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资料表明:我国居民年患病人次数高达50亿,约有36%的患者未去就诊。“因贫致病,因病返贫”正成为我国的一个突出社会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国政府加强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推广工作。然而,这一制度建设的效果却难如人意,在广大中西部贫困地区,村民的参加意愿并不是很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农村医疗卫生保障与筹资”课题组2004年的调查表明:广大中西部地区的合作医疗在资金筹集上有的连最低标准也达不到,30%以上的村不能实行合作医疗,即使有中央政府的资助,资金的可持续性也难以保障。因此探索一种有效的与贫困地区农村具体特点相吻合的发展路径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中西部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2.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是党和政府在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和谐社会的大环境、大背景下,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一项重要举措。文章结合绍兴市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过程中遇到的筹资、受益和管理等方面的问题,提出具体对策和建议,供政府和有关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3.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经验、挑战和对策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现象的普遍存在成了农村脱贫的巨大障碍,国家不得不再一次尝试在农村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然而,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2次尝试“恢复和重建”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均告失败。主要指出合作医疗制度必须有一个经济上的支柱。农民个人不能承受巨大风险,集体经济已经解体,所以,政府的重视和负责到底成了这一制度成败与否的关键。在分析目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所面临的三大挑战的基础上,提出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可持续发展的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4.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现状评估与完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回顾我国农村合作医疗的发展历程和分析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运行现状,合理评估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成效和问题,提出了完善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信息系统的框架和功能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我国农村主要的医疗保障制度。然而在实施过程中,传统的手工作业的方式凸现出诸多弊端和不足,已经无法满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运作要求。实施农村合作医疗管理信息化、网络化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提出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化的基本目标,并对其基本框架和功能进行了初步设计。  相似文献   

6.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家庭承包经营土地制度的推行,传统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迅速解体,此后各地政府也曾试图恢复合作医疗制度,但大多归于失败,农民因此失去最基本的医疗保障。为解决这一问题,2002年中央提出了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至今这一措施正表现出较大的制度性优势,并正在改变我国二元制社会结构、建立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章以宁波市北仑区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具体措施为研究对象,分析新农合制度最终走向城乡社会医疗保障一体化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提出 ,各级政府要积极组织引导农民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其中中央政府从2003年起 ,对中西部地区除市区以外的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每年按人均10元给予补助。作为承上启下的县级人民政府 ,在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应承担哪些职责 ,如何发挥作用呢 ?1.加强宣传 ,广泛发动。这是县级政府在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第一职责。合作医疗并不是新生事物 ,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在我国农村就开始实行 ,后因农村经济体制的变革 ,使合作…  相似文献   

8.
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卫生部等部门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通知,提出“对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年内没有动用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要安排一次常规性体检”,同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意见(试行),进一步明确“对参加大病医疗统筹合作医疗的农民,每一至二年在当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安排一次常规体检。  相似文献   

9.
《中国卫生产业》2006,(2):36-36
启动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后续工作,提出改善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的建议并组织实施。探索建立对贫困地区农民孕产妇住院分娩专项补助制度。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继续实施“万名城市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农村医疗保障资金投入的不断加大,我国农村医疗三级卫生服务网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渐建立起来。本文将就目前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与现状进行分析,并找出具体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农村医疗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该向何处去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认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设计具有内在的制度缺陷,在产生和发展路径上具有对传统合作医疗、城市社会医疗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制度的严重依赖,但各制度面对的环境和基础却并不相同。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建立,必须立足于我国农村现有的社会结构和传统文化环境,根据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和人文发展的分异性与不同保障形式所要求的制度基础和条件,选择不同的农村医疗保障模式。同时,要注重发挥非正式保障制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中西部农村地区妇女保健发展的制约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经济落后地区农村妇女保健服务状况堪忧,主要表现在孕产期保健服务质量不高;育龄妇女面临较高的生育风险;生殖系统疾病的困扰.影响这些地区妇女保健发展的因素涉及社会、经济以及妇幼保健服务能力等.通过加强基层医疗服务技术,完善妇幼保健网络,促进健康教育,新型合作医疗的覆盖等不同层次措施的开展,将会改善经济落后地区农村妇女保健的状况.  相似文献   

13.
在承认医疗服务具有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特性的前提下,试图在制度经济学的框架下,结合现阶段我国农村具体实际,从新农合制度与农户医疗信贷行为之间互动关系的考察中提炼出政府重建和完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必然逻辑,最后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以期在农村配套制度建设相对落后的现状面前,将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建设作为契机,全面推动农村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4.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直补"已经成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乃至整个医疗保险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交流湖北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直补"的现状,分析在"直补"政策的宣传落实、制度管理及操作规范、网络结算方式等方面出现的问题,针对性提出了加强宣传和指导落实"直补"政策;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直补"信息管理及实行一人一卡制度;统一实现省级平台"直补"结算,提高效率,减少纠纷等具体建议,期望能对进一步完善新农合"直补"工作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5.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根本目标是通过建立大病统筹方案,重点解决或缓解农民因病致贫与因病返贫的问题。基于云南省禄丰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调查数据,运用风险测量技术测算该人群的疾病经济风险程度,以及疾病的经济负担状况,从而更进一步明确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抗风险的重点,为更加科学合理的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补偿机制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6.
从2003年我国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舍)制度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但是在制度推行过程中,也逐步暴露出新的问题和矛盾,制约着新农合的发展,致使全国一些地方对新农合有了各种新的实践探索。本课题组在对新农合存在问题总结分析的基础上,认为新农合的未来模式应该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医疗保障体制改革的目标,即全民医保一体化,从而设想一种新模式:“全民基本医疗保险+补充医疗保险+医疗救助”来规避制约新农合发展的因素.逐步实现农村居民、城镇居民的医保统一。  相似文献   

17.
中国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合作医疗可持续发展的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通过对3县9镇27村社会经济、卫生资源、居民健康情况、合作医疗基金的筹集、分配、利用与管理以及3426户居民医疗服务需求、利用与费用的调查,总结了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合作医疗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同时提出了目前在合作医疗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相似文献   

18.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是农村小康社会指标的一个方面。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有助于促进广东农村小康社会社会发展指标、经济发展指标、人口素质指标和民主法制指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9.
浙江省农村医疗现状的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了更清楚地了解浙江农村的医疗状况和合作医疗的实施情况,为浙江农村医疗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课题组于2005年1月在浙江省12个镇的36个农村展开医疗现状的抽样调查.方法通过问卷调查与直接走访相结合,收集调查资料并予以统计学综合分析.结果各镇的农村医疗现状有较大的差别.调查对象中,半年患有较大疾病的占13.2%,农民年医疗费用占年收入的7.3%,担心因病返(致)贫和养老问题的占45.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参与率为76.3%,但东西部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村、乡级卫生资源得到较好利用.结论浙江东西部的医疗水平存在较大差距,经济发展缓慢仍是改善医疗水平的主要制约因素.在规范农村医药市场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及其实施过程,提高乡村医生的水平、素质方面,仍得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