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孕产期血小板减少(PT)的界定标准不同,国外常以血小板计数(PLT)<150×10^9/L作为诊断标准[1,2],我国妊娠期两次检查结果显示PLT<100×10^9/L即可诊断PT[3]。PT在国内妊娠妇女中的发病率为6.6%~11.6%,是发病率仅次于贫血的妊娠期血液系统合并症,也是导致妊娠期出血性并发症的常见原因之一。PT可由妊娠和(或)多种内外科疾病引起.不同病因PT对母儿出血性并发症及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的影响相差较大。  相似文献   

2.
孕产期血小板减少(PT)指血小板计数(PLT)<150×10^9/L,是仅次于贫血的最常见的妊娠期血液系统异常,在孕晚期的发生率为6.6%~11.2%,大部分表现为轻微下降,PLT<100×10^9/L仅为1%左右,而<80×10^9/L的发生率不到0.1%[1]。许多生理或病理情况都能导致血小板减少,部分是妊娠特有的;此外,既往患有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者血小板减少在孕期可能加重。研究显示,随孕期进展平均PLT持续降低.  相似文献   

3.
孕产期血小板减少(pregancy with thrombocytopenia,PT)是由多种内外科合并症和妊娠期并发症所导致的以血小板减少,血小板计数(PLT)<100×10^9/L为病理生理特征,以出血、贫血等为临床表现的妊娠期常见的血液系统合并症之一,会导致围产期母儿死亡率增加。PT主要包括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GT)、免疫相关血小板减少症、子痫前期/HELLP综合征以及其他少见疾病.  相似文献   

4.
正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pregancy with thrombocytopenia,PT)是由多种内外科合并症和妊娠并发症所导致的以血小板减少,血小板计数(PLT)100×109/L为病理生理特征,以出血、贫血等为临床表现的妊娠期常见的血液系统合并症之一。目前,国内外PT发病率高达7%~10%~([1,2])。PT不仅易导致孕妇分娩期间发生凝血功能障碍及出血倾向,而且往往会继发新生  相似文献   

5.
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3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 :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 (PT)的病因及处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 35例PT患者的诊断、治疗及新生儿结局。结果 :PT的病因主要包括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 (PAT)、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及妊高征 /先兆子痫 /HELLP综合征。对血小板计数 <5 0× 10 9/L者在分娩前后应短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及血小板制剂 ,分娩方式应由产科指征决定。产后出血率为 14 .2 8% ,产后出血量与血小板计数呈负相关 ,未发现新生儿出血。PAT患者在分娩后 2月内血小板计数恢复正常。结论 :PAT是最常见的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类型 ,产时对母儿无明显危害。除了针对病因治疗外 ,糖皮质激素及血小板制剂是治疗严重PT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治疗前外周血血小板(PLT)计数与卵巢上皮性癌患者临床疗效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全血细胞自动检测分析仪检测98例卵巢上皮性癌(卵巢癌组)、52例卵巢交界性肿瘤、70例卵巢良性肿瘤、70例正常女性(对照组)外周血PLT,分析PLT增多与卵巢上皮性癌的临床疗效、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卵巢癌组伴有血小板计数增多(PLT≥400×10~9/L)者占37.76%(37/98),卵巢癌组术前血小板计数平均值[(274.35±63.42)×10~9/L]显著高于交界性肿瘤组[(215.23±58.55)×10~9/L]、良性肿瘤组[(195.46±45.43)×10~9/L]和对照组[(189.22±38.42)×10~9/L,P0.05]。卵巢癌未控组血小板增多的发生率72.2%(13/18)高于缓解组33.8%(27/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卵巢癌患者血小板增多组与非血小板增多组FIGO分期、术后残留灶大小、腹水细胞学及3年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治疗前血小板计数作为一种简单、经济指标,可有效预测卵巢上皮性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对预后评估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孕产期母体各器官系统为适应和满足胎儿生长发育的需要,会发生一系列解剖和生理变化。其中,血液系统的变化较为明显。孕产期血小板减少(pregancy with thrombocy topenia,PT)是仅次于贫血的第二大妊娠期血液系统并发症。妊娠期血小板生理性的改变,一般对母儿的影响较小,但如果生理性的变化超出了一定的范围,则可能严重影响母儿结局。