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任务导向性训练对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前瞻性将50例脑瘫患儿进行随机分组设计,分成2组,每组25例。对照组:采用易化技术(以Bobath疗法为主,根据患儿具体情况辅以Vojta运动发育治疗法);观察组:采用易化技术结合任务导向性训练;疗程均为3个月。采用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ross motorfunction measure,GMFM-66),以盲法测评2组患儿治疗前、后的粗大运动功能。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前的GMFM-66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均较训练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P0.01,对照组P0.05);但观察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任务导向性训练结合易化技术能有效地提高脑瘫患儿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GMF)的影响。方法收集2012年2月-2015年12月淮安市妇幼保健院康复科收治的88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4例和观察组44例。所有患儿均给予脑循环、神经发育及中医传统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采用脑瘫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88)对两组患儿的GMF进行评定。结果经3个月治疗,两组患儿的GMF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GMF改善显著,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肌电生物反馈刺激疗法能明显提高痉挛型脑瘫患儿GMF,对其整体功能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引导式教育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4月~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痉挛型脑瘫患儿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0例痉挛型脑瘫儿童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与实验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实验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结合引导式教育训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分别进行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88)及功能独立性评分,并观察两组患儿的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治疗后,实验组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儿的功能独立性以及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康复治疗结合引导式教育训练可明显提高痉挛型脑瘫儿童粗大运动功能及功能独立性及生活质量,促进患儿的康复及整体发育水平。  相似文献   

4.
综合康复治疗对脑瘫患儿发育商及智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综合康复治疗对脑瘫患儿发育商及智能结构的影响。方法:采用Gesell发育量表及自身对照的方法观察116例脑性瘫痪儿童经过3个月的运动功能训练、推拿按摩、中药熏蒸、高压氧等综合康复治疗后发育商及智能结构变化。结果:脑瘫患儿呈现智能发育延迟,并且不同智能能区发育不平衡,表现为粗大运动明显落后于适应性、精细运动、语言和个人社会等能区(P<0.01)。经3个月综合康复治疗后,脑瘫患儿粗大运动、精细运动、适应性、语言及个人社会5个能区的发育商和总发育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康复疗法对脑瘫患儿的发育商和粗大运动、精细运动、适应性、语言及个人社会等能区均有提高作用,是目前治疗脑瘫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平衡发育训练在偏瘫型脑瘫患儿上肢作业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偏瘫型脑瘫患儿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给予肌电生物反馈和常规作业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接受平衡发育训练。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采用儿童精细运动功能评估量表对两组患儿所有患儿上肢功能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后上肢功能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P0.05),且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5),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平衡发育训练可以提高偏瘫型脑瘫患儿上肢作业治疗的康复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虚拟现实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粗大运动功能及步行速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5年10月在该院就诊的痉挛型双瘫患儿35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19例)和对照组(16例)。对照组行常规运动疗法和作业疗法训练;实验组行虚拟现实训练和作业疗法训练。治疗前后,采用GMFM-88粗大运动功能量表的D区及E区、改良Ashworth量表(MAS)、Berg平衡量表(BBS)对患儿粗大运动进行评价,采用步态周期、步行速度评价患儿步行功能。结果治疗后,两组GMFM-88D区评分、E区评分、BBS评分、步行速度均显著高于组内治疗前(P<0.05),实验组GMFM-88D区评分、E区评分、BBS评分、步行速度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MAS评分、步态周期均低于治疗前(P<0.05),实验组MAS评分、步态周期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虚拟现实训练可有效提高痉挛型双瘫患儿下肢粗大运动功能及步行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中医综合康复护理结合功能训练对脑瘫患儿运动功能和智力发育的影响。