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研究白内障术中飞秒激光弧形角膜切开术(FSAK)矫正术前角膜散光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连续纳入北京爱尔英智眼科医院2017年3月至2021年12月术前规则角膜散光为0.75~2.00 D且接受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的患者89例(89眼)。所有患者按照术前角膜散光轴位分为顺规散光组(90°±30°)、逆规散光组(180°±30°)及斜轴散光组(45°±15°、135°±15°)。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及弧形角膜切开术使用Lensx平台。观察患者总体和顺规、逆规散光组术前及术后3个月角膜散光的变化及分布情况。使用配对样本t检验或Wilcoxon符号秩检验比较总体及各亚组术前、术后的散光差异;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顺规散光组及逆规散光组的差异;散光变化的分析采用Alpins矢量分析法。结果:纳入的89例(89眼)患者中,顺规散光组38例,逆规散光组44例,斜轴散光组7例。所有患者角膜水平径为(11.48±0.57)mm,垂直径为(10.66±0.60)mm。患者总体术后裸眼远视力、最佳矫正远视力相比术前有显著改善(Z=8.01、-7.49,P<0.001)。总体术前角膜散光为(1.28±0.33)D,术后3个月残余散光(0.67±0.37)D,散光矫正量为(0.61±0.33)D。顺规及逆规散光组角膜散光矫正量分别为(0.48±0.27)D、(0.74±0.34)D。总体及顺规、逆规散光组术后平坦轴角膜曲率均有明显升高,而陡峭轴角膜曲率则出现明显下降。矢量分析法显示总体散光矫正指数为0.63±0.30,平坦指数为0.58±0.30,成功指数为0.51±0.25,误差角为-1.83°±12.59°。逆规散光组矫正效果最佳,矫正指数为0.81±0.25,平坦指数为 0.75±0.26,成功指数为0.40±0.24;顺规散光组次之,矫正指数为0.42±0.21,平坦指数为0.39±0.21,成功指数为0.63±0.21。结论:白内障术中FSAK矫正术前角膜散光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相同的弧形切口设计方式在逆规散光中取得了更好的疗效,角膜直径可能是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估飞秒激光联合对称弧形角膜切口对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前瞻性研究。收集43例(57眼)白内障合并≥0.75 D角膜规则散光的患者,均行飞秒激光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术中同时采用对称弧形角膜切口矫正角膜散光。弧形切口设置在角膜直径中央8.0 mm处,深度为角膜厚度的85%,术中开口器分离弧形切口。术前及术后均采用Pentacam三维眼前节分析系统记录角膜散光。采用Alpins矢量法分析术后角膜散光变化,并分析散光类型、年龄与散光矫正效果的相关性。结果 术中及术后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角膜穿透、上皮损伤、角膜上皮增生、切口感染等并发症。术前患眼角膜散光为(1.23±0.31)D,术后3个月患眼角膜散光下降到(0.85±0.3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45,P=0.000)。对患者手术前后角膜散光的变化进行矢量分析,结果显示,目标诱导散光为0.80~2.10(1.23±0.31)D,手术诱导散光为0.00~1.80(0.68±0.45)D,差异向量为0.26~1.70(0.89±0.42)D,矫正指数为0.00~1.01(0.55±0.27),理想值为1,提示总体...  相似文献   

3.