因此,明确PT的生理性变化及影响因素,对孕产期保健、避免不良妊娠结局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重度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及患者血小板水平对母儿结局的影响。方法:收集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73例妊娠合并重度血小板减少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进入围产期患者61例,根据妊娠期血小板计数(PLT)最低值分为两组:10×10~9/L组和(10~30)×10~9/L组,分析不同PLT水平对母儿结局的影响。结果:73例妊娠合并重度血小板减少患者中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占76. 71%,其次是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占9. 59%。进入围产期患者中位分娩孕周37周,剖宫产率55. 74%,产后出血发生率14. 75%;新生儿平均出生体质量2702 g,新生儿血小板减少7例。PLT 10×10~9/L组患者中位分娩孕周36周,分娩方式以剖宫产为主(P=0. 01),产后出血量明显增多(P=0. 04)。对患者分娩前PLT与产后出血量作相关分析,发现患者分娩前PLT与产后出血量呈负相关(r=-0. 32,P=0. 01)。分别对患者孕期最低PLT及分娩前PLT与新生儿PLT作相关分析,发现该两因素与新生儿PLT均无相关性(r=0. 29,P=0. 54; r=0. 18,P=0. 10)。结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是妊娠合并重度血小板减少的主要病因。尽早明确病因,提升血小板水平,可降低产后出血风险,改善母儿结局。  相似文献   

9.
李杨  王秋实   《实用妇产科杂志》2017,33(12):918-922
目的:探讨妊娠期女性不同水平血小板(PLT)计数与血栓弹力图(TEG)参数及其他凝血参数的相关性,以期发现妊娠期女性PLT计数与功能的内在关系,为临床建立妊娠期PLT功能评估和处理方案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4年10月至2016年3月的妊娠期女性200例,检测PLT计数、TEG各参数及凝血功能水平,应用Spearman检验分析PLT计数与各TEG参数之间的相关性以及其他凝血参数的相关性。结果:与PLT计数呈正相关的TEG参数有血凝块最大振幅(MA)(r=0.756,P0.01)、血凝块形成速度(Angle)(r=0.626,P0.01)、凝血综合指数(CI)(r=0.635,P0.01);呈负相关的参数为血凝块形成时间(K)(r=-0.695,P0.01);记录反应时间(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凝血酶原时间(PT)与PLT计数无相关性。PLT轻度缺乏组(PLT计数70×10~9/L~135×10~9/L)及PLT低值组(PLT计数135×10~9/L~200×10~9/L)PLT计数与MA及CI呈正相关,PLT低值组及PLT高值组(PLT计数200×10~9/L)PLT计数与Angle呈正相关,PLT轻度缺乏组、PLT低值组及PLT高值组PLT计数与K呈负相关,PLT重度缺乏组(PLT计数30×10~9/L~70×10~9/L)PLT计数与纤维蛋白原(Fg)呈负相关,其余各组PLT计数与TEG各参数、常规凝血参数之间均无相关性。结论:PLT计数与MA、Angle及CI呈显著正相关;妊娠期女性PLT处于极低值的患者中,PLT计数不能充分反映其聚集功能,MA更能敏感地反应PLT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PT)的临床特点与围生期处理。方法:对108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研究。结果108例患者中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PAT)占94例(87.9%),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3例(2.8%),妊娠高血压疾病(HDCP)2例(1.8%),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5例(4.6%),其他病因2例(1.8%)。有出血倾向或血小板计数<50*109/L患者需用糖皮质激素和(或)免疫球蛋白治疗,阴道分娩9例,剖宫产93例,产后出血8例,死亡1例。结论:PAT是PT的最主要病因,糖皮质激素、丙种球蛋白,血小板输注是治疗PT的有效手段,分娩方式视血小板多少及有无产科手术指征而决定,大部分以剖宫产终止妊娠。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PT)的临床特点与围生期处理。方法:对108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研究。结果108例患者中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PAT)占94例(87.9%),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3例(2.8%),妊娠高血压疾病(HDCP)2例(1.8%),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5例(4.6%),其他病因2例(1.8%)。有出血倾向或血小板计数<50*109/L患者需用糖皮质激素和(或)免疫球蛋白治疗,阴道分娩9例,剖宫产93例,产后出血8例,死亡1例。结论:PAT是PT的最主要病因,糖皮质激素、丙种球蛋白,血小板输注是治疗PT的有效手段,分娩方式视血小板多少及有无产科手术指征而决定,大部分以剖宫产终止妊娠。  相似文献   

12.
