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考察流动儿童受歧视知觉对抑郁症状的影响,并分析社会支持和孤独感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个体歧视知觉问卷、社会支持问卷、儿童孤独量表和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对504名流动儿童进行测查。结果有29.56%的流动儿童具有明显的抑郁症状;不同性别和流动时间的流动儿童在受歧视知觉、社会支持、孤独感和抑郁症状上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受歧视知觉直接正向预测抑郁症状[β=0.39(0.33(0.45)];社会支持和孤独感在受歧视知觉对抑郁症状的影响中发挥中介作用[β=0.05(0.02(0.08)、β=0.08(0.05(0.11)、β=-0.03(-0.01(-0.05)]。结论受歧视知觉是流动儿童抑郁症状的危险因素,受歧视知觉可以通过降低流动儿童的社会支持并增加孤独感进而提高流动儿童的抑郁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考察贫困大学生歧视知觉对睡眠问题的影响,并分析孤独感和抑郁在其中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个体歧视知觉问卷、UCLA孤独量表、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和匹兹堡睡眠问题指数量表(PSQI)对964名贫困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有23.6%的贫困大学生具有明显的抑郁症状;16.2%的贫困大学生有睡眠问题;歧视知觉直接正向预测睡眠问题[β=0.35(0.29~0.41)],也可分别经孤独感[β=0.056(0.015~0.088)]和抑郁[β=0.142(0.088~0.198)]的中介正向预测睡眠问题,还可以经孤独感和抑郁的链式中介正向预测睡眠问题[β=0.065(0.037~0.093)]。结论歧视知觉是贫困大学生抑郁症状的危险因素,歧视知觉可以通过提高孤独感和抑郁进而增加贫困大学生睡眠问题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揭示二线城市流动儿童歧视知觉的特点,以及歧视知觉与抑郁的关系。方法采用个体歧视知觉问卷和抑郁自评量表对314名成都地区的流动儿童进行调查,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6.9%的流动儿童报告并未受到过歧视,而"受过歧视"组的流动儿童的个体歧视知觉问卷平均分为(1.74±0.48)分;男生、主观家庭经济地位低的流动儿童的个体歧视知觉问卷平均分较女生及主观家庭经济地位高及中等的流动儿童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过歧视"组流动儿童的抑郁自评量表平均分为(1.99±0.52)分,高于"未受过歧视"组流动儿童的(1.79±0.4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受过歧视"组流动儿童中,被试知觉到的受歧视程度对抑郁情绪有非常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P0.01)。结论二线城市流动儿童的受歧视问题并不严重,但歧视知觉仍对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有明显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四川民族地区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的社会支持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社会支持量表对凉山州西昌市扶贫搬迁移民和相邻的当地居民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共调查易地扶贫搬迁移民207人,当地居民60人。搬迁移民的客观支持得分为10. 21±3. 15、主观支持得分为22. 89±4. 65、社会支持利用度得分为6. 77±2. 50、社会支持总分39. 88±7. 43。扶贫搬迁移民的社会支持各维度得分及总分均低于全国社会支持常模(P 0. 05),但与当地居民的社会支持水平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扶贫搬迁移民的主观支持得分与其民族、婚姻状况及文化程度有关(P 0. 05),社会支持利用度得分与民族、性别及文化程度有关(P 0. 05),而社会支持总分与其民族有关(P 0. 05)。结论四川民族地区扶贫搬迁移民的社会支持水平整体较低,可通过提高扶贫搬迁移民的受教育水平来进一步改善。  相似文献   

5.
胡芳芳 《中国校医》2013,27(7):481-485,487
目的通过文献分析,结合开放式问卷调查和专家咨询,提出我国流动儿童歧视知觉的理论构架,并编制了流动儿童歧视知觉的预试问卷。方法通过对508名流动儿童进行问卷测试,采用因素分析方法对流动儿童歧视知觉的内在结构进行分析与验证。结果流动儿童歧视知觉由歧视归因、歧视感知2个主要维度构成,对问卷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结论该问卷具有较好的效度和信度。  相似文献   

6.
