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 毫秒
1.

目的:评价2.2mm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与3.0mm同轴超声乳化手术的临床效果。

方法:随机将67例80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分成两组,A组40眼行2.2mm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B组40眼行3.0mm同轴小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并对两组有效超声乳化时间和平均超声能量、角膜内皮细胞计数、角膜水肿情况、角膜散光、术后视力及术后并发症进行比较。

结果:两组术眼的有效超声乳化时间:A组为8.18±11.22s,B组为7.82±2.12s,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超声能量:A组为(17.25±4.22)%,B组为(17.64±4.2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wk两组术眼角膜内皮细胞与术前相比,内皮细胞减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d,两组部分患者术眼角膜水肿,其中A组共有9眼,B组共有6眼,3~5d后角膜水肿减轻或消退。术后1wk两组角膜散光改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1、3mo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A组手术前后角膜散光改变不明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B组手术前后角膜散光改变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1、3mo后,两组各自散光的又趋于稳定,术后1、3mo两组角膜散光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d,1wk,1mo两组患者的裸眼视力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3mo两组裸眼视力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于软性或中等度硬核,2.2mm同轴微切口白内障与传统的3.0mm同轴小切口白内障手术相比,能有效地减少手术源性散光,而且散光状态比较稳定,有利于视力的早期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2.2mm微小切口与3.0mm切口同轴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手术效果。

方法:选择2012-01/2013-06在我院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90例90眼,随机分为两组:2.2mm切口组45例45眼,3.0mm切口组45例45眼,分别行2.2mm或3.0mm透明角膜隧道切口同轴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术后1d; 1wk; 1,3mo随访,观察视力、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中央角膜厚度、手术源性散光。

结果:术后1d,2.2mm切口组视力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wk; 1,3mo,两组比较无统计差异。两组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中央角膜厚度在术后1d; 1wk; 1,3mo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手术源性散光在术后1d; 1wk; 1,3mo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2.2mm切口组手术源性散光明显减小。

结论:2.2mm微小切口同轴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术后早期提高视力更明显,能明显减少手术源性散光,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1.8mm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对角膜散光的影响,并与传统3.2mm小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进行比较。

方法: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160例168眼,年龄50~83岁,晶状体混浊分级为Ⅱ~Ⅴ级,随机分为两组,每组84眼,分别行1.8mm同轴微切口(微切口组)和传统3.2mm小切口(常规组)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术后第1d; 1wk; 1mo观察随访,记录裸眼视力及散光改变,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术后第1d; 1wk; 1mo微切口组裸眼视力≥0.5者分别占79%,83%,94%,常规组裸眼视力≥0.5者分别占46%,64%,8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第1d,微切口组平均角膜散光为0.75±0.45D,常规组角膜散光为1.12±0.55D,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术后1wk和1mo,微切口组平均角膜散光分别为0.76±0.40D和0.65±0.35D,常规组平均角膜散光为1.05±0.53D和0.85±0.43D,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1.8mm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较常规超声乳化术,术源性角膜散光更小,术后视力恢复更快。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手术对白内障的治疗效果及术后影响,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将300例300眼接受超声乳化手术治疗的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0例150眼。观察组患者采用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则采用传统同轴常规切口超声乳化手术治疗。对比分析两组的有效超声乳化时间(effective phaco time,EPT)、平均超声能量(average ultrasound energy,AVE)、术中前房稳定性、术后恢复时间,以及术前和术后1d,1wk,1、3mo时测得的裸眼视力(UCVA)、手术源性角膜散光度数及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程度。

结果:两组EPT、AVE及术中前房稳定性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两组UCVA、角膜散光度数及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观察组患者术后1d,1wk,1mo时UCVA均明显较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1wk,1、3mo时,手术源性角膜散光度数均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1d,1wk,1、3mo时,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均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各时间点比较,UCVA、手术源性散光度数及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术治疗白内障,术后视力恢复快,角膜散光小,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程度低,临床应用价值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超声乳化术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囊外摘除术对老年性白内障患者的临床疗效差异以及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情况。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01/2013-01收治的白内障复明工程患者296 例,其中140例患者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治疗,156例患者采用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的差异以及术后角膜内皮细胞的变化情况。

