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江苏省居民代谢综合征组分聚集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组分不同组合问的聚集性及MS组分在人群中的分布情况.方法 以江苏省(6571名)多代谢异常与代谢综合征综合防治研究人群为研究对象,采用美国胆固醇教育计划成人教育组(ATPⅢ)亚洲人群修订标准诊断MS,并运用Bayliss理论判断其聚集性.结果 MS组分共16种不同组合中有10种组合实际患病率均显著高于其理论值(P<0.01);同时观察到随着MS组分数量的增加,不同MS组分组合的实际患病率与理论概率的比值也随之增大;比较MS各组分在MS人群与非MS人群中患病率的比值后发现,腰围异常(76.73%/14.94%)和血糖异常(34.02%/6.73%)的比值最高.结论 人群中MS组分的不同组合在个体中的出现存在聚集倾向,而非随机现象;腰围异常和血糖异常较其他MS组分更容易聚集.  相似文献   

2.
我国代谢综合征的流行现状和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是以多种代谢性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肥胖、高血压、糖和脂代谢异常等)在个体聚集为特征的临床症候群.自199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正式命名MS以来,国际上有关MS的定义已经超过10余种.尽管对MS的组分、诊断标准、本质和起因存在着争议和不同的学术观点,但对其危害人类健康的严重性(主要对心血管病和2型糖尿病的致病作用)医学界已取得共识,在国内外心血管病防治领域更受到广泛关注和重视.对MS组分共生、共存的病理生理基础的深入认识,以及针对其共同病理生理基础的早期干预,可以阻止或减少多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形成,对心血管病防线的前移提供理论基础.正是基于对MS在心血管早期防治中价值的充分认识,我国"十一五"科技规划已经将MS人群干预研究列为心血管病防治领域的重点研究项目.  相似文献   

3.
内科:代谢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代谢综合征(MS)是一组以肥胖、高血压、糖代谢异常、血脂异常等多种成分异常聚集的症候群,其病理生理背景是胰岛素抵抗(IR)。胰岛素抵抗是MS的主要环节,与MS多种疾病的发生机制有关。MS与2型糖尿病、冠心病和其他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病密切相关,主要临床后果为心血管疾病。  相似文献   

4.
代谢综合征(MS)表现为一组代谢危险因素的聚集状态,包括糖代谢异常、血脂异常、血压升高、腹型肥胖、低度炎症和凝血溶血功能异常等,MS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CVD)和2型糖尿病(T2DM)的发病和死亡风险升高密切相关.目前一般认为MS的病因可能为肥胖和胰岛素抵抗(IR),更详细的发病机制仍不清楚.  相似文献   

5.
代谢综合征(MS)是以胰岛素抵抗(IR)为中心环节、多种代谢成分异常聚集的病理状态,表现为中心性肥胖、葡萄糖耐量异常(IGT)、高血压和血脂异常等,其直接后果是导致各种心脑血管疾病.为了解我校高级职称教师健康状况,我院每年进行全面系统的健康检查,重点关注代谢综合征相关危险因素,针对个体危险因素进行医学干预及生活行为指导,旨在早期防治心脑血管疾病.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代谢综合征(MS)人群在2年内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进行研究,为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提供依据.方法 以北京某企业2006年在职及离退休人群的体检资料为基线,对所有55岁以上无冠心病、心肌梗死、脑梗死、脑出血等心脑血管疾病的2 687例人群进行随访,至2008年出现临床确诊的这4种疾病的任何1种作为终点事件.MS采用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的诊断标准.分析2年内MS人群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结果 2年完成随访人群2 067人,平均年龄(66.8±4.8)岁,MS人群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大于非MS人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者的发病率(14.4%)是后者(7.1%)的2.020倍(95% CI:1.514~2.694).随着MS异常组分聚集数的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2项以上(含2项)MS异常组分聚集人群其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是无异常组分人群的2.595~3.780倍.结论 MS异常组分的聚集增大了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7.
<正>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 MS)是以糖代谢异常(糖尿病或糖调节受损)、高血压、血脂异常、中心型肥胖等多种主要疾病或危险因素在个体聚集为特征的一组临床征侯群。MS个体发生冠心病和糖尿病危险性均显著增加,本研究拟通过分析MS各组分及其聚集与2型糖尿病(T2DM)的关系,为早期发现T2DM高危人群,预防该病发生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高校教师代谢综合征的健康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中燕 《中国校医》2006,20(5):551-552
代谢综合征(MS)是多种代谢成分异常聚集的病理状态[1],最主要的特征是胰岛素抵抗及常伴有的高胰岛素血症[2],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3],其主要后果为冠心病、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4].近年来,MS已确定是心血管疾病(CVD)的重要危险因子并涉及多个学科而倍受关注.  相似文献   

