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9 毫秒
1.
洪淇 《现代保健》2011,(27):122-123
为提高农村社区慢性病防治水平,江阴市通过突出政府主导、网格化管理和信息化支撑的特色,初步实现了慢性病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系统化和精细化,基本实现了“全方位覆盖、全过程监控、信息化支撑、网格化管理、扁平化结构”的新型农村社区慢性病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2.
社区卫生服务是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目标的基础环节,健康管理与社区卫生服务具有互相促进、互相补充的关系,共同服务于慢性病防治工作,为健康管理和社区卫生服务提供了整合的平台。文章阐述了海拉尔区卫生服务中心健康管理模式,以期为我国社区健康管理产业的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迎接慢性病防治的挑战,我国进行了社区卫生服务改革。但由于社区卫生存在的诸多问题,使慢性病防治工作依然形势严峻。健康管理作为新的卫生服务理念,对于慢性病防治和社区卫生服务都有重要意义。健康管理与社区卫生服务具有互相促进、互相补充的关系,共同服务于慢性病防治工作,为健康管理和社区卫生服务提供了整合的平台。要在尊重我国国情、整合现有社区卫生服务资源的基础上,探索社区慢性病健康管理服务模式。  相似文献   

4.
社区慢性病管理模式在中国慢性病管理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随着数字健康时代的到来,“被动管理”向“主动管理”转变势必成为新趋势。该文分析了以社区慢性病管理模式为主的传统慢性病管理模式,进一步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慢性病管理模式——基于主动健康指数的慢性病精准管理模式,并明确了构建该模式的技术路径,为提升居民健康管理主动性,加强慢性病管理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性病)发病率快速上升,造成沉重的社会负担,慢性病健康管理成为有效应对手段。目前,我国对慢性病管理模式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缺乏相关的理论和经验支撑,尚未建立普遍认可的、高效的慢性病管理模式。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慢性病管理模式进行综述,提出慢性病健康管理应以政府和法律为保障,加强医疗队伍建设,构建整合式慢性病管理服务网络,依靠多部门联合实施分级诊疗的建议,为我国的慢性病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健康管理作为新的卫生服务理念,与社区卫生服务具有互相促进、互相补充的关系,共同服务于慢性病防治工作,为健康管理和社区卫生服务提供了整合的平台。明楼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尊重国情、整合现有社区卫生服务资源的基础上,尝试探索社区慢性病综合健康管理服务模式,取得了一定特色的成效。  相似文献   

7.
建立一套科学的社区卫生服务运行和管理机制是扎实开展社区慢性病管理工作的前提和保障.东城区通过建立以政府主导、网格化管理、信息化支撑为特色的新型数字化慢性病管理模式,初步实现了慢性病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系统化和精细化,取得了明显成效.  相似文献   

