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常眼动脉起自颈内动脉虹吸部床突下段,水平向前穿过视神经管进眶。在DSA造影中,我们看到4例眼动脉起始异常的患者,其中1例来源于颈内动脉海绵窦前段(C5段),3例起源于颈外动脉的脑膜中动脉,而颈内动脉的眼动脉未显影。由于DSA图象清晰、对比度好,有利于对它们进行观察和分析。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兔眼球和眼眶的血液供应。方法血管铸型和灌注解剖。结果观察43个标本。眼外动脉的分支睫状动脉供给眼球、眶内视神经、眼外肌和软组织大部分血液。眼内动脉较眼外动脉细得多,79.l%在不同部位加入睫状动脉,仅20,9%直接走向眼球作为视网膜动脉。结论眼外动脉是眶内的主要供血动脉,眼内动脉起辅助作用。来自眼外动脉的睫状动脉是眶内最重要的动脉。  相似文献   

3.
视神经鞘减压术有关动脉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为视神经鞘减压术提供有关动脉解剖学资料。方法采用显微解剖和血管铸型技术对30个甲醛固定成人尸头和4个新鲜尸头视神经的鞘动脉等进行观察。结果鞘动脉可分为视神经管内支和眶内支。眶内支主要来自眼动脉第2段,占63.33%,也可发自眼肌动脉干等,其入鞘点多在眶内部鞘的后1/3段的上面或内侧面。管内支多从眼动脉的内侧壁发起,行于视神经腹侧面,以1支者多见,占61.67%,2支者占11.67%,3支者占5.00%。结论管内视神经鞘切开部位在鞘的外上壁或内上壁较安全,眶内鞘切开部位选在鞘的外侧面较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睫状后动脉的显微解剖结构.方法 选取30例(60侧)头颅标本进行血管灌注红、蓝乳胶或硅橡胶,对睫状后动脉的起源、分支、走行及毗邻关系等进行观察和测量.结果 睫状后动脉起自眼动脉第1段、眼动脉角、眼动脉第2段、眼动脉弯、眼动脉第3段.睫状后动脉分支形式分为内外侧和内外上侧2种类型,内外侧型最常见.睫状后动脉内侧支主要起始于眼动脉弯,外侧支和上侧支主要起始于眼动脉角.内、外、上侧支的直径分别为(0.71±0.24)nm、(0.69±0.22)mm、(0.63±0.19)mm.结论 睫状后动脉的起始及眶内走行变异多,掌握睫状后动脉的解剖结构有助于减少术中出血及损伤,避免视神经缺血引起的视力丧失.  相似文献   