9.
广州市某社区中老年居民代谢综合征流行病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调查广州市开发区3个街道社区中老年居民代谢综合征(MS)的流行现况,初步评估运用2004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关于代谢综合征建议(简称CDS标准)定义MS在社区人群的应用价值,并探讨社区人群MS综合干预措施.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的流行病学调查方法进行问卷调查,并对调查人群(392人)测定空腹血糖、血脂、体重指数和血压等,运用CDS标准对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调查人群的MS患病率为20.9%,其中45~49岁年龄组MS患病率为18.8%,≥60岁年龄组MS患病率为25.4%,MS患病率性别差异不明显;(2)调查人群中MS各组成成分(简称组分)的患病率高低顺序为血脂异常>超重或肥胖>高血压>高血糖;(3)调查人群中MS 4类不同组分(4项组分组合成1类,3项组分组合成3类)聚集程度的患病率在20.9%~28.6%之间,且类别之间差异不明显;(4)调查人群MS中最多见的表现形式是超重或肥胖 血脂异常 高血压和以上3项组分组合 高血糖:次要表现形式是超重或肥胖 血脂异常或高血压 高血糖.结论 广州市开发区3个街道社区中老年居民人群具有很高的MS患病率,且多种代谢异常的聚集较为严重:CDS标准适用于社区人群MS的定义与评估;社区居民人群的MS综合干预措施极为必要.  相似文献   

10.
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是以糖代谢异常(糖尿病或糖调节受损)、高血压、血脂异常、中心性肥胖等多种主要疾病或危险因素在个体聚集为特征的一组临床症候群。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改善以及人口老龄化进程,MS患病率日趋上升,已成为一种新的慢性病和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本文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对MS提出的不同定义,同时对其流行趋势和发病机制进行了介绍,并阐述了MS的诊断、治疗及预防。  相似文献   

11.
代谢综合征(MS)是指多种代谢成分异常聚集的病理状态,多始于儿童期,其可以增加成人期糖尿病和心血管等疾病的发生。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维生素D(Vit D)缺乏与儿童代谢综合征密切相关,但两者之间的关系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本文就维生素D缺乏与儿童代谢综合征各组分的相关性及其可能机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代谢综合征(MS)组分聚集对人群心脑血管疾病发生风险的影响.方法 2004年对广西南宁市部分事业单位7917名进行MS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并在此基础上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随机抽取其中一个事业单位500名无心脑血管疾病史的中老年人纳入研究,根据MS组分的聚集数量分为4组,随访3.5年,每年定期测量血糖、血压、血脂等生理生化指标,并按WHO-MONICA方案心血管病事件(CVD)的诊断标准确定发生的心血管病事件和死亡事件,作为终点事件.结果 (1)MS组分数量多的组别,其体重指数、腰围、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甘油三酯生理生化指标的均数高于MS组分数量少的组别.(2)4个组别人群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分别为2.97%、4.19%、7.97%、11.88%.(3)logistic回归分析:相对于非MS人群,MS人群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RR=2.389(95%CI:1.2~4.756);相对于0组,1、2、MS组人群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RR值分别为1.41、2.68、4.00,调整年龄和性别后Cox模型分析:相对于0组,1、2、MS组的人群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RR值分别为1.29、2.47、3.67.(4)Kaplan-Meier分析:MS组人群患心脑血管疾病的累积风险高于0、1、2组人群.随访42个月结束时,MS组人群患心脑血管疾病的累积风险达12.7%.结论 随着MS组分聚集的增加,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随着自然病程进展,MS组分聚集越多的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累积风险越大.  相似文献   

