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评价视知觉训练治疗对弱视儿童视觉表征和双眼视功能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4-01/2015-12我院眼科门诊收治的94例94眼弱视儿童为研究对象,并按弱视程度进行分组,采用视知觉训练治疗3mo。比较各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的知觉水平眼位和差眼视力,并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弱视儿童治疗前后差眼视力差值与知觉眼位差值的关系。

结果:轻度弱视儿童临床总有效率高于中、重度弱视儿童(P<0.05),中度弱视儿童与重度弱视儿童临床总有效率比较无差异(P>0.05)。弱视儿童治疗后知觉水平眼位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 轻、中、重度弱视患儿治疗后知觉水平眼位均明显降低(P<0.05),轻、中度弱视儿童知觉水平眼位改善幅度较重度弱视患儿明显(P<0.05)。弱视儿童治疗后差眼视力较治疗前明显提升(P<0.05); 轻、中、重度弱视患儿治疗后差眼视力均明显提高(P<0.05),轻、中度弱视儿童差眼视力改善幅度较重度弱视患儿明显(P<0.05)。弱视儿童治疗前后差眼视力差值与知觉眼位差值呈正相关(r=0.371,P<0.001)。

结论:视知觉训练治疗能有效改善弱视儿童视觉表征、双眼视功能,适用于弱视儿童的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斜视性弱视伴偏中心注视眼的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特征性变化。

方法:收集2018-01/2020-12在我院就诊的斜视性弱视伴偏中心注视患者20例作为研究组(4例为外斜视,16例为内斜视),同时收集屈光不正性弱视患者20例作为对照组。散瞳状态下检查mfERG,记录P1波的振幅密度和潜伏期。

结果:斜视组弱视眼多焦视网膜电图P1波振幅密度与対侧眼相比第一环(P=0.001),第二环(P<0.001),第三环(P=0.001),第四环(P=0.009),第五环(P=0.026)明显降低; 与对照组相比第一环(P=0.033),第二环(P=0.002),第三环(P<0.001),第四环(P=0.014)明显降低; 斜视组弱视眼潜伏期与対侧眼相比第一环(P=0.017)、第二环(P=0.001)有明显缩短,与对照组相比第二环(P=0.007)明显缩短。

结论:斜视性弱视伴偏中心注视眼的多焦视网膜电图P1波振幅密度越靠近黄斑中心凹下降越多,且与屈光不正性弱视眼相比下降更多。  相似文献   


3.
陈潇  赵明  张清源  蒋玉惠  王阜蕾  张静  倪伟 《国际眼科》2017,10(11):2170-2173

目的:探究遮盖疗法联合综合训练治疗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的疗效及对视觉敏感度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3-01/2015-01入我院就诊的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85例85眼,所有患儿入院后均予以传统遮盖疗法联合综合训练,统计分析临床疗效及视觉敏感度变化,并分析治疗前后视力、AULCSF、Smax和Frmax变化。

结果:传统遮盖疗法配合综合训练后,患儿视力明显较治疗前改善(1.12±0.29 vs 0.45±0.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且AULCSF、Smax和Frmax指标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同一空间频率敏感度比较,治疗后明显较治疗前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空间频率的增加对比敏感度逐渐降低。不同屈光程度治疗后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轻度组和中度组临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091,P=0.079); 轻度组和重度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471,P=0.001); 中度组和重度组临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359,P=0.067)。此外,就配戴眼镜年龄而言,6岁及以下开始配戴总有效率明显高于6岁以后(95% vs 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采用非弱视眼每天4h遮盖疗法,并佩戴矫正镜,结合综合训练,可取得确切疗效,尤其是对于7岁以下儿童。  相似文献   


4.
于丽  郭美超  王雪梅 《国际眼科杂志》2023,23(12):2104-2107

目的:分析多媒体视觉生理刺激联合立体系统训练治疗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的疗效。