何涛  艾明 《眼科新进展》2021,(4):371-375
目的 研究角膜缘松解切开术治疗白内障患者术后角膜散光的临床疗效。方法 前瞻性队列研究。纳入2018年1月至2020年11月期间,既往行6.0 mm切口白内障手术3个月以上且术后伴有明显角膜散光拟行视力增效手术者61例(71眼)进行研究,按患眼角膜散光大小分为A组(≤1.50 D)和B组(>1.50 D),所有患眼数据在经角膜缘松解切开术在线计算网站计算后,手工完成角膜缘松解切开术。比较两组患眼术前与术后3个月的视力及角膜散光改变,用Alpins散光矢量分析法对手术前后散光改变进行分析,同时于术后3个月对患者行主观满意度问卷调查。结果 共49眼完成超过3个月的有效随访,其中A组20眼,B组29眼。两组患眼术前角膜散光度、散光陡峭轴曲率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术后3个月,两组患眼裸眼远视力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B组患眼矫正远视力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A组患眼矫正远视力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0)。角膜散光矢量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眼间目标诱导散光向量和手术诱导散光向量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余散光矢量分析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49眼的目标诱导散光向量为0.9~2.5(1.61±0.37)D,手术诱导散光向量为0.5~3.0(1.46±0.55)D, 差异向量为(-0.15±0.45)D,矫正指数为0.91±0.29,错位角α为3.57°±12.46°,变平指数为 0.89±0.29,成功指数为0.28±0.09,成功率约为72%。术后3个月与术后6个月患眼角膜散光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眼随访期内均未出现严重的手术并发症。 术后3个月主观问卷调查显示满意者20眼(40.82%),尚可者19眼(38.77%)。结论 角膜缘松解切开术能安全有效地降低白内障患者术后的角膜散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在最高屈光度的子午线做白内障超声乳化切口联合对侧弧形角膜切开术对矫正白内障患者原有散光的疗效。方法23例(28只眼)术前散光(-1.50~-4.15D)的白内障患者在角膜地形图指导下,在最高屈光度的子午线做白内障超声乳化切口联合对侧弧形角膜切开术,分析术后的裸眼视力和矫正原有散光的效果。结果角膜地形图显示该术式可使术前(-2.36±1.25)D的散光降为术后3个月(-0.58±0.71)D的散光。结论最高屈光度子午线做白内障超声乳化切口联合弧形角膜切开术对原存有-1.50~-4.15D的散光矫正疗效好,该术式是屈光性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散光矫正较有效的术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对称性角膜切开术(AK)治疗伴有高度散光患者的安全、有效、可预测性。方法对27例(38只眼)散光>2.00 D伴随老年性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AK。分别记录患者术前与术后6个月时的裸眼远视力、最佳矫正远视力、角膜散光、角膜地形图和IOL-Master。结果术前和术后曲率性散光的平均度数为(3.30±1.52)D和(1.59±1.20)D(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前与术后平均裸眼视力为0.28±0.23和0.55±0.28(P<0.01),平均最佳矫正视力为0.61±0.32和0.75±0.28(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未发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AK角膜散光切开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简单矫正曲率性高度散光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飞秒激光角膜弧形切开术是一种有效、长期稳定且安全的散光矫正手术, 在白内障手术以及合并角膜散光矫正中的应用日益广泛。除了在白内障手术的关键步骤中得到应用外, 国内外的研究结果还表明, 引入飞秒激光技术提高了角膜弧形切开术的切口参数精确度, 降低了术中或术后并发症的风险, 为矫正白内障患者术前低至中度散光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但其效果依赖于更准确地获取切口参数和更完善的手术规划。本文对飞秒激光角膜弧形切开术的矫正效果、局限性和术前规划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角膜基质透镜散光标记器(简称散光标记器)在角膜基质透镜植入术矫正远视及散光中的应用。方法 前瞻性病例研究。选取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在南昌大学附属眼科医院屈光科就诊的满足手术要求的远视及散光患者6例6眼,年龄20~36 (27.50±6.72)岁,所有患者均行飞秒激光辅助的瓣下角膜基质透镜植入术(FS-LIKE)。供体角膜取自同期行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的近视患者,术中利用散光标记器标记角膜基质透镜散光轴位并植入到事先标记好轴位的植床以矫正远视和散光。