8.
慢性病已经成为威胁我国人群健康的首要因素.不良的行为生活方式是慢性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其病程长、容易反复发作,需要持续、综合的医疗服务.社区是慢性病防控的主要场所.以社区为基础,建立“社区-医院-患者”一体化的慢性病管理模式,提供相应的服务,是应对慢性病威胁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为应对不断增长的慢病人群,各种形式的慢病管理模式不断涌现。本文通过系统的研究,从管理理念、系统结构和操作方法等方面梳理了目前国内区域慢病人群的健康管理模式,分析其利弊,面向紧密型医共体的慢病人群,提出了基于医联网的慢性病整合型全面健康管理模式。医联网能够连接并整合所有与医疗健康相关的人、物和信息资源,是慢性病全面健康管理的强有力支撑。紧密型医共体是医联网环境下慢性病健康管理的最佳应用场景,适应当前国家积极推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的政策。基于医联网的慢性病整合型全面健康管理模式作为紧密型医共体内慢性病健康管理的资源整合新模型,以数字化技术为支撑,对于控制区域慢病人群的增长,探索新的健康管理模式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作者尝试构建基于社区医养结合的健康管理模式,即将社区作为实施医养结合的场所,整合社区医疗卫生资源,建立社区健康管理中心,利用云服务技术实现健康信息的收集和建档,继而通过科学的评估为老人提供包括健康咨询、干预在内的健康管理服务。最后从社区建设、人才培养及云服务平台搭建和保险制度整合四个方面建议为模式的运行提供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介绍了华南师范大学校医院自2000年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以来,大力开展六位一体功能,在社区疾病诊治、慢性病管理、健康教育、传染病管理等工作上的一些主要做法和经验,并率先在高校医院开设托老康复中心,方便了社区居民的养老。在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过程中,发现最大的难点是对慢性病的管理。文章结合实际工作体会,对社区卫生服务模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了华南师范大学校医院自2000年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以来,大力开展六位一体功能,在社区疾病诊治、慢性病管理、健康教育、传染病管理等工作上的一些主要做法和经验,并率先在高校医院开设托老康复中心,方便了社区居民的养老。在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过程中,发现最大的难点是对慢性病的管理。文章结合实际工作体会,对社区卫生服务模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我国慢性病管理现状、问题及发展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对我国居民健康造成较大威胁,慢性病管理工作是我国卫生工作的重点。本文通过文献和相关政策研究,从宏观—政策,中观—组织机构间的协调,微观—患者和人群三个层面对我国慢性病管理工作进程进行梳理归纳,并立足我国慢性病管理实际提出我国慢性病管理仍存在的一些问题。建议未来的慢性病管理工作应注重提炼慢性病管理理论模型;结合医改分级诊疗工作的推行,构建整合式慢性病管理服务网络;加快提升慢性病管理"终端"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 探索三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模式。方法 采用样本住户随机抽取法,对吴江市盛泽镇3600户20周岁以上的常住居民,在实施三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前后进行社区卫生服务质量封闭型问卷调查,观察时间1年。结果 三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后,包括首诊选择、双向转诊、健康档案、慢性病管理、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社区康复、基本医疗、社区卫生认知度、社区卫生服务满意度等质量指标有明显提高,健康知识知晓率、健康行为形成率有显著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三级医院--社区卫生一体化管理模式,能为社区居民提供优质、安全、满意、经济、方便的卫生服务,成效显著,具有重要示范和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15.
卫十一项目的 8个项目省、40个项目县,以社区诊断和健康档案的建立为切入点,以高血压、糖尿病等主要慢性病为抓手,针对健康人群、高危人群和患者等三类人群的需求,采取健康教育与促进、健康管理和疾病管理等措施,探索建立农村慢性病管理新模式。项目地区慢性病监测数据分析发现,登记和管理的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显著增加,其管理率从2009年的60.8%和32.2%分别上升到2013年的92.2%和88.8%;全国第五次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项目地区调查人口自报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控制率(63.8%,50.2%)显著高于全国农村地区平均水平(54.9%,38.3%)。结果提示,以培训、健康教育、健康管理和疾病管理为核心的农村慢性病管理模式有效改善了农村慢性病服务能力,项目地区所实施的慢性病综合干预措施切实可行,有借鉴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6.
以人为本的整合型卫生服务体系是当前国际卫生体系发展的重要方向。鉴于英国卫生体系综合绩效在发达国家中的领先地位,在"购买与提供分开"的框架下政府同时负责筹资和服务组织的结构,这与我国卫生体系具有相似性,本文根据文献研究和现场调查,分析英国近年建设以人为本整合型卫生服务体系的内在逻辑和实践进展,并探讨其对我国的启示。研究发现,改革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区域层面推动卫生部门内部各机构与跨部门服务的统一规划,并辅以转型基金、绩效考核和整合式的预算分配与决策机制;地方层面以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的筹资整合推动服务围绕人群健康进行协调,应对人群层面的健康问题;社区层面通过对全科医生执业模式进行再组织,在基层卫生网络基础上结合社区服务,综合应对个体和社区层面的健康决定因素。根据英国经验,本文提出:整合改革涉及多个层面,应当明确各自权责;统一的决策问责、协调的资源分配是推动整合的关键抓手;基层卫生发展需要在专业化基础上进行组织化。  相似文献   