结果:术后3d超声乳化组患者视力和散光度均优于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组(P<0.05);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角膜内皮细胞的损伤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1,3mo视力情况和散光度以及术中、术后并发症差异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囊外摘除术和超声乳化术治疗白内障疗效基本相当,但其有着良好的经济性,适合在基层医院以及白内障复明工程中广泛开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3.2mm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Phaco)联合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治疗白内障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10/2016-10我院眼科接诊的白内障患者95例107眼,均行3.2mm透明角膜切口Phaco联合IOL植入术,观察术后视力、角膜曲率、角膜散光、前房深度等情况。

结果:术后3d,1wk,1mo本组患者裸眼视力(0.16±0.06、0.15±0.05、0.14±0.04)明显优于术前(0.48±0.15),前房深度(3.86±1.09、3.69±1.04、3.84±1.07mm)明显高于术前(2.71±0.88mm)(均P<0.05),但角膜曲率和角膜散光度与术前无明显差异,且术后各时间点手术源性散光度无差异(均P>0.05)。

结论:3.2mm透明角膜切口Phaco联合IOL植入术可有效改善视力,减小角膜散光,是治疗白内障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对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角膜内皮和泪膜功能的影响。

方法:将我院收治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90例90眼随机分为2.2mm组(47例47眼,行2.2mm角膜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和3.0mm组(43例43眼,行3.0mm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比较两组患者角膜内皮功能、泪膜功能等指标的变化。

结果:两组患者术中平均超声乳化时间(APT)、平均有效超声乳化时间(EPT)、平均超声乳化能量(AVE)及术前和术后1wk眼压分别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前后不同时间泪膜破裂时间(BUT)、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T-Ⅱ)、角膜荧光素钠染色(SCSF)评分、角膜内皮细胞(CEC)计数、中央角膜厚度、CEC变异系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术后1wk,1mo BUT均明显低于术前(P<0.05),ST-Ⅱ均显著高于术前(P<0.05),SCSF评分先升高后下降且均高于术前(P<0.05),CEC计数均明显低于术前(P<0.05),中央角膜厚度和CEC变异系数均显著高于术前(P<0.05); 2.2mm组术后BUT、ST-Ⅱ、SCSF评分、CEC计数、中央角膜厚度及CEC变异系数变化幅度均小于3.0mm组。

结论:2.2mm和3.0mm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对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角膜内皮功能和泪膜功能可造成一定损害,2.2mm角膜微切口的损害更小,术后早期恢复更快。  相似文献   


8.
翟名燕 《国际眼科杂志》2014,14(9):1624-1626
目的:比较不同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切口位置对白内障患者术后角膜散光的影响。

方法:选择2006-06/2013-06行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412例456眼老年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28眼。观察组顺规散光患者选择角膜缘正中上方作切口,逆规散光选在颞侧作切口,斜规散光选在颞上方角膜最大曲率子午线上,无散光者选在颞上方; 对照组全部在角膜缘正中上方作切口。全部患者均采用3mm角巩膜隧道切口,距角膜缘2mm,术后切口不缝合。采用角膜曲率仪测量患者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的角膜屈光状态,比较不同手术切口位置对术后角膜散光的影响。

结果:观察组术后1,3mo裸眼视力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术后1,3mo的平均散光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术后3mo角膜散光度与术前相比显著降低(P<0.05),对照组术后3mo与术前相比显著提高(P<0.05)。

结论:依据患者角膜散光状态,选择角膜曲率最大的子午线上作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切口,可一定程度上矫正术前散光,并相应提高患者视力。  相似文献   


9.
董毅  魏表  赵燕 《国际眼科杂志》2023,23(6):900-903

目的:比较不同术式联合Toric IOL植入术治疗硬核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2020-01/2021-12我院确诊为硬核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104例104眼,按照不同手术方式分为超声乳化组52眼采用超声乳化术联合Toric IOL植入术,小切口组52眼采用小切口水平空间劈核术联合Toric IOL植入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最佳矫正远视力(BCDVA)、角膜散光、角膜内皮细胞数量和正常六边形细胞比例、泪膜功能及并发症情况。