方法 70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与功能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中医综合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患儿的运动功能及智力发育。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的GMFM-88评分高于对照组,粗大动作、精细动作、语言能力、应物能力、应人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中医综合康复护理结合功能训练可改善脑瘫患儿的运动功能及智力发育。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采用体验式教学法对脑瘫患儿家长进行家庭康复指导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12月中某连续6个月进行康复干预的1~3岁脑瘫患儿及家长各30例为对照组,2019年1-12月中某连续6个月进行康复干预的1~3岁脑瘫患儿及家长各30例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指导,观察组由康复团队对家长采用体验式教学法进行康复指导,两组患儿均在干预前及干预后6个月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GMFM)和精细运动功能评估表(fine motor function measure scale,FMFM)测评,比较两组患儿的粗大和精细运动功能。结果干预6个月后,对照组和观察组粗大运动功能和精细运动功能得分均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粗大运动功能和精细运动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康复指导相比,采用体验式教学法对家长进行家庭康复指导能有效提高脑瘫患儿的粗大和精细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核心稳定性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精细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8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核心稳定性训练进行治疗。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采用 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PDMS-2)对两组治疗前后精细运动功能进行评估。结果 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儿治疗后的PDMS-2量表中抓握标准分、视觉-运动整合标准分、精细动作发育商的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核心稳定性训练可有效提高痉挛型脑瘫患儿精细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PDMS-2)评估方法对脑瘫患儿各运动能区发育水平的判断,评价其配套训练方案在改善患儿运动技能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0~6岁脑瘫患儿200例,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用PDMS-2量表进行运动发育水平评估,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包括运动疗法(主要是Bobath疗法)、理疗等,观察组采用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指导家长参与根据PDMS-2评估结果运用其配套训练方案对观察组进行干预,6个月后再次运用PDMS-2量表对两组患儿各运动能区发育水平进行评估。结果:干预前对照组粗大运动商(GMQ)、精细运动商(FMQ)和总运动商(TMQ)与干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评估显示两组患儿运动技能都有所提高,但观察组GMQ,FMQ和TMQ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PDMS-2评估方法对脑瘫患儿各运动能区发育水平有很好的评估作用,其配套训练方案对提高患儿的运动技能很有价值。  相似文献   

11.
刘晓玲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34):5460-5461
目的:通过对脑瘫患儿进行社区化管理,提高脑瘫患儿的康复效果。方法:2010年1月~2012年1月选取某社区25例脑瘫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患儿进行分组,其中观察组患儿15例,对照组患儿10例。观察组患儿进行社区化管理康复培训,对照组患儿进行普通家庭式康复训练。利用GMFM级别评分对患儿进行粗运动评分,比较两组患儿的康复效果。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前GMFM评分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而观察组患儿经过6个月的个体化社区管理康复化训练后,其GM-FM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P<0.05)。结论:有效的社区化脑瘫患儿康复管理有助于脑瘫患儿身体功能的恢复,目前越来越受到社区脑瘫家庭的重视。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任务导向性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移动功能疗效研究,以帮助脑瘫儿童提高各项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方法将6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30例,实验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实验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结合任务导向性训练,两组均治疗3个月。在治疗前后对患儿分别应用粗大运动功能量表评定(Gross Motor Function Scale Assessment,GMFM-88)、定时起身行走测试(Time Up and Go Test,TUG)、儿童残疾评定量表(Pediatric Evaluation of Disability Inventory,PEDI)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治疗后GMFM的D区和E区评分、TUG时间及PEDI移动能力部分评分均优于治疗前(P0.05),实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任务导向性训练结合常规康复训练有利于改善痉挛型双瘫患儿移动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移动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任务导向性训练对痉挛型脑瘫儿童手功能及日常活动参与的疗效变化。