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探讨撕囊镊预劈核和截囊针预劈核在Ⅲ~Ⅳ级核年龄相关性白内障(ARC)超声乳化中的应用及体会。方法 将Ⅲ~Ⅳ级核白内障患者186 例 (186眼 ) 根据不同预劈核方式随机分为撕囊镊预劈核组(A组)和截囊针预劈核组(B组)。A组94例(94眼),其中3级核48眼、4级核46眼; B组92例(92眼),其中3级核50眼、4级核42眼。分别使用撕囊镊和截囊针进行预劈核,然后再行超声乳化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比较2组患者术后1 d、1周的裸眼视力和术中后囊膜破裂情况。结果 2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植入人工晶状体。术后1 d、1周的裸眼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Ⅲ级核中2组均无后囊膜破裂;Ⅳ级核中A组术中出现后囊膜破裂1例 , B组术中出现后囊膜破裂3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撕囊镊预劈核和截囊针预劈核技术在Ⅲ~Ⅳ级核ARC患者中使用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但在Ⅳ级核中应慎用截囊针预劈核。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预劈核联合乳化劈核与拦截劈核两种劈核方式,探讨预劈核联合乳化劈核的技术优点。

方法:将年龄相关性白内障131例156眼随机分为预劈核联合乳化劈核组(A组)68例82眼和拦截劈核组(B组)63例74眼。分别使用预劈核联合乳化劈核和拦截劈核技术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记录术中平均超声能量(AP)、实际超声乳化时间(U/S time)、累积能量复合参数(AECP)、平均内皮细胞密度、平均内皮细胞丢失率、术中并发症、术后1d; 1wk裸眼视力和术后1d角膜水肿等情况并进行比较。

结果:将两组中同级核硬度的亚组进行比较,A组的AP,U/S time,AECP均低于B组,差异有显著性; 且前者术后第1d角膜水肿轻于后者。术后1d裸眼视力A组优于B组,术后1wk两组裸眼视力无差异。两组术后3mo平均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无差异(P>0.05),但两组术后3mo平均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差异有显著性(P< 0.05)。术中出现晶状体后囊膜破裂A组有2眼(2.4%),B组有4眼(5.4%)。

结论:与拦截劈核相比,预劈核联合乳化劈核术中超声时间更短、能量更低、术后3mo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更少、术后早期裸眼视力更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中应用针刺预劈核技术,并与传统核处理方式进行比较,探讨该项技术在硬核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中的优缺点。

方法: 选取2015-04/2016-08 于我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核硬度Ⅲ~Ⅳ级)126 例 158 眼,随机分为预劈核组(A组)58 例 76 眼和传统乳化组(B组)68 例 82 眼。A组在进行超声乳化核处理前先进行针刺预劈核。分别记录术中平均超声能量(AP)、实际超声乳化时间(U/S time)、累积能量复合参数(AECP)、术中并发症,以及术前和术后平均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平均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裸眼视力和角膜水肿等情况,并进行组间比较。

结果:A组的 AP,U/Stime,AECP 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1d,Ⅳ级核A组角膜水肿轻于B组,裸眼视力Ⅳ级核预劈核组也优于传统超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 1wk裸眼视力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1wk, B组平均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均低于A组,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现晶状体后囊膜破裂 A 组 2 眼,B 组有4 眼。

