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9 毫秒
1.
目的讨论一起游客聚集性食物中毒发生原因,防止类似事件的发生。方法对食物中毒事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集部分标本进行致病菌检测。结果全团85人,共发现27例患者,罹患率31.8%;表现为腹泻(100.0%)、腹痛(96.3%)、恶心(77.8%)、呕吐(40.7%)和发热(18.5%)等症状,经治疗(其中14例住院治疗,13例自己服药)均痊愈。从食品原料花蛤和2份病人粪便标本中检出副溶血弧菌。结论综合流行病学和卫生学调查、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证实是一起由副溶血弧菌污染食物引起的中毒事件。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上海市某中学发生的一起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聚集性疫情进行调查和分析。【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的调查方法,将所有病例作为病例组,将同班级内未发病学生作为对照组,以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回顾性调查。同时采集部分病例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测。【结果】本次疫情共有19名学生出现呕吐、腹泻;病例对照调查提示学生秋游时食用的景区路边摊自制食品为可疑暴露因素(P=0.001);7名患者粪便中检出诺如病毒核酸GⅡ型。【结论】本次疫情为一起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聚集性疫情,可疑病因为学生秋游时食用的景区路边摊自制食品。  相似文献   

3.
目的查明一起食物中毒事件的原因和可疑危险因素,为今后防止类似事件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对某餐厅就餐的人员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收集病例暴露、发病等信息,采集相关食品及病例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测,并进行相关卫生学调查。结果共确认病例99例,累计罹患率为39.3%。病例主要临床表现为腹泻(100.0%,99/99)、腹痛(94.9%,94/99)、发热(90.9%,90/99)、恶心(75.8%,75/99)和呕吐(71.1%,71/99)。共采集病例粪便标本、餐厅食品及物体表面涂抹标本等标本42份,其中19份检出肠炎沙门菌。结论该事件为一起肠炎沙门菌引起的食物中毒,餐饮企业应加强内部管理,规范卫生操作流程,提高卫生安全意识,监管部门也需要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力度。  相似文献   

4.
孙华闽    黄建萍  安娜  谭维维 《现代预防医学》2022,(10):1766-1769
目的 分析南通市中小学生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特征,为有效防控中小学生食源性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5—2020年南通市哨点医院就诊的中小学生食源性疾病病例信息,并采集病例粪便标本进行病原体检测,运用χ2检验比较不同学段中小学生食源性疾病病例的分布。结果 共监测中小学生食源性疾病病例1 432例。不同可疑暴露食品的分类和进食场所的病例数有统计学差异(χ2= 73.421;χ2 = 66.857,P均<0.001),可疑暴露食品主要为肉与肉制品(28.21%)和水产动物及其制品(17.86%),可疑进食场所主要为家庭(57.60%)和学校食堂(12.69%)。疑似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主要发生在学校食堂。共采集标本214份,检出病原体22份,总体检出率为10.28%,阳性病原体以诺如病毒(3.74%)和副溶血性弧菌(3.27%)为主。结论 需面向家庭、学校和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食品安全知识宣传,加强中小学生食源性疾病的重点食品和场所的食品安全监测和监管,最大限度地减少中小学生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一起食物中毒事件发生的原因和可疑危险因素,提出防控措施和建议。方法搜索病例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法确定可疑餐次和可疑食物,开展现场卫生学调查并采集可疑食物和病例粪便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测。结果共发现104例病例,MS小学61例,CP小学43例,均为住宿生。临床症状主要为腹泻(100.00%)、腹痛(98.08%)、恶心(46.15%)和呕吐(28.85%)等,无重症和死亡病例。首例病例发病时间为5月13日21时,末例病例发病时间为5月14日22时,发病高峰时间为5月14日6—22时,为点源暴露。食用米饭是发病的危险因素(OR=7.95,95%CI:2.22~33.82),学校食堂厨师在米饭加工制作、存放、再次供餐等环节未按照食品安全相关要求操作是造成该起事件的主要原因。在米饭留样中检出蜡样芽孢杆菌,菌落总数为2.2×104CFU/g。结论该起事件为一起疑似低剂量蜡样芽孢杆菌食物中毒事件,食用被蜡样芽孢杆菌污染的米饭很可能是导致本次食物中毒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一起毒鼠强中毒事件开展调查处置分析,为处理及预防类似事件提供经验和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事件等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本次中毒事件共有6人发病,2例重症病例,无死亡病例,送检的2例重症病例的血液、尿液标本实验室检测结果均为毒鼠强阳性。结论该事件为一起毒鼠强引起的中毒事件,应加强卫生宣教,提高群众食品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一起家庭聚餐引起食物中毒的原因,为预防此类事件再次发生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患者个案信息表,对可疑餐次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卫生学调查,现场采集可疑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测,对该起事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共发现21例患者,其中男性16例,女性5例。