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所有术眼的裸眼视力(UCVA)、裸眼近视力(UNVA)、最佳矫正视力(BCVA)、等效球镜度、手术安全性及有效性。采用标准矢量分析法对手术前后散光相关指标进行评估。结果 所有术眼术后1 d、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 UCVA、UNVA较术前均明显提高(F=5.503、2.968,P=0.002、0.031),术后不同时间点UCVA、UNVA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安全性指数及有效性指数分别为1.17±0.26、0.96±0.25。所有术眼术后BCVA较术前均未见丢失, 4眼无变化,2眼提高2行。所有患者术后6个月手术矫正散光量及角度误差分别为(2.24±0.98)D、(5.33±5.79)°。结论 散光标记器在FS-LIKE术中能有效标记散光轴位和受体角膜定位,能够有效安全地矫正患者术前远视及散光,为远视散光患者提供了新的、有效的一体式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长眼轴合并角膜散光的白内障患者植入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Toric IOL)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合并角膜散光的白内障患者64例,分为两组,其中长眼轴患者30例为试验组,正常眼轴患者34例为对照组,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Toric IOL植入,术后观察各组患者术前最佳矫正远视力、术后裸眼远视力,术前角膜散光、预计残留散光及术后残余散光,人工晶状体的旋转度数等情况.结果:术后裸眼远视力(LogMAR)在试验组为0.06±0.11,对照组0.03±0.08,均较术前改善(P<0.01),但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残余散光在试验组为0.44±0.09D,对照组为0.41 ±0.08D,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人工晶状体旋转度数(4.43°±1.36°)大于对照组(3.59°±1.1 °),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长眼轴合并角膜散光的白内障患者植入Toric IOL术后人工晶状体旋转度数较正常眼轴者大,但是术后裸眼远视力、残余散光与正常眼轴者相比并无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VisuMax全飞秒激光微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切除术(SMILE)矫正近视的临床疗效。方法20例(40只眼)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行SMILE手术,术后第1天、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定期随访观察裸眼远视力、屈光度、角膜地形图,前节OCT观察角膜基质对合面愈合情况。结果飞秒激光透镜切除术中顺利。术后无感染。末次随访裸眼远视力提高至0.8-1.2,最佳矫正视力0.8-1.2,其中较术前最佳矫正远视力提高2行及以上者4只眼,提高1行者10只眼,不变者26只眼,无最佳矫正视力下降者。术后眼屈光度数与目标屈光度数的差值平均为(0.27±0.21)D。角膜地形图显示无偏心,OCT显示手术后基质面对合良好。结论 VisuMax全飞秒激光微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切除术矫正近视及近视散光的安全性及稳定性良好。  相似文献   

10.
临床上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患者较为常见,而以往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散光并未得到精准矫正,严重影响术眼术后的屈光功能和视觉质量.术前精确测量角膜散光的大小和轴向是白内障屈光手术术中确定角膜切开位置或植入Toric人工晶状体(IOL)的关键.联合应用IOLMaster计算IOL球镜度数、利用Pentacam测定全角膜曲率、采用VERION导航系统可提供精准的术前检查数据和良好的术后效果,使得白内障术中可以通过改进手术切口、弧形角膜切开和植入适宜的Toric IOL来矫正角膜散光.飞秒激光弧形角膜切开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可有效、安全和精准地矫正中低度角膜散光,改善视功能.为提高白内障屈光手术的准确性,我们应进一步研究建立角膜生物力学数字化模型、改良手术量计算方案,以增进飞秒激光角膜切开矫正角膜散光的可预测性和精准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白内障患者行陡峭轴切口联合对侧角膜缘松解术后角膜散光和视力的变化。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12月在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就诊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1.50 D)患者29例(30眼)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陡峭轴切口联合对侧角膜缘松解术,观察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患者的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及角膜散光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患眼术前角膜散光为(2.16±0.65)D,术后1周、1个月、3个月角膜散光分别为(0.97±0.46)D、(0.84±0.49)D、(0.87±0.47)D;术后各时间点患眼角膜散光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均为P<0.05);术后各时间点间两两相比,患眼角膜散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前UCVA为0.11±0.08,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分别为0.56±0.18、0.71±0.16、0.73±0.16。