结论: 与传统乳化劈核相比,针刺预劈核联合乳化劈核术中超声时间更短、能量更低、术后角膜内皮细胞丢失更少、术后早期裸眼视力更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小切口撕囊镊劈核治疗老年硬核性白内障手术中的效果。方法将接受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的137例老年硬核性白内障137眼(Ⅳ~Ⅴ级核)随机分为A(44眼)、B(45眼)和C(48眼)三组,其中A和B组术中进行劈核,A组采用撕囊镊劈核,B组术中采用劈核刀劈核,C组不劈核。观察术中撕囊镊劈核效果、各组术后最佳矫正视力(1d、1w和1m)、手术源性散光值、角膜内皮细胞数量、角膜水肿、并发症及处理。结果撕囊镊劈核成功率100%。两两比较在术后各组最佳矫正视力无明显差异。各组手术源性散光在术后1d时最大,后随时间延长而缩小,1d、1w和1m时A组和B组手术源性散光与C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d, A、B和C三组术眼发生角膜水肿分别为11眼(25.0%)、11眼(44.4%)和11眼(45.8%),两两相比,A组与B组和C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三组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撕囊镊劈核无需特殊器械、操作简便、术后散光小,安全实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采用预劈核技术或拦截劈核技术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治疗4~5级硬核白内障患者,比较两者手术疗效。方法 前瞻性临床研究。将160例(160眼)硬核白内障患者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预劈核技术,用劈核钩与撕囊镊在囊袋内将核块劈为4~6块后,再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对照组采用拦截劈核技术完成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2组病例术后均植入折叠型人工晶状体。观察2组患者平均超声乳化时间(US/TIME),累计释放能量(CDE),术后1、7 d视力及术后1 d角膜水肿情况。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秩和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观察组US/TIME、CDE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69、-7.49,P<0.01);2组间术后1 d角膜水肿程度(Z=-3.117,P<0.01)和视力提高比例(C2=18.95,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术后7 d视力提高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硬核白内障手术中,采用预劈核技术,可有效减少刻槽及劈核所用的超声乳化能量,缩短超声乳化时间,患者角膜水肿程度轻,并发症少,视力恢复迅速,值得在临床工作中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高频透热电撕囊器在过熟期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过熟期白内障患者63例(63只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随机分为两组。A组(常规撕囊镊连续环形撕囊)25例,B组(高频透热电撕囊)38例,对两组撕囊成功率、晶状体囊袋内植入率、术后视力、角膜水肿情况进行比较。结果B组比A组的撕囊成功率及晶状体囊袋内植入率明显高。A组与B组裸眼视力、角膜水肿情况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囊膜上挤切劈核法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年龄相关性白内障249例(289眼)随机分为囊膜上挤切劈核(crush-and-chop)组125例(147眼)和囊袋内拦截劈核(stop-and-chop)组124例(142眼)。分别在囊膜上和囊袋内原位采用挤切劈核和拦截劈核技术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记录术中平均超声能量(AP)、实际超声乳化时间(U/Stime)、累积能量复合参数(AECP)、术中术后并发症、术后1d、1wk视力和术后1d角膜水肿等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将两组中同级核硬度的亚组进行比较,囊膜上挤切劈核组的AP、U/Stime、AECP均低于拦截劈核组,差异有显著性;且前者角膜水肿均轻于后者。两组术后1d裸眼视力囊膜上挤切劈核组优于拦截劈核组,术后1wk两组最佳矫正视力无差异。晶状体后囊膜破裂在囊膜上挤切劈核组有1眼,拦截劈核组中有3眼,无其他严重手术并发症。结论:囊膜上挤切劈核法操作简便,易掌握,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撕囊碎核镊预劈核技术在Ⅳ级硬核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中应用的优势。

方法:前瞻性研究。纳入年龄相关性Ⅳ级硬核白内障患者100例100眼,利用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撕囊碎核镊预劈核组(A组)50例50眼,拦截劈核组(B组)50例50眼。对两组的术前术后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术中超声乳化能量释放时间(US time)、术后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术后1、7d角膜水肿分级计数情况以及术前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进行比较和统计学分析。

结果:A组平均US time为26.66(16,40)s,低于B组36.12(23,46)s(Z=-5.65,P<0.01)。术后3mo,A组平均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为2308.12±368.18cell/mm2,高于B组2104.06±379.87cell/mm2(t=2.728,P=0.008)。术后3mo,A组平均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10%(8%,12%),低于B组17%(14%,20%)(Z=13.231,P<0.01)。术后1d角膜水肿为0、1、2、3、4级的眼数,在A组分别为0、23、21、6、0眼,在B组分别为0、9、26、15、0眼。A组角膜水肿轻于B组(Z=10.514,P=0.005)。术后1d A组患者BCVA优于B组患者,两组不同等级BCVA的眼数分布有差异(Z=7.176,P=0.029)。术后3mo两组不同等级BCVA的眼数分布无差异(Z=2.377,P=0.372)。