方法:选取2021-06/2022-06本院收治的屈光不正性弱视患儿102例102眼,随机分组,对照组患儿51例51眼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多媒体视觉生理刺激治疗,观察组患儿51例51眼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采用立体系统训练治疗。治疗后3mo,评估两组患儿双眼融象功能、双眼立体视、双眼立体视差,并根据视力改善情况评估临床疗效。

结果:治疗后3mo,观察组患儿双眼融象功能、双眼立体视、双眼立体视差正常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4.1% vs 60.8%,P<0.05),且观察组中不同年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6~8岁患儿治疗总有效率最高; 观察组中轻中度弱视患儿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4.0% vs 61.2%,P<0.05)。

结论:多媒体视觉生理刺激联合立体系统训练治疗屈光不正性弱视疗效较好,可促进患儿视力恢复,帮助重建双眼立体视觉功能,且对6~8岁及轻中度弱视患儿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5.
褚婷  王继红 《国际眼科杂志》2020,20(6):1048-1053

目的:比较图像视觉诱发电位自律空间频率刺激疗法(PVEP-CD综合疗法)与传统疗法治疗儿童弱视的临床效果,评价PVEP-CD综合疗法治疗儿童弱视的疗效。

方法:收集2018-04/2019-01于我院确诊的弱视儿童38例54眼,随机分为传统综合疗法组(19例27眼,运用屈光矫正+遮盖/压抑+精细目力训练治疗)和PVEP-CD综合疗法组(19例27眼,运用屈光矫正+遮盖/压抑+PVEP-CD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6mo后进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和近立体视锐度检测,评估临床疗效。

结果:治疗6mo后,两组患儿弱视眼BCVA(有效率均≥85%)均明显改善,且PVEP-CD综合疗法组弱视眼BCVA提高行数\〖3(2,3)行\〗、双眼近立体视锐度改善有效率(89%)及提高等级\〖2(1,4)级\〗均高于传统综合疗法组(均P<0.05); ≥6周岁患儿中,PVEP-CD综合疗法组弱视眼BCVA提高行数显著高于传统综合疗法组(P=0.018); 轻度弱视患儿中,PVEP-CD综合疗法组近立体视锐度改善有效率(P=0.048)及提高等级(P=0.029)均显著优于传统综合疗法组; 中度弱视患儿中,PVEP-CD综合疗法组弱视眼BCVA提高行数显著高于传统综合疗法组(P=0.003)。

结论:PVEP-CD综合疗法与传统疗法均可有效提高BCVA,临床疗效显著; 与传统综合疗法相比,PVEP-CD综合疗法能较大幅度提高BCVA和近立体视锐度等级,更有效地促进弱视儿童双眼视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6.
姜爱新  曹淑娟  蔡丹 《国际眼科杂志》2015,15(10):1789-1791
目的:探究影响屈光参差性患儿综合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选取我院2013-10/2014-10间收治的100例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经过6~18mo的治疗后根据治疗效果分为A、B、C三组,A组54例,治疗效果判定为治愈; B组34例,治疗效果判定为进步; C组12例,治疗效果判定为无效。对其年龄、依从性、屈光参差程度、屈光参差类型、弱视程度、注视性质进行分析。

结果:三组患者之间屈光参差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三组患者之间年龄、治疗依从性、屈光参差程度、弱视程度、注视性质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回归方程分析各因素对综合治疗效果影响程度依次为弱视程度、屈光参差程度、注视性质、年龄、依从性。

结论:屈光参差性患儿综合治疗效果与年龄、治疗的依从性、屈光参差程度、弱视程度、注视性质密切相关,而与患儿的屈光参差类型无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陈颖  陈平  李随  雷澄 《国际眼科杂志》2012,12(12):2448-2445
目的:探讨屈光不正性弱视的程度、类别、治疗年龄与疗效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屈光不正性弱视患儿186例272眼,随机分为远视性弱视组、近视性弱视组和散光性弱视组进行综合治疗,并对弱视程度和治疗年龄进行疗效比较。治疗包括配戴合适眼镜、遮盖健眼或交替遮盖、精细目力作业训练及弱视治疗仪的应用。

