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目的了解宁波地区阴沟肠杆菌临床分离株质粒AmpC酶基因型流行状况。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阴沟肠杆菌中AmpC酶基因,并作核苷酸序列测定,与GenBank相应基因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85株阴沟肠杆菌中,质粒AmpC酶基因阳性28株,阳性率32.9%,其中DHA和ACT-1基因阳性率分别为29.4%和3.5%;DHA基因与GenBank中的注册序列相同,而ACT-1基因核苷酸及氨基酸序列经BLAST分析无相同序列,已被GenBank收录。结论宁波地区临床分离的阴沟肠杆菌中,存在质粒AmpC酶基因流行,以DHA型为主,兼有ACT-1基因,该ACT-1基因为一种新发现的基因型。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检测本院阴沟肠杆菌临床抗生素耐药率,了解产头孢菌素酶(AmpC酶)的阴沟肠杆菌分子流行病情况。方法纸片扩散法检测本院分离的189株阴沟肠杆菌细菌耐药,选取头孢西丁耐药的菌株行经典Hodge法鉴定产Ampc酶菌株,PCR扩增阳性菌株Ampc酶基因。结果 189株阴沟肠杆菌主要来源于呼吸内科、神经内科和重症医学科等科室,药敏结果显示对头孢类抗生素具有较高的耐药率,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普遍高敏,对头孢西丁耐药率为17.46%;Hodge法确证实验表明33株可产AmpC酶,PCR扩增出DHA基因型17株,ACT-1型13株,ADC型3例,ACC型和MOX型未检出。结论阴沟肠杆菌产AmpC酶菌株现象较为严重,本院大多为DHA和ACT-1基因型。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某医院阴沟肠杆菌产AmpC酶情况及其对10种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以指导临床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方法收集该院2007年8月-2008年7月临床分离的非重复阴沟肠杆菌98株,采用头孢西丁纸片扩散法进行AmpC酶初筛,酶提取物三维试验确证阴沟肠杆菌高产AmpC酶,聚合酶链反应检测AmpC酶基因。以K 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98株阴沟肠杆菌中有36株携带AmpC酶,检出率36.73%。在36株产AmpC酶阴沟肠杆菌中,检测到仅携带DHA基因株6株(16.67%);仅携带ACC基因株20株(55.56%);同时携带ACC和MIR基因株8株(22.22%);同时携带ACC、MIR和FOX基因株2株(5.56%)。产AmpC酶菌株对头孢西丁全部耐药,对第三代头孢菌素、联合抑酶剂、氨曲南、阿米卡星及环丙沙星均有不同程度耐药(44.44%~91.67%);对头孢吡肟及亚胺培南较敏感,耐药率分别为27.78%、0.00%。结论阴沟肠杆菌AmpC酶携带率高,是导致其对第三代头孢菌素耐药的重要原因;治疗阴沟肠杆菌感染应以药敏检测结果为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本院产气肠杆菌临床耐药情况,并做产AmpC酶基因型研究,进一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总结本院132株产气肠杆菌科室分布及常用抗生素耐药情况,筛选出产AmpC酶菌株,PCR检测相关酶基因表达。结果菌株大多来源于神经外科、重症医学科及呼吸内科标本,分别占比38.64%、26.52%和16.67%;本院分离的产气肠杆菌对头孢唑啉和头孢哌酮耐药率分别高达84.09%和78.03%,其对头孢西丁耐药率为29.55%;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敏感率分别为93.18%和94.70%;共检测出32株表达AmpC酶基因,其中ACT-1型25株,DHA型5株,ADC型2株,未检出ACC型和MOX型。结论产气肠杆菌耐药现象较为严峻,本院产AmpC酶菌株大多为ACT-1基因型。  相似文献   

5.