5.
眼外肌运动神经眶内段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为临床眶内手术避免眼外肌运动神经损伤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 采用显微解剖学技术对60侧成人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和外展神经的位置、走行、毗邻进行解剖学观察。结果(1)滑车神经多在上斜肌后1/3段的眶面入肌,在滑车神经与上睑提肌交叉处,额神经紧邻滑车神经外侧;(2)外展神经入肌点有动脉伴行者占86.67%,上下3等分外直肌的肌腹,入肌点在肌的中1/3份者66.67%;(3)动眼神经上干出总腱环后行于上直肌与视神经之间,并分支入上直肌和上睑提肌。动眼社会下干分出内直肌支、下直肌支和下斜肌支。内直肌支经视神经下方向内前斜行至内直肌。下直肌支有2~5条分支,入肌点多在肌的后1/3部。下斜肌支沿下直肌的外上方前行入下斜肌,是动眼神经分支中行程最长的一支。结论 经颅开眶,在上斜肌与上睑提肌、上直肌之间的间隙入路手术时应注意保护滑车神经。肌锥内后部手术在保护好视神经、眼动脉及其分支等结构的同时,还应注意保护动眼神经和外展神经。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CT断层解剖结构的分析,观察分析眼眶CT扫描成像在眼眶占位病变的诊断、治疗方法和手术路径中的重要作用与具有临床价值。方法 随机选择106例单侧眼眶病患者正常一侧眼眶CT解剖断层图像,分析各组织结构,揭示眼眶影像解剖特点。结果 眼眶水平CT断层扫描除对4条直肌、视神经、泪腺100%显示外,上斜肌、眼上静脉、眼动脉、滑车的显示率在近半数。另外,肌腱环、筛前筛后动脉、内外侧睫状后长动脉、视网膜中央动脉、眼下静脉、肌支动脉、眶上神经、泪囊、鼻泪管等也可显示。眼动脉自眶尖视神经外侧出现,与视神经并行约10mm,越过视神经到内侧,但个别自视神经内侧前行越至视神经外侧。此处手术操作易损伤眼动脉或视网膜中央动脉。下直肌显示形状为自眶后向前圆滑的椭圆形,易误诊为肿瘤。结论 CT扫描成像对眼眶解剖可提供可靠依据,但扫描技术参数、扫描基线及投照体位对显示率有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眼眶肿瘤摘除手术致意外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方法对1989年1月至2001年12月我院施行的眼眶肿瘤摘除手术发生的术眼意外视力丧失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923例(1923眼)眼眶肿瘤摘除手术,22例发生意外视力丧失,占全部病例的1.14%。术眼视力丧失于术中或术后2天内发生,其中18例于手术当天发生。全部肿瘤均位于眼眶的中后部,其中15例达到眶尖,4例为一眶多瘤。诊断方法包括眼底检查、超声检查、视觉电生理检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等。视力丧失的原因有视网膜中央动脉栓塞(8例)、视神经损伤(8例)、急性高眶压(3例)、血肿压迫视神经(1例)及原因不明(2例)。结论眼眶肿瘤摘除致意外视力丧失原因很多,详尽的术前检查、正确的手术操作及术后处理、及时有效的抢救措施有助于避免视力丧失的发生。一眶多瘤、眶尖部肿瘤、与视神经粘连肿瘤等是发生视力丧失的高俑因素。  相似文献   

8.
螺旋CT多平面重建技术在眼眶外伤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螺旋CT多平面重建技术在眼眶外伤诊断中的作用,提高对眶部外伤的诊断率。方法29例眼眶外伤在螺旋CT常规轴位扫描的基础上根据临床需要进行冠状、矢状平面的重建,观察眶部结构、关系。结果轴位、冠状、矢状面重建图像对不同眶壁骨折的观察各有优势。冠状面主要显示视神经、眼外肌等软组织密度结构的断面;矢状面显示整条上、下直肌和视神经;轴位显示整条内、外直肌和视神经。轴位、冠状面、矢状面图像对球后出血等密度改变,实现三维立体观察。术后复查能直观了解眶壁修复、眼球复位的手术效果。结论螺旋CT多平面重建技术能够提供眼眶多角度的影像信息,对于眼眶外伤的诊断及手术治疗方案的制定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的眼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解剖特征.方法 对32例ICVD患者行DSA全脑血管造影检查,分别行颈总动脉、颈内外动脉和椎基底动脉造影,对眼动脉起点、经行和主要分支的特征进行观察.结果 32例ICVD患者经DSA检查,除1侧颈内动脉闭塞外,其余63侧颈动脉未发现中、重度狭窄.63侧眼动脉均起自于颈内动脉床突上段、眼段.其中,58侧眼动脉呈单支,起自于颈内动脉;5侧眼动脉呈双支,一支起自颈内动脉,另一支中有4侧起自脑膜中动脉(颈外动脉分支),1侧起自大脑前动脉(颈内动脉分支).眼动脉的主要分支有视网膜中央动脉和睫状后动脉;泪腺动脉和眼肌动脉;筛前、后动脉,眶上动脉,鼻背动脉,滑车上动脉,眼睑动脉.各分支起点变异较大.结论 DSA检查提示,ICVD患者眼动脉主要起自于颈内动脉并为单支,但也存在双支情况.眼动脉主要分支起点变异较大.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利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研究合并近视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rimary Openangle Glaucomawith Myopia,MPOAG)眼部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对38 例63 只合并近视(平均-6.92 ±3 .79D)高眼压性( 平均眼压32 .00±9.36mmHg)POAG、32 例51 只单纯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Simple Primary Openangle Glaucoma,SPOAG) 、15 例30 只正常眼分别测量眼动脉、视网膜中央动脉、睫状后动脉的收缩期血流峰值速度(PSV) 、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 、阻力指数(RI) 。结果:①与正常组比较:MPOAG组及SPOAG组视网膜中央动脉及睫状后动脉的RI升高( P<0.05,P<0 .01) ;MPOAG 组眼动脉的EDV值减低(P<0.05) 。②与SPOAG 组比较:MPOAG组眼动脉EDV值明显减低(P< 0.01)。结论:MPOAG 患者眼部血流速度减低,血管阻力升高,有血流灌注不足的表现。提示眼压及血管因素在高眼压性MPOAG 的视功能损害中均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眼动脉是眼眶内血液供应的主要动脉,关于眼动脉的解剖特点早有论述,而且对异常眼动脉的特点国内外也有报道。由于后者的存在,在临床上出现损伤或累及视神经管或其附近,甚至眼动脉起始部闭塞,可以保存一定的视力。本文报告一例眶内动静脉血管畸形行眼动脉夹闭术后仍有视力。  相似文献   

