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建立大鼠子宫内膜损伤模型,并对模型进行评价。方法 选取SD大鼠26只,每只大鼠左侧子宫作为模型组,右侧子宫作为对照组,左侧子宫宫腔注入体积分数95%乙醇0.3~0.5 m L持续5 min建立模型,右侧子宫注入等量生理盐水,术后2个动情周期后切除子宫,观察子宫内膜形态学改变,子宫内膜厚度及内膜损伤程度评分,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子宫内膜表面中角蛋白(cytokeratin,CK18)、波形蛋白(vimentin)、整合素β3(integrinβ3)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子宫质硬、粗细不均,形态不规则,宫壁厚薄不均,HE染色子宫内膜上皮细胞排列紊乱,间质充血、水肿,腺体数量减少,测得子宫内膜厚度明显变薄,损伤程度明显升高,免疫组织化学测得模型组CK18、波形蛋白、整合素β3的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体积分数95%乙醇可成功、有效地建立大鼠子宫内膜损伤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移植对子宫内膜损伤大鼠的治疗作用及可能作用机制。方法:用无水乙醇诱导大鼠子宫内膜损伤模型,分为模型组、对照组、干细胞治疗组、雌激素治疗组。HE染色法观察子宫内膜组织学变化,测定子宫内膜厚度,免疫组化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雌激素受体(ERα)以及整合素β3表达。结果:对照组的子宫内膜厚度高于其他组(P0.05),其余组间差异不明显。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的VEGF、ERα、整合素β3表达均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干细胞治疗组、雌激素治疗组的VEGF、ERα、整合素β3表达均升高(P0.05);与雌激素治疗组相比,干细胞治疗组的VEGF、ERα、整合素β3表达均升高(P0.05)。结论:hUC-MSCs移植和雌激素治疗均可不同程度地修复大鼠子宫内膜损伤组织,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干细胞移植疗效优于单纯雌激素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来源的外泌体(Exo)对子宫内膜损伤修复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将45只雌兔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Exo治疗组,每组15只。机械和感染双重损伤法刮宫后,宫腔留置脂多糖棉线2d损伤子宫内膜,对照组只开腹不损伤。建模1周后,Exo治疗组于子宫肌壁间注射Exo悬液,其余两组等量注射PBS,分别于治疗后1、2、4周收集子宫组织。行HE和Masson染色,计算子宫内膜的腺体数量和纤维化面积,免疫组化法检测细胞角蛋白19(CK-19)、波形蛋白(VIM)表达。结果:治疗后4周,Exo组兔子宫内膜腺体数(26.17±1.254)显著高于模型组(10.92±0.848)(P0.05),纤维化面积比率(19.52±0.539)显著低于模型组(49.25±1.239)(P0.05),CK-19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VIM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Exo组各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BMSCs来源的Exo可促进受损子宫内膜腺体增生,抑制纤维化发展,促进子宫内膜修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保妇康栓对萎缩性阴道炎的阴道黏膜上皮修复作用,为临床治疗阴道炎提供依据。方法2020年8月至2020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进行相关动物实验。选取体重在320~350g之间的4月龄SPF级雌性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保妇康栓组、雌激素组、雌激素+保妇康栓组(复合药物组),每组8只。除正常组外,其余组大鼠双侧卵巢去势,保妇康栓组于去势4周后开始予0.020μg/L保妇康栓生理盐水混悬液,雌激素组予结合雌三醇乳膏(红丽来)0.1g/(kg·d),复合药物组则按上述剂量联合用药,连续灌阴道2周后取子宫及阴道标本称湿重,采用病理组织学、免疫组化及透射电镜检测阴道组织变化。结果保妇康栓及雌激素对阴道整体重量及器官指数无显著作用,而局部应用雌激素或复合药物均可部分改善子宫萎缩情况,显著上调子宫的重量及子宫器官指数。HE染色病理结果提示,保妇康栓组[(6.550±1.041)层,(72.560±22.117)μm]、雌激素组[(6.050±0.707)层,(67.198±10.991)μm]及复合药物组[(6.875±1.618)层,(72.113±15.891)μm]的黏膜上皮层数及厚度较模型组大鼠[(4.325±0.962)层,(35.820±10.121)μm]显著增加(P0.05),3组的阴道黏膜厚度及黏膜上皮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透射电镜提示3组药物治疗组中阴道上皮层数增加,子宫内膜上皮修复,恢复线粒体正常形态,恢复细胞表面微绒毛及糖萼。