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调查分析社区儿童早期健康教养保健状况,为促进儿童早期健康发展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行编制的社区0岁~3岁儿童早期健康教养调查问卷,通过整群抽样方式,对2个街道0岁~3岁的常住儿童的早期健康教养状况进行调查。结果 21.5%的社区0岁~3岁儿童由母方家庭带养,37.8%的以祖辈为主要带养人。母乳喂养占43.7%,人工喂养占21.7%。主要带养人为母亲、父亲和(外)祖父母的婴幼儿早期教养健康知识的知晓率分别为54.24%、47.52和52.74%。结论社区婴幼儿带养人的早期健康教养知识的知晓率比较低,要加强社区儿童带养人的健康教育,促进儿童早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比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儿童与普通儿童的家庭教养方式及学校教育方式。 【方法】 应用Vanderbilt ADHD家长及教师评定量表及自制的一般情况调查表确诊门诊ADHD儿童224例,其中男205例,女19例。同时随机抽取广州市一所普通小学部分1~6年级学生,完整填写上述量表及调查表,入选的非ADHD普通儿童共计326例,其中男217例,女109例,分别获取其家庭教养方式及学校教育方式信息。家庭教养方式及学校教育方式均分为正性和负性两种,然后分别对ADHD和非ADHD儿童的家庭教养方式及学校教育方式进行比较。 【结果】 非ADHD组接受正性家庭教养方式的比例为93.3%,ADHD儿童接受正性家庭教养方式的比例为47.3%,非ADHD儿童接受正性家庭教养的比率高于ADHD儿童(χ2=122.399,P<0.05);非ADHD组接受正性学校教育方式的比例为87.4%,ADHD儿童接受正性学校教育方式的比例为33.9%,非ADHD组接受正性的学校教育方式的比率高于ADHD组儿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68.454,P<0.05),二者均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 【结论】 ADHD儿童接受正性家庭教养方式及正性学校教育方式的比率明显低于非ADHD的普通儿童。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孤独症儿童家长在育儿中的教育需求及社会支持状况,为提高孤独症儿童的康复效果提供科学依据及为有关部门对孤独症儿童教育和政府支持的政策提供借鉴。方法选取乌鲁木齐市某康复指导中心的孤独症儿童家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发放自编问卷方法了解患者家长对康复教育、机构及经济等方面的需求及社会支持状况。结果被调查的孤独症儿童中,男孩多于女孩,家长中对孤独症专业知识或技能的掌握程度一般者占67.3%、对康复机构基本满意者占50.91%;康复方面家长认为孩子在语言、日常生活基本技能的需求各占20.00%、经济方面对康复训练费用援助有需求者占25.20%、希望增加可以接纳特殊儿童的机构的需求占22.90%、认为"几乎所有人能理解和接受"、"大多数人能理解和接受孩子"者居多,分别占49.10%和43.63%。但也有14.54%和20.00%的家长分别认为"少数人能理解和接受"、"几乎很少有人能理解和接纳孩子"。认为孤独症儿童与同龄非孤独症儿童的接触机会较少者为32.72%。在情感支持方面,认为大多来自家庭核心成员的占32.30%,来自社区或政府部门及社会媒体的最少,仅占1.30%。情感方面家长认为孩子希望得到周围同龄孩子的理解、增加与非孤独症孩子的接触与交流,能得到社会上的普遍理解与接受。结论孤独症儿童家长最希望恢复孩子言语和日常生活的基本技能,患儿能够自理而且适应社会是家长最强烈的愿望。在经济方面对康复训练费用的援助的需求尤为突出。孤独症儿童父母得到的社会支持较低,且孤独症家庭得到的支持主要来自家庭内部和朋友,尽管有政府部门和民间机构提供社会支持,但仍不能满足需求。政府部门及社会各阶层应更加关注孤独症家庭的需求,进一步完善社会支持保障系统,更好地发挥民间机构的作用,提供更多的经济资助、专业知识及康复技巧的培训等各类支持,以缓解孤独症儿童父母面临的各种压力,为孤独症儿童的康复和养育提供良好的社会支持。  相似文献   

4.