12.
彩色多普靳血流显像对中晚期青光眼的眼血流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中晚期青光眼患者的眼血流动力学变化、了解血管因素在中晚期青光眼患者视功能损害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彩色多普靳检测20例(40只眼)正常人和21例(42只眼)中晚期青光眼的眼动脉、睫状后短动脉及视网膜中央动脉的血流参数。测定收缩期峰值速度(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舒张末期速度(End Diastolic Velocity,EDV),计算其阻力指数(Resi  相似文献   

13.
2.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组(MPR)[11]:最常用的是冠状位和矢状位的重组,显示眶上下壁骨膜下脓肿向眶内突出的程度及受侵的大小范围,眼外肌、视神经、眼球的受压及眶壁受累情况,尤其对范围较小的眶上下壁脓肿。  相似文献   

14.
双眼非对称性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眼部血流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眼球后血管血流速度降低及阻力指数升高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关系。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成像技术对33例双眼非对称性青光眼患者正常对照组26例进行检测,测量眼动脉,视网膜中央动脉及睫状后短动脉的收缩期峰值流速(PSV)及舒张末期流速(EDV)并计算其阻力指数(RI)。结果 在青光眼患者中,无论是视野及视神经损害较重眼还是视野及视神经均正常的对侧眼,其视网膜中央动脉及睫状后短动脉的PSV和EDV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而RI低于正常对照组;双眼进行比较发现较重侧眼的视网膜中央动脉的PSV和EDV均低于对侧眼,结论 眼球后血管的血流速度下降存在于青光眼视神经损害之前,与青光眼的发生可能有一定的关系;在双眼非对称性青光眼中,视网膜中央动脉的血流速度降低和高眼压可能是导致青光眼性视神经损害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视觉诱发电位在眼眶术中监护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眼眶是一个比较窄小的四面锥形腔隙,但包含有眼球、视神经、眼外肌、血管、神经等重要结构,且排列复杂,解剖层次欠清〔1〕。在眼眶内进行各种手术操作,尤其是眶内肿瘤的摘除,术野较小而深在,操作复杂,容易损伤眶内重要组织,出现不可逆的并发症,其中以视力丧失或...  相似文献   