结论保妇康栓能够促进去势大鼠阴道受损黏膜屏障的修复,促进细胞表面糖萼恢复。联合应用保妇康栓及雌激素,与单药效果几乎相同。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宫腔粘连大鼠模型,观察子宫内膜胞饮突的发育和整合素β3的表达,探讨宫腔粘连对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影响。方法:选取健康SD大鼠30只,将每只大鼠左侧子宫作为模型组(宫腔注入95%无水乙醇,持续5min),右侧子宫作为对照组(注入等量生理盐水)。术后两个动情周期取子宫,光镜观察子宫内膜形态学变化及纤维化程度,扫描电镜观察大鼠子宫内膜胞饮突的发育情况,免疫组化法检测子宫内膜整合素β3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子宫内膜明显变薄,上皮细胞排列紊乱,间质内胶原纤维增多,子宫内膜纤维化评分为(4.69±0.22)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扫描电镜观察,对照组大鼠子宫内膜可见大量发育完全的胞饮突,而模型组子宫内膜胞饮突分布稀少,表面皱缩,发育不同步。模型组的整合素β3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注射无水乙醇可建立稳定的大鼠宫腔粘连动物模型,抑制子宫内膜胞饮突和整合素β3表达,降低子宫内膜的容受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间质上皮转化以及转录因子Snail在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模型大鼠异位包囊形成中的作用。方法自体移植法建立EMS大鼠模型。选取造模成功形成包囊的EMS大鼠,分为造模后2周至7周组,取正常大鼠为正常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上皮标志物(E-钙黏蛋白、角蛋白8)、间质标志物(波形蛋白)以及Snail在异位内膜包囊中的定位和表达情况,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E-钙黏蛋白、波形蛋白在异位内膜包囊形成组织中的含量。采用TUNEL法检测异位包囊内部脱落细胞凋亡情况。结果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EMS模型大鼠的异位内膜包囊腔上皮E-钙黏蛋白、角蛋白8和波形蛋白含量在造模后2~7周过程中,相对于包囊壁间质层均处于较高水平,而且与正常子宫内膜上皮比较,亦处于较高的水平。另发现造模后2~7周异位包囊腔上皮样细胞脱落,E-钙黏蛋白、角蛋白8、波形蛋白阳性表达,且在造模后4~5周阳性信号最强。与正常大鼠子宫内膜组织比较,造模后3~5周异位内膜包囊腔上皮中Snail阳性表达信号增强。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显示,造模后2~7周异位内膜中E-钙黏蛋白、波形蛋白含量与正常内膜比较,均维持在较高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UNEL法检测发现异位包囊内部脱落细胞未发生凋亡。结论 EMS模型大鼠异位包囊腔上皮细胞可能是由间质细胞转化形成,提示间质-上皮转化(MET)参与了异位包囊形成,且Snail参与调控其过程;异位内膜包囊上皮细胞脱落以形成囊腔,但其上皮细胞脱落不伴随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是否参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形成。方法:20只雌性大鼠在动情期采用自体子宫内膜组织皮下移植法进行手术造模。取第2代雄性大鼠BMSCs行PKH26标记示踪。造模术后6小时,随机分入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10只雌性大鼠尾静脉注射1×107个PKH26标记的BMSCs(用DMEM-F12悬浮成单细胞悬液1 ml)。对照组10只雌性大鼠尾静脉注射DMEM-F12 1 ml。6周后取出子宫内膜异位病灶分别进行Y染色体性别决定基因-PCR(SRY-PCR)检测和冰冻切片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标记细胞在子宫内膜异位灶中的分布情况,免疫荧光染色检测标记细胞角蛋白的表达。结果:实验组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中检测到SRY-PCR均阳性,均可见PKH26标记细胞散在分布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中,腺上皮中少量标记细胞角蛋白染色阳性。对照组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中SRY-PCR检测阴性,均未见标记细胞。