17.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是一种常见的以关节破坏为特征的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病,但在临床实践中,RA患者因缺乏就医条件及合适的健康管理服务,导致治疗达标率低。健康管理是对个体或群体的健康实现全面、全过程的健康保健服务。其中,慢性病健康管理能有效改善慢性病的治疗效果。而整合型卫生服务通过调整服务方式和协同机制,能在不增加或少增加卫生总投入的前提下,有效提高整体的卫生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此文系统梳理国内外RA健康管理服务进展及慢性病整合型卫生服务经验,有望为开展RA患者健康管理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8.
2000年松江区开始探索镇、村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实施办法。2005年松江区以卫生综合改革为契机,为社区卫生服务的运行机制、区域卫生资源整合联动和医药分开等举措的一体化建设奠定了基础,初步形成了具有上海市郊区特点的新型社区卫生服务体制一体化、管理一体化和服务一体化。介绍松江区开展新型社区卫生服务一体化建设的具体做法和思考,为国内类似地区探索社区卫生服务一体化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Objective

Highlight one academic health department’s unique approach to optimizing collaborative opportunities for capacity development and document the implications for chronic disease surveillance and population health.

Introduction

Public Health departments are increasingly called upon to be innovative in quality service delivery under a dwindling resource climate as highlighted in several publications of the Institute of Medicine. Collaboration with other entities in the delivery of core public health services has emerged as a recurring theme. One model of this collaboration is an academic health department: a formal affiliation between a health professions school and a local health department. Initially targeted at workforce development, this model of collaboration has since yielded dividends in other core public health service areas including community assessment, program evaluation, community-based participatory research and data analysis.The Duval County Health Department (DCHD), Florida, presents a unique community-centered model of the academic health department. Prominence in local informatics infrastructure capacity building and hosting a CDC-CSTE applied public health informatics fellowship (APHIF) in the Institute for Public Health Informatics and Research (IPHIR) in partnership with the Center for Health Equity Research, University of Florida & Shands medical center are direct dividends of this collaborative model.

Methods

We examined the collaborative efforts of the DCHD and present the unique advantages these have brought in the areas of entrenched data-driven public health service culture, community assessments, program evaluation, community-based participatory research and health informatics projects.

Results

Advantages of the model include a data-driven culture with the balanced scorecard model in leadership and sub-departmental emphases on quality assurance in public health services. Activities in IPHIR include data-driven approaches to program planning and grant developments, program evaluations, data analyses and impact assessments for the DCHD and other community health stakeholders.Reports developed by IPHIR have impacted policy formulation by highlighting the need for sub county level data differentiation to address health disparities. Unique community-based mapping of Duval County into health zones based on health risk factors correlating with health outcome measures have been published. Other reports highlight chronic disease surveillance data and health scorecards in special populations.Partnerships with regional higher institutions (University of Florida, University of North Florida and Florida A&M University) increased public health service delivery and yielded rich community-based participatory research opportunities.Cutting edge participation in health IT policy implementation led to the hosting of the fledgling community HIE, the Jacksonville Health Information Network, as well as leadership in shaping the landscape of the state HIE. This has immense implications for public health surveillance activities as chronic disease surveillance and public health service research take center stage under new healthcare payment models amidst increasing calls for quality assurance in public health services.DCHD is currently hosting a CDC-funded fellowship in applied public health informatics. Some of the projects materializing from the fellowship are the mapping of the current public health informatics profile of the DCHD, a community based diabetes disease registry to aid population-based management and surveillance of diabetes, development of a proposal for a combined primary care/general preventive medicine residency in UF-Shands Medical Center, Jacksonville and mobilization of DCHD healthcare providers for the roll-out of the state-built electronic medical records system (Florida HMS-EHR).

Conclusions

Academic health centers provide a model of collaboration that directly impacts on their success in delivering core public health services. Disease surveillance is positively affected by the diverse community affiliations of an academic health department. The academic health department, as epitomized by DCHD, is also better positioned to seize up-coming opportunities for local public health capacity build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