16.
原发性眼眶脑膜瘤临床及影像诊断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原发性眼眶脑膜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诊断及治疗原则,方法:1979-1998年间诊治的原发性眼眶脑膜瘤11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详细复习了全部病例的临床,病理资料及X线,B超,彩色多普勒超声,CT和(或)MRI的图像并进行比较,结果:原发性眼眶脑膜瘤可起源于视神经鞘和眶骨膜,多发生于中年女性,眼球突出,视神经萎缩,视力丧失和视睫状静脉为视神经鞘脑膜瘤的四联征,起源于眶骨膜的脑膜早期出现眼球突出和移位,视力减退出现较晚,X线,B超,CT和MRI有特征性表现,CT可以同时显示视神经增粗,眶内软组织肿块和眶骨改变,MRI可以更好地观察视神经管内及颅内蔓延状况,治疗原则主要为手术切除,结论:原发性眼眶脑膜瘤是种较为常见的眼眶肿瘤,影像学检查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一旦确诊,应早期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7.
患者男性8岁。于2个月前因“鼻窦炎,腺样体增生”于当地某医院耳鼻喉科行“鼻内窥镜下腺样体切除+上颌窦开窗术”,术后即刻发现左眼极度外转,完全不能内转,视力严重下降。术后抗菌、消炎、止血治疗无效,术后2个月转来我院门诊。眼科检查:视力:右眼1.5,左眼0.1;第一眼位:左眼为极度外斜位>45°,眼球内转不能,上转和下转均有轻度受限(图1)。左眼瞳孔散大,直径7 mm。直接光反射迟钝,间接光反射存在(图2)。左眼视盘色淡,边界清,余未见明显异常。患儿既往体健,双眼视力均为1.5。术后10天和1个月分别复查眼眶CT和眼眶MRI显示:双侧筛窦、上颌窦内见软组织影。左眶内壁骨质不连续,内直肌连续性差,未见完整结构内直肌。左眼球外斜位,视神经迂曲内移,眶脂部分疝入左筛窦。左眶鼻侧眶脂间隙模糊。右眶正常(图3)。初步诊断:鼻内窥镜下左上颌窦开窗术后;左眶内壁骨折;左内直肌损伤,断裂不除外;左视神经挫伤,视神经萎缩。经北京、天津多家医院眼科眼眶及眼肌专家会诊,均认为左内直肌难以修复,眶内壁可以考虑手术修补,但考虑视神经内移至眶内壁骨折处,如有损伤则目前0.1的视力难保。家长对进一步手术治疗顾虑较多,故放弃手术回当地观察。  相似文献   

18.
人眼外肌滑车在眼眶立体空间的分布和组织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人眼外肌滑车(Pulley)的组织构成及其在眼眶内的立体空间分布情况。方法选取5例新鲜尸体眼眶,整体固定包埋,进行全眼眶连续冠状切片。相邻层面经Masson和Van Gieson两种特殊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后,从大体角度和在光镜下观察每个层面的组织结构。结果眼外肌滑车位于眼球赤道部直肌穿过筋膜囊的部位,为纤维环状结构,包绕每条眼外肌眶面。各直肌滑车之间形成连接带。眼外肌滑车及其连接带的主要成分为Ⅰ型和Ⅲ型胶原纤维、弹力纤维及平滑肌。结论眼外肌滑车的组织构成及其在眼眶内的立体空间分布为其成为眼外肌的功能性止点提供了组织学和解剖学基础。(中华眼科杂志,2005,41:821—825)  相似文献   

19.
眼血流的测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眼血流的测量段安丽综述王景昭审校北京同仁医院眼科(100730)一、眼主要血管的正常解剖结构及血流特征眼球的血供来自眼动脉,它是颈内动脉的主要分支,管径大约在0.7~1.4mm之间。其行程可分为颅内、管内、眶内三个部分:颅内部分:即从颈内动脉发出至视...  相似文献   

20.
102例国产羟基磷灰石眼窝填充术的疗效评价与SPECT观察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对88例患者采用国产羟基磷灰石(HA)填充球,施行眼球摘除,自体巩膜壳包裹球体的眶内Ⅰ期植入;和14例无眼球患者行Ⅱ期眶内填充术。追踪观察6—36个月,疗效满意,未发现球体脱出、移位,植入球体性能稳定可靠,眼睑饱满,义眼活动良好。随机11例术后1个月以上病例进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摄影(SPECT),从眼眶断层检查中发现8个月以上者,HA球体放射性分布明显增强,感兴趣区放射性计数比值高于健眼18—44%。以放射性分布图象作为眼窝纤维血管长入HA球体内的依据,说明术后8个月以上者球体可完全血管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