结论:BMSCs可以迁移至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少量细胞可以向异位内膜腺上皮细胞分化,参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维甲酸(RA)对子宫内膜异位症(EMs)的作用。方法:16只雌性成年SD大鼠通过自体腹腔移植方法复制EMs,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和RA组;另设8只大鼠作为假手术组(空白对照组)。RA组同时灌胃给药RA 20mg/(kg·d)干预,4周后测定病灶体积并观察病理变化。Real-time PCR法测定VEGF、FLT-1和MMP-2 mRNA表达,Western blot法测定VEGF、FLT-1和MMP-2蛋白表达。结果:与模型对照组内异症病灶体积[(96.72±13.72)mm3]比较,RA可缩小内异症病灶体积[(65.83±19.54)mm3](P0.01)。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比较,模型组异位内膜组织中VEGF、FLT-1和MMP-2 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RA可降低异位内膜组织中VEGF、FLT-1和MMP-2mRNA和蛋白表达(P0.05或0.01)。结论:RA可减少内异症病灶体积,减少病灶内血管分布,可能与抑制VEGF、FLT-1和MMP-2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晚卵泡期高孕酮(P)对卵巢正常反应者种植窗期内膜胞饮突、整合素、白血病抑制因子(LIF)及白介素-1(IL-1)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4月至2015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长方案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助孕的29例卵巢正常反应患者,在本次取卵周期取消移植。按照h CG日孕酮水平分为:高P组(≥7.13nmol/L)18例,P未升高组(7.13nmol/L)11例。取卵后5 d采集内膜组织,扫描电镜观察内膜胞饮突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两组子宫内膜整合素、LIF、IL-1蛋白表达变化。结果内膜胞饮突在高P组出现皱缩,P未升高组呈发育中及完全发育状态;高P组内膜整合素(0.227±0.060 vs.0.512±0.031)、LIF(0.144±0.018 vs.0.474±0.041)、IL-1(0.220±0.009 vs.0.460±0.035)蛋白表达量均低于P未升高组(P0.05)。结论 h CG日高孕酮改变了卵巢正常反应人群种植窗期内膜胞饮突、整合素、LIF及IL-1的表达,可能使种植窗期子宫内膜的发育提早成熟,导致胚胎-子宫内膜对话失败。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改善反复种植失败(RIF)患者冻融胚胎解冻移植周期(FET)子宫内膜容受性的作用效果。方法对激素替代人工周期方案准备子宫内膜拟行FET的RIF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随机分为h CG组(n=275),自月经周期第7日起肌内注射h CG 150 IU/d直至胚胎移植后第6日;对照组(n=237),自月经周期第7日起肌内注射等体积0.9%生理盐水直至胚胎移植后第6日。监测移植日子宫内膜厚度、子宫内膜血流分支、放射状动脉血流搏动指数(PI)与血流阻力指数(RI)、基底区螺旋动脉PI与RI,以及胚胎种植率和临床妊娠率。结果移植日h CG组子宫内膜厚度[(9.72±0.20) mm]、子宫内膜血流分支[(5.1±1.6)支]高于对照组[(9.35±0.18) mm,P=0.033;(4.8±1.3)支,P=0.013];放射状动脉PI、放射状动脉RI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 CG组基底区螺旋动脉PI(1.03±0.17)、基底区螺旋动脉RI(0.57±0.06)均小于对照组(1.15±0.20,P=0.000;0.62±0.07,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CG组胚胎种植率(38.66%)和临床妊娠率(61.4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30.48%,P=0.005;51.49%,P=0.025)。结论对于RIF患者,在FET周期添加小剂量h CG是有益的。h CG通过促进血管生成丰富子宫内膜的血流供应,从而增加子宫内膜厚度,提高胚胎种植率及临床妊娠率。  相似文献   

11.
