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了解安阳鹤壁两地区蜱对不同宿主的侵害状况,为制定该地区蜱的防治措施提供借鉴与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动物体表查捉法调查蜱对羊、牛、驴、狗等不同宿主的侵害状况。结果 山羊的阳性率为71.43%,绵羊阳性率为27.27%,牛、驴和狗的阳性率均为0。结论安阳鹤壁两地区蜱对不同宿主侵害比较严重,提示该地区蜱的危害与防治工作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济南市丘陵地区蜱的种类、宿主、分布及其带病毒情况。方法采用宿主体表捡拾法采集寄生蜱、人工布旗法采集游离蜱,并进行分类鉴定和病原体检测。结果在宿主动物和环境中分别捕获蜱614和108只,经鉴定均为长角血蜱。其中,羊体表捕获蜱596只,占调查宿主动物的97.1%。所有宿主动物中,羊携带蜱比例最高(53.3%),带蜱指数最高(6.7只/只或头)。在3组蜱样本中检测到新型布尼亚病毒核酸阳性,1组蜱样本中检测到立克次体阳性,4份样本均来自羊群。结论济南市的优势蜱种为长角血蜱;放养羊群是当地蜱主要宿主动物;部分蜱可能携带新型布尼亚病毒和立克次体。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登封少林寺景区蜱生境分布及季节消长情况,为该景区制定蜱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动物体表查捉法调查蜱对羊、牛、驴、狗等不同宿主的侵害状况,用布旗(90 cm×60 cm)法捕捉草地游离蜱,计算捕蜱数。结果所捕蜱类经鉴定均为长角血蜱,对宿主的平均侵害阳性率为45.31%。草地游离蜱的活动3月份开始出现,以后密度指数逐步上升,5-7月份达到高峰,11月份消失。结论少林寺景区蜱对易感宿主侵害比较严重,季节高峰与旅游旺季时间吻合,提示该景区蜱的危害与防治工作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余姚市蜱虫种群分布特点和病原体携带情况,为防制蜱媒传染病提供依据。方法于2016—2018年在余姚市南部、中部和北部的山区、平原以及杭州湾沿岸设立监测点,野外生境采集游离蜱,在饲养动物(羊、牛、犬)和野鼠等宿主动物体表采集寄生蜱。采用人工布旗法和体表检蜱法收集蜱标本进行种类鉴定,采用实时荧光RT-PCR方法检测病原体。结果共采集成蜱481只,其中游离蜱7只,占1.46%;寄生蜱474只,占98.54%。共3属3种,分别为血蜱属长角血蜱、扇头蜱属血红扇头蜱和硬蜱属中华硬蜱,优势种群为长角血蜱,453只占94.18%。检查宿主动物251只(头),其中带蜱63只(头),带蜱率为25.10%,带蜱指数为1.89。游离蜱平均密度指数为0.10只/(布旗100 m·h)。山区宿主动物带蜱率较高,为42.37%;不同生境宿主动物带蜱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集的蜱样品中未检测到汉坦病毒和新型布尼亚病毒,属水平上以葡萄球菌属为主,最高丰度达98.76%,寡养单胞菌、不动杆菌属和立克次体属3个菌属丰度均15.00%。结论余姚市野外生境和宿主动物体表均有蜱虫孳生,优势种群为长角血蜱,蜱虫携带的微生物种类较丰富。  相似文献   

5.