13.
临汾市直机关在职人员代谢综合征患病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代谢综合征(MS)是多种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在同一个体异常聚集的病理状态,其组分包括中心型肥胖、高血压、糖调节受损或糖尿病、血脂异常等多种代谢性症候。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增长、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MS已成为威胁人类心脑血管健康的重要因素,倍受国内外关注。为了解临汾市直机关干部人群MS及其相关疾病的流行现状,笔者进行了MS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14.
代谢综合征(MS)是多种代谢成分异常聚集的病理状态,代谢异常主要包括:腹部肥胖或超重、动粥样脉硬化性血脂异常(高甘油三脂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下血症)、高血压、胰岛素抵抗及(或)糖尿病。其发生与年龄、性别、社会经济地位、遗传、饮食结构、个人行为及生命早期营养状态等危险因素有关。在年龄、性别和遗传等因素无法改变的情况下,应积极调整饮食结构、纠正不良个人生活行为,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以预防控制MS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脂肪细胞因子与代谢综合征(MS)的关系,探讨其对MS临床诊断的预测价值.方法 收集414名2型糖尿病(T2DM)一级亲属,根据2005年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共识诊断MS标准,分为MS0组(无MS组分)115例,MS1组(1种MS组分)118例,MS2组(2种MS组分)77例,MS3组(≥3种MS组分)104例,酶联免疫法测定上述人群的瘦素、内脂素、脂联素及抵抗素水平,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结果 (1)随MS组分个数的聚集,血清脂联素水平逐渐降低,瘦素及女性RBP-4水平逐渐增加,三者均与MS组分聚集有较强的平行关系;而内脂素水平只在MS3组有明显降低;抵抗素水平则未见随MS组分聚集有变化趋势.(2)高瘦素水平Q4组(以四分位值分组)与低瘦素水平Q1组比较,MS的各组分(高血压、高血糖、血脂异常、胰岛素抵抗和肥胖)的检出率明显增加(Q4/Q1的OR值分别为1.3、1.8、1.6、5.2和3.0).(3)血清RBP-4水平增加不仅与糖调节异常相关(Q4/Q1,OR=2.6),且与高血压(Q4/Q1,OR=1.6)、血脂异常(Q4/Q1,OR=1.9)和肥胖(Q4/Q1,OR=1.5)及聚集即MS更相关(Q4/Q1,OR=2.7).在RBP-4水平高的Q4组,MS检出率为50%.(4)处于脂联素水平最低的Q1组与最高的Q4组相比,MS及其组分(血脂异常、肥胖、高血糖和胰岛素抵抗)的检出率显著增加(Q4/Q1,OR值为2.1~4.1),但高血压的检出率却呈下降趋势.结论 脂肪因子中以脂联素、瘦素和RBP-4与MS的关系最密切.提示三者可能也是参与MS形成的关键因子,可作为MS发病的早期预示标志物和治疗新靶点.  相似文献   

16.
成年人脂肪肝与代谢综合征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分析脂肪肝的危险因素,探讨脂肪肝(FED)与代谢综合征(MS)的关系.方法 对2006-2007年参加健康体检的成人1 113人进行现况调查、体检、生化检验、肝胆脾实时B超检查;代谢综合征的诊断及代谢指标异常的阳性标准采用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成人治疗组第三次报告2005年修订版(ATPIII2005).结果 脂肪肝、代谢综合征的检出率分别为17.1%,9.0%,经年龄标准化后男性为20.5%,9.97%;女性为9.7%,8.54%;腰围(WC)、体质指数(BMI)、空腹血糖(FPG)、甘油三酯(TG)、收缩压(SBP)及舒张压(DBP)异常的阳性率FLD组明显高于非FLD且(P<0.01),OR值为2.80~19.5,前3位分别为BMI、WC、TG;以MS的5指标异常的阳性项数为聚集标志,≥1、≥2、≥3项情况下发生脂肪肝的危险度(OR值)分别为9.56,17.67,41.13;WC、FPG、TG、HDL-C、SBP、DBP异常的阳性率及FLD的检出率MS组明显高于非MS组(P<0.01),OR值为3.00~30.7,TG、WC、FPG位列前3位,FLD的OR值为10.7.结论 肥胖、高甘油三酯、高血糖和高血压是脂肪肝的危险因素,肥胖是关键,危险因素聚集越多脂肪肝发病率越高;脂肪肝与代谢综合征有共同的危险因素;脂肪肝往往伴有代谢综合征.  相似文献   