术前BCVA为0.18±0.11,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分别为0.67±0.15、0.82±0.11、0.83±0.09。术后各时间点患眼UCVA及BCVA均较术前明显...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采用Sirius角膜地形图联合裂隙灯水平光束标记法进行散光术前标记的效果分析,并应用Alpins矢量分析法分析散光矫正的效果。方法 选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92例(92眼)行中心孔后房散光型人工晶状体(TICL)植入术的中高度近视散光患者,患者术前标记先采用裂隙灯水平光束法进行初次标记,再使用Sirius角膜地形图的量角器功能对标记的准确性进行评估并矫正,标记完成后进行手术。术后随访3个月,观察并收集患者屈光数据指标,包括球镜度、柱镜度、散光轴向、等效球镜(SE)、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BCVA)等,并对各项指标进行统计分析。散光数据包括术后3个月目标矫正散光矢量(TIA)、手术矫正散光矢量(SIA)、差异矢量(DV)、算术误差(EM)和角度误差(EA)等,这些指标采用Alpins矢量分析法进行分析。结果 术后3个月时,患者术眼的球镜、柱镜、SE、安全性指数(术后3个月BCVA/术前BCVA)和有效性指数(术后3个月UCVA/术前BCVA)分别为(0.17±0.32)D、(-0.29±0.34)D、(0.03±0.37)D、1.06±0.12和1.05±0.13。矢量分析指标:术后3个月患者TIA、SIA、DV、EM和EA分别为1.33 D×5°、1.19 D×4°、0.16 D×15°、(-0.11±0.29)D和-1.26°±8.63°,其中16眼(17.4%)的EA为0°,46眼(50.0%)的EA在5°内,84眼(91.3%)的EA在15°之内。矫正指数为0.92±0.25,成功指数为0.31±0.21。结论 Sirius角膜地形图联合裂隙灯水平光束标记法是辅助TICL植入术矫正散光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在合并低度角膜散光的白内障患者中行陡峭轴角膜切口和颞侧角膜切口超声乳化术后角膜散光和视力的变化。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合并角膜散光≤0.50 D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共60例(60眼)根据术中切口不同分成A、B两组。A组30例行陡峭轴切口,B组30例行颞侧角膜切口。观察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VA)、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角膜散光、术源性散光(surgically induced astigmatism,SIA),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术后1个月、3个月,A组UCVA均优于B组(均为P<0.05);两组术后各时间点BCV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但均较术前明显提高(均为P<0.05)。A组UCVA术后3个月优于术后1个月、术后1个月优于术后1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为P<0.05)。A组BCVA于术后1个月基本稳定。术后1周、1个月、3个月,A组角膜散光均低于B组(均为P<0.05)。A组角膜散光术后3个月为(0.26±0.20)D,略低于术前的(0.32±0.13)D,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2)。B组术后3个月角膜散光为(0.62±0.45)D,高于术前的(0.23±0.1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A组 SIA为(1.28±0.63)D,高于B组的(0.77±0.3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个月、3个月两组SI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术前角膜散光≤0.50 D的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时,选择陡峭轴切口并不能矫正术前角膜散光,但能减小术后总角膜散光,且可以有效提高术后UCVA,术后效果优于颞侧角膜切口。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术前伴有规则角膜散光的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联合Toric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后的临床效果及囊袋内旋转稳定性.方法 前瞻性研究.