多重耐药阴沟肠杆菌β-内酰胺酶编码基因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7,他引:4  
目的了解北京朝阳医院临床分离的多重耐药阴沟肠杆菌的β-内酰胺酶编码基因. 方法对12株临床分离的多重耐药的阴沟肠杆菌进行琼脂稀释法药敏试验、改良三维试验法和聚合酶链反应克隆测序. 结果 12株阴沟肠杆菌对多种抗生素耐药,改良三维试验法证实同时产生AmpC酶和ESBLs;其中,9株ESBLs编码基因PCR结果阳性,分别为SHV-2、SHV-12、CTX-M-3和CTX-M-14型ESBLs;对另外3株进行粗酶等电点测定发现,存在7.89和8.0等电点条带,并被克拉维酸抑制;12株细菌ampD和ampC基因PCR扩增均呈阳性,将6株耐药菌进行ampD基因的克隆测序发现均存在羧基端可疑的突变位点. 结论 12株多重耐药的阴沟肠杆菌同时产生≥1种的ESBLs及高产AmpC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大肠埃希菌β-内酰胺酶、质粒AmpC酶与Ⅰ类整合酶基因的存在状况。方法采用M-H药敏平板对40株临床分离的大肠埃希菌进行抗菌药物敏感试验,PCR方法检测8种β-内酰胺酶基因、2种质粒AmpC酶与Ⅰ类整合酶基因。结果40株大肠埃希菌呈多重耐药,β-内酰胺酶基因TEM、SHV、LEN、CTX-M-1、CTX-M-9、VEB、GES、PER阳性率分别为55.0%、7.5%、55.0%、12.5%、45.0%、5.0%、45.0%、35.0%,质粒AmpC酶基因ACT-1、DHA阳性率分别为57.5%、40.0%,Ⅰ类整合酶基因intⅠ1阳性率为47.5%。结论临床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多重耐药严重,β-内酰胺酶基因、质粒AmpC酶基因、Ⅰ类整合酶基因携带率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临床分离的26株头孢西丁高水平耐药肠杆菌属细菌进行检测,探讨其质粒型AmpCβ-内酰胺酶基因的分布。方法对2014年临床分离的头孢西丁MIC≥128μg/ml的26株肠杆菌属细菌进行检测,琼脂平皿二倍稀释法检测细菌的MIC,采用碱裂解变性法提纯质粒DNA,多重PCR法检测细菌上质粒型AmpCβ-内酰胺酶基因。结果对头孢西丁的MIC≥128μg/ml、对氨苄西林的MIC≥512μg/ml的菌株进行研究,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和氨曲南的MIC90分别为512、64、32μg/ml和256μg/ml;26株肠杆菌属细菌中仅2株阴沟肠杆菌未检测到质粒型AmpC酶基因;分别有13、11株和4株肠杆菌属细菌检测到DHA、EBC和FOX条带;其中4株肠杆菌属细菌同时检测到两种基因,3株同时扩增到DHA和EBC条带。结论头孢吡肟可作为治疗该类细菌感染的首选药物;DHA、MIR-1、ACT-1型AmpCβ-内酰胺酶在肠杆菌属细菌中的分布相对较多。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医院2008-2010年临床分离阴沟肠杆菌产ESBLs和AmpC酶及其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并了解其耐药基因的传播机制。方法采用改良三维试验筛选AmpC酶,双纸片扩散法检测ESBLs,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ESBLs和AmpC酶的基因,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分析细菌耐药性,质粒接合试验分析耐药基因的传播特点。结果同时产ESBLs和AmpC酶菌株对三、四代头孢菌素及含酶抑制剂药物的耐药率均>50.0%;45株改良三维试验阳性,14株ESBLs确证试验阳性,ESBLs和AmpC酶的基因阳性者分别为25、38株,分别以TEM-1型、MIR-3型为主,其次为CTX-M-3、DHA-1型,SHV-11型广谱β-内酰胺酶2株,未检测到CIT、MOX、FOX、ACC型AmpC酶的基因,5株接合试验成功。结论阴沟肠杆菌主要携带TEM-1型广谱β-内酰胺酶、CTX-M-3型ESBLs和MIR-3型AmpC酶,耐药现状严重,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预防多药耐药菌株的播散与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9.
