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儿童弱视临床特点和综合治疗效果。

方法:选取2015-07/2017-07我院确诊收治的弱视儿童393例715眼,建立弱视治疗档案,给予弱视综合疗法治疗,观察其治疗效果,并对其年龄、弱视类型、弱视程度、弱视注视性质和治疗依从性等影响疗效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

结果:患儿393例715眼中,基本治愈者520眼(72.7%),进步者117眼(16.4%),无效者 78眼(10.9%),总有效率为89.1%。年龄、弱视类型、弱视程度、注视性质、治疗依从性等临床特点影响弱视治疗效果。

结论:儿童弱视的总体治疗效果较好。与患儿年龄、弱视类型、弱视程度、弱视注视性质和治疗依从性等临床特点关系密切。年龄偏大,弱视类型为屈光参差性弱视、斜视性弱视,弱视程度重、旁中心注视及依从性差的患儿治疗效果差。  相似文献   


2.
陈颖  陈平  李随  雷澄 《国际眼科杂志》2012,12(12):2448-2445
目的:探讨屈光不正性弱视的程度、类别、治疗年龄与疗效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屈光不正性弱视患儿186例272眼,随机分为远视性弱视组、近视性弱视组和散光性弱视组进行综合治疗,并对弱视程度和治疗年龄进行疗效比较。治疗包括配戴合适眼镜、遮盖健眼或交替遮盖、精细目力作业训练及弱视治疗仪的应用。

结果:远视性弱视患者基本治愈率最高(78.5%),近视性弱视(64.6%),散光性弱视(52.6%),有显著性差异(P<0.05)。远视性弱视、轻度弱视及发病年龄小的弱视治疗效果好(P<0.05)。

结论:屈光不正性弱视的治疗效果与屈光状态、弱视程度、年龄有关。  相似文献   


3.
蔺静静  吕晓龙  陈勇 《国际眼科杂志》2022,22(10):1753-1756

目的:分析综合视觉训练治疗弱视患者的依从性及疗效。

方法:前瞻性研究。选取我院2018-07/2019-08诊治的弱视患者200例294眼,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98例140眼予以传统综合视觉训练,试验组102例154眼予以智能化多维综合视觉训练,观察两组患者疗效和患者依从性及相关性。

结果:试验组患者总有效率和高依从性(93.5%、45.1%)均高于对照组(80.0%、35.7%)(均P<0.05)。不同年龄、弱视类型、弱视程度、注视性质以及依从性患者疗效比较均有差异(均P<0.001)。患者年龄、弱视程度与疗效呈负相关(r=-0.342、-0.459,均P<0.001); 依从性与疗效呈正相关(r=0.378,P<0.001)。 3~6岁患者依从性更好,其次为7~10岁患者(P<0.05); 患者年龄与治疗依从性呈负相关(r=-0.398,P<0.001)。

结论:智能化多维综合视觉训练能够提高弱视患者依从性,获得更好疗效。弱视患者疗效与患者年龄、弱视类型、弱视程度、注视性质及依从性密切相关,依从性又与年龄相关,临床应针对这些特征,尽早予以治疗。  相似文献   


4.
综合疗法治疗儿童弱视100例远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传英 《国际眼科杂志》2012,12(5):1002-1003
目的:探讨综合疗法治疗不同类型儿童弱视的远期临床疗效。 方法:对100例190眼儿童按弱视类型、弱视程度、注视性质和年龄进行分类,并采用矫正屈光不正、遮盖疗法、家庭精细目力训练及红光治疗、综合治疗仪对其进行治疗,随访观察达5a以上。 结果:屈光不正性弱视治愈率最高,明显高于屈光参差性、斜视性弱视和遮盖性弱视,轻度弱视的治愈率明显高于中度和重度弱视。中心注视高于旁中心注视,弱视治疗的年龄越小,疗效越好,3~6岁组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 结论:弱视治疗的疗效与弱视类型、弱视程度、注视性质及开始治疗的年龄、家长及患儿的依从性有密切关系,用综合疗法治疗弱视可以提高其治愈率,并缩短疗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媒体训练系统治疗不同年龄段儿童屈光不正性弱视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15-03/2016-03我院收治的屈光不正性弱视患儿120例161眼作为研究对象,按其年龄划分为3组,即4~6岁学龄前期组患儿40例54眼,7~9岁学龄期A组患儿40例52眼,10~12岁学龄期B组患儿40例55眼,三组患儿均采用多媒体训练系统治疗,比较三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和治疗依从性。