结果:术前和术后3mo两组患者BCDVA(LogMAR)比较均无差异(均P>0.05); 术后1wk,小切口组患者BCDVA(LogMAR)优于超声乳化组(0.15±0.04 vs 0.20±0.05,P<0.001\〗。两组患者各组内术后1wk,3mo角膜散光均低于术前,术后3mo低于术后1wk(均P<0.05),而两组间手术前后角膜散光比较均无差异(均P>0.05)。术后1wk、3mo,小切口组患者角膜内皮细胞数量高于超声乳化组(术后1wk:2363.8±315.3 vs 2231.4±326.4cells/mm2,P<0.05; 术后3mo:2414.6±245.7 vs 2322.9±221.0cells/mm2,P<0.05)。术前、术后1wk两组角膜正常六边形细胞比例比较均无差异(均P>0.05); 术后3mo,小切口组正常六边形细胞比例高于超声乳化组(21.77%±1.91% vs 20.59%±1.65%,P<0.001)。术前、术后3mo时两组BUT和OSDI评分的比较无差异(P>0.05); 术后1wk小切口组患者BUT长于超声乳化组(6.8±0.8 vs 5.9±1.0s,P<0.001),OSDI评分低于超声乳化组(17.62±5.47 vs 20.34±6.18分,P<0.05)。小切口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超声乳化组(3.9% vs 17.3%,P<0.05)。

结论:小切口水平空间劈核术联合Toric IOL植入术可明显改善硬核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视力及散光,对角膜内皮和泪膜功能损伤轻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手术与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对糖尿病合并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5-07/2017-12于我院就诊的128例128眼糖尿病合并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手法小切口组及超声组。观察术前及术后1、6wk患者视力和散光度以及角膜内皮细胞形态及功能。

结果:手法小切口组及超声组患者术前LogMAR视力为0.75±0.30、0.80±0.29,术后6wk为0.14±0.05及0.15±0.04(P<0.05),散光度术前为0.87±0.28、0.84±0.27D,术后1wk升高至1.64±0.52、1.52±0.42D,术后6wk降至1.33±0.44及1.23±0.38D(P<0.05); 术前角膜厚度为529.15±42.51、528.17±39.64μm,术后1wk升高至548.14±36.54、544.56±40.14μm,术后6wk降至531.01±42.15、529.64±44.12μm; 内皮细胞密度术前为2948.14±335.45、2894.17±365.21个/mm2,术后6wk降至2714.15±431.01、2689.22±333.45个/mm2; 六角形细胞比例术前为52.16%±10.11%、49.51%±11.07%,术后6wk降至37.48%±11.24%、39.31%±10.47%; 角膜变异系数由术前的38.45±5.64及40.17±5.69升高至43.27±4.85及44.01±4.91; 角膜厚度、内皮细胞密度、六角形细胞比例及角膜变异系数等指标组内不同时间点比较均有差异(P<0.05),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