结果:远视性弱视患者基本治愈率最高(78.5%),近视性弱视(64.6%),散光性弱视(52.6%),有显著性差异(P<0.05)。远视性弱视、轻度弱视及发病年龄小的弱视治疗效果好(P<0.05)。

结论:屈光不正性弱视的治疗效果与屈光状态、弱视程度、年龄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并分析弱视患儿应用精细训练联合虚拟现实视觉训练的治疗效果。

方法: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5-12/2017-12首次就诊于我院眼科的弱视患儿232例416眼,随机分为两组,A组采用精细训练治疗,B组采用精细训练联合虚拟现实视觉训练治疗,治疗时间为6mo。治疗结束后随访6mo,观察不同年龄段和不同程度弱视患儿的临床疗效。

结果:B组患儿基本治愈率(51.4% vs 35.6%)和总有效率(91.3% vs 80.8%)均高于A组(P<0.01)。4~6、>6~8、>8~10岁患儿中,A组基本治愈率分别为55.9%、34.9%、11.1%,B组基本治愈率分别为70.6%、54.6%、22.2%; A组总有效率分别为100.0%、81.4%、55.6%,B组总有效率分别为100.0%、93.0%、77.8%,两组基本治愈率(A组:rs=-0.76,P<0.01; B组:rs=-0.78,P<0.01)和总有效率(A组:rs=-0.67,P<0.01; B组:rs=-0.64,P<0.01)均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轻、中、重度弱视患儿中,A组基本治愈率分别为63.3%、25.0%、4.9%,B组基本治愈率分别为81.0%、44.3%、9.8%; A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3.5%、79.5%、78.0%,B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1.1%、89.8%、95.1%,两组基本治愈率与弱视程度均呈负相关(A组:rs=-0.93,P<0.01; B组:rs=-0.89,PB组<0.01),但总有效率与弱视程度无明显相关性(A组:rs=0.00,P=12.316; B组:rs=0.00,P=15.603)。

结论:精细训练联合虚拟现实视觉训练治疗弱视安全有效,临床疗效与患者的年龄和弱视程度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多媒体训练系统治疗不同年龄段儿童屈光不正性弱视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15-03/2016-03我院收治的屈光不正性弱视患儿120例161眼作为研究对象,按其年龄划分为3组,即4~6岁学龄前期组患儿40例54眼,7~9岁学龄期A组患儿40例52眼,10~12岁学龄期B组患儿40例55眼,三组患儿均采用多媒体训练系统治疗,比较三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和治疗依从性。

结果:治疗1个疗程后,学龄前组、学龄期A组、学龄期B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6.3%、82.7%、7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75,P<0.05),其中学龄前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学龄期A组和学龄期B组。相关性分析显示,年龄与治疗效果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χ2=7.875,P=0.017),Pearson列联系数r=0.216。学龄前组、学龄期A组、学龄期B组患儿的治疗依从率分别为85.0%、87.5%、9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42,P>0.05)。

结论:多媒体训练系统治疗屈光不正性弱视能够提高患儿的治疗依从性,治疗效果较好,其中4~6岁患儿效果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儿童弱视临床特点和综合治疗效果。

方法:选取2015-07/2017-07我院确诊收治的弱视儿童393例715眼,建立弱视治疗档案,给予弱视综合疗法治疗,观察其治疗效果,并对其年龄、弱视类型、弱视程度、弱视注视性质和治疗依从性等影响疗效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

结果:患儿393例715眼中,基本治愈者520眼(72.7%),进步者117眼(16.4%),无效者 78眼(10.9%),总有效率为89.1%。年龄、弱视类型、弱视程度、注视性质、治疗依从性等临床特点影响弱视治疗效果。