结果:治疗1个疗程后,学龄前组、学龄期A组、学龄期B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6.3%、82.7%、7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75,P<0.05),其中学龄前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学龄期A组和学龄期B组。相关性分析显示,年龄与治疗效果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χ2=7.875,P=0.017),Pearson列联系数r=0.216。学龄前组、学龄期A组、学龄期B组患儿的治疗依从率分别为85.0%、87.5%、9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42,P>0.05)。

结论:多媒体训练系统治疗屈光不正性弱视能够提高患儿的治疗依从性,治疗效果较好,其中4~6岁患儿效果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不同类型弱视儿童立体视觉状况及危害,为提高临床弱视治愈率提供依据。

方法:选取321例在我院门诊确诊为不同类型弱视的儿童,应用同视机随机点立体图行远立体视觉检查,颜少明随机立体检查图行近立体视觉检查,分别检测其近零视差立体视锐度、交叉视差及非交叉视差立体感知度,并对资料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屈光不正性弱视组、屈光参差性弱视组与斜视性弱视组及形觉剥夺性弱视组比较,患儿的近零视差、交叉视差、非交叉视差及远立体视存在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斜视性弱视组及形觉剥夺性弱视组患儿的立体视觉存在率最低,但两者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屈光不正性弱视组患儿立体视觉存在率最高,屈光参差性弱视组患儿立体视觉存在率较屈光不正性弱视组低。

结论:不同类型的弱视均可导致儿童立体视觉的发育障碍,其中斜视性弱视及形觉剥夺性弱视对立体视觉影响最大,屈光不正性弱视影响较小,重视立体视觉的重建是巩固儿童弱视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影响儿童屈光参差性弱视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 113例3~10岁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给予综合疗法治疗,观察其治疗效果,并对年龄、治疗依从性、弱视程度、屈光参差程度及类型等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治愈77只眼(68.1%).进步24只眼(21.2%),无效12只眼(10.6%).其中不同治疗依从性、弱视程度及屈光参差程度各组间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不同年龄及屈光参差类型各组间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儿童屈光参差性弱视的治疗效果较好,其疗效与治疗的依从性、弱视的程度、屈光参差的程度密切相关,而与患儿的年龄、屈光参差的类型无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弱视的临床表现,以及对弱视患者进行遮盖治疗的效果。

方法:纵向研究。收集2015-04/2016-04 Dhulikhel医院眼科1 092例患者数据。对检出的弱视60例患儿的视力、主诉、年龄、屈光状态、双眼屈光度和注视方式进行评估。并对检出的弱视患儿进行遮盖治疗。

结果:在研究期间接受检查的1 092例儿童中,60例(5.49%)为弱视患者,其中,女性35例(58.30%),男性25例(41.70%),平均年龄为8.87±3.29岁。在43.3%(n=26)的弱视儿童中,经线性弱视是最常见的亚型,其次是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20%,n=12)。最常见的屈光不正是散光,占58.30%,其次是远视(22.50%)和近视(7.50%)。配戴眼镜联合遮盖治疗和主动视觉训练的依从性为73.30%(n=44)。3mo后不同治疗策略对弱视眼视力有显著改善(P=0.002)。

