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以离地性眼震为表现的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HC—BPPV)的诊治。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12月我科眩晕专病门诊诊治的经平卧侧头试验诱发出水平离地性眼震的HC—BPPV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1例患者在行平卧侧头试验时诱发出水平离地性眼震,占同期HC—BPPV患者的27.7%(41/148),其眼震平均潜伏期为(2.53±1.24)s,眼震持续时间〉1min者33例、〈1min者8例。复位分2步进行,第1步给予Gufoni方法、平躺左右摇头训练及患侧侧卧位;第2步给予Barbecue翻滚法复位。第1步完成后,34例患者眼震转变成水平向地性,提示耳石黏附在壶腹嵴的半规管侧;5例眩晕与眼震迅速缓解,判断耳石黏附在椭圆囊侧;2例自发缓解。34例患者眼震转变为水平向地性后,其眼震平均潜伏期为(0.87±0.65)s,与复位前差异显著(t=7.040,P〈0.001)。其中眼震持续时间〈1min者26例,〉1min者8例。给予第2步Barbecue翻滚法复位后眩晕症状消失。结论眼震类型较眼震持续时间能更可靠地判断HC.BPPV类型。出现离地性眼震的HC—BPPV病因主要是壶腹嵴帽耳石症,其耳石更多黏附于壶腹嵴的半规管侧,予以分步复位治疗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水平和后半规管类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动态平衡功能的特点,明确动态姿势图检查的意义及必要性。方法通过对本院眩晕专科门诊44例后半规管BPPV(PSC—BPPV)、22例水平半规管BPPV(HSC—BPPV)患者及44例匹配年龄、性别的健康志愿者的动态平衡板试验,获得动态姿态平衡图及感觉结构测试结果。结果感觉结构分析:HSC—BPPV组姿势稳定性较PSC—BPPV组差(P〈0.05)。PSC—BPPV组及HSC—BPPV组动态姿势稳定性较对照组均差,差异有娃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PSC—BPPV组及HSC.BPPV组动态姿势稳定性较对照组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下降。HSC—BPPV组感觉结构测试结果较PSC—BPPV组差。在去除本体觉和视觉的参与下,前庭觉维持平衡的能力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3.
徐晋  梁亚  宗媛  袁志兰 《眼科》2010,19(5):337-339
目的对改良黏小管切开术(vcs)后高眼压的患者予Nd:YAG激光房角穿孔术(LGP)治疗,探讨其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改良VCS术后眼压升高,于表麻下行Nd:YAG激光房角穿孔术的26例患者(35眼)。方法对改良VCS术后随诊期间眼压高者在表麻下行Nd:YAG激光房角穿孔术。记录手术前后眼压、裂隙灯、房角镜、眼前节相干光断层成像(AS—OCT)检查结果,施行激光房角穿孔术的时间及手术成功率。主要指标眼压,房角镜、AS—OCT图像,激光时间。结果改良VCS术后平均眼压(23.3±8.2)mmHg,LGP术后平均眼压降至(17.6±6.3)mmHg。其中31眼(88.6%)眼压下降,4眼(11.4%)眼压升高。成功(眼压〈19mmHg,且较术前下降30%)15眼(42.9%)。长期随访(3个月~2年),15眼(42.9%)无须降眼压药物,20眼(57.1%)需联合降眼压药物才能降至靶眼压。2眼(5.7%)术后激光区域少量出血,l周后完全吸收。改良VCS术后3个月内行LGP者15眼(42.9%),3个月后行LGP者20眼(57.1%)。结论Nd:YAG激光房角穿孔术能有效降低改良VCS术后的眼压升高,安全性高,是其有效的补充。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自制视频眼震记录仪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2月-2012年2月在本院治疗的84例BPPV患者的资料。对所有患者全面采集病史,并利用自制视频眼震记录仪记录眼震,根据眼震特点判断并行耳石手法复位。结果84例确诊BPPV患者在变位试验中,自制视频眼震记录仪记录眼震清晰,逆时针眼震36例(42.9%)、顺时针眼震24例(28.6%);水平向地性眼震17例(20.2%)、水平背地性眼震6例(7.1%)(其中经Gufoni法可转变为向地性眼震4例、不能转变2例);无眼震1(1.2%)例。所有确诊患者均行耳石手法复位治疗,一次性治愈率72.2%,其中有7例在手法复位中检测眼震方向改变为反向,给予重新复位后治愈。所有患者经1~6次耳石复位后均治愈。