收集32例(47眼)角膜散光均大于1D的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眼轴长度>25 mm).术前通过生物测量及软件计算确定IOL型号及放置轴位,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术中将IOL准确放置于目标位置.术后1 d、1周、1个月和3个月充分散瞳后裂隙灯照相,采用Adobe Photoshop软件行IOL轴位分析,记录各组术前、术后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术前角膜散光、预计残留散光、术后实际散光、IOL旋转度数及其他并发症.采用单项有序资料列联表分析和配对t检验.结果 术后3个月,91%患者UCVA大于0.5,显著高于术前BCV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0.67,P<0.05).术前平均角膜散光为(2.11±0.83)D,预计残留散光为(0.31±0.26)D,术后3个月残留散光为(0.44±0.35)D,术前、术后散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48,P<0.05).预计残留散光与术后3个月实际散光度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9,P>0.05).术后3个月IOL旋转度数为(3.75±1.39)°,其中旋转度数>5°的有3例(占 6%),无旋转度数超过10°的病例.结论 Toric IOL能有效地矫正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的角膜散光,预测性强,且植入后具有良好的旋转稳定性,患者术后获得更好的裸眼远视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应用矢量分析法比较角膜标记的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未角膜标记的SMILE以及波前像差引导的飞秒激光制瓣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矫正中高度散光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选择2018年12月至2019年10月于我院近视激光治疗中心行SMILE及波前像差引导的FS-LASIK的中高度近视散光患者(球镜≥-1.0 D、柱镜≥-1.5 D)41例(82眼),按照手术方式分为3组:角膜标记的SMILE组17例(34眼)、未角膜标记的SMILE组12例(24眼)和波前像差引导的FS-LASIK组12例(24眼)。三组患者术前及术后3个月均行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屈光度、眼压、裂隙灯显微镜等检查;利用Alpins矢量分析方法计算目标矫正散光量(TIA)、手术矫正散光量(SIA)、差异矢量、矫正指数、成功指数、误差角度(AofE)、变平指数等指标。结果 角膜标记的SMILE组术后UCVA、等效球镜度、残余散光度分别为(-0.040±0.020)logMAR、(-0.02±0.51)D、(-0.06±0.35)D,未角膜标记的SMILE组分别为(-0.062±0.043)logMAR、(-0.07±0.38)D、(-0.07±0.44)D,波前像差引导的FS-LASIK组分别为(-0.054±0.038)logMAR、(-0.06±0.48)D、(-0.25±0.56)D,三组间两两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角膜标记的SMILE组、未角膜标记的SMILE组、波前像差引导的FS-LASIK组误差角度绝对值(|AofE|)分别为1.39±3.03、2.24±4.13、-1.81±4.88,未角膜标记的SMILE组大于角膜标记的SMILE组、波前像差引导的FS-LASIK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角膜标记的SMILE组与波前像差引导的FS-LASIK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矫正指数、成功指数、变平指数三组之间两两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三组中各组的|SIA|与|TIA|均呈正相关(均为P<0.001),术后3个月三组的成功指数与|AofE|、差异矢量与|AofE|均存在明显正相关(均为P<0.05)。结论 角膜标记及未角膜标记的SMILE和波前像差引导的FS-LASIK矫正中高度散光均具有安全性、有效性。角膜标记的SMILE和波前像差引导的FS-LASIK比未角膜标记的SMILE在控制散光轴向误差方面的准确性更好,可提高散光的矫正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手动旋转补偿法在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中矫正近视散光的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9年1月至2020年7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眼科行SMILE矫正近视散光且术中行手动旋转补偿的患者67例104眼,根据柱镜度数分为低度散光组(-0.75~-1.25 D)64眼和中度散光组(-1.50~-3.00 D)40眼。观察患者术后3个月的显然验光结果,评估SMILE的有效性、安全性和可预测性,并运用Alpins散光矢量分析法对两组患者散光矢量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所有患者术眼术前球镜度数为(-4.87±1.73) D,柱镜度数为(-1.34±0.43) D,等效球镜度数为(-5.50±1.69)D。