结论:与拦截劈核技术相比,在Ⅳ级硬核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中,撕囊碎核镊预劈核技术辅助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使用超声能量少,角膜内皮细胞损伤小,适用于硬核白内障手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活血化淤汤对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黄斑区的保护作用。方法:单纯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130例140眼分为A,B两组,A组80眼常规超声乳化吸除术;B组60眼行超声乳化吸除术后给予活血化瘀汤口服两个疗程,A,B两组分别于术前、术后1d;1,2,4,6,8wk及3mo观察最佳矫正视力、角膜及房水情况、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及黄斑区组织变化情况。结果:术后3mo,B组视力≥1.0的比例明显高于A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wk,B组房水轻度闪辉比例明显低于A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2,4,6,8wk;3mo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出现中心注视点厚度增加,A,B两组术后2~8wk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A组11眼(13.7%)出现术后黄斑水肿,均发生于术后2~6wk,包括9眼中心凹增厚及2眼黄斑囊样水肿,其中7眼3mo内水肿消失;B组2眼(3.3%)出现术后黄斑水肿,包括1眼中心凹增厚及1眼黄斑囊样水肿,发生于术后4~6wk,到术后3mo水肿消失。术后2~8wk,B组中心凹厚度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黄斑部呈现厚度增加的趋势,造成一定程度的视力下降,少数人会出现黄斑囊样水肿,术后口服中药活血化瘀汤后视力≥1.0的比例明显提高,黄斑中心凹的厚度及黄斑水肿的发生率大大降低,提示了活血化瘀汤对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黄斑区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3种不同管径超声乳化针头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中对超声乳化有效时间、视轴区角膜散光、角膜内皮细胞计数、角膜水肿发生率及术后视力的影响,并进行对比分析.方法 选择核硬度为Ⅲ级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167例(180眼),随机分成3组,A组使用18G超声乳化针头,B组19G,C组20G,均采用相同切口,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记录各组术中有效超声乳化时间,术后角膜内皮细胞计数、角膜水肿、散光及视力情况.随访3个月.结果 3组术中有效超声乳化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的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差异在A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及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术后1d角膜水肿发生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视轴区角膜散光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3个月视轴区角膜散光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术后裸眼视力1d、1周、1个月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后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相同核硬度情况下,超声乳化针头管径越小,超声乳化有效时间越长,则效率越低,更容易导致角膜内皮细胞的损伤与丢失,不但角膜散光没有改善,反而会因角膜切口组织水肿导致术后早期角膜的散光增加.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2.2mm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与3.0mm同轴超声乳化手术的临床效果。

方法:随机将67例80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分成两组,A组40眼行2.2mm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B组40眼行3.0mm同轴小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并对两组有效超声乳化时间和平均超声能量、角膜内皮细胞计数、角膜水肿情况、角膜散光、术后视力及术后并发症进行比较。