补肾活血方中药对妊娠大鼠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补肾活血方中药对妊娠大鼠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影响.方法:选用妊娠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中药组,于妊娠第l天模型组和中药组大鼠皮下注射米非司酮溶液1次(米非司酮溶液5 g/L,5 mg/kg)造成胚泡着床障碍模型,空白组皮下注射生理盐水1次(1 mL/kg).空白组和模型组从妊娠第l天起予生理盐水灌胃(6.7 mL/kg),2次,d,连续5 d.中药组从妊娠第1天起行补肾活血方中药灌胃(7.6g生药/kg),2次,d,连续5d.于妊娠第5天扫描电镜观察各组子宫内膜胞饮突发育情况,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子宫内膜整合素αvβ3mRNA的表达,于妊娠第10天计数各组大鼠胚泡着床数.结果:模型组子宫内膜表面未见明显的胞饮突发育,表现为增生早期的子宫内膜变化.中药组可见发育中的胞饮突,发育形态明显超前于模型组,接近于空白组;模型组αvβ3mRNA表达水平(0.854 5±0.0747,0.3984±0.093 7)显著低于空白组(1.051 8±0.087 8,0.601 6±0.133 8)(P<0.01),中药组αvβ3mRNA表达水平(0.987 6±0.075 1,0.539 6±0.058 4)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胚泡着床数(4.63±3.66)显著低于空白组(12.63±2.07)(P<0.01),中药组胚泡着床数(10.75±2.44)显著高于模型组(P<0.01).结论:补肾活血方中药能明显改善胚泡着床障碍大鼠子宫内膜表面胞饮突的发育,并显著提高子宫内膜整合素αvβ3mRNA的表达,有助于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建立,从而最终提高胚泡的着床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移植当日体外受精/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胚胎移植(IVF/ICSI-ET)不孕患者子宫内膜容受性对患者妊娠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在北部战区总医院接受IVF/ICSI-ET辅助生殖技术的1325例不孕患者,在移植当日行经阴道三维超声检查以获得子宫内膜容受性相关参数,根据最终妊娠结局,分为妊娠组(909例)与非妊娠组(416例),分析两组超声参数,探讨各项指标与妊娠结局的关系。结果妊娠组与非妊娠组患者年龄分别为(33.41±3.85)岁、(35.27±4.75)岁;移植当日内膜厚度分别为(0.96±0.20)mm、(0.93±0.22)mm,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组子宫内膜下血流分支[(8.00±1.66)支]明显多于非妊娠组[(7.08±1.69)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内膜动脉与子宫动脉的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收缩峰值血流速度与舒张末期血流速度比值(S/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移植当日在三维超声下进行子宫内膜容受性评估对预测不孕患者临床妊娠结局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他莫昔芬(tamoxifen)方案应用于以往自然周期和激素替代治疗反复出现子宫内膜薄的患者行冻融胚胎移植(FET)时子宫内膜准备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1年11月至2014年4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妇产科生殖医学中心,回顾性分析61例既往因自然周期和激素替代治疗准备冷冻周期子宫内膜,显示子宫内膜薄而取消移植或者移植后未妊娠患者使用他莫昔芬治疗,观察子宫内膜厚度、性激素水平以及FET后的妊娠结局。结果他莫昔芬周期和既往激素替代治疗周期相比,前者的子宫内膜厚度[(8.8±1.8)mm、(6.5±0.3)mm]和血清雌二醇(E2)水平[(2091.2±1020.5)pmol/L、(969.6±474.2)pmol/L]明显较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内膜准备天数明显减少[(13.2±2.9)d、(23.1±4.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他莫昔芬周期的临床妊娠率、早期流产率、胚胎种植率、畸形率分别为44.3%(27/61)、7.4%(2/27)、24.2%(32/132)、0(0/17)。结论对于子宫内膜薄的患者,在冻融胚胎移植周期使用他莫昔芬准备子宫内膜方法简单可行,而且子宫内膜准备时间较短、子宫内膜厚度显著提高,并可获得较满意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子宫内膜异位症动物模型,探索PRL-3抑制剂对SD大鼠异位病灶的影响。方法:选取36只雌性SD大鼠,将自体子宫内膜移植至腹壁造模,免疫组化实验鉴定病灶内膜的上皮及间质组织。内异症大鼠腹腔注射PRL-3抑制剂,按给药浓度分组:对照组(0mg/kg)、低剂量组(0.1mg/kg)、中剂量组(1mg/kg)和高剂量组(10mg/kg),比较处理前后各组病灶情况。结果:SD大鼠自体子宫内膜移植建模存活率为86.1%,存活大鼠的造模成功率为92.5%。SD大鼠各组处理后对比处理前,对照组病灶明显增大(P0.05),低剂量组和中剂量组病灶大小无明显变化,高剂量组病灶显著缩小(P0.05)。