阴沟肠杆菌对3类抗菌药物耐药基因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调查阴沟肠杆菌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和复方新诺明3类抗菌药物耐药基因的流行状况。方法采用ATB药敏试验板微量肉汤法,对20株临床分离的阴沟肠杆菌进行抗菌药物敏感试验,PCR方法检测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和复方新诺明耐药基因。结果20株阴沟肠杆菌呈多重耐药;β-内酰胺酶基因ACT-1、DHA和TEM的阳性株数分别为14株(70.0%)、9株(45.0%)和11株(55.0%),而其余基因均阴性;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aac(6′)-Ⅰ、ant(3″)-Ⅰ、ant(2″)-Ⅰ、aac(6′)-Ⅱ、aac(3)-Ⅱ阳性株数分别为10株(50.0%)、3株(15.0%)、2株(10.0%)、1株(5.0%)、1株(5.0%),而aac(3)-Ⅰ基因均阴性;复方新诺明耐药基因sulⅠ、dfrA1、dfrA17阳性株数为10株(50.0%)、1株(5.0%)、0。结论我院临床分离的阴沟肠杆菌多重耐药严重;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和复方新诺明3类抗菌药物耐药基因携带率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AmpC酶阴沟肠杆菌基因型及其耐药性,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使用VITEK-AMS鉴定细菌;采用三维试验检测阴沟肠杆菌的ESBLs与AmpC酶表型;β-内酰胺酶耐药基因型检测采用PCR扩增技术;耐药基因水平传播采用质粒接合试验;根据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SI)指南进行药敏试验。结果86株阴沟肠杆菌中ESBLs携带率为48.8%;CTX-M型为主要类型,其中CTX-M-3亚型为27.9%,CTX-M-9亚型为16.3%,CTX-M-14亚型为3.4%;SHV-12型为18.6%;11株同时产ESBLs与AmpC酶,占12.8%,31株单独产ESBLs(36.0%),8株单独产高产AmpC酶(9.3%);亚胺培南对ESBLs菌株的敏感率为100.0%;8株产ESBLs菌株接合试验成功。结论CTX-M型与SHV-12型是阴沟肠杆菌ESBLs的主要基因型。ESBLs可以通过质粒接合试验进行水平传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阴沟肠杆菌产AmpC酶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情况及耐药机制,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收集2014年3月至2015年4月丹东市中心医院临床分离到的阴沟肠杆菌132株,通过双抑制剂扩散协同试验法检测AmpC酶及ESBLs,采用K-B纸片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132株阴沟肠杆菌中,检出产AmpC酶的有34株,占25.76%;产ESBLs的有23株,占17.42%;同时产AmpC酶及ESBLs的有8株,占6.06%。产不同类型β-内酰胺酶其耐药性有所不同,产酶株的耐药性明显高于非产酶株,并呈现多重耐药现象。结论临床应加强对产酶阴沟肠杆菌的检测及耐药性监测,根据不同类型产酶菌株合理选择抗菌药物,以控制医院感染流行。临床治疗多重耐药阴沟肠杆菌感染应首选碳青霉烯类药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肠杆菌科细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与Amp C酶基因型特征。方法对临床分离的287株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筛选产ESBLs/AmpC酶的菌株进行表型确证试验。对常见的SHV、TEM超广谱β-内酰胺酶基因型和DHA-1、ACT-1 AmpC酶基因型进行PCR扩增,并对PCR产物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结果表型确证产酶大肠埃希菌SHV、TEM、DHA-1、ACT-1基因的阳性率分别为46.5%、49.5%、50.9%、32.1%,产酶肺炎克雷伯菌SHV、TEM、DHA-1、ACT-1基因的阳性率分别为50.0%、26.7%、62.5%、45.8%。部分分离菌株同时携带2种或以上基因型。结论临床分离的产ESBLs与AmpC酶大肠埃希菌及肺炎克雷伯菌携带多种耐药基因比率较高,临床检出多重耐药细菌逐年升高,临床对产酶的多重耐药菌的防治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我院临床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性及超广谱β-内酰胺酶和质粒介导的AmpC酶基因型.方法采用Microscan微生物鉴定仪、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临床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对21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测序技术分析超广谱β-内酰胺酶和质粒介导的AmpC酶基因型.结果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全部敏感,对环丙沙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他啶、头孢西丁、头孢哌酮/舒巴坦、阿莫西林/舒巴坦、阿米卡星、头孢噻肟和头孢哌酮的耐药率分别为36.6%、38.3%、56.7%、63.4%、81.7%、86.7%、96.6%、98.3%和98.3%,对其他药物的耐药率为100%;60株肺炎克雷伯菌全部扩增出TEM基因,有25株细菌检出CTX-M-Ⅰ群基因,有54株细菌扩增出DHA基因,而PER和MIR(ACT-1)全部为阴性;且有21株肺炎克雷伯菌同时携带CTX-M-Ⅰ群、DHA和TEM基因.结论我院临床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为多重耐药菌,同时存在CTX-M-3型超广谱β-内酰胺酶和DHA-1型质粒介导的AmpC酶,尚未发现PER型超广谱β-内酰胺酶和MIR型质粒介导的AmpC酶.  相似文献   

14.