发病时间为1月17日19时至23时;所有患者均表现出恶心、呕吐、头晕等症状,其中6例患者高铁血红蛋白为3.3%~75.0%。该事件发生场所为个体肉类腌制品加工户家中,在采集的可疑标本(2份剩菜样品、2份盐样品和7份患者呕吐物样品)中均检出不同含量的亚硝酸盐。结论这是一起因厨房误用亚硝酸钠而导致的中毒事件。有关部门应规范亚硝酸盐使用,加强监管,预防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食物中毒事件发生的原因,提出预防措施。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对此次食物中毒事件展开调查,以是否食用某一食物为暴露特征对病例组对照组进行分析,并采集可疑样品进行实验室检测。结果根据流行病学调查资料、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确认为一起以急性胃肠炎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食物中毒事件;可疑食物与发病关系的病例对照分析结果显示,凉菜口条为此次中毒事件的危险食物(χ2=28.1,P0.01,OR=4.68)。结论在漯河市城区某酒店发生了一起食物中毒事件。在事件发生地调查发现卤制的口条在温度不符合卫生要求的操作间放置时间过久,食用前未再加热,卤制口条为高危食物,实验室检验结果表明卤制口条被肠炎沙门菌污染,致病原因有待于进一步查明。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诸暨市一起人感染H7N9禽流感聚集性疫情的感染来源和传播途径,为防制人感染H7N9禽流感提供依据。方法对2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确诊病例及其密切接触者、可疑暴露场所进行现场调查,采集病例及密切接触者咽拭子标本、可疑暴露场所外环境标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H7N9禽流感病毒核酸。结果病例A于2015年1月23日发病,2月4日确诊为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调查发现A有活禽市场暴露史和家禽接触史,采集病例A发病前常去的活禽交易市场外环境标本10份,其中1份禽类笼具表面擦拭物标本检出H7N9禽流感病毒核酸阳性。病例B为病例A的胞兄,于2月7日发病,2月8日确诊为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有过搀扶病例A、接触其擦拭痰液的餐巾纸等高危暴露行为,也有活禽市场暴露史和家禽暴露史。2例病例病情危重,均死亡。结论此疫情为一起人感染H7N9禽流感聚集性疫情,2例病例感染最可能的来源为活禽市场暴露,但也不能排除病例B与病例A密切接触感染的可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查明本次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原因和可疑危险因素来源。方法描述病例的临床症状和三间分布特征,绘制流行病学曲线,计算平均潜伏期,分析可能暴露时间。并采集剩余食物和病例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测。结果共发现25例病例,罹患率为62.5%,发病主要特点为全部病人均有腹痛、腹泻和乏力症状。发病平均潜伏期为22小时。现场采集8份家宴剩菜和3份病人肛拭子均检出伦敦沙门氏菌。结论本次食物中毒为一起沙门菌污染食物事件,应提高农村集体就餐的卫生安全意识,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调查引起食物中毒事件的原因和可疑危险因素,为减少类似事件发生提供建议。方法 通过流行病学调查确定事件性质,查找可疑食物,通过卫生学调查发现可能的污染环节及因素,采集可疑食物和病例等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测,判定可能致病因素。结果 本次事件共发生病例35例,症状主要为腹泻、腹痛等。2个病例粪便检出血清型为O3K6的副溶血性弧菌。结合病例对照研究结果和实验室检测结果推测可疑食物为蒿菜、越香蒸宝蟹2个菜肴。结论 该事件为一起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事件,加工环节中的交叉污染为可能的危险因素。建议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对餐饮业的管理,在食物加工环节上要督促规范操作,控制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宝鸡市一起由聚餐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进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并且通过对相关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和溯源分析,有效控制事件的发展。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描述疾病分布,建立病因假设。采用分析性流行病学方法(病例对照研究),分析相关因素对疾病产生的影响,找出危险因素。对病例、留样食物、水源开展相关的病原菌分离培养,使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 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对可疑致病菌进行溯源分析。结果 此次事件共搜索到病例68人,罹患率28.33%(68/240),主要症状为发热、腹泻、腹痛、呕吐。期间无重症及死亡病例出现。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发现鸡腿为引起此次事件的可疑食物。通过实验室检测,在留样食物、患者粪便中均分离出了肠炎沙门氏菌。并通过PFGE分子溯源分析得到鸡腿、患者均为同一株沙门氏菌感染。结论 这是一起由沙门氏菌污染而引起的食物中毒,应加强对食物储存、运输、销售的管理工作,防止类似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河北省食物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策略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我省食源性疾病监测中的暴发监测网络上报的食物中毒事件进行分析。结果 3年间全省共报告食物中毒事件305起,发病2 735例,死亡14例。第二、三季度是食物中毒事件和发病人数的高发季节。细菌性中的副溶血弧性菌和沙门氏菌是主要的致病因素。死亡人数最多的为有毒动植物性食物中毒事件,占总死亡人数的64.3%;其中发生在家庭内的死亡人数最多,占总数的78.6%。发病起数和发病人数最多的是餐饮服务单位,分别占总数的45.2%和48.4%。