结论自制视频眼震记录仪价格低廉、操作方便、可重复性强、眼震记录较清晰、易存储、资料提取方便,有助耳石类型及侧别判断,在其辅助下耳石手法复位可提高复位的精确度和准确性,同时成本低廉,尤其适合基层医院的临床专科人员进一步开展眩晕疾病诊治工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改良外路泪囊鼻腔吻合术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10/2013-12单侧慢性泪囊炎患者94例,行外路泪囊鼻腔吻合术,手术方法在传统术式上进行以下改良:(1)麻醉后填塞鼻腔,减轻疼痛和出血;(2)手术中不切断内眦韧带;(3)只缝合鼻黏膜上瓣;(4)置管;(5)皮肤分层美容缝合。术后随访3mo ~2a,观察疗效。 结果:患者94例94眼,术后93例93眼溢泪、溢脓症状完全消失,泪道冲洗通畅,有效率99%;无效1例1眼(1%)溢泪,泪道冲洗不通畅。 结论:改良外路泪囊鼻腔吻合术操作简单、治愈率高、远期疗效确切,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有效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现代改良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效果。方法我院于2003年8月~2006年1月采用现代改良小梁切除术(小梁切除术+前房穿刺+丝裂霉素C+巩膜瓣可调缝线)治疗青光眼患者128例(149眼),术后随访3个月~1年,观察手术前后的眼压、术后切口对合、前房形成、滤过泡形态及并发症的情况。结果术后第1天前房形成138眼(92.6%),浅Ⅰ级前房8眼(5.4%),浅Ⅱ级前房2眼(1.3%),浅Ⅲ级前房1眼(0.7%)。术后7~10天出院时眼压平均为13.2mmHg,6个月眼压平均为15.3mmHg,1年眼压平均为17.5mmHg。出院时滤过泡形态分微小囊状型(Ⅰ型)1眼,弥漫扁平型(Ⅱ型)145眼。可调线依据眼压、前房、滤过情况于术后1~2周时酌情拆除,必要时辅以眼球按摩辅助滤过形成,眼压可以下降2~8mmHg。结论现代改良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安全性高,术后并发症少,疗效确切,适合于基层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7.
改良额肌瓣悬吊术治疗先天性上睑下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改良额肌瓣悬吊术治疗先天性上睑下垂的疗效。方法对59例(73眼)先天性上睑下垂行改良额肌瓣悬吊术。男35例(44眼),女24例(29眼)。单眼45例,双眼14例。轻度6例(6眼),中度18例(20眼),重度35例(47眼)。结果73眼中66眼效果良好(90.41%),7眼好转(9.59%)。术后早期多有睑裂闭合不全,1—3个月后逐渐消失,随访6个月-3年,59例未见严重并发症,无复发者。结论额肌瓣有丰富的血供及神经支配,并且有足够的肌力提起上睑,具有符合生理和解剖的优点。改良额肌瓣悬吊术能矫正畸形及改善外观,是治疗先天性上睑下垂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后天旋转性斜视的临床特点及改良Harada-Ito术治疗后天旋转性斜视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9例闭合性头颅外伤后旋转性斜视患者,行同视机十字画片、眼底照相、双马氏杆、双4度三棱镜、眼球运动、马氏杆加三棱镜等定性、定量检查。经保守治疗观察半年无改善后手术。其中6例行单眼改良Harada-Ito术(上斜肌前1/2纤维移位于外直肌附着点上缘后8 mm),3例行双眼改良Harada-Ito术,术中正前及上方均过矫,下方正位或稍欠矫,术后随访观察1年。结果 9例患者代偿头位消除,上方、正前方、下方复视消失。行单眼手术的6例中有2例于术后5个月出现回退,第一眼位外旋8°~10°。于第一次术后6个月后行另一眼改良Harada-Ito术。3例双眼手术中1例术后3个月出现回退,于第一次术后6个月后再次行手术治疗,术中发现上斜肌前1/2原移位的位置在外直肌上缘后3 mm,将上斜肌前1/2缩短3 mm后再缝于外直肌附着点上缘后8 mm处。结论改良Harada-Ito术治疗后天旋转性斜视疗效可靠,是治疗后天旋转性斜视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改良的上睑提肌缩短术治疗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的临床疗效。方法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行传统上睑提肌缩短术10例(11眼)与之后行改良的上睑提肌缩短术10例(11眼),对比观察疗效(术后随访观察3个月~1年)。结果改良上睑提肌缩短术矫正良好8眼,占72.73%,矫正不足2眼,占18.18%,矫正不良1眼,占9.09%,所有的患者重睑形成,外观自然。传统上睑提肌缩短术矫正良好3眼,占27.27%,矫正不足3眼,占27.27%,矫正不良5眼,占45.45%,4眼重睑形成,外观自然,2眼内侧上睑睑内翻,经再次手术行内翻矫正术后改善。结论改良上睑提肌缩短术矫正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术后矫正效果好,是上睑提肌肌力为3~4mm较为理想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0.