呼吸内科产AmpC酶阴沟肠杆菌感染的耐药性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医院呼吸内科感染产AmpC酶阴沟肠杆菌的耐药性。方法对2001年1月-2006年12月,医院临床分离的阴沟肠杆菌364株(其中呼吸内科162株)进行了病区分布、感染部位及药敏结果调查;并用三维试验检测AmpC酶。结果162株呼吸内科分离的阴沟肠杆菌中产AmpC酶76株,产AmpC酶率为46.9%;而非呼吸内科分离的202株阴沟肠杆菌中产AmpC酶36株,产AmpC酶率为17.8%;且呼吸内科阴沟肠杆菌的耐药率明显高于非呼吸科科室。结论呼吸内科产AmpC酶阴沟肠杆菌的分离率和耐药率均高,应采取有效措施,遏制该菌引起的医院感染。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台州、温州两地临床分离的由质粒介导的产AmpC酶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ampC耐药基因型。方法采用酶提取三维试验、头孢西丁三相试验、氯唑西林双纸片协同法等方法测定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AmpC酶;采用PCR法测定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ampC耐药基因型。结果在20株产AmpC酶的大肠埃希菌中,检测到DHA基因有5株(25%),检测到MIR基因有2株(10%),检测到FOX基因有2株(10%);在20株产AmpC酶的肺炎克雷伯菌中,检测到DHA基因有7株(35%),检测到MIR基因有1株(5%);在产AmpC酶的大肠埃希菌中,有1株ESBLs阳性的菌株,AmpC氯唑西林协同试验阳性,但AmpC三维试验与头孢西丁三维试验均阴性,在质粒中同时检测到DHA基因与MIR基因。结论两地临床分离的由质粒介导的大肠埃希菌以DHA基因为主,阳性率25%,MIR、FOX基因为辅,阳性率各10%;由质粒介导的肺炎克雷伯菌ampC耐药基因以DHA基因为主,阳性率35%,MIR基因为辅,阳性率为5%;未检到其他ampC耐药基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产AmpC肺炎克雷伯菌耐药质粒介导的多药耐药性、耐药基因类型及转移方式。方法应用VITEK-2型全自动细菌鉴定仪鉴定细菌,头孢西丁纸片扩散法筛选出疑产AmpC酶阳性菌株,采用接合转移试验了解肺炎克雷伯菌耐药基因转移方式,通过K-B法检测受体菌的多药耐药性,并通过酶粗提物头孢西丁三维试验和PCR测序等试验分析其耐药基因。结果 820株临床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筛选出疑产AmpC酶阳性菌株108株,阳性率为13.17%;108株疑产AmpC菌经接合试验、AmpC酶表型确认试验获53株产AmpC接合子;经基因测序单纯AmpC酶基因阳性菌株34株,阳性率64.15%;同时携带ESBLs和AmpC基因菌株检出19株,阳性率35.85%;其均能通过接合转移方式将其质粒携带的耐药性传递至受体菌。结论质粒介导AmpC酶是肺炎克雷伯菌产生多药耐药的重要原因,产酶株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耐药基因质粒的转移可导致耐药性的传播扩散。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医院感染阴沟肠杆菌的耐药性及其耐药基因,为防控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对40株临床分离的阴沟肠杆菌,以纸片扩散法和琼脂稀释法进行药敏试验,聚合酶链反应(PCR)及序列分析法分析12种耐药相关基因。结果40株阴沟肠杆菌仅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高度敏感,敏感率均为100.00%;对头孢吡肟耐药率较低,为15.00%;对其他15种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为42.00%~92.50%。共检出8种耐药基因,分别为TEM 1、SHV 2a、CTX M 3、CTX M 9、AmpC、aac(3′) Ⅰ、IntⅠ1、sul1,大多数菌株携带sul1+IntⅠ1型基因;耐药谱共分为A~I 9型,以C和D型为主。抗菌药物耐药谱分型和基因分型有一定相关性。