术后3个月时,所有术眼裸眼远视力均达到20/32及以上,96眼(92.31%)达到20/20及以上。术后3个月时,74眼(71.15%)最佳矫正视力与术前相同,24眼(23.08%)较术前提高1行,3眼(2.88%)提高2行,3眼(2.88%)下降1行,无下降2行及以上者。术后3个月,所有术眼等效球镜度数均在±1.00 D之间,97眼(93.27%)等效球镜度数在±0.50 D之间。Alpins矢量分析结果显示,低度散光组和中度散光组患者平均差异矢量分别为(0.22±0.20)D、(0.26±0.20)D(P=0.353),误差角度分别为(-0.80±12.62)°、(0.49±3.66)°(P=0.855),矫正指数分别为0.89±0.19、0.93±0.13(P=0.165),两组患者间差异矢量、误差角度、矫正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患者成功指数分别为0.25±0.25、0.16±0.11(P=0.011),中度散光组术眼成功指数小于低度散光组。结论 SMILE术中应用手动旋转补偿方法简单易行,可以安全、有效矫正近视散光,特别是对较高度数的散光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术中植入 Acrysof Toric IOL 矫正术前规则角膜散光的早期临床效果、有效性、安全性和预测性.方法本研究收集2010年8月至2011年10月期间于南京爱尔眼科医院就诊,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并植入 Acrysof Toric IOL 的白内障患者27例(34只眼).主要观察指标:术前术后的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角膜散光,术后残留散光,IOL 轴位等.随访3个月.结果患者术后3个月裸眼视力(0.68±0.12)较术前(0.11±0.17)有明显提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3个月散光(0.45±0.20) D 较术前散光(2.13±0畅35) D 减少,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预测残余散光(0.23±0.14) D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个月Toric IOL 轴位旋转为5.0°±1.6°,其中32只眼(94%)小于8°.无1例发生术中或术后并发症.结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伴术前规则角膜散光患者,超声乳化术中植入 Acrysof Toric IOL 是一种有效、安全、可预测的矫正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与传统白内障手术联合Toric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长眼轴白内障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在我院行白内障手术眼轴长度大于24 mm的白内障患者49例49眼,按患者主观意愿选择术式;飞秒组患者20例20眼,均行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传统组患者29例29眼,均行传统白内障手术。两组患者术中眼内均植入 Toric人工晶状体。每例患眼均行IOL-Master、OPD-SCAN Ⅲ视觉质量分析仪检测,获得患者散光度、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角膜规则指数、表面不对称指数、不规则散光指数、角膜球差及像差与斯特列尔比值。角膜规则指数、表面不对称指数、不规则散光指数、角膜球差及眼高阶像差与斯特列尔比值相关情况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 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BCVA均较术前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飞秒组患者BCVA为0.09±0.09,传统组为0.13±0.10,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飞秒组患者散光度为(1.84±0.57)D,传统组为(2.17±0.83)D,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飞秒组患者总残余散光度为(0.50±0.50)D,传统组为(0.55±0.37)D,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飞秒组患者斯特列尔比值为0.18±0.15,传统组为0.15±0.1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飞秒组患者斯特列尔比值与角膜规则指数、表面不对称指数、不规则散光指数、角膜球差之间均无相关性(均为P>0.05);传统组亦均无相关性(均为P>0.05)。飞秒组患者斯特列尔比值与全眼人工晶状体倾斜棱镜、3-8阶所有项高阶像差总和、高阶球面像差呈负相关(均为P<0.05)。传统组患者斯特列尔比值与角膜0-8阶所有项高阶像差总和、人工晶状体倾斜棱镜,眼内人工晶状体倾斜棱镜、3-8阶所有项高阶像差总和、高阶彗差、高阶球面像差,全眼人工晶状体倾斜棱镜、3-8阶所有项高阶像差总和、高阶彗差、高阶球面像差均呈负相关(均为P<0.05)。结论 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与传统白内障手术联合Toric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均能显著提高长眼轴白内障患者术后视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