儿童癔症倾向与家庭环境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录凤 《现代预防医学》2009,36(22):4243-4244
[目的]探讨学龄儿童具有癔症倾向行为问题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家庭教养方式问卷调查家庭教养方式,教育态度;采用Rutter儿童行为问卷-父母问卷评价儿童行为,调查10~12岁城市学龄儿童247名.[结果]学龄儿童具有癔症行为倾向的检出率为9.80%,女生明显高于男生;儿童具有癔症倾向的行为与父母早期教养方式、教育态度、期望值等密切相关(P<0.05).[结论]儿童癔症倾向行为与家庭环境有密切关系,民主的教育方式、正确的培养目标,恰当的期望值是促进儿童行为正常发育的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索教养方式与儿童睡眠问题的相关性,为基于教养方式的睡眠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于2019年12月—2020年1月,采用整群方便取样,在北京、上海和成都三市抽取6所公办幼儿园与2所公办小学进行调查,由家长通过在线系统填写儿童睡眠习惯问卷(CSHQ),教养方式类型,以及社会人口学和家庭情况问卷,通过协方差分析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教养方式与儿童睡眠问题的关系。结果 共抽取3 861名儿童,平均年龄(5.57±2.28)岁,男、女童分别为2 007名(52.0%)、1 854名(48.0%)。溺爱型、适中型和严格型教养方式分别占4.6%、86.6%和8.8%。溺爱型教养的儿童CSHQ总分(F=44.77,P<0.001)和各维度分均高于严格型和适中型,睡眠问题更严重。相比适中型,溺爱型教养是儿童总体睡眠问题的危险因素(OR=3.62,95%CI:1.88~6.96),尤其是就寝抵抗(OR=3.80,95%CI:2.51~5.75)。结论 教养方式与儿童睡眠问题密切相关,而溺爱型教养是儿童睡眠问题的危险因素,未来应加强教养方式的科普宣教和行为干预。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哈尔滨市3~5岁儿童忽视状况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关系,为预防儿童忽视的发生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哈市8所幼儿园1 148名儿童家长进行调查,采用“中国3~6岁城区儿童忽视状况调查问卷”和“父母教养方式问卷”进行调查。 【结果】 哈尔滨市3~5岁城区儿童总忽视率为34.9%,总忽视度为33.7,与2002年全国的调查结果相比,总忽视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总忽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女童在忽视率和忽视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年龄忽视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父母教养方式中,父亲与母亲在采用保护担忧、鼓励成就的教养方式上存在差异性。父母教养方式中接受、鼓励独立、鼓励成就等与忽视各维度的忽视度呈显著负相关,拒绝与身体忽视度、情感忽视度等呈显著正相关,惩罚定向与医疗忽视度、安全忽视度呈正相关。父母教养方式中无忽视组家庭在接受、鼓励独立、惩罚定向、保护担忧及鼓励成就等五个维度的得分高于有忽视组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哈尔滨市3~5岁儿童忽视状况较全国严重,并且儿童忽视与家庭教养方式密切相关,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7.