结论:手法小切口白内障与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均可改善糖尿病合并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视力,在术后视力恢复、角膜内皮细胞损伤方面无明显差异,疗效及安全性相当。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同轴1.8mm微切口超声乳化术与标准同轴3.0 mm超声乳化术治疗白内障的效果。
  方法:选取2013-08/2015-08我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年龄相关白内障患者88例88眼,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采用标准同轴3.0 mm小切口超声乳化术(44例,完成38例,脱落6例)和观察组采用同轴1.8mm微切口超声乳化术(44例,完成40例,脱落4例),均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记录两组术中有效超声时间、累计释放能量及手术前后最佳矫正视力,比较术前及术后1、7、30 d角膜内皮细胞数、切口角膜厚度、角膜六边形细胞百分率、角膜散光变化。
  结果:两组术中有效超声时间、累计释放能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最佳矫正视力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7、30d角膜内皮细胞数、角膜六边形细胞百分率均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0d切口角膜厚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7、30d角膜散光程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术与标准同轴超声乳化术均可改善白内障患者视力水平,但前者可缩减轻角膜散光程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2.2mm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后角膜散光的变化。方法:老年性白内障患者56例78眼,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2.2mm组38眼,3.0mm组40眼,分别行2.2mm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及3.0mm常规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IOL植入术,术后1,3mo评价术眼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VA)、角膜散光、术源性角膜散光(surgically induced astigmatism,SIA)。结果:术后1mo,2.2mm组角膜散光为0.85±0.42D,3.0mm组角膜散光为1.18±0.37D,两组角膜散光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mo,2.2mm组角膜散光为0.74±0.40D,3.0mm组角膜散光为1.00±0.30D,两组角膜散光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mo和3mo,3.0mm组的SIA大于2.2mm组(P<0.05),3.0mm组术后1mo平均SIA大于术后3mo平均SIA(P<0.05),2.2mm组术后1mo和3mo SIA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UCVA,在术后1mo和3mo,2.2mm组均优于3.0mm组。结论:2.2mm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后能产生更小的SIA和更好的UCVA。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同轴1.8mm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治疗伴有糖尿病的白内障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7-01/2018-12在我院眼科治疗的白内障患者130例130眼,患者均伴有2型糖尿病。将所有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63眼行同轴1.8mm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IOL植入术,对照组67眼行3.0mm传统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IOL植入术。记录术中平均超声能量(AVE)和有效超声时间(EPT),手术前后分别检查术眼最佳矫正视力(BCVA)、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角膜散光,同时记录两组术后不良反应和手术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7d,1、3mo时BCVA均较术前提高(P<0.05)。两组患者间AVE有差异(t=3.89,P<0.05),而两组间EPT无差异(t=0.773,P=0.221)。术前两组患者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无差异(t=1.21,P=0.114);通过重复测量的多因素方差分析,两组间不同时间点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组别=84.216,F时间=132.435,F交互=42.173;均P<0.05)。两组患者间不同时间点术源性散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组别=12.256,F时间=21.436,F交互=10.224;均P<0.05)。所有患者术后发生严重角膜水肿10眼,其中观察组4眼,对照组6眼,无其他严重手术并发症。结论:在糖尿病患者中,同轴1.8mm微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较传统3.0mm切口对角膜内皮的损伤更小,且不易造成手术源性散光,因此对伴有糖尿病的白内障患者更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2.2mm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01/2016-02在我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白内障患者93例112眼,随机分为微切口组(47例52眼)和传统切口组(46例60眼),微切口组行2.2mm同轴微切口,传统切口组行3.2mm切口,观察两组平均超声乳化能量(AVE)、有效超声乳化时间(EPT)、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等.结果:微切口组和传统切口组术前及术后角膜内皮细胞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mo微切口组和传统切口组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分别为(12.09±4.14)%和(13.24±5.44)%,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切口组AVE为(10.01±3.21)%,明显低于传统切口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EP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切口组和传统切口组术前及术后裸眼视力(LogMA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切口组术后1wk、1、3mo散光度为0.47±0.12、0.40±0.10、0.36±0.12D,明显小于传统切口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及术后未发现有严重并发症.结论:2.2mm微切口超声乳化手术可有效节省超声能量,减少手术源性散光,有利于提高术后视觉质量,对角膜内皮细胞的损伤与传统切口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角膜切口的大小对角膜总均方根值、角膜散光、球差、彗差、三叶草及泪膜变化的影响。方法:选择年龄相关性白内障156例196眼,按角膜切口大小分为两组进行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其中透明角膜切口1.8mm组94眼;3.0mm组102眼。比较术后1wk;1,3mo角膜总均方根值、角膜散光、球差、彗差、三叶草及泪膜变化。结果:术后1wk,两组之间角膜总均方根值、角膜散光、球差、彗差、三叶草及泪膜变化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1mo,组间比较亦有差异(P<0.05),术后3mo,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切口大小对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角膜高阶像差的影响不同。其中微切口角膜总均方根值、角膜散光、球差、彗差、三叶草及泪膜变化的影响相对小,而3.0mm透明角膜切口影响大。  相似文献   

16.

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是近年来推出的一种新术式。与常规切口超声乳化手术相比,具有手术切口小、组织损伤轻、视力恢复快等优点。本文通过参考近几年文献,就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对角膜切口改变、角膜散光变化、角膜内皮损伤、前房稳定性及人工晶状体植入等方面的影响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1.8mm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对角膜内皮损伤及术后视力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07/2015-07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患者120例145眼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60例73眼和对照组60例72眼,观察组采用1.8mm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对照组采用传统3.2mm同轴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切口部位角膜厚度、切口宽度、切口长度、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手术源性散光、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手术并发症等指标.结果:术后1wk,观察组UCVA、BCVA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04、7.109,P<0.05);术后1wk、1mo时,观察组切口宽度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5.3、225.2,P<0.05),切口长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26、5.009,P<0.05);术后1wk,观察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17,P<0.05);观察组手术源性散光度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43、22.16,P<0.01);两组患者并发症(8.22% vs 11.11%)比较无统计学意义(x2=0.348,P>0.05).结论:1.8mm 微切口超声乳化技术有助于促进白内障患者视力恢复,可能与减轻角膜损伤、增强角膜闭合状态及降低术后术源性散光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