结论 食物中毒事件的高发期是在夏秋季节;细菌性致病因素是导致食物中毒发生的主要原因;有毒动植物因素是导致食物中毒死亡的主要原因;食物中毒发生的主要地点在餐饮服务单位。针对以上我省食物中毒特征开展有针对性的监管措施和对公众的宣传教育,以减少食物中毒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调查某中学发生的一起食物中毒事件的病因,为校园公共卫生事件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和分析性流行病学方法对该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和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收集病例、食堂加工和配餐人员肛拭子标本以及可疑剩余食品、各类环境样本进行相关病原学检测。 搜索到病例20名(罹患率2.03%),临床症状以腹泻(100.00%)、腹痛(85.00%)为主,少数伴有恶心、乏力等症状,无发热;流行曲线为点源暴露模式,可疑餐次为2020年4月29日晚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发病与酸菜鱼(RR=5.34,95%CI:1.30~105.03)有关;在4份肛拭子样本中检出产气荚膜梭菌,该菌株为α毒素基因阳性,判为A型产气荚膜梭菌。 本次事件是由学校食堂配餐引起的一起A型产气荚膜梭菌食物中毒暴发。对学校食堂可能引起产气荚膜梭菌污染和大量繁殖的环节应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一起食物中毒事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和病原菌检验以确定引起本次食物中毒的原因,为今后预防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提供数据参考。方法 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验相结合的方法。结果 共同就餐者216人,发病者26人,发病率为9.96%,根据患者临床表现、潜伏期、现场卫生状况、流行病学特点及实验室检验结果,确定此次食物中毒病原体为沙门氏菌,中毒原因是食用了被沙门氏菌污染的食物。结论 引起本次食物中毒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今后应加强食品卫生管理和宣传教育,提高对食源性疾病的监控能力,广泛宣传食物中毒的危害和预防知识,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三亚市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特征,探讨预防食物中毒的对策和措施。方法 收集三亚市2011至2017年于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报告中的食物中毒事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2011 - 2017年三亚市共报告食物中毒69起,发病人数646人,死亡1例,中毒规模平均9.36人/起。食物中毒以不明原因为主,占52.17%。查明原因中以微生物污染最为常见,占39.13%,其中以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比例最高,占66.67%。宾馆、饭店为食物中毒高发地点,占37.68%。食物中毒具有季节性,第一季度是高发季节,占28.99%,食物中毒事件规模以每起10人以下的为主,占73.91%。结论 三亚市食物中毒事件发生率相对平稳,冬季旅游旺季食物中毒高发,宾馆、饭店等旅游相关公共区域多发。未来应加强监测,采取相应措施预防和减少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及时查清1起食物中毒事件发生原因,探讨致病因素,为预防类似事件提供参考。方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简易动物毒性实验。结果6人进食商陆叶后全部发病,其中重症5例,经治疗后痊愈,无死亡病例。经调查确定为商陆叶引起的急性食物中毒事件。结论商陆为有毒植物,食用不当可引起食物中毒,此次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当地群众对商陆的认识不足,加强宣传教育是防范类似事件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一起由副溶血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进行病原学分析。方法对采集的样品细菌分离鉴定。结果 2011年9月,区疾控中心接报:某公司有9人因腹痛、腹泻等症状到医院就诊,怀疑为食物中毒。经调查显示,首发病例发生在9月16日7时,发病高峰集中在9月16日14时左右,最迟出现症状的时间为9月16日21时30分。结论现场调查结合实验室检验,确定本事件为一起进食被VP感染的食物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  相似文献   

19.
摘要:目的 分析深圳市福田区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福田区2006-2014年所有报告的食物中毒事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6-2014年深圳市福田区共报告食物中毒事件51起,中毒533人,无死亡,中毒规模平均10.45人/起。各街道办均有食物中毒事件报告,存在明显地区差异,福田街道办报告事件数最多,福报街道办报告中毒人数最多。第三季度高发,共报告21起,占总起数的41.18%。以食堂和餐饮服务也报告事件数最多,占总起数的86.28%。微生物,特别是副溶血性弧菌是主要的致病因素,占总起数的50.98%。结论 福田区食物中毒事件具有明显的流行病学特征,应基于流行特征采取相应措施预防和减少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了解某小学一起群体性眼部刺激性反应事件原因,为及时采取控制类似事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和病因推断的原则,对事件进行描述和分析.结果 病例均为一年级学生,共计108例,罹患率为33.5% (108/322),主要症状为眼部痛、痒(99.1%).发病高峰在事发当日10:00-11:00,事件波及6个班级,各班级罹患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7.07,P=0.00).事件由校内不规范消杀工作所导致.学生撤离事发场所,彻底清洁事发教室,发病迅速终止.结论 该事件为一起由杀虫剂引起的群体性眼部刺激性反应事件,科学开展消杀工作可防止类似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