高隽 《中国学校卫生》2015,36(7):1049-1052
从儿童和监护人的视角考察三峡库区后靠移民儿童的移民体验和心理适应情况.方法 在重庆市后靠移民最为集中的万州和忠县5所中小学采用方便取样对21对移民儿童及其监护人,分别进行半结构个体访谈,儿童在访谈后填写《儿童抑郁量表》.结果 52.4%的儿童并未知觉移民给自己和家庭带来明显影响,而47.6%的监护人报告消极影响.对比有严重抑郁和无抑郁症状的儿童和监护人的访谈发现,更消极的移民体验、经济条件欠佳、家庭内应激源多、高学业压力的青少年表现出更严重的抑郁症状,而社会支持和学业成就则是消除抑郁重要的保护因素.结论 后靠移民经历对儿童造成的影响和其心理适应是其面临的风险因素和保护因素动态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孤独感、反刍思维、知觉压力与老年人睡眠质量之间的关系及内在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孤独感量表、反刍思维量表、知觉压力量表及阿斯森失眠量表对60岁及以上1957名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1)孤独感(r=0.248,P<0.01)、反刍思维(r=0.377,P<0.01)、知觉压力(r=0.324,P<0.01)与睡眠得分均呈正相关;(2)反刍思维在老年人孤独感和睡眠得分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58%;(3)知觉压力能够调节中介效应的前半段路径(β=0.011,P<0.01)及后半段路径(β=0.005,P<0.01)。结论 孤独感可以通过反刍思维的中介作用影响老年人的睡眠质量,知觉压力调节孤独感对反刍思维的关系,反刍思维对睡眠质量的关系,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成立。  相似文献   

8.
探讨亲子分离经历对大学生成年后孤独、抑郁和适应的影响,为改善成年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孤独感量表(UCLA)、流调用抑郁自评量表(CES-D)和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CCSAS),对整群抽取的江西省2所高校1 218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有亲子分离经历大学生孤独感因子得分(44.97±7.59)高于无经历组(43.70±7.75)(t=2.88,P<0.01),抑郁因子得分(22.97±13.21)与无经历组(22.86±13.6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适应各个因子上,仅人际关系适应维度得分(34.16±5.73)低于无经历组(34.91±5.46)(t=-2.35,P<0.05),其他维度得分与无经历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儿童期亲子分离经历会影响个体成年后的孤独和人际关系适应状况.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农村留守儿童的孤独感状况和心理健康水平, 为针对性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宝鸡市农村618名儿童, 使用儿童孤独感量表(Children's Loneliness Scale, CLS)和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Chinese Middle School Student Mental Health Scale, MSSMHS)对其进行孤独感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 留守儿童孤独感的发生率为85.64%, 非留守儿童为68.22%, 留守儿童的孤独感发生率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P<0.01);性别和父母外出情况对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留守儿童MSSMHS中的强迫、偏执、敌对、人际关系、适应不良、心理不平衡6个因子及总分高于非留守儿童(P<0.01);儿童孤独感与心理健康的各因子均呈现正相关。结论 农村留守儿童的孤独感和心理健康水平堪忧。  相似文献   

10.
探讨同伴依恋和孤独感对农村儿童自尊的影响,为促进农村儿童自尊的发展提供资料.方法 采用纵向研究设计,对河南省7所和四川省3所农村小学共1 009名四至六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基线调查采用自尊量表、同伴依恋量表和孤独量表,9个月随访完成自尊量表.结果 在控制性别、年龄、父母是否在外地打工和基线自尊水平后,基线同伴依恋(β=0.14)和基线孤独感(β=-0.13)预测9个月随访的自尊水平,基线孤独感和基线同伴依恋对9个月随访自尊水平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β=-0.08)(P值均<0.01);基线孤独感低时,基线同伴依恋对9个月随访自尊水平有更大的正向预测作用.结论 低孤独感提高了同伴依恋对自尊的积极作用.父母和教育工作者在提升农村儿童自尊水平的工作中不仅要改善儿童的同伴依恋,而且要降低其孤独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自我污名与残障大学生抑郁情绪的因果关系及内在作用机制,为推动残障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于2021年10月(T1)和2022年4月(T2)使用整群抽样方法选取河北开放大学特殊教育学院4个专业291名肢体残疾大学生开展2次追踪测试,使用残联自我污名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以及流调用抑郁自评量表进行线上问卷调查,建立以领悟社会支持为中介的交叉滞后模型。结果 残障大学生T1、T2时期抑郁平均得分为(43.51±8.26,46.82±9.13)分。交叉滞后模型结果显示,T1自我污名能够正向预测大学生T2抑郁(β=0.17,P<0.01)。跨群组分析表明,T1领悟社会支持在T1自我污名与T2残障大学生抑郁间发挥纵向中介作用;自我污名可正向预测大学生抑郁,女生(β=0.42)比男生(β=0.29)更强;领悟社会支持可负向预测抑郁,女生(β=-0.36)比男生(β=-0.19)更强(P值均<0.01)。