汪川  张羽   《实用妇产科杂志》2020,36(5):365-367
正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在妊娠期血小板减少中占1%~4%,在妊娠中的发生率约1/1000~10000,是导致妊娠期血小板计数(PLT)50×109/L的最常见原因。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可分为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和继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前者既往被称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获得性全身免疫性疾病,育龄期女性发病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分析妊娠合并重度血小板减少的治疗与妊娠结局,探讨适宜的终止妊娠的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29例妊娠合并重度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情况分3组:完全标准化治疗组[甲泼尼龙和(或)IgG治疗≥3天]14例(48.28%),不完全标准化治疗组[甲泼尼龙和(或)IgG治疗3天]7例(24.14%),未标准化治疗组[未接受甲泼尼龙和(或)IgG治疗]8例(27.59%)。对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治疗与妊娠结局进行分析。结果:妊娠合并重度血小板减少患者29例,入院孕周31+3~41周(中位数37+1周),分娩孕周32+3~41周(中位数37+6周)。产时出血量≥500 ml者11例(37.93%),产褥感染1例(3.45%),无孕产妇死亡。新生儿总数31例(双胎2例),其中早产儿13例(41.94%)。新生儿血小板减少1例(3.23%),无新生儿死亡及新生儿颅内出血。完全标准化治疗组治疗后血小板计数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不完全标准化治疗组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时出血量与治疗后血小板计数无显著相关性(r=-0.214,P0.05)。18例患者产时血小板计数仍30×109/L,其中14例(77.78%)输注血小板,4例(22.22%)未输注血小板。在输注血小板前,输注血小板的患者血小板计数明显低于未输注血小板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产时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度血小板减少并不是需要立即终止妊娠的指征,应根据药物治疗反应与产科情况,选择适当的时机终止妊娠,以降低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产时出血风险,并可最大限度的提高围生儿存活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不同病因的孕产期血小板减少的临床处理及母儿结局进行分析,以提高对此类疾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分娩的306例孕产期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的病因分为5组: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组(GT组,164例)、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组(ITP组,85例)、妊娠合并血液系统疾病组(HD组,28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组(HDCP组,24例)、妊娠合并免疫系统疾病组(ISD组,5例),比较不同病因孕产期血小板减少患者的血小板减少的程度、临床处理及母儿结局。结果:(1)GT组患者的轻度血小板减少的比例明显高于中度及重度(P0.05);ITP组、HD组及ISD组患者的重度血小板减少的比例明显高于轻度(P0.05)。(2)GT组观察或对症口服治疗,19例接受血小板输注;ITP组观察或对症口服治疗64例,应用糖皮质激素或丙种球蛋白或联合使用21例,接受血小板输注53例;HDCP组紧急终止妊娠18例,行期待治疗后终止妊娠4例;HD组输血支持治疗27例,免疫抑制治疗8例;ISD组5例均有接受甲泼尼龙、丙种球蛋白静脉滴注、血小板输注等治疗。(3)ITP组的剖宫产率及输血率高于GT组(P0.05),而HD组、HDCP组、ISD组的剖宫产率、输血率、早产率、新生儿窒息率均高于GT组(P0.05)。(4)重度血小板减少患者的剖宫产率、输血率、早产率、新生儿窒息率均明显高于轻度(P0.05)。结论:引起血小板减少的病因不同,血小板下降程度、处理及预后各不相同,GT主要表现为轻度血小板减少,母儿结局良好,其他病因的孕产期血小板减少患者重度血小板减少增加。及时明确诊断,合理规范的治疗是降低重度孕产期血小板减少母儿风险,改善母儿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孕妇血小板参数和凝血指标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妇女妊娠过程中血小板参数和凝血指标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对2005年5月至2006年5月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正常妊娠妇女56例(妊娠组),检测其不同孕期(早期:12~14周、中期:24~26周、晚期:36~40周)及50例非妊娠正常妇女(非妊娠组)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同时采用凝固法测定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和凝血酶时间(TT),发色底物法测定抗凝血酶活性(AT:A),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浆D-二聚体(D-D)含量,并互相间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非妊娠组比较,妊娠组妇女早孕期纤维蛋白原(FIB)和D-D即明显增高,AT:A和TT明显降低(P<0.01);中、晚孕期PLT和PDW显著增高,MPV、PT和APTT均显著降低(P<0.05)。