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徐建 《实用预防医学》2011,18(10):1950-1951
目的观察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0年12月期间长沙市中心医院收治的39例(46眼)翼状胬肉患者,随机分为翼状胬肉单纯切除术组(对照组)及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组(治疗组),比较其疗效。结果对照组患者复发率为13.6%,上皮修复时间为(5.81±0.84)d;而治疗组复发率仅为4.35%,上皮修复时间为(3.03±0.79)d。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与翼状胬肉单纯切除术相比,可以有效地降低复发率,缩短角膜上皮修复时间,为治疗翼状胬肉较为理想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翼状胬肉逆行撕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的疗效。方法:将72例患者(80眼)随机分为翼状胬肉逆行撕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组(A组),单纯翼状胬肉逆行撕除术(B组),每组各40眼。分别实施手术并随访6—12个月,随访观察术后翼状胬肉复发率。结果:A组完成全部随访的40眼,复发1眼,复发率2.5%。B组完成全部随访的40眼,复发10眼,复发率25%,两组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翼状胬肉逆行撕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有效降低术后复发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角膜缘干细胞与自体球结膜移植手术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该院2009年1月—2010年12月眼科门诊收治的复发性翼状胬肉患者85例,患眼共104只,将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分为两组,分别为自体角膜缘移植与羊膜移植。结果自体角膜缘移植组41例患者49只眼,术后角膜创面平均恢复时间为(3.18±1.14)d,术后角膜新生血管4只眼(8.16%),复发2眼(4.08%),与羊膜移植组相比,术后创面时间显著减少(P〈0.05),术后角膜新生血管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术后复发率显著降低(P〈0.05)。结论自体角膜缘移植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愈合效果好,复发率与并发症较低,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羊膜移植和带结膜瓣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胬肉这两种方法中哪一种更适合基层医院开展。方法对本院2003年5月至2006年11月87例(93只眼)胬肉患者行羊膜移植和带结膜瓣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羊膜移植组复发率7.89%,带结膜瓣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组复发率6.12%。两组术后复发率无显著差异(经统计学处理)(Х^2=0.105,P〉0.05)。结论羊膜移植和带结膜瓣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是治疗胬肉的两种较好方法。带结膜瓣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由于它来源于自体眼球组织,取材方便,且不会发生免疫排斥反应,完全取代病变组织重建眼表,更适合基层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酒精分离法与丝裂霉素C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临床效果和手术方法.方法 对62例(74眼)翼状胬肉A组在手术显微镜下施行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联合酒精分离法,B组同时联合丝裂霉素C治疗.结果 术后3~12个月临床观察随访,术后A组4眼复发,复发率为6.23%;B组1眼复发,复发率为3.16%.结论 显微镜下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联合丝裂霉素C治疗翼状胬肉,疗效较好,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3种疗法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初发性翼状胬肉的临床疗效分析。[方法]糖尿病翼状胬肉112例(118眼),实行随机双盲,分别采用0.1%丝裂霉素C+单纯切除术(A组,36眼)、0.1%丝裂霉素C+羊膜移植术(B组,42例)、0.1%丝裂霉素C+自体带球结膜瓣的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C组,40眼),术后跟踪随访9~18个月,比较创面修复时间及胬肉复发率。[结果]复发率A组33.3%(12/36),B组9.5%(4/42),C组7.5%(3/40),C组较低(2=11.449,P0.05);角膜上皮愈合时间A组(3.49±0.66)d,B组(7.83±0.79)d,C组(5.65±0.71)d,A组愈合较快。[结论]采用0.1%丝裂霉素C+自体带球结膜瓣的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糖尿病患者初发翼状胬肉,既有效预防复发,又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的疗效。方法将32例(67只眼)初发性翼状胬肉患者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术后随访24个月,观察结膜植片生长及翼状胬肉复发情况。结果 64眼术后结膜植片生长良好,治愈率为95.52%,3眼复发。结论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术后修复快,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改良式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9月—2011年8月收治的60例翼状胬肉患者,共68眼,采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改良式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术后术眼涂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且加压1 d,后常规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水4次/d,泰利必妥眼水4次/d,观察角膜上皮及植片情况,随访1年。结果经改良式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角膜上皮和结膜愈合快且良好,1年后随访4只眼复发,复发率为5.88%。结论改良式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复发率低,角膜创面修复快,是一种理想的手术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羊膜移植和带结膜瓣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胬肉这两种方法中哪一种更适合基层医院开展。方法对本院2003年5月至2006年11月87例(93只眼)胬肉患者行羊膜移植和带结膜瓣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羊膜移植组复发率7.89%,带结膜瓣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组复发率6.12%。两组术后复发率无显著差异(经统计学处理χ2=0.105,P>0.05)。结论羊膜移植和带结膜瓣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是治疗胬肉的两种较好方法。带结膜瓣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由于它来源于自体眼球组织,取材方便,且不会发生免疫排斥反应,完全取代病变组织重建眼表,更适合基层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逆向撕脱联合自体角膜缘移植治疗初发翼状胬肉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初发翼状胬肉156例(156眼),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78例78眼,治疗组行翼状胬肉逆向撕脱联合自体角膜缘移植术,对照组行单纯翼状胬内逆向撕脱术,观察术后复发情况。结果术后随访16~40个月,随访到的治疗组77眼有3眼复发,复发率3.9%;对照组76眼有10眼复发,复发率为13.2%。P〈0.05。结论逆向撕脱联合自体角膜缘移植术治疗初发翼状胬肉安全有效,确能明显降低初发翼状胬肉的术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1.