结果:两组术眼的有效超声乳化时间:A组为8.18±11.22s,B组为7.82±2.12s,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超声能量:A组为(17.25±4.22)%,B组为(17.64±4.2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wk两组术眼角膜内皮细胞与术前相比,内皮细胞减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d,两组部分患者术眼角膜水肿,其中A组共有9眼,B组共有6眼,3~5d后角膜水肿减轻或消退。术后1wk两组角膜散光改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1、3mo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A组手术前后角膜散光改变不明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B组手术前后角膜散光改变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1、3mo后,两组各自散光的又趋于稳定,术后1、3mo两组角膜散光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d,1wk,1mo两组患者的裸眼视力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3mo两组裸眼视力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于软性或中等度硬核,2.2mm同轴微切口白内障与传统的3.0mm同轴小切口白内障手术相比,能有效地减少手术源性散光,而且散光状态比较稳定,有利于视力的早期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同轴微切口2.2mm与2.8mm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疗效。方法:选择2014-07/2015-03我院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362例362眼,随机分成2.2 mm组(211例211眼)和2.8mm组(151例151眼)。术前记录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屈光状态和角膜内皮计数结果。术中记录超声能量、超声乳化时间。术后记录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屈光状态、角膜内皮计数。结果:两组患者术后裸眼及最佳矫正视力与术前相比均有明显提高,术后1wk时2.2mm组裸眼视力较2.8mm组提高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2mm组患者在术后1wk角膜散光小于2.8mm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角膜内皮计数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两组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中使用的超声能量及超声乳化时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2.2mm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术后裸眼视力好、SIA小等优点,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角膜塑形镜对青少年近视患者视力及角膜形态变化的影响。
  方法:随机选取97例176眼配戴角膜塑形镜的青少年近视患者,在戴镜前、戴镜后1d,1wk,1、3、6lo检查平均等效球镜度(spherical equivalent,SE)、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 UCVA )、矫正视力( 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角膜曲率及角膜中央厚度,对比分析检查结果。
  结果:配戴角膜塑形镜后1d,1wk,1、3、6lo 的 SE 下降, UCVA明显改善,与戴镜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戴镜后BCVA与戴镜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配戴角膜塑形镜后1d,1wk,1、3、6lo的角膜曲率与戴镜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央角膜厚度1 wk开始变薄,1、3、6 lo的中央角膜厚度与戴镜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角膜塑形镜能有效降低近视度,显著提高裸眼视力。  相似文献   

14.
朱江  孙红艳  吴艳  黄振平 《国际眼科杂志》2016,16(10):1933-1936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治疗葡萄膜炎并发性白内障的手术疗效。
  方法:本研究采用系统性回顾研究,选取2015-01/12在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眼科诊断为葡萄膜炎并发性白内障的患者57例57眼,所有患者均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患者的术中并发症,术后效果及并发症情况进行回顾分析。对手术前后视力进行非参数Wilcoxon检验。
  结果:所选患者超声乳化术中发生虹膜出血21眼(37%),后囊膜破裂4眼(7%),人工晶状体无法植入4眼(7%),术后裸眼视力获得不同程度提高,术前裸眼视力≥0.1者8眼(14%),术后3mo裸眼视力≥0.1者42眼(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3.42,P<0.001)。术后1 d发生角膜水肿17眼(30%)、葡萄膜炎2眼(4%)、高眼压1眼(2%),术后1wk发生角膜水肿3眼(5%),术后1mo发生葡萄膜炎1眼(2%),术后3mo发生角膜水肿1眼(2%)、葡萄膜炎2眼(4%)、高眼压1眼(2%)、后发性白内障3眼(5%)。
  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治疗葡萄膜炎并发性白内障,术后效果好,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超声乳化术(FLACS)治疗合并浅前房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前瞻性研究。选取我院2020-11/2021-02收治合并浅前房的白内障患者55例60眼,根据患者意愿选择手术方式并进行分组,接受FLACS的患者为FLACS组,共28例30眼,接受传统白内障超声乳化术(Phaco)的患者为Phaco组,共27例30眼。对患者术前一般情况,术中超声乳化能量释放量(CDE)、有效超声时间(EPT),术后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内皮细胞丢失率(ECL)、黄斑中心凹厚度(CMT)、并发症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1d,1wk,1mo的UCVA及术后1wk,1mo的BCVA均优于术前,且FLACS组术后1d UCVA优于Phaco组(P<0.05)。术中CDE、EPT,术后1wk,1mo ECL及术后1d,1wk角膜水肿发生率FLACS组均低于Phaco组(均P<0.05)。两组CMT组内比较及各时期组间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FLACS治疗浅前房白内障安全、有效,可显著降低术后内皮细胞丢失率、快速恢复视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且对黄斑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钩长2.5mm劈核钩在2.2mm微切口下,应用改良预劈核方式进行白内障扭动模式超声乳化手术的临床效果,并探讨其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在我院行扭动模式下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的白内障患者247例320眼,根据术中碎核方式,分为改良预劈核组和常规乳化拦截劈核组。其中改良预劈核组省略水分离步骤,使用加长劈核钩从6∶00位前囊膜下贴囊袋内壁探入囊袋与晶状体间隙,绕过晶状体赤道,待劈核钩前端至晶状体后极时向上用力与进入前房的超声乳化头在不使用超声的状态下挤切劈裂晶状体核为两半,转核、并反复多次劈核。对照组用常规拦截劈核法。术前记录包括最佳矫正视力、角膜内皮计数,术中记录平均超声能量(AP)、实际超声乳化时间(U/Stime)、平均累积能量符合参数(AECP)、前房BSS灌注量和手术并发症,观察术后1wk角膜水肿的情况和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结果:将两组同级核硬度的亚组进行比较,改良预劈核组的平均超声能量、实际超声乳化时间、累积超声能量时间和前房BSS灌注量、1wk角膜内皮丢失率均低于拦截劈核组(P<0.05)。结论:使用改良预劈核扭动模式白内障超声乳化的方法可提高手术超声能量利用效率、减少手术中前房灌流量,并进一步降低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对患者角膜内皮的损伤。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手术对白内障的治疗效果及术后影响,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将300例300眼接受超声乳化手术治疗的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0例150眼。观察组患者采用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则采用传统同轴常规切口超声乳化手术治疗。对比分析两组的有效超声乳化时间(effective phaco time,EPT)、平均超声能量(average ultrasound energy,AVE)、术中前房稳定性、术后恢复时间,以及术前和术后1d,1wk,1、3mo时测得的裸眼视力(UCVA)、手术源性角膜散光度数及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程度。