早、中、晚孕期间比较,除PLT外其他各项指标差异显著(P均<0.01),其中除AT:A中孕期高于早、晚孕期外,其他各项指标均呈逐渐发展趋势。结论妊娠中、晚期妇女血小板参数明显改变,妊娠过程中凝血、抗凝和纤溶功能变化明显;这些参数的检测可及时了解孕妇的凝血状态,有利于降低产科DIC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上皮性卵巢癌(EOC)患者术前外周血中平均血小板体积与血小板计数的比率(MPV/PLT)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将2006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科行手术治疗未行新辅助化疗的206例EO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MPV/PLT值与患者临床变量的关系,并分析MPV/PLT与患者生存的关系。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FIGO分期、CA_(125)、PLT、MPV、血小板计数/淋巴细胞绝对值(PLR)、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淋巴细胞绝对值(NLR)、MPV/PLT均与患者的总生存时间(OS)有关(P0.05)。多因素Cox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55岁、FIGO分期晚、CA_(125)200 U/ml和MPV/PLT≤0.0374为影响患者OS的独立危险因素(HR1,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MPV/PLT0.0374组的中位OS为76个月,明显高于MPV/PLT≤0.0374组的52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OC患者的FIGO分期、分化级别、CA_(125)、PLR、NLR与MPV/PLT有关(P0.05),MPV/PLT≤0.0374组具有FIGO分期晚、分化级别高、CA_(125)高、PLR高及NLR高的临床特点。结论:MPV/PLT值较低的EOC患者预后不良,其检测可能有助于识别EOC复发的高危人群,其预后评估对指导临床决策可能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血小板减少症的定义是血小板计数少于150×10~9/L。本文复习了血小板减少症与妊娠有关的原因。 正常妊娠中,叶酸的日需要量为300~400μg,食物中叶酸不足可能引起血小板减少。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子痫前期/子痫、(氵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和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中,血小板有过度消耗。在年青妇女中,慢性ITP是一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90%以上的病例检出伴有IgG的血小板(PAIgG),约50%的病例检出循环抗血小板抗体。这些对ITP虽不是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妊娠期首发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学诊断依据及临床特点.方法 选择2000年1月到2010年1月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产科收治的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的孕妇,纳入标准以血小板减少为妊娠期首发临床症状,妊娠期有两次或以上血小板计数< 100×109/L,其中资料完整、具有明确随访结局和病因学诊断的159例纳入本研究.本院同期分娩总数为16 562例,发生率为0.96%.对159例患者的一般资料、妊娠期发病时间、血小板计数变化、相关检查、母儿围产期情况进行分析,产后进行随访.结果 (1)病因诊断:159例患者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学诊断结果为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GT) 101例(63.5%),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 43例(27.0%),血液系统疾病9例[5.7%,巨幼细胞性贫血(MA)4例、再生障碍性贫血(AA)2例、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MDS)3例],免疫系统疾病6例[3.8%,系统性红斑狼疮(SLE)3例、抗磷脂综合征(APS)2例、Evans综合征1例].(2)母儿围产期情况:159例患者中,并发妊娠期高血压疾病21例(13.2%),糖代谢异常13例(8.2%),贫血44例(27.7%),早产18例(11.3%);妊娠期给予糖皮质激素或丙种球蛋白治疗29例(18.2%).