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陕西省康复医院做康复训练的4~14岁痉挛型脑瘫儿童60例,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研究组采用任务导向性训练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两组治疗时间均为3个月。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对两组儿童分别应用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精细运动(PDMS-FM)、儿童能力评估量表(PEDI)进行功能及能力评定并比较。结果治疗3个月后,研究组与对照组PDMS-FM评分、PEDI评分均优于治疗前(研究组:t值分别为4.514、22.557;对照组:t值分别为3.451、16.013,均P<0.05),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2.016、4.011,均P<0.05)。治疗后,研究组学龄期儿童PDMS-FM、PEDI评分均高于学龄前期儿童(t值分别为3.968、4.625,均P<0.05),手功能分级(MACS)为Ⅰ~Ⅱ级的儿童PDMS-FM、PEDI评分均高于MACSⅢ~Ⅳ级儿童(t值分别为2.917、3.579,均P<0.05)。结论痉挛型脑瘫儿童通过任务导向性训练有利于改善双手抓握及实物操作能力;任务导向性训练结合常规康复训练有利于改善痉挛型脑瘫儿童的日常生活活动。年龄及功能障碍严重程度等因素可能影响任务导向性训练的康复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生物力学矫形鞋垫对脑瘫伴足外翻儿童下肢功能的疗效。 方法 选取2017年3月-9月在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收治的痉挛型双瘫伴足外翻儿童3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15)和观察组(n=15)。对照组只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结合生物力学矫形鞋垫进行训练,两组均治疗3个月。治疗前后对两组儿童分别应用立姿跟骨休息位(RCSP)、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88项、Berg平衡量表(BBS)和足印分析法进行评定。 结果 两组治疗后RCSP、GMFM-88项D区和E区评分、BBS评分、步长及步速均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生物力学矫形鞋垫可改善痉挛型双瘫儿童的足外翻畸形,提高粗大运动功能,改善步态及平衡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中成药小儿智力糖浆对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患儿运动、语言与认知行为发展的影响。方法:90例CP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45例,采用常规神经生理学疗法,疗程3个月;治疗组45例,采用常规神经生理学疗法加小儿智力糖浆口服,疗程3个月。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Gesell儿童发育量表、Bayley婴幼儿发展量表的评分结果。结果: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患儿Gesell儿童发育量表的应物能、应人能、语言能和Bayley婴幼儿发展量表的智力指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或非常显著(P<0.05或P<0.01)。结论:小儿智力糖浆可能对CP患儿的认知行为和语言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家庭康护理在小儿脑性瘫痪康复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126例脑性瘫痪患儿作为研究对舅,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纽各63例,对照组患儿实施常规综合康复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家庭康复护理,对比两组患儿的康复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的GMFM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GMFM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GMFCSI级所占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有52例总儿可独立行走,占82.5%,对照组有39例,占61.9%(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对脑性瘫痪患儿实施家庭廖复护理,可有效促进患儿运动功能改善,提高康复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悬吊疗法联合肌内效贴应用于痉挛型脑瘫儿童行走能力的治疗疗效,以期为脑瘫患儿的康复训练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2017年3-12月湘雅博爱康复医院收治的579例痉挛型脑瘫儿童中随机抽取9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常规组、肌贴组和实验组,每组30例。常规组行常规综合性康复治疗,肌贴组行常规康复和肌内效贴,实验组在肌贴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加上悬吊疗法。采用临床痉挛指数(CSI)、Berg平衡量表(BBS)和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E区(GMFM-E区)来评估治疗前和治疗后100 d三组的痉挛情况、平衡功能和和行走功能。结果 治疗100 d后,三组CSI评分均降低,BBS、GMFM-E区评分均增高(P<0.001),实验组各项评分指标效果最佳,较肌贴组和常规组改善显著(P<0.05)。结论 悬吊疗法联合肌内效贴可有效缓解痉挛型脑瘫儿童下肢痉挛,并提高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小儿痉挛型脑性瘫痪所致"尖足症状"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方法:124例小儿痉挛型脑性瘫痪"尖足症状"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83例和对照组41例,对照组采用Bobath法结合上田法治疗;治疗组除常规治疗外,加用穴位按摩、肌肉松解和蜡疗。采用表面肌电分析仪检测法、踝跖屈肌群肌张力评估法及足背屈角测定等评价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总疗效91.8%,对照组75.6%,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1岁年龄组疗效明显优于≥1岁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痉挛型脑瘫患儿尖足的康复治疗效果与年龄大小呈负相关,小年龄段疗效较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