傅丽英  罗琰 《现代医院》2012,12(6):15-16
目的研究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自2008年10月~2011年10月诊断为翼状胬肉住院手术患者共76例(86眼),随机分为对照组(单纯胬肉切除组)和治疗组(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组)各38例(各43眼),观察术后并发症、创面愈合时间及复发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未发生眼内感染、角膜缘上皮脱落并发症;角膜创面上皮愈合时间,治疗组为2~4 d,平均天数(2.3±2.1)d,对照组为4~7 d,平均天数(5.3±2.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观察6~24个月,对照组5例(5眼)复发,治疗组1例(1眼)复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可有效防止胬肉的复发。  相似文献   

12.
目的:考察丝裂霉素和羊膜移植对翼状胬肉切除术后复发率的影响。方法:对本院收治的17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进行手术。A组进行单纯切除术,B组联合丝裂霉索翼状胬肉切除术,C组胬肉切除联合羊膜移植术。观察手术后2周、1月、6月、1年、2年的并发症和复发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在2年的术后观察期内,没有出现感染、羊膜移植排斥反应、创面溶解、复视等并发症,所有患者创面愈合良好。B、C组复发率明显低于A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结论:临床上可采用联合丝裂霉素翼状胬肉切除术或胬肉切除联合羊膜移植术预防翼状胬肉切除术后复发,且两者具有价格便宜,方法容易操作,值得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G-CSF联合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将4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20例。对照组22例。治疗组给予G-CSF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对照组常规药物治疗。分别于发病时、治疗后三个月评价患者影像学(头MRI弥散像及灌注成像)及神经功能(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HISS和BI)变化。结果治疗3个月后,NIHSS积分与BI积分治疗组为4.8±2.0与78.5±7.2,对照组7.2±2.4与56.1±6.3,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头MRI灌注量亦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G-CSF与MSC联合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其疗效也优于传统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紫外线局部照射联合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应用于造血干细胞移植极期所致口腔黏膜炎(0M)的效果,并与常规使用的口腔药膜比较.方法:随机将30例造血干细胞移植极期发生0M的患者分为两组,一组患者在口腔溃疡处用1%的碘甘油和锡类散交替外涂,并定为对照组;另一组为试验组,用紫外线治疗仪局部照射半小时后再予GM-CSF局部外涂或将其稀释后直接含漱,比较两组口腔黏膜炎的愈合情况.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相同部位,程度相似的OM在愈合时间上存在一定的差异(P<0.05).结论:紫外线局部照射并联合使用GMCSF对造血干细胞移植极期所致的OM的作用优于常规的口腔药膜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羊膜移植治疗儿童眼外伤引起的眼角膜损伤的疗效,为儿童眼外伤患者提供一种新的治疗方法。方法对2007年9月至2013年8月五河县人民医院眼科收治的58例67眼外伤性角膜损伤或穿孔的患者采用多层羊膜覆盖治疗,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角膜愈合情况、羊膜开始溶解时间及术后视力变化等情况。结果术后1天58例患者前房均形成良好。术后1个月全部角膜完成修复,其中36只眼角膜透明,16只眼遗留云翳,13只眼遗留斑翳,2只眼遗留白斑。术后1周羊膜开始溶解。术后随访6个月65只眼的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结论多层羊膜覆盖是治疗角膜穿通伤安全有效的方法,其能维持眼球结构的完整,减轻了炎症反应,为后续的穿透性角膜移植创造了良好条件。  相似文献   

16.