结论:儿童弱视的总体治疗效果较好。与患儿年龄、弱视类型、弱视程度、弱视注视性质和治疗依从性等临床特点关系密切。年龄偏大,弱视类型为屈光参差性弱视、斜视性弱视,弱视程度重、旁中心注视及依从性差的患儿治疗效果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儿童弱视治疗方法和疗效,分析依从性对治疗过程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01-01以来在济南军区总医院进行弱视治疗、随访资料完整的弱视患儿共78 例129 眼,其中男31例53 眼,女47例76眼,初始就诊年龄3~12岁,进行以准确验光、合理配镜和优势眼恰当遮盖为基础的综合治疗,并对家长和患儿进行依从性培训.治疗时间为12~36mo,随访3a,观察最终疗效,比较依从性好、一般、差3个等级患儿的阶段性疗效差别.结果:在治疗36mo时,痊愈106眼,基本痊愈21眼,总治愈率98.4%,提高2眼(1.6%),无效0 眼,总有效率100%.治疗6mo时,总治愈率为69.0%,三种不同依从性患儿的治愈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整体比较P<0.001,两两比较P<0.017).治疗12mo时,总治愈率为89.1%,依从性一般的患儿治愈率与依从性好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弱视患儿的综合治疗可以取得理想的临床疗效,依从性是影响治疗效果和治疗进程的重要因素,对家长和患儿的依从性培训可以缩短疗程、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4D数字化弱视斜视矫治系统对远视性屈光不正性及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的疗效。方法:招募3~9岁远视性屈光不正性及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48例(其中远视性屈光不正性弱视18例36眼,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30例30眼),所有患者排除其他眼病,在屈光矫正、合理遮盖的基础上接受4D数字化弱视斜视矫治系统的训练。初期训练以提高视力为主,视力达0.6以上者加上脱抑制训练及双眼视功能训练。比较训练前、后的视力及双眼立体视变化情况。结果:远视性屈光不正性弱视患者共18例36眼,其中轻度弱视组13眼,中度弱视组19眼,重度弱视组4眼。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共30例30眼,根据弱视程度分为轻度弱视组5眼,中度弱视组13眼,重度弱视组12眼。治疗60次后视力均有明显提高。治疗60次后立体视有明显提高,且与屈光度无关(P>0.05),与初始视力及治疗后视力均呈正相关(P<0.05),与屈光参差量呈正相关(P<0.05)。结论:4D数字化弱视斜视矫治系统联合传统的弱视治疗方法能有效提高3~9岁远视性屈光不正性弱视和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的视力并改善其双眼视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脱抑制及视功能训练治疗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的临床疗效。

方法: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83例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纳入本研究,所有患儿均为单眼弱视,随机分为训练组(44例44眼)和对照组(39例39眼)。所有患儿常规配镜,定量遮盖,均采用家庭+诊室训练相结合的方法。对照组训练内容为:弱视训练仪(光刷、红闪、光栅等)及电脑软件精细+刺激训练。训练组除完成对照组训练项目以外,当患儿弱视眼矫正视力已经提高到0.6以上后进行单眼调节功能训练、脱抑制训练、双眼调节功能训练及双眼集合、融像功能训练。随访6mo后,对两组的视力疗效及远近立体视功能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及统计学分析。

