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结肠镜检查对大肠癌的确诊价值及所检出大肠癌的特点.方法电子结肠镜检出的135例大肠癌,分析其病史、临床表现、肿瘤部位、组织学类型及治疗情况.结果检出的大肠癌病例中,男性多于女性;40岁以下患者占17.0%,40岁以上占83.0%;主要临床表现为血便、腹痛、大便习惯改变;6个月以内确诊者占77.8%;肿瘤分布以直肠、乙状结肠(占76.8%)为主;组织学类型以管状腺癌(56.9%)及乳头状腺癌(31.4%)为主;手术及化疗总有效率82.94%.结论结肠镜检查为确诊大肠癌的有效方法,要重视结肠镜检查以提高确诊率;手术配合化疗治疗大肠癌疗效较理想.  相似文献   

2.
[目的 ] 探索城市区级医院开展大肠癌因症就诊早发现工作的成效。 [方法 ] 对 10 2 0例肛肠症状病人采用四项检查 (直肠指检、大便隐血试验、X线气钡双重造影和纤维结肠镜检查 )。 [结果 ] 共检出大肠癌 49例 ,检出率 4.8%。 49例中直肠癌 17例 (34 .7% ) ,结肠癌 32例 (6 5 .3% ) ,其中近侧结肠癌占全部结肠癌的 43.3%。大肠癌分期早期 (A期 )癌 13例 ,占 2 6 .5 %。早期癌位于远侧大肠 (直肠、乙结肠 ) 11例 (84.6 % ) ,位于近侧大肠 (升结肠和盲肠 ) 2例 (15 .4% )。 [结论 ] 随着上海市大肠癌发病趋向近侧大肠的变化 ,采用纤维结肠镜检查可提高近侧大肠癌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大肠癌系统筛查方案的设计和应用,分析筛查成本。方法对一组大肠癌系统筛查资料进行回顾总结。用全人口进行问卷调查和粪隐血试验,检出大肠癌危险人群,进行结肠镜检查,以组织学诊断作为确诊大肠癌的金标准来评价筛查方案的价值。结果患大肠癌的危险人群约占全人口的5%。在大肠癌危险人群中,大肠肿瘤检出率约为23%,大肠癌的检出率为0.3%。如果选择乙状结肠镜检查,发现远端大肠肿瘤才进行全结肠镜检,将有72%的远端大肠肿瘤漏诊。计算从全人口和高危人群中每检出1例大肠癌的成本分别约20万元和5万元。首次筛查从高危人群中每检出1例大肠腺瘤的成本0.25万元。结论系统筛查可有效地从自然人口中检出大肠肿瘤,免疫法FOBT和全结肠镜检查可作为粪隐血试和肠镜检查的首选方法。每检出1例大肠癌的成本,系统性筛查是机会性筛查的4倍。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大肠癌系统筛查方案的设计和应用,分析筛查成本。方法对一组大肠癌系统筛查资料进行回顾总结。用全人口进行问卷调查和粪隐血试验,检出大肠癌危险人群,进行结肠镜检查,以组织学诊断作为确诊大肠癌的金标准来评价筛查方案的价值。结果患大肠癌的危险人群约占全人口的5%。在大肠癌危险人群中,大肠肿瘤检出率约为23%,大肠癌的检出率为0.3%。如果选择乙状结肠镜检查,发现远端大肠肿瘤才进行全结肠镜检,将有72%的远端大肠肿瘤漏诊。计算从全人口和高危人群中每检出1例大肠癌的成本分别约20万元和5万元。首次筛查从高危人群中每检出1例大肠腺瘤的成本0.25万元。结论系统筛查可有效地从自然人口中检出大肠肿瘤,免疫法FOBT和全结肠镜检查可作为粪隐血试和肠镜检查的首选方法。每检出1例大肠癌的成本,系统性筛查是机会性筛查的4倍。  相似文献   