目的掌握曲阜市蜱类的种群分布、活动规律及侵害状况。方法采用布旗法和体表查捉法分别调查野外游离蜱和动物体表寄生蜱,并进行分类鉴定。结果在宿主动物和环境中分别捕获蜱294和62只,经鉴定均为长角血蜱。在所调查的458只(头)宿主动物中,阳性宿主130只(头),侵害率为28.38%。结论调查采集到的356只蜱均为长角血蜱,是当地的优势种,夏、秋季为活动高峰期。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安徽口岸地区蜱的种类、分布、季节消长情况。方法 2018—2019年,在安徽省7个口岸的不同生境,用布旗法采集野外的游离蜱,用宿主体表捕捉法收集寄生蜱。对采集的蜱进行形态学鉴定。结果共采集到蜱1890只,其中游离蜱1 866只、寄生蜱24只。经鉴定隶属于2属2种,分别为长角血蜱(Haemaphysalis longicornis)和粒形硬蜱(Ixodes granulatus),其中长角血蜱为优势种,占99.21%。自然生境中蜱密度从高到低的口岸依次为合肥新桥机场、池州口岸、黄山机场、芜湖口岸、马鞍山口岸、铜陵口岸、安庆口岸,密度分别为10.08、5.00、4.01、3.49、2.99、0.35、0只/人工小时。羊的带蜱率为42.86%,野鼠的带蜱率为15.38%。5、6月及9月为蜱数量高峰期。结论安徽口岸地区优势蜱为长角血蜱,除安庆口岸外,其他口岸自然生境中均有蜱的滋生,密度不一,应重视蜱的防控。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山东省莱姆病地理分布、媒介生物、动物宿主及病原分离情况,为今后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抗体试验(IFA)对6个调查点的人群进行莱姆病抗体检测;用直接免疫荧光抗体试验(DFA)检查优势蜱种及其携带莱姆病螺旋体情况,并用BSKⅡ培养基分离培养莱姆病螺旋体。宿主调查采用DFA检查鼠肾。用单克隆抗体和IFA进行菌株的鉴定。结果共检测血清1934份,阳性121份,感染率6.26%;鲁东、鲁南、鲁中、鲁西北感染率分别为5.76%、7.03%、0、9.81%;各年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感染率为5.56%,女性为6.98%,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67,P>0.05);山东省蜱类的优势种为长角血蜱,该蜱中肠带螺旋体率为12.00%;宿主动物调查显示,鼠类带莱姆病螺旋体率为13.26%,黑线姬鼠为优势种(占45.65%),带菌率高为14.24%。从86组培养物中分离到2株莱姆病螺旋体(TSH1、TSH2)。结论不同地区生态环境和传播媒介分布不同,各地区间莱姆病感染程度差别很大。长角血蜱可能为山东省莱姆病的重要生物媒介。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淮安市南部丘陵地区寄生蜱中携带立克次体的分子流行特征,为立克次体病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采集宿主(羊、牛、犬)体表寄生蜱,形态学鉴定蜱虫种类,然后通过PCR扩增立克次体的外膜蛋白B基因(ompB),对立克次体ompB基因进行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共调查210只(头)宿主动物,蜱携带率为31.43%(66/210)。捕获的83只蜱经形态学鉴定均为长角血蜱。PCR检测发现长角血蜱中立克次体的感染率为3.61%(3/83)。ompB基因G+C平均含量36.43%,平均核苷酸多样性(Pi)为0.00535。3株立克次体分离株ompB基因序列之间的一致性很高,并与GeneBank中立克次体属斑点热群立克次体R. hulinensis(AY260452.1)的同源性最高,分别为98.1%、97.6%和97.5%。结论 淮安市南部丘陵地区寄生蜱中存在斑点热群立克次体感染,应制定防控措施,以免危害动物及人类健康。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陕西省蜱的种类与自然地理分布。方法采用布旗法和动物体表采集法采获蜱类标本。结果陕西省有26种蜱,长角血蜱、波斯锐缘蜱、翘缘锐缘蜱在陕西省6个自然地理区划内均有分布,其他蜱的分布有一定的地理特征。结论发现陕西省蜱类新记录12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建德地区蜱媒传染病主要宿主和媒介的种群密度、季节消长、染带关系和病原体携带状况,为蜱媒传染病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布旗法、宿主动物体表检蜱法采集蜱,用鼠笼捕捉鼠形动物,采用PCR方法检测其蜱媒传染病感染情况。结果 建德地区主要蜱种有长角血蜱、中华硬蜱和镰形扇头蜱,长角血蜱为优势种,布旗法6月蜱密度最高,体表检蜱法6月带蜱率最高。在蜱及宿主动物中检出嗜吞噬细胞无形体、巴贝西原虫、查菲埃立克体、立克次体、巴尔通体、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6种蜱媒传染病病原体,并存在病原体复合感染。结论 建德地区蜱媒传染病的宿主和媒介广泛分布,而且携带多种病原体,需要采取措施进行防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掌握河南省蜱的种类、地理分布和季节消长。方法 2011-2012年在全省范围内采用布旗法和体表查捉法分别调查野外游离蜱和动物体表寄生蜱。结果全省共采集到蜱2科6属8种,分别是长角血蜱、雉鸡血蜱、褐黄血蜱、微小扇头蜱、中华革蜱、中华硬蜱、残缘璃眼蜱和翘缘锐缘蜱,其中长角血蜱遍布全省。