结果:训练组与对照组相比,两个组间视力改善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两个组间整体的视力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加入脱抑制及视功能训练后训练组远、近立体视功能改善的人数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弱视治疗中加入脱抑制训练及双眼视功能训练后,能够增强弱视眼的竞争力,消除抑制,不但能提高视力,还能建立良好的视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视功能训练对不同程度儿童弱视视力正常后效果的巩固作用。方法:弱视儿童78例中,随机分为视功能训练组36例70眼,对照组42例67眼。经弱视治疗双眼视力均达到0.9以后,观察两组在随访6,12,24,36mo后的视力回退情况。结果:6mo后的轻、中、重度弱视视功能训练组与对照组回退率均为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mo后视功能组轻、中、重度弱视回退率与对照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4,36mo后视功能组轻度弱视回退率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69,0.269);中度弱视回退率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0.002);重度弱视回退率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视功能训练能降低中度儿童弱视治疗中的回退率,能有效的巩固中度儿童弱视视力正常后的治疗效果。但对于轻度和重度儿童弱视无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15.
程子昂  谢祥勇 《国际眼科杂志》2016,16(12):2359-2361
目的:观察视功能训练对屈光参差性弱视治疗后期弱视眼视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试验组23例23眼患儿在配镜及定量遮盖的基础上弱视眼进行脱抑制、单眼调节训练、双眼调节集合训练、双眼融像训练、双眼扫视训练、双眼运动融像训练等,对照组20例23眼患儿在配镜及定量遮盖的基础上只进行光刷、红闪、光栅、精目训练等弱视训练。结果:立体视、AMP、AF、NRA、PRA、NPC试验组与对照组组间治疗前对比分析无统计学差异(P>0.05);立体视、AMP、AF、PRA、NPC试验组与对照组组间治疗后对比分析有统计学差异( P<0.05);NRA试验组与对照组组间治疗后对比无统计学差异( P>0.05);立体视、AMP、AF、NRA、PRA、NPC试验组与对照组对比治疗前无统计学差异( P>0.05);立体视、AMP、AF、NRA、PRA、NPC试验组与对照组对比治疗后有统计学差异(P<0.05),通过数据对比可以看出试验组数据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在弱视治疗后期加入视功能训练与传统弱视治疗对比,加入视功能训练双眼立体视、AMP、AF、PRA、NPC等各项视功能数据明显优于传统弱视治疗, NRA与传统弱视治疗无差异。  相似文献   

16.
P-VEP游戏辅助综合疗法治疗儿童弱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attern visual evoked potential,P-VEP)游戏辅助综合疗法治疗儿童弱视的疗效。

方法:采取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设立试验组(个性化P-VEP电脑游戏辅助综合疗法)52例72眼和对照组(综合疗法组)49例66眼。对照组采用戴镜,遮盖+精细用目作业疗法,以及弱视红光治疗等生理刺激综合疗法,后期再加入立体视觉训练。试验组在综合治疗上辅助个性化P-VEP电脑游戏弱视训练。

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周期6mo。试验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试验组中有效率达94.4%,对照组有效率为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P-VEP电脑游戏辅助综合疗法是一种个性化的有效治疗儿童弱视的新方案。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不同类型弱视儿童的视网膜结构和功能、视觉诱发电位及立体视功能的差异性。方法:选取2014-05/2018-05在我院眼科治疗的中度弱视儿童92例136眼为观察组(屈光参差性31例31眼,屈光不正性35例70眼,斜视性26例35眼),另选取在我院眼科检查视力正常的儿童29例58眼为对照组。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成像仪检测黄斑中心凹厚度、视盘周围及各象限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采用视觉眼电图检测视网膜功能变化,观察视觉诱发电位P100波幅值及潜伏期的特点,并进行立体视觉检查。结果:屈光参差性、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黄斑中心凹厚度、视盘周围及各象限RNFL厚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斜视性弱视儿童(P<0.01)。与对照组相比,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视觉眼电图光峰电位偏低,光峰时间延长,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中近视儿童暗谷电位偏高,Arden比和Gliern比减小(均P<0.01)。三种类型弱视儿童视觉诱发电位P100波幅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1°和15′空间频率潜伏期明显延迟(均P<0.01)。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交叉视差、非交叉视差、近零视差、远立体视功能正常眼数显著高于斜视性弱视儿童(P<0.0167),但与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上述各项指标无差异。结论:屈光参差性弱视、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视网膜结构存在明显异常,且P100波潜伏期延迟;斜视性弱视对立体视功能影响最大,而屈光不正性弱视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