终止妊娠平均孕38周.阴道分娩55例(34.6%),剖宫产104例(65.4%).产后出血34例(21.4%),产褥感染2例(1.3%),无孕产妇死亡.围产儿总数160例(1例双胎),分娩活产儿157例,胎死宫内3例,早期新生儿死亡2例,胎儿生长受限4例,新生儿血小板减小6例,无颅内出血发生.(3)血小板减少的发病时间:159例患者中,妊娠早期、中期、晚期出现血小板减少者分别为29例(18.2%)、67例(42.1%)、63例(39.6%).GT与1TP在发病时间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T趋向于妊娠中、晚期发病,ITP趋向于妊娠早、中期发病.(4)血小板减少的程度:妊娠期血小板最低程度在(51 ~ 100)×109/L、(31 ~50)×109/L、( 10~ 30)×109/L、<10×109/L范围内者分别为75例(47.2%)、39例(24.5%)、31例(19.5%)、14例(8.8%).GT与ITP在血小板降低程度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合并妊娠期贫血的情况:159例患病者中合并妊娠期贫血者共44例(27.7%),其中GT 10例(9.9%,10/101),ITP 25例(58.1%,25/43),血液系统疾病5例(5/9),免疫系统疾病(Evans综合征)1例(1/6).GT与ITP在合并贫血发生率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产后血小板计数恢复情况:对159例患者从产后开始至10年进行了随访,产后1周内、6周内、半年内血小板计数恢复正常者分别为66例(41.5%)、43例(27.0%)、17例(10.7%),半年以上未恢复者33例(45.7%).结论 妊娠期首发血小板减少的主要病因为GT,其次为ITP,两者妊娠期发病时间、血小板计数降低的程度、合并贫血及产后血小板计数恢复情况均有所不同;少见病因包括部分免疫及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应重视通过相关检查进行病因学诊断及鉴别.  相似文献   

19.
随着高频电刀的普遍应用和肥胖人群的增加,腹部手术后发生切口脂肪液化的病例时有发生.吴阶平等[1]指出:切口发生脂肪液化后如经久不愈则有利于细菌滋生导致感染,延长住院时间,加重患者心理及经济负担.Michail等[2]研究表明,自体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 rich plasma,PRP)是通过对全血两步离心法得到的血小板(PLT)浓缩物,含有多种生长因子,当血小板活化后,生长因子被释放,可明显加快切口愈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外周血系统性炎症标志物在预测完全性葡萄胎恶变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16年1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清宫并随访的完全性葡萄胎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本研究共纳入206例完全性葡萄胎患者,根据术后2年随访的血β-h CG监测结果,将患者分为恶变组和治愈组。根据患者清宫术前血常规检查结果计算外周血系统性炎症标志物[血小板计数(PLT)、淋巴细胞绝对值(L)、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计数与淋巴细胞绝对值比值(PLR)及衍生的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dNLR)]等,通过受试者工作曲线(ROC)计算曲线下面积(AUC)。结果:①在符合条件的206例患者中,29例(14.08%)完全性葡萄胎患者进展为妊娠滋养细胞肿瘤。恶变组患者L[(1.23±0.35)×10^9/L vs(1.69±0.50)×10^9/L]及PLT[(165.0±37.0)×10^9/L vs(213.7±52.3)×10^9/L]和PLR(120.1±51.1 vs 156.4±52.6)明显低于治愈组(P<0.001);恶变组NLR(3.71±0.99 vs 2.97±1.46)和dNLR(4.14±2.24 vs 3.13±2.86)明显高于治愈组(P<0.05)。②孕周、L、PLT、PLR、d NLR、NLR、血β-h CG的AU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炎症标志物联和预测完全性葡萄胎恶变的AUC值为0.871,灵敏度为93.1%,特异度为65.5%;临床标志物联合预测的AUC值为0.807,灵敏度为86.2%,特异度为68.9%;炎症和临床标志物联合预测的AUC值为0.911,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3.1%和82.5%,联合预测的AUC值高于单一参数。③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孕周>8.4周、PLT≤180×10^9/L、NLR>3.24、PLR≤113.6及血β-h CG>94654 U/L是完全性葡萄胎患者清宫后发生恶变的独立危险因素,其OR值分别为12.561(95%CI 3.776~41.788)、7.934(95%CI2.459~25.600)、8.261(95%CI 2.343~29.127)、5.182(95%CI 1.146~23.426)、10.743(95%CI3.030~38.09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完全性葡萄胎患者清宫术前外周血中PLT、L、NLR、PLR及血β-h CG等组成的系统性炎症标志物在预测其恶变方面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