结果:两组EPT、AVE及术中前房稳定性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两组UCVA、角膜散光度数及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观察组患者术后1d,1wk,1mo时UCVA均明显较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1wk,1、3mo时,手术源性角膜散光度数均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1d,1wk,1、3mo时,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均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各时间点比较,UCVA、手术源性散光度数及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术治疗白内障,术后视力恢复快,角膜散光小,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程度低,临床应用价值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18.
PURPOSE: To compare the performance of sonic phacoemulsification with that of ultrasonic phacoemulsification in regard to 1-day postoperative visual acuity, corneal edema, and procedure efficiency. SETTING: Oregon Eye Institute, Eugene, Oregon, USA. METHODS: This prospective nonrandomized study comprised 86 eyes with mild to moderate nuclear sclerotic cataract. Forty-three eyes had sonic and 43 ultrasonic phacoemulsification using the Staar Sonic Wave phacoemulsification system. The mean age was 76 years in the ultrasonic group and 71 years in the sonic group. The mean nuclear sclerosis was 2.0+ in the sonic group and 1.9+ in the ultrasonic group. Patient age, lens density, postoperative corneal edema, 1-day postoperative 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 (UCVA), and the percentage of eyes with a visual acuity of 20/40 or better were determined. In addition, the mean ultrasonic and sonic times, mean percentage phaco power, and mean effective phaco time (EPT) were calculated in each group. RESULTS: Both groups had a 5% incidence of trace corneal edema. The mean UCVA was 20/41 in the ultrasonic group and 20/42 in the sonic group. Seventy-nine percent of eyes in the ultrasonic group and 74% in the sonic group had a UCVA of 20/40. The mean percentage phaco power was 7.2% and 7.6% in the ultrasonic group and sonic group, respectively. The mean EPT was low in both groups, 4.0 and 2.9 seconds,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Sonic technology yielded outcomes similar to those of ultrasonic phacoemulsification with respect to postoperative visual acuity and corneal edema in patients with average density nuclear sclerotic cataract.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出现后囊破裂行后囊连续环形撕囊( PCCC)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3-03/10的38例38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出现后囊破裂的患者行后囊连续环形撕囊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同期随机选择50例50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视力及其术后并发症情况,随访3 mo。结果:两组患者术后第1d视力、角膜水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mo视力及角膜水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d眼压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mo瞳孔及黄斑囊样水肿、视网膜脱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超声乳化术中发生后囊破裂的患者术中及时使用后囊连续环形撕除,能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有效提高白内障术后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