目的:考察自闭症儿童及其家庭所获的社会支持现状及主要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自设问卷抽样调查了全国246个家庭,所有数据采用了SPSS分析。结果:自闭症儿童家庭内部支持较为充分,专业康复教育资料及教育实践支持比较有限,其他社会性支持严重短缺;主要影响因素有家长受教育程度、家庭居住地、家庭经济水平等。结论:家庭提升对儿童的接纳度,社会提供持续而有效的支持资源,推进以家庭为核心的教育共同体的建构是社会支持体系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北京市朝阳区3~7岁儿童的气质特征和家庭教养方式特征,探究两者间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432名儿童使用3~7岁儿童气质问卷、儿童抚养行为Q分类卡片进行问卷调查。对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两变量间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调查对象气质类型分布中,易养型61名,占14. 1%;中间近易养型260名,占60. 2%;难养型19名,占4. 4%;中间偏难养型47名,占10. 9%;启动缓慢型45名,占10. 4%。不同气质类型间比较,家庭教养方式在接受性和鼓励独立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儿童气质维度与父母养育方式得分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接受性是活动水平、趋避性、适应性、情绪本质、注意分散度维度的影响因素,拒绝是规律性、适应性、注意分散度、反应阈维度的影响因素,鼓励独立是规律性、适应性、反应阈维度的影响因素,惩罚是活动水平、情绪本质维度的影响因素,保护担忧是趋避性、反应阈维度的影响因素。结论儿童气质以中间近易养型、易养型为主。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气质的影响不容忽视,应根据儿童气质特性选择适宜的教养方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广州市荔湾区学龄前儿童气质特点,指导幼儿园及家长对儿童的教养方法。方法:以广州市荔湾区8所幼儿园中的儿童为调查对象,应用《3~7岁儿童气质问卷》进行调查,并有针对性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指导教养。结果:我区学龄前儿童的气质类型以易养型和中间型为主,各类分布没有性别差异;男童的活动水平要高于女童;据气质特点有针对性开展健康教育活动。结论:学龄前儿童易养型和中间偏易养型气质是主要气质类型,部分气质维度在不同性别存在差异,气质指导教养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六安市3~6岁儿童隔代教养状况及与儿童身心健康的关系。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法,以3~6岁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统一问卷对受试儿童家长进行现场调查。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被调查的1054名3~6岁儿童,隔代教养率30.3%;单因素χ2分析结果显示,隔代教养儿童不良行为发生率(χ2=10.101,P=0.001)及不良睡眠习惯发生率(χ2=7.725,P=0.005)明显高于非隔代教养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不良饮食习惯、对日常生活中知识的了解及常见病的发病率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c回归分析,教养人年龄、三代同住、娇惯孩子及孩子犯错时护短是儿童不良行为习惯的独立影响因素,而教养人学历、年龄、三代同住、娇惯孩子是儿童不良睡眠习惯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隔代教养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教养方式,对儿童的身心健康无明显的负面影响。而三代同住、教养人的低学历、高龄及不正确的教养观念是儿童不良行为和不良习惯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智力发育和非智力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薛慧  孙莉 《中国公共卫生》1998,14(4):212-213
用韦克斯勒(WPPSI、C-WISC)智力量表对225名3岁10月至14岁儿童进行智力测验,同时填写家庭教养方式问卷和儿童行为问卷。结果表明:家庭教养类型不同,儿童智商也不同,以教育型儿童的智商为高(F=5.842,P<0.005);家庭教养类型不同儿童存在非智力因素问题也不同,以教育型非智力因素问题发生率为最低(χ2=35.47,P<0.001)。说明家庭教养类型影响儿童智力和非智力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生存质量、社会支持、家庭教养方式的差异及相关性。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调查绍兴市柯桥区4所学校4~9年级的学生,其中留守儿童401名,非留守儿童527名。问卷主要采用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量表中文版(s-EMBU-C)、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和中文版儿童青少年生存质量自评量表(PedsQL4.0)。结果留守儿童学校表现得分低于非留守儿童(P0.05)。非留守儿童较留守儿童获取更高的主观支持和总的社会支持。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监护人拒绝维度得分较高,情感温暖得分较低。除客观支持和情感功能无相关性外,留守儿童总的生存质量及各维度得分与总的社会支持及各个维度得分、与家庭教养方式中的"拒绝"和"过度保护"均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具有较低的生存质量,较少的社会支持和较差的家庭教养方式,良好的社会支持及家庭教养方式有利于提高留守儿童生存质量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孤独症患儿的就诊及康复现况,为建立和完善孤独症患儿有效的康复服务体系,更好地促进孤独症患儿康复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在哈尔滨医科大学儿童发育行为研究中心咨询并接受康复训练的患者236例,采用自拟的"孤独症儿童康复及卫生服务利用现状"调查问卷,主要内容包括患儿针对孤独症的就诊经历、康复资源利用现况以及家长对孤独症知识、康复信息了解情况等。结果患儿首次就诊的平均年龄为(3.04±1.16)岁,有29.5%的家长在发现孩子行为异常1 a以后才开始有就诊行为;就诊时去过2家以上机构的患者占62.6%;确诊机构中比例最高的是在家庭所在地的省会城市(40.7%);59.5%的患儿家长对孤独症的相关知识及康复方法均缺乏了解;知识来源以熟人介绍最多,占42.8%;有27.5%的患儿在确诊后没有接受过任何形式的康复治疗;回答有长期合作的医疗机构或者特殊训练机构帮助家长进行康复治疗及指导者仅占20.8%。结论孤独症儿童家长对孤独症的知识及相关信息了解严重不足,就诊机构的医疗诊断水平有待提高,针对孤独症患儿的康复机构和人才资源也不能满足大部分患儿需求。应尽快建立和完善稳定且合理有效的康复治疗及社会保障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4.