优势种长角血蜱3-4月开始出现,7-8月达到密度最高值,之后逐渐消退,10月以后进入蛰伏,越冬后至次年再次出现。结论蜱在河南省的分布广泛,种类较多,优势种长角血蜱的活动以夏、秋季为高峰期。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苏州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媒介蜱类生态学特征,为蜱媒疾病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分别在苏州市的虎丘区、吴中区、吴江区、张家港市、常熟市、昆山市和太仓市7个区域设立调查点,于2018年和2019年4—11月,采用布旗法调查植被中的游离蜱;采用宿主体检蜱法调查家养动物寄生蜱;用鼠笼捕捉小型野生动物,检查全身寄生蜱。每月调查1次。结果共采集硬蜱6 881只,隶属于硬蜱科的血蜱属、扇头蜱属和硬蜱属。蜱种分别是褐黄血蜱(4 569只,66.40%)、铃头血蜱(1 788只,25.98%)、血红扇头蜱(349只,5.07%)、长角血蜱(166只,2.41%)、雉鸡血蜱(4只)、豪猪血蜱(2只)、台湾血蜱(1只)和硬蜱属spp.(2只)。动物寄生蜱共检获3 575只,蜱种有铃头血蜱(1 784只,49.90%)、褐黄血蜱(1 308只,36.59%)、血红扇头蜱(349只,9.76%)、长角血蜱(133只,3.72%)和雉鸡血蜱(1只,0.03%)。植被中的游离蜱共采集3 306只,蜱种分别是褐黄血蜱(3 261只,98.64%)、长角血蜱(33只,1.02%)、铃头血蜱(4只,0.12%)、雉鸡血蜱(3只,0.09%)、豪猪血蜱(2只,0.06%)、台湾血蜱(1只,0.03%)、硬蜱属spp.(2只,0.06%)。动物平均染蜱率为31.49%,黄鼬染蜱率为100%,刺猬92.86%,犬32.26%,山羊和绵羊分别是31.30%和21.43%,家猫4.55%。结论苏州市蜱种较丰富,分布广泛。褐黄血蜱为优势蜱种,铃头血蜱是第二大种群,动物染蜱率较高,因此蜱媒疾病传播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安庆市137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流行病学特征及传播媒介蜱虫监测结果,为制定该病的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137例SFTS病例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布旗法捕获游离蜱,查体法捕捉宿主动物体表寄生蜱。结果 2011—2016年间对安庆市137例SFTS病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其中死亡病例8例,实验室检测阳性率38.57%;病例首发症状发热99.26%,体温中位数及四分位数间距M(IQR)为39(38.8,39.5)℃;大部分病例有乏力(84.33%)、全身酸痛(62.41%)及畏寒(60.94%)等非特异性症状,消化道症状(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发生率在20%~50%之间,5%~25%的病例有皮肤瘀点瘀斑、牙龈出血及结膜充血等出血症状;发病至就诊M1天,发病至住院M5天,70.63%的病例首次就诊在乡镇及以下医疗机构,平均就诊2.48次以上;74.36%的病例外周血白细胞减少,94.92%的病例血小板降低。病例主要分布在山区或丘陵(88.32%),39.13%的女性病例2周内有采茶史,发病前2周有蜱虫叮咬史的占13.14%;2017年媒介蜱虫监测安庆地区游离蜱密度29.60只/h·布旗;宿主动物羊群染蜱率为76.92%,寄生蜱密度为3.53只/宿主,蜱种鉴定长角血蜱占98.39%。结论安庆市SFTS病例分布广泛,该地区游离蜱寄生蜱密度较高,长角血蜱为优势蜱种,采茶等野外作业是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江西省蜱虫种群分布。方法采用形态学鉴定,对于形态鉴定存在争议的,采用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在植被中采集到6种蜱虫,即长角血蜱、血红扇头蜱、越原血蜱、北岗血蜱、中华硬蜱和金泽革蜱。长角血蜱为优势种,占总蜱数的90.6%,越原血蜱和北岗血蜱是江西省新纪录种。蜱虫在草地中多见,占总采集数的68.2%,林地占9.4%,灌木丛占1.2%。从发育阶段来看,幼若蜱居多,分别占19.1%和68.2%,成虫较少,雌性占6.6%,雄性占6.0%。在宿主体表采集到1 513只蜱虫,归为4属13种,为长角血蜱、铃头血蜱、褐黄血蜱、钝刺血蜱、越原血蜱、北岗血蜱、豪猪血蜱、血红扇头蜱、镰形扇头蜱、微小扇头蜱、粒形硬蜱、中华硬蜱和龟形花蜱,龟形花蜱是江西省新纪录种。长角血蜱是江西省常见种(占总采集数的30.5%)和广布种。长角血蜱寄主广泛,其中野兔体表常见,侵害率为33.3%,犬体表较少见,侵害率为2.3%(χ~2=23.68,P=0.001 3)。此外,侵害野兔的长角血蜱占总长角血蜱总数的64%,远高于其他寄主。侵害宿主的蜱虫中,幼虫347只,占22.9%;若虫249只,占16.5%;雄虫404只,占26.7%;雌虫513只,占33.9%,性别均匀。结论本文首次报道了江西省蜱虫种群分布特征,将为该地区蜱虫防控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地区家养动物(牛、羊、狗和鸡)中的新布尼亚病毒(SFTSV)感染率、流行情况。