结论 自我污名与残障大学生抑郁情绪间具有纵向因果关系,依照性别特征干预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对调节抑郁情况具备一定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同伴依恋、同伴信任与孤独感的纵向关系,为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的高效开展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的方式选取贵州和山东2所高中的高一年级学生1 013名为研究对象,采用纵向研究设计,使用亲密关系体验-关系结构量表(ECR-RS)、同伴信任量表与孤独感量表,分别于2020年11月、2021年12月(T1)与2021年1月、2022年1月(T2)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T1和T2两个时间点的同伴信任与依恋焦虑、依恋回避、孤独感均呈负相关(r=-0.50~-0.17,P值均 < 0.01),依恋焦虑、依恋回避及孤独感间均呈正相关(r=0.11~0.41,P值均 < 0.01)。T1依恋焦虑能正向预测T2孤独感(β=0.16,P < 0.01),T1孤独感能正向预测T2依恋焦虑、依恋回避(β值分别为0.19,0.15,P值均 < 0.01);孤独感的稳定性相关系数大于依恋焦虑(CR=7.12,P < 0.01),而同伴信任的稳定性相关系数大于依恋回避(CR=2.40,P < 0.01)。  结论  孤独感单向影响依恋回避和同伴信任,但与依恋焦虑间相互影响,且影响更大,心理干预应从减少孤独出发,促进依恋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王淳颖  吴冉 《中国学校卫生》2021,42(12):1871-1873
  目的  研究高校短程整合式心理咨询效果, 为高校心理健康工作提供实证依据。  方法  选取上海市某高校短程咨询大学生来访者965名(4 261次会谈), 在心理咨询前后采用常规临床咨询效果评估表中文表(CORE-OM)进行评估。  结果  咨询后, 除危机外, 幸福感、焦虑、抑郁、躯体化、创伤、亲密、能力得分超过临界分的比例显著下降(χ2值分别为32.91, 42.10, 33.75, 11.81, 29.64, 10.82, 15.55, P值均 < 0.01);除对他人危机外, 幸福感、问题/症状、社会功能、危机总分得分均下降,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5.12, 28.85, 19.96, 5.88, P值均 < 0.01)。在640份有效样本中, 有338例CORE-OM得分变化量达可信改变度(RCI)。  结论  高校心理咨询可以有效减轻大学生常见的焦虑、抑郁情绪、亲密关系问题等心理困惑。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识别大学生述情障碍的潜在类别及其与社交焦虑、抑郁症状的关联,为促进大学生积极情绪发展和心理健康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于2020年9月,在河北省、吉林省、辽宁省4所高校方便整群抽取1 338名大学生进行横断面调查,使用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TAS-20)、交往焦虑量表(SIAS)以及流调中心抑郁自评量表(CES-D)进行问卷调查,对数据主要进行潜在剖面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大学生述情障碍分为情感表达良好组(33.3%)、情感辨别良好组(9.6%)和情感表达困难组(57.1%)3个潜在类别。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对人口学变量进行控制后,情感表达良好、情感辨别良好与抑郁症状(β值分别为-1.92,-1.44,P值均 < 0.01)、社交焦虑(β值分别为-0.71,-2.04,P值均 < 0.01)呈负相关。  结论  大学生述情障碍呈现类别分布,各潜在类别与社交焦虑、抑郁症状关联不同。高校应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制定针对大学生情绪调节能力培养的干预方案,缓解大学生社交焦虑及抑郁症状,促进心理积极发展。  相似文献   

15.
刘艳艳  侯振虎 《中国学校卫生》2022,43(12):1864-1868
  目的  探讨初中生青春发育时相与社会适应性水平的关系,为开展青春期学生的心理教育与行为干预提供指导。  方法  2021年9—12月,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法,在河南省4座城市抽取3 591名初中生,使用“青春发育量表”和“社会适应量表”开展问卷调查。  结果  男生在心理优势感、心理能量、人际适应、心理弹性和社会适应层面的得分高于女生,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03,5.64,2.48,3.65,4.01,P值均 < 0.05)。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青春发育时相延迟组社会适应得分高于适中组,适中组高于提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 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相对于适中组,青春发育时相提前与心理优势感、心理能量、人际适应、心理弹性各维度和社会适应总分均呈负相关(β值分别为-0.30,-0.31,-0.31,-0.32,-0.35,P值均 < 0.01)。  结论  初中生青春发育时相与社会适应水平密切相关,青春发育时相提前会对社会适应水平产生消极影响。建议学校采取科学方法加强对青春发育时相提前学生的心理援助与支持。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学龄期儿童的抑郁、焦虑症状变化趋势, 为儿童心理健康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 抽取武汉市硚口区某小学二至五年级学生, 分别于2020年6和12月进行问卷调查, 包括人口学信息、学生学习情况和抑郁、焦虑症状评价。  结果  共有963名学生完成两次调查。随访时小学生的抑郁、焦虑检出率(36.3%, 34.3%)与基线调查时(30.7%, 22.8%)相比显著升高(OR抑郁=1.45, 95% CI=1.16~1.83;OR焦虑=1.79, 95% CI=1.41~2.28, P值均 < 0.01)。父母为抗击新冠疫情一线人员对儿童抑郁、焦虑症状的影响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女生、学习效率变低、课堂上与老师互动较少对儿童抑郁或焦虑症状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 0.05)。  结论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需要持续关注, 应给予及时的心理保护, 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和进一步恶化。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调查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护理本科生心理健康现状,探讨正念水平、领悟社会支持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
