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医急诊渊远流长,经验丰富。但目前中医急诊发展的步伐过小,不尽人意。中医阵地的缩小,病种的减少,很大程度上与中医急诊的落后呈正相关,致使中医院的发展困难重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已经提出了要实现“中医药现代化”的要求,这是摆在我们每一个中医工作者面前的紧迫课题。作者认为,加速中医急诊建设,是实现中医药现代化的重要措施,更是县级中医院得以生存的重要措施。1 急诊工作集中体现了县级中医院水平的高低1.1 中医急诊抓得好,医院发展就快80年代以来,在各级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下,各地相继建立了县中医…  相似文献   

2.
中医急诊专业七年制生是未来中医急诊专业的青年骨干,其教学关系到中医急诊事业的传承与发展。近年来急诊医学的迅速发展,对七年制生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早期SARS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中医证候及四诊指标数量化,为中医证候客观化研究提供方法 学参考.方法 应用自编急诊发热病例中医证候观察表,收集急诊SARS患者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中医临床四诊信息,建立数据库,运用样品聚类分析及频数归一化权重分析.结果 早期SARS患者的中医证型主要有两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早期证候主要有三个证型.结论 样品聚类分析与频数归一化权重方法 可用于SARS患者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的中医证候客观化研究,也可用于其他病的中医证候客观化研究.  相似文献   

4.
中西医结合的研究及其工作的深入,促进了中医急诊医学的进步与发展。中医的历史悠久,而中医内科急诊学科却是新兴学科之一,其研究多发及常发急诊危重症的中医内科治疗及中医药治疗成功几率。中西医结合概念的形成,促进了中医发展的现代化,促进中、西医兼容并举,完美结合,发挥中医、西医的共同优点,促进中、西医的互补作用发挥。现代中医急诊内科是以:先中后西,能中不西,中西医结合为原则,然而原则解读的片面性,却始终影响着中医内科急诊工作的进行,其运用需要更加灵活,进一步使中西医结合方法促进中医内科急诊抢救工作更加顺利。  相似文献   

5.
杨宇峰 《现代养生》2013,(16):26-26
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和深入,研究医学的领域也逐渐拓展。中医内科急诊作为我国几千年来医学的结晶,对我国的医学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探析了中医内科急诊的发展历程,对当下中医内科急诊的定义和今后的意义进行了探索,希望对我国中医的研究和探究有所借鉴和帮助。  相似文献   

6.
中医急诊医学是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研究中医各种急危重症的病因和变化规律,以及诊疗技术和救护措施的一门学科,是中医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说中医药学是祖国伟大的宝库,那么中医急诊则是宝库中璀璨夺目的明珠。今天我们穿越历史,回望中医急诊对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做出的巨大贡献,了解其成长壮大的历程。  相似文献   

7.
随着人们对生活与健康水平要求的不断提高,对中医药表现出愈来愈大的兴趣,这不仅给中医药带来了良好的发展契机,也给中医发展提出新的挑战。本文通过分析目前我国县级中医急诊医师的现状,提出县级中医急诊医师专业培训计划,包括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方法、考核评估等,旨在探索一条适合县级中医院培训急救专业医务人员的道路,为建立县级中医急诊医师培训制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加强中医传染病学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药治疗新型传染病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人才的匮乏却严重的制约着中医传染病学的发展.文章从树立中医传染病学学科理念,重视中医传染病人才培养;加强中医传染病学学科建设,构建人才培养平台;采取多种培养模式,促进人才培养;重视科研能力培养,加强学术交流及创新管理机制,促进人才发展等五方面进行探讨.分析中医传染病学人才培养中的关键问题,提出加强中医传染病学人才队伍建设建议.  相似文献   

9.
在西医传入我国以前,中医是抗击疫情的主力军。据统计,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中,中医至少抵御了352次大瘟疫。尤其明清温病学说的创立和兴盛,极大地丰富和完善了中医急诊医学理论,从而推动中医急诊医学临床的发展。由于中医中药的贡献和无数医家悬壶济世的努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中医情志护理在急诊患者心理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92例急诊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46例,常规组给予常规心理护理,在此基础上,中医组给予中医情志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中医组的SAS、SDS评分,平均住院时间均优于常规组,差异显著.中医组的护理满意率、诊治依从率、心理障碍发生率均优于常规组,差异显著.结论:在急诊患者心理护理中应用中医情志护理,改善了患者身心状况,满足了其护理需求,促使其早日康复,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正>风云激荡,沧桑砥砺,历史长河积淀的是最沉甸的精华,筚路蓝缕,春华秋实,山东省中医院即将走过一个甲子的轮回。创建于1955年的山东省中医院,坚持走名医、名科、名院之路,坚持中医为主的办院方向,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中医特色鲜明和中医优势突出的三级甲等综合性中医院。  相似文献   