17.
代谢综合征肥胖指标诊断及其切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各种肥胖指标诊断代谢综合征(MS)的效果,确定最佳切点.方法 对辽宁省沈阳市某高校1 907名在职及退休职工进行人体测量、检测生理及血液指标;MS标准采用国际糖尿病联盟标准(IDF标准)和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建议标准(CDS标准);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筛选腰围、体重指数(BMI)、腰围身高比(WSR)、腰臀比(WHR)中诊断MS效果最好的肥胖指标,以最大约登指数确定切点.结果 WSR最佳切点为男性53,女性为51;IDF标准下,腰围最佳切点男性为90 cm,女性为80 cm;CDS标准下,BMI最佳切点男性为24.6,女性为25.6;WSR在ROC曲线下面积最大,诊断MS的效果显著优于BMI(均P<0.05);WSR最佳切点以上者与正常者比较,MS危险因素聚集的危险度明显升高(P<O.05).将WSR控制在切点以下,可能防止人群中41.3%-44.6%的MS危险因素聚集.结论 WSR是诊断MS最简单有效的肥胖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正常体重指数(BMI)人群中心性肥胖对代谢综合征(MS)其他组分聚集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对黑龙江省兰西县平山镇>35岁并在当地居住5年以上的农村居民进行体格检查,选取正常体重(BMI=18.5~24.9 kg/m2)人群作为研究对象,并进行问卷调查和采集空腹静脉血标本.数据分析采用x2检验、协方差分析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 回归模型.结果 (1)调查共抽取平山镇农村正常体重居民1821人,其中男性844人,女性977人.MS患病率为8.68%,中心性肥胖患病率为15.87%,MS及中心性肥胖患病率均是男性低于女性(MS:3.32%vs.13.31%;中心性肥胖:5.57%vs.24.77%,均P<0.001).(2)MS其他组分(血压、血糖、血脂)聚集的检出率为36.02%,男性为34.12%、女性为37.67%;在MS其他组分检出率上,男女性中心性肥胖患者所有指标检出率均高于正常者.(3)协方差分析显示,男性和女性的腰围指标都随着MS其他组分聚集数目的增加而增加(均P<0.001).(4)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中心性肥胖是MS其他组分聚集的危险因素.结论 控制正常BMI人群的腰围水平对于MS和心血管疾病的预防是重要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代谢综合征及其组分聚集对左心室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代谢综合征(MS)患者左心室结构和功能的变化以及MS组分的聚集对左心室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 检测并比较27例MS患者(MS组)和69例非MS患者(非MS组)的左心室结构和功能,进一步根据MS定义中代谢异常组分的累加评分(0~4分)将所有患者分为5组.比较各组间左心室结构和功能变化.结果 MS组较非MS组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IVSD)、舒张末期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D)、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均明显增加[(10.22±1.60)mm比(9.31±1.16)mm,(8.95±1.60)mm比(8.23±1.04)mm,(88.23±22.00)g/m~2比(77.56±14.12)g/m~2,P<0.05],等容舒张时间(IVRT)明显延长(P<0.05),二尖瓣口舒张早期血流充盈速度(E)和舒张晚期血流充盈速度(A)比值(E/A)明显降低(P<0.05);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短轴缩短率(LVFS)均在正常范围内,且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着代谢异常组分分值的增加,IVSD、LVPWD、LVMI均有明显增加,IVRT有明显延长,E/A有明显下降.结论 MS患者较非MS患者有明显的左心室结构改变和左心室舒张功能的减退,且随着代谢异常组分的聚集,左心室结构变化和舒张功能的损害也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20.
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是指多种代谢异常,包括高血压、中心性肥胖、糖尿病和血脂紊乱在同一个体聚集存在的现象[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