方法采用双抗原夹心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SFTSV-IgG抗体。结果 2017年共采集家养动物血清样本346份,共计4种动物,SFTSV血清为52.89%(183/346):羊,牛,狗,鸡抗体阳性率分别为85.23%,64.63%,21.59%和40.91。不同乡镇的羊和狗SFTSV感染存在统计学差异,狗和羊的SFTSV血清阳性率在不同月龄时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 SFTSV的控制和预防策略应考虑改善家养动物的饲养环境,使用化学药品杀灭蜱虫控制蜱虫的数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莱州市蜱的种类以及蜱携带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新布尼亚病毒的感染状况,为证实当地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传播媒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莱州市有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发生的自然村,收集动物体表的寄生蜱和采用布旗法收集野外的游离蜱,开展蜱的分类鉴定,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进行新布尼亚病毒的病原学检测。结果 2011年在莱州市共采集到2 593只蜱。按蜱的种类分类,莱州地区共采集到长角血蜱2 573只和血红扇头蜱6只,最低感染率分别为4.20%和16.67%;采集到铃头血蜱9只和中华革蜱5只,未检测到新布尼亚病毒核酸阳性。按照蜱的不同发育时期分类,共采集到成蜱1 449只、若蜱995只、幼蜱149只,成蜱、若蜱和幼蜱的最低感染率分别为4.07%、4.52%和2.68%;实验室培养期间收获22份卵,其中2份卵新布尼亚病毒核酸检测阳性,最低感染率为9.09%;按照动物来源分类,共采集羊蜱1 435只、狗蜱74只、牛蜱128只、鸡蜱61只、刺猬蜱24只,除鸡蜱、刺猬蜱未检测到新布尼亚病毒核酸外,羊蜱、狗蜱和牛蜱中SFTSV最低感染率分别为5.37%、12.16%和1.56%;野外采集蜱871只,最低感染率为2.18%。结论不同发育时期的蜱均有不同程度的新布尼亚病毒感染;长角血蜱、血红扇头蜱可能为新布尼亚病毒的传播媒介,且新布尼亚病毒具有垂直传播的可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初步了解宁波市动物染蜱现状,为进一步建立蜱媒传染病综合监测系统。方法:采用现状调查方法,摸清宁波市家养和野外动物染蜱情况。结果:家养动物蜱感染率为29.94%,以狗染蜱最高;野外动物染蜱阳性率为6.67%;动物染蜱部位以肩背、耳廓和颈部等前半身最常见。结论:宁波市动物染蜱情况不容乐观,应引起公共卫生部门的重视。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当地莱姆病的主要生物媒介一蜱的种类、带菌状况以及在传播莱姆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布旗法及动物诱捕法在山林地区采集蜱。对蜱种进行鉴定。并进行病原分离培养和PCR检测。结果共收集到1226只蜱,经鉴定属于硬蜱科中2属2种:硬蜱届的全沟硬蜱和血蜱属的长角血蜱。其中以长角血蜱为优势种,构成比占92.58%(1135/1226);随机对300只长角血蜱进行针对莱姆病螺旋体的PCR.检测,有14只阳性,阳性率为4.67%。并对其余926只蜱进行病原分离培养,未得到莱姆病螺旋体。结论血蜱可能是天津蓟县地区莱姆病传播的主要生物媒介。  相似文献   

19.
密云地区莱姆病螺旋体宿主动物和传播媒介感染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密云地区莱姆病宿主动物和传播媒介的感染情况,以及宿主动物的分布情况和传播媒介蜱的季节消长规律,为密云地区莱姆病的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布旗法捕蜱,用倒置显微镜观察蜱的形态,对蜱进行鉴定。采用夹夜法捕鼠;用BSKII培养基对蜱和鼠标本进行病原分离。采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PCR)对蜱和鼠进行病原学检测。羊血清莱姆病抗体检测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法。结果密云地区捕获的蜱均为长角血蜱,其消长曲线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巢式PCR检测蜱带菌率为10.16%;黑线姬鼠和北社鼠是该地区优势鼠种,巢式PCR检测鼠带菌率为4.26%;当地放养山羊血清学检测阳性率为12.00%。结论在蜱和鼠中均检测到莱姆病螺旋体的特异片段,表明密云地区可能为莱姆病自然疫源地。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长角血蜱的繁殖规律和饲养条件,建立长角血蜱的实验种群。方法从自然界抓捕蜱,放在光照培养箱或干燥器中饲养,以小鼠和兔为饲血动物,对长角血蜱进行繁殖传代,记录饲血动物特异性、各虫态时间以及饲养条件。结果长角血蜱适宜养殖温度和相对湿度分别为(22±2)℃、(85±10)%,小鼠和兔可以作为长角血蜱的饲血动物,长脚血蜱一个生活周期约4~5个月。结论本研究基本摸清了长角血蜱的繁殖规律和饲养条件,并建立了实验种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