肥胖已成为威胁儿童身心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儿童体重状况与其所处环境、社会特征和家庭教养关系密切相关。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年轻父辈教养人忙于生存竞争而在儿童教育中缺位,祖辈主动或被动参与孙辈教养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本文就隔代教养下祖辈的饮食行为、身体活动水平、教养方式和态度、社会经济地位和学历水平等因素对儿童身体质量指数的影响进行综述,以期为减小隔代教养对儿童身体质量指数的负向影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寻求儿童精神发育迟缓的家庭教育康复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满足智力障碍儿童的发展需要,提高残障儿童的生存质量.方法对3~9岁86例精神发育迟缓 (也称智力低下)儿童进行家庭教育康复,并建立康复档案.在充分了解、掌握智力低下儿童基本情况和家庭教育康复需求后,参照<波特奇早期教育教程><中国儿童早教工程>,<家庭康复训练\按摩VCD><小儿脑瘫家庭康复手册>,进行家庭教育康复培训.向患儿父母传授教育康复的方法和技巧,以提高家长教育康复智力低下儿童的技能和水平.定期对每位智力低下儿童进行心理评估、指导、咨询,了解智力低下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特点,制订个别化家庭教育康复计划.在康复医生的定期指导下,家长实施家庭教育康复的计划,并定期追踪随访智力低下儿童的智力发育状况.结果评估结果表明,显效21例,有效55例,进步6例,无效和退步4例.通过系统的家庭教育康复后,智能和适应行为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提高,P<0.001.20例智力低下儿童进入了普通教育机构接受教育.结论为智力低下儿童提供持续稳定、实用有效的个别化家庭教育康复服务,可以促进智力低下儿童的认知、语言、社会适应能力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家庭因素对学龄前儿童社会适应行为的影响,以促进和提高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方法:采取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应用儿童适应行为评定量表(CABS)和自制的家庭因素问卷对武汉市1067名学龄前儿童家长进行现场调查;结果:学龄前儿童社会适应能力(ADQ)平均商数为100.03,边界及缺损占13.4%,儿童适应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为父母及照顾者文化程度,家庭类型,父母身体状况,教育态度,教育方式,父母责备、打骂孩子频率,父母培养孩子独立做事的能力和父母之间的关系;结论:家庭因素对儿童社会适应行为的发展有较大影响,宽松的家庭环境有利于儿童良好适应行为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分析父母教养方式和家庭环境等因素对学龄前儿童睡眠情况的影响,为改善儿童睡眠提供依据。方法 2017年5-6月随机抽取芜湖市7所幼儿园,采用整群调查的方法,利用Green 综合评分评估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使用父母行为问卷(PBI)和儿童睡眠习惯问卷中文版(CSHQ)评价父母教养方式和儿童的睡眠情况。结果 共调查了2 201名学龄前儿童,男童睡眠行为总分为49.79±4.65,女童为49.80±4.9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4,P>0.05)。共有14.54%儿童(n=320)存在睡眠问题,存在睡眠问题的儿童其父、母亲敌意/强制教养方式的得分高于无睡眠问题组的得分(t=6.31,5.58,P<0.001),而父亲支持/参与教养得分低于无睡眠问题组(t=2.27,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父、母敌意/强制的教养方式得分越高,越增加学龄前儿童睡眠问题的发生(OR=1.04,95%CI:1.01~1.06、OR=1.04,95%CI:1.02~1.07),而父亲支持/参与教养方式减少儿童睡眠不良发生的风险(OR=0.98,95%CI:0.96~1.00)。家庭因素中本次研究仅发现家庭距主干道距离过近(≤50 m)可增加儿童睡眠不良的发生(OR=1.68,95%CI:1.07~2.63)。