高剂量组的病灶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SD大鼠内异症模型可用于内异症的体内实验研究,是一种操作性强、重复性好且成本低的内异症模型。一定剂量的PRL-3抑制剂可抑制SD大鼠自体异位内膜病灶的生长;PRL-3抑制剂对内异症的靶向治疗有一定的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三维培养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3D-hUC-MSCs)或二维培养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2D-hUC-MSCs)联合水凝胶应用于宫腔粘连(IUA)大鼠的疗效差异。方法:将32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2D治疗组和3D治疗组各8只。将2D-hUC-MSCs贴附在微载体制备成3D-hUC-MSCs。采用机械刮宫+脂多糖感染双重损伤法构建IUA大鼠,对IUA大鼠进行2D-hUC-MSCs或3D-hUC-MSCs联合水凝胶治疗。用HE染色检测子宫内膜腺体数目,Masson染色检测子宫内膜纤维化面积比,免疫组化法检测子宫内膜整合素αVβ3表达,通过合笼实验评价妊娠结局。结果:与模型对照组相比,2D治疗组和3D治疗组大鼠的子宫内膜腺体数明显增加、纤维化显著减少,且3D治疗组效果接近于正常对照组水平。在大鼠子宫内膜αVβ3表达和胎鼠数目方面,2D治疗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3D治疗组较模型对照组明显改善,且接近于正常对照组水平。结论:3D-hUC-MSCs联合水凝胶可有效改善IUA大鼠子宫内膜纤维化、子宫内膜容受性及妊娠结局,并且相比于2D-hUC-MSCs联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 hUC-MSC)移植治疗大鼠宫腔粘连的可行性及联合雌激素治疗的有效性。方法体外分离、培养、纯化及鉴定并标记h UC-MSCs。比较尾静脉注射和子宫肌壁间注射移植h UC-MSCs在子宫的存活数量。将42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7组,每组6只:①对照组仅开腹;②模型组损伤大鼠子宫;③低雌激素组于造模后14 d、18 d肌内注射0.05 ml/100 g苯甲酸雌二醇注射液;④高雌激素组于造模后14 d、18 d肌内注射0.1 ml/100 g苯甲酸雌二醇注射液;⑤移植组于造模后14 d经子宫肌壁间注射0.2 ml PKH26标记的h UC-MSCs悬液;⑥联合治疗1组为移植组联合低雌激素组;⑦联合治疗2组为移植组联合高雌激素。h UC-MSCs移植14 d后计算子宫内膜腺体数量和纤维化率,进行半定量评分。并计数子宫上h UC-MSCs数量。结果模型组见宫腔局部或全部闭塞,纤维粘连带形成;低雌激素组、高雌激素组、移植组、联合治疗1组、联合治疗2组宫腔形态基本恢复正常,且与模型组相比,其余组子宫内膜腺体数量均增多(P 0.05)、纤维化率降低(P 0.05)、半定量评分减少(P 0.05)。联合治疗1组腺体数量、纤维化率最接近对照组(P0.05)。高、低雌激素组腺体数量和纤维化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大鼠子宫内膜纤维化半定量评分结果为联合治疗组移植组雌激素组造模组(P 0.05)。结论 h UCMSCs移植能够修复受损子宫内膜,联合雌激素治疗宫腔粘连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子宫内膜癌组织中胰岛素受体底物1(ⅡlS-1)mRNA、蛋白的表达水平及酪氨酸磷酸化程度,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63例子宫内膜癌(内膜癌组)、21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不典型增生组)及22例正常子宫内膜(正常内膜组)患者进入本研究.收集其临床病理资料,酶联免疫法检测空腹血清胰岛素C肽水平,RT-PCR技术和蛋白印迹法分别检测子宫内膜组织中1RS.1 mRNA及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免疫共沉淀法检测IRS-1酪氨酸磷酸化程度.结果 内膜癌组患者血清C肽水平为(3.2±1.1)μg/L,高于正常内膜组[(2.5±0.7)μg/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内膜癌、不典型增生及正常内膜组IRS-l mRNA、蛋白的相对表达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695、0.003,P=0.502、0.997).内膜癌组IRS-1酪氨酸磷酸化程度[(62±36)%]高于不典型增生及正常内膜组[分别为(53士34)%、(35±33)%],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48、0.002);不典型增生组与正常内膜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45).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IRS-1酪氨酸磷酸化程度[(69±33)%]高于非内膜样癌[(34±31)%],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00,P=0.025).