改良泪囊鼻腔吻合术的设计及远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观察改良泪囊鼻腔吻合术中术后并发症的疗效。方法对96例(96眼)慢性泪囊炎随机分为A、B两组。A组,传统泪囊鼻腔吻合术48例;13组,改良泪堤鼻腔吻合术48例,术后川鼻内窥镜检卉泪囊鼻腔吻合口形状。泪道通畅情况。结果术后随诊3年,A组术后1年、2年、3年泪道堵塞发生率10.42%(5/48)、14.58%(7/48)、18.75%(9/48)。B组术后1年、2年、3年泪道堵塞发生率2.08%(1/48)、6.25%(3/48)、8.33%(4/48)。结论改良泪囊鼻腔吻合术后吻合口位置较低、骨窗较大、术后发生再堵塞的可能性较小,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1.
Head-positioning maneuvers can lead to paroxysmal nystagmus and vertigo, which are usually due to a peripheral vestibular disorder like, for example,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ing vertigo (BPPV). They are less commonly caused by a central lesion (central paroxysmal positioning nystagmus, cPPV). While many typical features do not permit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BPPV and cPPV, for example, latency, course, and duration of nystagmus and vertigo during an attack, the direction of nystagmus often does. The nystagmus in BPPV always beats in the direction aligned to the affected semicircular canal plane, i.e., horizontal for the horizontal canal and vertical-torsional for the vertical canals. Any other direction (paroxysmal torsional, upbeat, or downbeat nystagmus) indicates a central origin. Three cases of cPPV exhibiting nystagmus in the latter directions are presented. In one of the cases with paroxysmal downbeat nystagmus and vertigo, all other parts of the neurological examination and brain imaging initially showed no lesion in the posterior fossa. The direction of nystagmus was the only sign that indicated a central origin.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uhislice spiral CT,MSCT)面神经管曲面重建(curved planar reformation,CPR)在中耳乳突手术中的应用。方法成人尸头标本20具,行颞骨MSCT超薄层高分辨率扫描,在3个垂直平面上分别进行面神经管CPR重建,在重建图像上测量面神经管与各外科解剖标志结构间的距离,并与标本测量结果进行对照。结果(1)外半规管与面神经管关系在横断面重建CPR像上显示最好,壶腹部与面神经管间距离最短,为(1.74±0.29)mm,外半规管后缘与面神经管锥曲处间距离最大,为(2.47±0.51)mm。(2)砧骨短脚窝形态在矢状面重建CPR像上显示最佳,与面神经管锥曲最短距离为(2.88±0.41)mm。(3)乙状窦沟在冠状面重建CPR像上显示最好,与面神经管最短距离为(8.97±2.72)mm。CPR像上各测量值与解剖标本测量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SCT面神经管CPR重建可用于测量面神经管与外科标志性结构间的距离,为术中面神经的保护发挥重要作用。(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09,9:89-91)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和探讨高度近视并发性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吸除联合Bigbag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研究组18例(30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Bigbag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照组17例(28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Rayner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患者术后第1个月的最佳矫正视力(best 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术后第1个月与术前中轴区晶状体后囊膜到视网膜间距离的差值、术后并发症等指标。结果术后第1个月,研究组BCVA〈4.5者3眼.4.5~4.7者10眼.