结论阴沟肠杆菌呈现多重和高度耐药性,耐药机制复杂且呈多种耐药机制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分离的革兰阴性杆菌中qnr基因及其所携带的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基因的流行情况。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对129株大肠埃希菌、29株肺炎克雷伯菌和10株阴沟肠杆菌进行qnr基因检测。对qnr阳性株,检测I类整合酶基因及SHV-1、TEM-1、CTX—M、OXA—Ⅰ、OXA-Ⅱ、OXA-Ⅲ、DHA、EBC型ESBLs基因。KB纸片法检测对16种抗菌药物的体外抗菌活性,美国临床实验标准委员会表型筛选和确证试验检测产ESBLs株。质粒接合试验分析qnr基因的水平转移能力,ERIC-PCR进行DNA同源性分析。结果6株菌株检出qnr基因(5株大肠埃希菌和1株阴沟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中未检出;6株菌仅对亚胺培南全部敏感且对多种抗生素耐药,Ⅰ类整合酶基因扩增全为阳性,其中有2株大肠埃希菌对环丙沙星敏感,4株菌携带TEM-1型ESBLs基因、1株菌携带OXA—Ⅲ型ESBLs基因、2株菌携带EBC型AmpC酶;每株菌至少携带2种以上ESBLs基因。qnr基因介导的喹诺酮类耐药具有水平转移性,DNA同源性分析有2株指纹图谱一致。结论武汉地区存在qnr基因的流行,qnr阳性株多重耐药严重,且携带多种ESBLs基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近年来临床分离的阴沟肠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并检测分离株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和AmpC酶的情况,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方法 收集2016年1-12月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分离自临床标本的阴沟肠杆菌,采用Vitek-2 Compact进行常规药敏试验,采用表型确证试验检测ESBLs,采用三维试验检测AmpC酶。 结果 共收集非重复分离阴沟肠杆菌107株,主要来源于呼吸内科(26/107,24.3%)、骨伤科(21/107,19.6%)、中心ICU(20/107,18.7%)等科室,以痰液(38/107,35.5%)和伤口分泌物(29/107,27.1%)等标本为主;阴沟肠杆菌对青霉素类、三代头孢菌素和头霉素类高度耐药,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吡肟、亚胺培南耐药率分别为13.1%、22.4%、0.9%。共检测出单产ESBLs菌株30株(28.0%),单产AmpC酶的菌株35株(32.7%);同时产ESBLs和AmpC酶菌株14株(13.1%);同时产ESBLs和AmpC酶菌株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高于不产酶株,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产ESBLs、AmpC酶是阴沟肠杆菌多重耐药的重要机制;阴沟肠杆菌产酶株的检测,对指导临床抗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回顾性分析医院临床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质粒介导AmpC酶基因型。方法收集2008年1-12月医院临床分离耐头孢西丁非重复肺炎克雷伯菌68株,三维试验筛选产AmpC酶菌株,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DNA测序分析检测质粒AmpC酶基因型别。结果三维试验检出18株AmpC酶菌株,经PCR扩增18株菌均在405 bp处出现阳性条带,经DNA测序证实为DHA型质粒AmpC酶。结论医院临床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质粒介导AmpC酶均为DHA型,其耐药基因可在同种或不同种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