人24小时血压变异性增加,靶器官损害的24小时变异性更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19名双亲均患高血压病(FH^ )和18名无本病家族史(FH^-)的正常青少年24h动态血压与踏车运动试验。方法 24h动态血压采用无创伤性携带式血压监测仪测定,踏车运动试验:测量运动前,运动中10分钟及运动后至40分钟血压及心率。结果 (1)FH^ 组白昼收缩压均值,24h收缩压与舒张压均值较FH^-组高。(2)踏车运动试验两组无明显差异。结论 高血压家族史是高血压发病的独立危险因子。有高血压家族史的正常血压青少年其交感活性无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本文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一平苏(cilazapril)对高血压左心室肥厚(LVH)的逆转疗效及患者血压昼夜变化特征的关系。方法:门诊确诊为LVH患者在停各种血管活性药物2周后口服一平苏(cilzapril)2.5-5.0mg/d,并于治疗前及治疗后分虽同时接受彩色多普勒心脏超声检查和24h动态血压监测,观察血压和左室质量指标(LVMI)的变化及与血压昼夜变化规律的关系。结果:服药18个月后,两组患者的诊室血压、24h动态血压和LVMI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但两组间血压下降值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并且动态血压分布特征无明显变化。但治疗组患者治疗后LVMI的下降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并发现患者血压夜间下降≥10%者,治疗后LVMI下降值明显高于夜间血压下降不足10%者,结论:对高血压病LVH患者,一平苏(cilzapril)能有效地降低血压,逆转LVH,并对患者血压夜间下降幅度较大者,一平苏逆转LVH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动态血压负荷在老年高血压病分期中的价值,采用无创性动态血压监测系统,记录老年正常血压16例和高血压Ⅰ期25例、Ⅱ期34例、Ⅲ期27例患者24小时动态血压负荷值。结果发现,高血压各组血压负荷依次递增。Ⅰ期组与正常组比较,24小时及昼夜血压负荷均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Ⅱ期组与Ⅰ期组比较,夜间血压负荷明显增加(P<0.001);Ⅲ期组与Ⅱ期组比较,24小时收缩压负荷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且血压负荷值主要分布在异常血压次高段。血压负荷反映异常血压出现的时间、频率和血压段,在老年高血压病分期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C型利钠肽(CNP)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58例高血压病无左室肥厚组、50例高血压病伴左室肥厚组,及50例血压正常的健康成人对照组血清CNP浓度,采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计算左室重量指数。结果 高血压病伴左室肥厚组CNP水平明显高于高血压病无左室肥厚及健康对照组,结果有显著差异(P〈0.01),高血压病无左室肥厚组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CNP浓度与左室重量指数呈正相关(r-0.62,P〈0.01)。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伴心脑肾并发症组血清CNP浓度明显高于无并发症组(P〈0.01)。结论 CNP水平可以反映高血压及左室肥厚程度,CNP变化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19名双亲均患高血压病(FH+)和18名无本病家族史(FH-)的正常青少年24 h动态血压与踏车运动试验.方法 24 h动态血压采用无创伤性携带式血压监测仪测定;踏车运动试验测量运动前、运动中10分钟及运动后至40分钟血压及心率.结果 (1)FH+组白昼收缩压均值、24 h收缩压与舒张压均值较FH-组高.(2)踏车运动试验两组无明显差异.结论高血压家族史是高血压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子.有高血压家族史的正常血压青少年其交感活性无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肾实质性高血压24小时动态血压变化。方法:实验组(A组)对象为经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确诊的肾实质性高血压病人,共52例;对照组(B组)为同期随机抽取的我院52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病人。两组均作动态血压检测(ABPM)。结果:A、B两组之间24小时收缩压、舒张压,白天收缩压、舒张压无显著性差异(P〉0.05),夜间收缩压、舒张压则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夜间血压下降率A组收缩压、舒张压均〈10%,B组则〉10%,两组间亦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肾实质性高血压夜间收缩压、舒张压下降较少,昼夜节律减弱。  相似文献   

13.