≥4.8者17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第1个月与术前中轴区晶状体后囊膜到视网膜间距离的差值.研究组为(1.49±0.03)mm,对照组为(1.93±0.06)mm,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变化值小于对照组。术后未见严重并发症。结论Bigbag人工晶状体不但可获得与其他人工晶状体相同的良好术后视力,同时由于其设计上的特殊性,对术后后囊膜起到稳定的支撑作用.减弱因人工晶状体植入对眼球内部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显微镜下鼻腔上颌窦后壁手术入路,对翼腭窝及入路的相关结构进行解剖学研究,为临床内镜下翼腭窝手术提供解剖学及形态学资料。方法对10具(20侧)动静脉灌注乳胶的成人尸头标本,完全模拟经鼻腔上颌窦后壁的手术入路逐层显微解剖,对入路相关解剖标志及翼腭窝进行观察、分析、拍摄和测量。结果该入路可分3步:寻找上颌窦口、进入上颌窦、进入翼腭窝;鼻小柱距上颌窦口的距离为(45.07±2.01)mm,与蝶腭孔的距离为(64.84±3.00)mm,距翼管前孔距离为(71.34±2.99)mm;以鼻小柱至鼻后棘的连线为底边,其与鼻小柱与上颌窦口连线的夹角为(38.81±1.72)°;其与鼻小柱与蝶腭孔连线的夹角为(25.92±2.05)°。翼腭窝区结构复杂,其内的上颌动脉及其终支蝶腭动脉和腭降动脉变异较大;沿蝶腭动脉逆行解剖有助于寻找上颌动脉及其分支结构。结论显微镜下经鼻腔上颌窦后壁入路可较安全直接地暴露翼腭窝的解剖结构;翼腭窝中浅部血管结构的解剖有助于深部神经结构的保护,深部神经结构(如翼管神经和上颌神经)及其穿行的骨孔有助于在颅底辨别和控制颈内动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小切口折叠人工晶状体睫状沟悬吊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因晶状体后囊破裂、悬韧带断裂、晶状体完全脱位及玻璃体切除术中切除晶状体而不能正常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者12例(12眼)。通过3.2mm的角膜切口,将折叠人工晶状体缝合固定于睫状沟。结果术后裸眼视力均提高。术后3个月检查,平均新增散光为(0.50±0.25)D,人工晶状体无倾斜或偏位,术中术后没有出现出血、视网膜脱离、脉络膜脱离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小切口折叠人工晶状体睫状沟悬吊术手术效果可靠,术中术后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2种先天性白内障手术方式预防后发性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先天性白内障患者89例(98眼),按手术方式分为2组,A组42例(47眼)为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后囊膜撕囊术组;B组47例(51眼)为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后囊膜撕囊+前段玻璃体切割术组,分别观察2组术后视力和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情况。结果A组发生后发性白内障者24眼,占51.06%;其中21眼行YAG激光后囊膜切开,3眼不合作者行手术后囊膜切开术。B组发生后发性白内障者10眼,占19.61%;其中8眼行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术,2眼不合作行手术后囊膜切开术。2组术后后发性白内障发生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与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后囊膜撕囊术相比,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后囊膜撕囊+前段玻璃体切割术能更好地减少先天性白内障术后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苏燕  侯杰  郑秀云  雷玉琳 《眼科》2014,23(3):161-164
目的  探讨全激光经角膜上皮的激光角膜切削术(T-PRK)矫治近视眼后角膜后表面形态的变化,并与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Epi-LASIK)进行比较。设计 前瞻性比较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济南明水眼科医院2013年7月至2014年1月行表层准分子激光手术的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68例(134眼),其中T-PRK组46例(81眼),Epi-LASIK 22例(53眼)。方法 使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周、1、3和6个月测量角膜后表面高度及非球面参数Q值。主要指标 角膜后表面高度及非球面参数Q值。结果 两组术后角膜后表面高度均较术前发生轻度的位置后移,T-PRK组在术后1、3及6个月时,Epi-LASIK组在术后6个月时,较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角膜后表面Q值较术前差异均无明显变化(P均>0.05)。两组之间比较,无论是角膜后表面高度还是Q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全激光T-PRK矫正近视术后角膜后表面高度有轻度位置后移的现象,但并未影响后表面整体的非球面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