结论 父母教养方式影响儿童睡眠问题的发生,家长在于学龄前儿童相处时应采用更积极的教养方式,其次,家庭距主干道距离也是影响学龄前儿童睡眠问题不可忽视的原因,应做好居民住宅的相关规定,为保障学龄前儿童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儿童家长对身高偏离知识的知晓情况,了解家长对健康教育的需求程度以及通过健康教育所取得的干预效果。方法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荔湾区452名3~6岁学龄前身高偏离儿童家长进行调查。结果家庭户籍及收入、家长职业及学历等因素对知晓率的影响有显著性差异;家长对营养、运动和骨龄分析指导表示强烈需求,分别为90.04%、 78.32%、85.84%;家长对一对一交流和微信平台的健康教育方式表示强烈需求,分别为86.72%、 85.84%;干预前后知晓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儿童家长对身高偏离知识需求较为强烈,建议加强健康教育力度,选择合理的健康教育方式,有效改善身高增长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小学高年级儿童家庭教养方式进行调查,并分析教养方式对抑郁障碍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选取陕西澄城、白水两贫困县各4所小学4~6年级833名学生,用程灶火编制的“家庭教养方式问卷”和苏林雁编制的“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查。结果 1)在激励-惩罚维度得分上女生高于男生(P=0.001)。不同年级学生在尊重-羞辱、关心-袒护、宽容-放纵、管教-控制、期望-苛求维度得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家庭经济状况儿童在民主-独裁、关心-袒护、宽容-放纵、管教-控制和期望-苛求维得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父亲不同文化程度的儿童在民主-独裁、宽容-放纵、管教-控制、期望-苛求4个维度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不同性别、年级、家庭经济条件、父亲不同文化水平间抑郁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六年级学生抑郁得分与父/母教养方式中的尊重-羞辱维度及与母亲关心-袒护维度均呈正相关(r=0.167 6,0.161 8,0.172 6)。经济状况一般的学生抑郁得分与民主-独裁和宽容-放纵维度得分呈负相关(r=-0.174 2,-0.104 5)。父亲小学和大学文化程度的儿童抑郁得分与期望-苛求维度均呈负相关(r=-0.351 2,-0.241 3)。结论 小学高年级学生家庭在养育儿童中存在不良的教养方式,是导致儿童产生抑郁的外部因素,应该引起学龄家长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对陕西关中澄城、白水两贫困县小学高年级儿童的教养方式进行抽样调查研究,为儿童健康成长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于2016年5月选取两县共4所小学4~6年级944名学生,用程灶火编制的"家庭教养方式问卷"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在父亲和母亲教养方式中,不同性别儿童在激励-惩罚维度得分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491、3.143,均P<0.05);不同年级学生在尊重-羞辱、宽容-放纵、管教-控制维度上的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8.589、4.100、11.300,均P<0.05);不同家庭经济状况儿童在民主-独裁、关心-袒护、宽容-放纵、管教-控制和期望-苛求维度得分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4.830、6.996、3.693、12.600、13.200,均P<0.05);不同文化程度的儿童在管教-控制、期望-苛求维度得分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4.960、6.230,均P<0.05);不同家庭类型儿童母亲教养方式各维度得分之间无差异,但父亲教养方式在温情-粗暴维度得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470,P=0.016).结论 陕西关中两贫困县家庭在养育儿童中存在消极的教养方式,同时也有条件教养方式,应该引起学龄儿童家长们的重视,也应该开展在家长中教养方式的宣教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