  方法  选取北京市某高等院校护理学院240名在读护理本科生为研究对象,采用抑郁-焦虑-压力量表、中文简洁版五因素正念度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进行调查,使用SAS软件进行统计描述,使用Mplus软件检验中介效应。
  结果  18.8%的护理本科生存在抑郁症状;27.9%的护理本科生存在焦虑症状;13.3%的护理本科生存在压力症状;31.7%的护理本科生睡眠质量欠佳。正念水平对睡眠障碍(β = - 0.242,P < 0.01)、压力(β = - 0.397,P < 0.01)、焦虑(β = - 0.350,P < 0.01)、抑郁(β = - 0.484,P < 0.01)均有直接影响,也可通过领悟社会支持对睡眠障碍(β = - 0.171,P < 0.01)、压力(β = - 0.105,P = 0.029)、焦虑(β = - 0.102,P = 0.034)、抑郁(β = - 0.180,P < 0.01)产生间接影响,中介效应占比分别为41.40%、20.92%、22.52%、37.19%。
  结论  正念水平可以通过直接作用和领悟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改善护理本科生的心理健康,护理教育者可考虑将正念减压训练融入日常教学中,并给予护理本科生足够的心理、情感支持和鼓励,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朝鲜族儿童青少年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状况及其与社会支持和负性情绪的关系,为朝鲜族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帮助。  方法  2018年4—6月采用随机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在吉林省吉林市、延边市选取4 024名朝鲜族儿童青少年进行生命质量、社会支持和负性情绪的调查,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了解之间的关联。  结果  朝鲜族儿童青少年健康相关生命质量平均得分为(81.01±12.64)分,其中学校功能、情感功能、社会功能、生理功能平均得分分别为(80.16±15.36)(73.07±19.85)(88.52±14.03)(82.65±14.17)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朝鲜族中小学生的负性情绪与生命质量有负向关联(β=-0.24,P<0.01),社会支持与生命关联质量有正向关联(β=0.17,P<0.01),负性情绪和社会支持的交互作用与朝鲜族中小学生的生命质量有负向关联(β=-0.19,P<0.01)。  结论  朝鲜族儿童青少年健康相关生命质量尚可,社会支持对负性情绪起到缓解作用,可降低负性情绪对生存质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调查混合性焦虑抑郁障碍(mixed anxiety and depressive disorder, MADD)青少年孤独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方案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法,于2020年9月—2021年6月选取大庆市第三医院12~18岁265名MADD青少年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儿童青少年同伴关系量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问卷(PSQI)、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RSCA)、UCLA孤独感量表调查MADD青少年孤独感现状及影响因素。  结果  MADD青少年孤独感平均得分为(56.49±10.83)分,处于中等水平。学段、性别、医疗费用负担、父母外出务工情况及患者饮酒情况在MADD青少年孤独感得分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t值分别为57.65,-60.62,21.92,8.52,16.22,P值均 < 0.01)。MADD青少年孤独感与心理弹性呈负相关,与睡眠质量、人际困扰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69,0.76,0.50,P值均 < 0.01)。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初中生、女生、重度医疗费用负担、人际困扰、睡眠质量和心理弹性为MADD青少年孤独感的影响因素(B值分别为0.11,0.13,0.09,0.46,0.10,-0.24,P值均 < 0.01)。  结论  MADD青少年存在中等程度孤独感,护理人员应注重MADD青少年孤独感等负性情绪体验,从提高睡眠质量、减轻人际困扰及提升心理弹性等方面减轻其孤独感。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抑郁症状对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2DM)自我效能的影响,以及糖尿病痛苦在其中的中介作用。  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的方式对某社区服务管理中心的248名老年T2DM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同时收集一般人口学特征、糖尿病相关信息、自我效能、抑郁症状和糖尿病痛苦情况。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模型分析抑郁症状对自我效能的影响,Bootstrap法进行中介分析。  结果  抑郁症状(β=-0.272, P < 0.01)和糖尿病痛苦(β=-0.345, P < 0.01)是自我效能的影响因素,糖尿病痛苦在抑郁症状与自我效能之间具有中介作用(Boot CI: -2.460 2~-0.783 9, P < 0.05)。  结论  情绪障碍的改善有利于社区老年T2DM患者自我效能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