155例研究对象,分为正常组,糖尿病组高血压组(轻中度)。采用TM-2421动态血压监测仪监测记录24小时ABP。结果:(1)三组ABP均呈勺型变化,糖尿病和高血压组SBP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P〈0.05)。高血压组DBP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和糖尿病组(P〈0.01,或P〈0.05)。余弦法证实三组ABP变化的显著昼夜节律性,糖尿病和高血压组的夜间血压(SBP、DBP)下降率明显低于正常组(P〈0.01,或P〈0.05)。(2)ABP参数:糖尿病和高血压组ABP均值和负荷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或P〈0.05);ABP变异性三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高血压组ABP曲线下面积显著性高于正常组(P〈0.01),与糖尿病组无显著性差别。结论:高血压和临床正常血压的糖尿病患者均出现ABP部分参数与正常对照组的显著性差异。提示:糖尿病患者在临床明确诊断高血压前已发生血压调节的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缬沙坦对非勺型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的影响。方法选择经24h动态血压监测且诊断为非勺型2级高血压的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电脑数字表法随机均分为治疗组30例:上午7:00和晚上7:00各服缬沙坦80mg;对照组30例:上午7:00服缬沙坦160mg,两组用药8周后复测24h动态血压。比较两组血压昼夜节律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24h、白昼、夜间收缩压及舒张压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夜间收缩压、舒张压及白昼、夜间血压负荷较对照组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血压昼夜节律改变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收缩压:73.33%抵46.67%,P〈0.05;舒张压:76.67%眠43.33%,P〈0.01)。结论应用缬沙坦治疗非勺型高血压,可以很好地控制2级高血压,并改变血压昼夜节律,早晚两次服用,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合并胃食管返流(GER)的高血压病患者血浆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改变对血压趋势的影响。方法:高血压病人经临床症状及胃镜检查诊断合并有GER的32例患者为观察组,不合并GER的32例为对照组。两组均检测凌晨1时及上午6时血浆NO,ET值,同时观察24小时动态血压变化。结果:合并GER的高血压患者凌晨1时(GER高峰时)NO浓度降低,ET浓度增高,血压呈非勺型,无GER的高血压患者血压仍呈勺型。结论:GER可以影响血浆NO,ET水平进而影响高血压患者24小时血压趋势。  相似文献   

16.
肥胖和非肥胖高血压患者胰岛β细胞早期分泌相的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肥胖高血压和非肥胖高血压患者胰岛β细胞早期分泌相的变化规律。方法用左旋精氨酸(L-Arg)刺激法对高血压患者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进行了研究。结果(1)空腹胰岛素(INS)、C肽值肥胖高血压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和非肥胖高血压组(P<0.05或P<0.01),后两者间无明显差异(P>0.05)。(2)L-Arg兴奋后肥胖高血压和非肥胖高血压组INS和C肽分泌在4min时达峰值,而对照组2min达峰值。(3)L-Arg兴奋后INS和C肽各时间点增加值的和(ΔΣ)肥胖高血压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和非肥胖高血压组,后两者无显著差异。(4)肥胖高血压组ΔΣINS与DBP和体重身高指数(BMI)均呈明显正相关(P<0.05),非肥胖高血压组则无相关性。结论肥胖高血压患者存在胰岛素抵抗,L-Arg刺激胰岛β细胞早期分泌相是增加的;非肥胖高血压患者胰岛素抵抗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高血压病患者在病情诊断和治疗期间应用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技术的临床价值。方法抽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高血压病确诊患者120例,以随机分组方式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平均每组60例。对照组在病情诊治期间实施定时血压水平监测;研究组在病情诊治期间实施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比较两组患者诊治期间血压水平监测效果、对血压水平监测方法的满意度、治疗期间出现的高血压并发症例数、高血压治疗总时间。结果研究组研究对象诊治期间血压水平监测效果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对血压水平监测方法的满意度位93.3%,高于对照组的78.3%,差异显著(P0.05);治疗期间仅有2例出现高血压并发症,少于对照组的10例,差异显著(P0.05);高血压治疗总时间短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高血压病患者在病情诊断和治疗期间应用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可以更加具体的了解患者实时血压水平,积极防止各类并发症的出现,使预后更加理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在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4年8月在我院进行诊断治疗的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70例,这70例患者作为研究观察组,另外选取70例高血压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都进行了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观察对比监测结果。结果经过观察对比,观察组患者收缩压和舒张压均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昼夜间变化程度明显比照组大,两组收缩压总负荷比舒张压都要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在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是比较好的,应用价值比较大,可以准确测量出患者血压变化情况,给后期医师治疗方案合理制定奠定重要基础,应用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老年高血压的动态血压监测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动态血压监测特点。方法使用美国AcuutrakerⅡ型无创动态血压监测仪对6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及对照组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日间血压每20分钟、夜间每45分钟记录1次,对各种参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24小时、日间、夜间的收缩压、舒张压和血压负荷值等参数,老年对照组明显高于青中年对照组;老年高血压Ⅰ、Ⅱ、Ⅲ期各组明显高于对照组,高血压各组间比较收缩压和血压负荷值有较大差异。结论24小时、日间、夜间的收缩压、舒张压及血压负荷值等参数诊断是高血压较重要的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动态脉压与老年高血压病左心室肥厚的关系。方法:选择本院疗养员血压相对稳定(不停用原有的降压治疗措施)老年高血压患者155例,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及超声心动图检查,根据动态血压、脉压以及是否伴有左心室肥厚进行分组及统计学比较。结果:(1)随着脉压的增大,左室重量指数LVMI、24小时平均心率(24hHR)均有显著差异(P均〈0.05);(2)相同脉压下,不管血压控制如何,LVMI无显著性差异;(3)左室肥厚组的动态脉压、收缩压及24h心率较非肥厚组均有显著差异(P均〈0.05)。结论:动态脉压的增大,是老年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