抑制碱烧伤兔眼角膜VEGF表达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方林彬  柯锋  黄少兰 《现代预防医学》2005,32(12):1634-1636
目的:探讨羊膜移植或高压氧治疗对碱烧伤角膜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及角膜新生血管形成的抑制作用。方法:21只兔(42眼)被建立角膜碱烧伤动物模型后随机分为羊膜移植组、高压氧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7只兔(14只眼)。羊膜移植组、高压氧治疗组分别行羊膜移植和高压氧治疗。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查VEGF蛋白的表达,宏观测量新生血管长度及生长速度,显微镜下微血管计数方法研究角膜新生血管形成及抑制情况。结果:羊膜移植组和高压氧治疗组VEGF蛋白表达下降,新生血管生长速度变慢,微血管数量减少,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VEGF主要表达在角膜受损区的感染细胞胞浆内,其出现时间和位置与角膜新生血管一致。结论:VEGF是一种重要的角膜内新生血管形成因子,其变化与角膜新生血管平行;羊膜移植或高压氧治疗可抑制碱烧伤角膜VEGF的表达及角膜新生血管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自体脂肪移植配合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hEGF)降低重吸收率的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5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44例各类组织缺陷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22例。研究组采用自体脂肪移植配合rhEGF,对照组仅采用自体脂肪移植,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3个月、6个月、9个月及12个月,研究组的体表凹陷测量结果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重吸收率、重复操作次数、医疗费用及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修复优良率为90.91%,高于对照组的63.64%(P<0.05)。研究组的满意度为95.45%,高于对照组的72.73%(P<0.05)。结论自体脂肪移植配合rhEGF应用于组织缺陷中效果明显,能有效降低重吸收率,缩短治疗时间,减轻家庭经济负担,提高患者的修复效果及满意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腺样体切除联合置管术应用于小儿难治性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2012年4月至2014年2月间入院治疗的小儿难治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90例,应用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45人和对照组45人.对照组使用低温等离子腺样体切除术;观察组则应用腺样体切除联合置管术治疗.统计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炎性积液及并发症情况,按显效、有效和无效来评价患儿临床疗效,记录并统计参与试验患儿中耳炎性积液时间和听力损失、鼓膜穿孔等并发症情况.结果 临床疗效方面,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1.11%和73.33%,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631,P<0.05).观察组患儿中耳积液时间为7.63±1.27天短于对照组的11.78±1.75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481,P<0.05).观察组治疗后中耳炎复发的比例(2.22%)比对照组(42.22%)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165,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8.88%和40.00%,患儿鼓膜穿孔、化脓性中耳炎和听力损失等方面较对照组发生数明显更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186,P<0.05).结论 腺样体切除联合置管术能够有效治疗小儿难治性分泌性中耳炎,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有效率,应用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取SD大鼠4只作骨髓间充质细胞的分离与培养,提取MSCS;60只大鼠制做脊髓横断损伤模型,细胞移植组24只,PBS(磷酸盐缓冲液)液组24只,空白对照组12只.于脊髓损伤后第7天,无菌条件下,细胞移植组以微量注射器缓慢注入含MSCS的培养液5μl,PBS组注入缓冲液体5 μl,对照组未加任何干预因素.分别于术后7、14、28 d麻醉下行心脏灌流固定取T10节段脊髓,细胞移植组与磷酸盐缓冲组取出损伤节段的脊髓(8只/时点),空白对照组于同一节段取出相应脊髓(4只/时点).应用免疫组化法观察MSCS移植后大鼠脊髓损伤区BDNF的表达变化.结果 细胞接种24 h后贴壁生长,72 h细胞增殖,有细胞团形成,在传代过程中,4代以前的细胞倍增时间约为4~6 d,至10代以后细胞增殖能力有所减弱,胞体变得扁平,若加入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则可维持基增殖能力和形态.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正常大鼠脊髓组织中有一定表达,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术后第7、14及28天,细胞移植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均高水平表达,与缓冲液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4 d:0.31±0.03 vs 0.25±0.04,P<0.01).结论 间充质干细胞在移植后通过上调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从而促进轴突的再生可能是治疗脊髓损伤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