结论:在尼泊尔等发展中国家,弱视发病率和相关的视力损害仍然是一个公共卫生问题。意识的缺乏,社区或学龄前儿童视力筛查的缺乏,会导致儿童较晚出现症状,并最终导致明显的视力损害。通过筛选就诊地点、及时转诊和适当的干预措施,这种状况可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9.
林珊 《国际眼科杂志》2012,12(12):2381-2383
目的:观察RGP配戴联合综合治疗大龄儿童及青少年屈光参差性弱视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2007-01/2010-10在我院确诊为屈光参差性弱视并已配戴框架眼镜辅以遮盖等其他方法治疗0.5a无效的8~15岁患者45例,均为单眼,设置RGPCL组(A组)配戴RGPCL 22例, 同期继续戴框架眼镜治疗的为B组共23例,两组均进行遮盖,红光闪烁,同视机脱抑制,口服左旋多巴及使用增视能双眼视觉和立体视觉综合治疗的方法进行治疗,随访30mo观察患者的视力恢复情况及远近立体视觉情况。

结果:综合弱视治疗30mo后,两组病例的矫正视力都有提高,A组基本治愈率为40.9%, B组基本治愈率为17.4%,A组疗效明显高于B组,两组有统计学意义(χ2=6.932,P<0.05); 经秩和检验,A组远近立体视明显高于B组(P<0.05)。

结论:对大龄儿童及青少年屈光参差性弱视应采取积极的弱视治疗,对于屈光参差性弱视,应建议患者戴RGPCL可以提高临床治愈率,最大可能地恢复立体视。  相似文献   


10.
陈磊 《国际眼科杂志》2018,18(2):326-329

目的:探讨视知觉学习纠正儿童屈光参差性弱视的长期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4-08/2016-08收治的200例200眼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分为两组,对照组(82例82眼)采用传统综合疗法进行治疗,观察组(118例118眼)采用视知觉学习进行治疗。共治疗1a,对比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矫正视力、对比敏感度和立体视锐度。

结果:治疗1a,观察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0.7% vs 75.6%,P<0.05); 随访1a,观察组随访期内有92.5%的患者保持稳定,而对照组为80.6%,观察组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对比敏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6mo和12mo,两组患者的对比敏感度均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且治疗12mo时,观察组的对比敏感度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立体视锐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观察组立体视锐度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视知觉学习纠正儿童屈光参差性弱视的长期疗效优于传统综合疗法。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ZusammenfassungHintergrund Untersuchung der klinischen Effizienz der Ballonkatheterdilatation bzw. Stentimplantation bei Obstruktionen des Tränengangsystems.Methode Bei insgesamt 63 Patienten wurden wegen Epiphora 69 Tränenapparate mittels Ballonkatheterdilatation bzw. Stentimplantation behandelt. In 55 Fällen lag der Symptomatik eine Stenose, in 14 Fällen ein Verschluss des Tränengangsystems zugrunde. In allen Fällen erfolgte präinterventionell die diagnostische Dakryozystographie zur Beurteilung des Stenosegrades und der Lokalisation. Ergebnisse Die Intervention war bei 61 Tränenapparaten technisch erfolgreich. Innerhalb des Nachbeobachtungszeitraumes von maximal 3,5 Jahren betrug die klinische Erfolgsrate bei den Tränenwegsstenosen 83,6%, bei den Verschlüssen 42,9%.Schlussfolgerungen Die Dakryozystoplastie in Form der durchleuchtungskontrollierten Ballondilatation sowie ggf. nachfolgender Stentimplantation stellt im Vergleich zur operativen Therapie ein minimal-invasives Verfahren dar, das bei vergleichbaren technischen und klinischen Erfolgsraten zunehmend als Alternative zur Behandlung der symptomatischen Tränenwegsstenosen und Verschlüsse eingesetzt werden kann.  相似文献   

19.
Elemental concentrations in ocular tissues of various species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An investigation was undertaken to expand the data base for elemental concentrations within eye tissues of different species. This report provides data on the distribution of calcium, copper, iron and zinc in human, dog, bovine, bird, amphibian and fish ocular tissues. The variation between different eyes of the same individual and different individuals was calculated for each metal. Elemental concentrations between the left and right eyes of an individual were usually closer in value than between two eyes of different individuals.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