高手术病理分期、细胞分化不良、深肌层浸润及盆腔淋巴结转移者IRS-1酪氨酸磷酸化程度增高(P均<0.05).子宫内膜组织中IRS-1酪氨酸磷酸化程度与空腹血清C肽水平呈正相关关系(r=0.491,P=0.001).结论 子宫内膜癌组织中IRS-1的表达无明显变化,但存在IRS-1酪氨酸磷酸化程度增加,并与手术病理分期高、细胞分化不良、深肌层浸润及盆腔淋巴结转移等不良的临床病理特征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影响冻融胚胎移植(FET)妊娠结局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24个周期行FET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年龄、体质量指数(BMI)、移植日子宫内膜厚度、内膜准备方案、移植胚胎数等相关因素对FET妊娠结局的影响。结果:324个周期共解冻胚胎727个,复苏成活720个(99.0%),临床妊娠144例(44.4%),胚胎植入196例(27.2%)。其中自然内膜准备周期组和激素替代内膜准备周期组患者年龄、不孕年限、基础卵泡刺激素(bFSH)、基础黄体生成素(bLH)、基础雌二醇(bE2)、复苏胚胎数、移植胚胎数、移植日子宫内膜厚度、胚胎种植率及临床妊娠率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年龄≤35岁组的临床妊娠率高于年龄35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MI≥24.0 kg/m2的肥胖组临床妊娠率与正常体质量(BMI=18.5~23.9 kg/m2)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移植日子宫内膜厚度≥7 mm组的临床妊娠率高于移植日子宫内膜厚度7 mm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移植胚胎数组间临床妊娠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年龄是影响FET临床结局的重要因素,内膜准备方案、BMI、移植日内膜厚度、移植胚胎数对冻融胚胎移植临床结局无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皮贴雌激素对宫腔粘连患者血清雌二醇、子宫内膜修复及妊娠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9月至2016年12月于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宫腔镜下宫腔粘连分离术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皮贴组和口服组,术后分别给予雌激素皮贴4mg/d、戊酸雌二醇4mg/d。观察两组用药前后的血雌二醇浓度、子宫内膜厚度以及术后妊娠率。结果:两组用药前一般情况、宫腔粘连评分、血雌二醇浓度、子宫内膜厚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皮贴组用药后血雌二醇水平[(208.10±79.26)pg/ml]高于口服组[(169.90±51.40)pg/ml],排卵期子宫内膜厚度[(6.41±0.81)mm]高于口服组[(6.05±0.80)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皮贴组的术后妊娠率高于口服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皮贴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口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腔粘连术后使用皮贴雌激素能有效增加血清雌二醇浓度,促进子宫内膜修复,是一种高效、低副作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体外向子宫内膜上皮细胞方向分化的可行性。方法:原代培养小鼠BMSCs和子宫内膜间质细胞(ESCs)并鉴定,将BMSCs与ESCs共培养,并补充生长因子(TGF-β10ng/ml,EGF10ng/ml,PDGF-BB10ng/ml)和雌激素(17-β-雌二醇1×10-7mol/L),应用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分化的BMSCs是否表达上皮细胞特异标记角蛋白。结果:小鼠BMSCs增殖潜能强,呈克隆性生长,其表面标记Sca-1,CD117,CD29,CD34表达率分别为5.36%,2.41%,2.63%,0.68%。小鼠ESCs特异标记波形蛋白表达阳性,角蛋白阴性。小鼠BMSCs与ESCs共培养5天后大部分细胞形态由成纤维样向上皮样细胞变化,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方法鉴定诱导分化后的BMSCs表达角蛋白。结论:小鼠BMSCs在ESC分泌和外源性因素诱导下可向子宫内膜上皮细胞方向分化。生长因子和雌激素在此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