12.
中医脉象的客观描述和检测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以中医脉学经典著作《濒湖脉学》为蓝本,通过分析研究,论证了全部中医脉象客观检测和描述的可能性及方法,并提出了完整的中医脉象图谱结构。  相似文献   

13.
《社区医学杂志》2012,(13):F0003-F0003
<正>风云激荡,沧桑砥砺,历史长河积淀的是最沉甸的精华,筚路蓝缕,春华秋实,山东省中医院即将走过一个甲子的轮回。创建于1955年的山东省中医院,坚持走名医、名科、名院之路,坚持中医为主的办院方向,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中医特色鲜明和中医优势突出的三级甲等综合性中医院。被  相似文献   

14.
中医骨伤科作为一门特殊的学科,在中医整体观念的领导下,结合现代解剖学概念,从而实现对中医骨伤科学的完善和推动.本文针对中医骨伤科学中解剖形态学的重要作用展开分析和探讨,以期为中医骨伤科学的学习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中医脉象的客观检测和描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景唐 《医疗装备》2005,18(5):7-12
以中医脉学经典著作《濒湖脉学》为蓝本,通过分析研究,论证了全部中医脉象客观检测和描述的可能性及方法,并提出了完整的中医脉象图谱结构  相似文献   

16.
本文的主题是,中医养生学“以不变应万变”的态度是应该改变的。古籍中只出世不入世养生观点是不适用的。研究新现实,这是中医养生学的活力所在。  相似文献   

17.
<正>风云激荡,沧桑砥砺,历史长河积淀的是最沉甸的精华,筚路蓝缕,春华秋实,山东省中医院即将走过一个甲子的轮回。创建于1955年的山东省中医院,坚持走名医、名科、名院之路,坚持中医为主的办院方向,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中医特色鲜明和中医优势突出的三级甲等综合性中医院。被卫生部评为全国示范中医院、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全国百姓放心医院,2008年成为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的建设单位——重点研究高血压病。  相似文献   

18.
何晓明 《现代保健》2010,(1):178-180
目的对比分析中西医学发展史的脉络,探讨传统中医学的发展思路。方法以时间为线索,分析欧洲文艺复兴前、文艺复兴时期和近现代中西医学发展的历史脉络,剖析影响中西医学发展的不同因素。结果中西医学都产生于古代神明模式,然后发展到自然哲学模式,在文艺复兴之前中西医学的水平大致相当,甚至中医学的整体水平还在西医之上。但在文艺复兴之后,西医开始脱离自己的传统模式快速发展一直到今天;而中医却始终保持了自己的自然哲学模式。结论中西医学不同的发展道路和现实结果是由于东西方不同的思维(世界观)决定的。西医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其发展是一个不断自我否定的过程;中医是一个封闭循环、自我肯定的系统,其发展是一个不断自我补充的过程。中医学仍然是前现代的产物,与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表面上相似。中医的发展不能简单地回归经典,而应立足于当下的社会实践,谋求自己的生存空间。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急性酒精中毒应用中医综合方案急诊治疗的的效果.方法 :选择本院急诊科2015年3月~2016年6月收治的急性酒精中毒患者114例,随机分为中医组和西医组,每组57例,中医组给予中医综合治疗,西医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观察临床症状消除时间及清醒时间.结果 :中医组患者临床症状消除时间、清醒时间均低于西医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诊治疗急性酒精中毒患者时,中医综合治疗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可缩短症状消除时间及清醒时间,促进患者痊愈.  相似文献   

20.
原发性头痛的西医类型与中医分型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头痛的中西医类型与中医分型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证实中医头痛是症状学诊断,偏头痛和中医偏头风是一个病,而紧张型头痛和风湿型头痛全等。方法对890例原发性头痛不同类型患者进行9种中医头痛分型的分布统计,并考核分型与症状舌脉符合率。结果原发性头痛临床表现与中医头痛的证侯一致,类型与证型相关,同时发现舌苔脉象与各中医证型相关性差。结论古代中医头痛和西医原发性头痛一样也是症状学诊断。其中偏头痛和中医偏头风是一个病,而紧张型头痛和风湿型头痛也是一个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