5.
杨军 《中国医师杂志》2008,10(11):1512-1513
目的对123例大肠癌结畅镜检查结果进行总结分析。方法对19年间结肠镜检查、病理及手术确诊大肠癌123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50岁以上为大肠癌的高发年龄,青年大肠癌占7.32%,直肠病变占多数,乙状结肠其次,分别为34.1%和26.8%,右半结肠占34.8%,大肠腺瘤与大肠癌关系密切;无痛性血便、腹痛、大便次数增多等症状应警惕大肠癌的可能。结论50岁以上为大肠癌高发年龄,直肠和乙状结肠为大肠癌的高发部位,全结肠镜检查是目前诊断大肠癌的有效手段,积极处理腺瘤性息肉,提高早期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廊坊地区健康体检人群大肠息肉的发病情况、内镜特征,并提出预防方法。 方法 将在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心医院行结肠镜体检的1 817例健康体检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大肠息肉检出的情况、发生的年龄、常见部位、病理类型以及临床特征等。 结果 1 817例健康体检人群中, 有484人检出大肠息肉,检出率26.64%,男性检出率高于女性(χ2=4.30,P<0.05),随着年龄增加,大肠息肉检出率也增加(χ2=84.94,P<0.05)。大肠息肉发生部位以乙状结肠、直肠最为常见,在484例息肉患者共发现的936个息肉中乙状结肠、直肠占45.73%。腺瘤性息肉比例最高占57.59%。有大便习惯、性状改变及腹部手术史等高危因素的人群息肉发病率高于正常人(χ2=48.56,P<0.05)。 结论 临床上发现大肠息肉后应仔细观察息肉的形态、大小、部位, 并进行病理活检; 如果条件允许, 应该摘除息肉, 避免发生大肠癌变。同时要对有大肠癌家族史及大便性状改变及腹部手术史的人群及时行结肠镜筛查,预防大肠息肉癌变,并通过改善生活方式、调整肠功能等措施,减少大肠息肉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大肠癌术后复发的原因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至2011年46例大肠癌术后复发原因。结果吻合口处复发13例,盆腔内复发13例,会阴部复发6例,肝转移8例,腹腔内复发6例。术后2年内复发35例(76%)。本组病例均再次手术治疗。其中28例直肠癌和18例结肠癌根治性切除分别为54%(15/28)和67%(12/18)。姑息性切除率分别为46%(13/28)和33%(6/18)。结论首次手术的选择对预防局部复发只至关重要。应根据大肠癌的生物学特点,制定合理的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案。其治疗包括完全切除含原发病灶的脏器,清扫相关的淋巴结,尽可能灭活腹腔的肿瘤细胞和附加必要的辅助治疗。对复发病例应根据复发部位、病期早晚选择以手术为主的多方法多学科综合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放大色素结肠镜结合Kudo分型检查大肠癌未后吻合口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2009年8月~12月来我院内镜随诊的104例大肠癌术后患者进行检查,先于吻合口行常规结肠镜观察,然后用0.25%靛胭脂染色后放大观察,计算检出病变个数,并对病变进行镜下诊断,最后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进行评价比较.结果 在104例患者中共计检出病变118个,常规结肠镜检出病变99个,其中平坦型病变12个(12/118,10.2%),放大色素结肠镜检出病变118个,其中平坦型病变31个(31/118,2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结肠镜对肿瘤性病变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64.1%、81.7%、74.7%,放大色素结肠镜对肿瘤性病变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87.5%、97.4%、9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放大色素结肠镜对大肠吻合口平坦型病变、肿瘤性病变的检出及诊断明显优于常规结肠镜,可以作为一种大肠癌术后内镜随访的检查工具.  相似文献   

9.
在上世纪70年代,10万人中约有10人患大肠癌,此后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在经济发达地区发病率更高。不容忽视:大肠癌发病率在一路攀升!大肠癌与发病部位人的肠道分为小肠和大肠,后者包括结肠和直肠两部分(见图)。在直肠、结肠部位生长的癌瘤统称为大肠癌。其中,左半肠(直肠、乙状结肠及降结肠)癌占75%,右半肠(升结肠)癌占20%,而横结肠癌只占5%。直肠癌发病率最高,约占大肠癌的60%。大肠癌与发病年龄大肠癌发病多在41 ̄60岁人群(第一高峰期),其次是40岁以下人群(第二高峰期),61岁以上发病率较低(第三高峰期)。大肠癌第二高峰期人群多集中在25 ̄…  相似文献   

10.
陈志峰 《中国校医》2012,26(4):281+283-281,283
目的探讨电子结肠镜对有大肠癌家族史人的筛查价值。方法采用电子结肠镜筛查30~60岁的无症状志愿体检者。按有无大肠癌家族史分为2组:一级亲属中有大肠癌先证患者组为研究组,一级亲属中无大肠癌先证患者组为对照组,每组均各连续入选100人进行大肠癌及肠腺瘤检出率比较。结果研究组检出大肠癌6例,大肠腺瘤12例,总检出率为18%;对照组检出大肠癌2例,大肠腺瘤3例,总检出率为5%。有大肠癌家族史组检出率明显高于无大肠癌家族史组(X^2=8.755,P〈0.01)。结论在无症状人群中开展结肠镜筛查可早期检出大肠癌及大肠腺瘤。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黏膜下注射法在结肠镜下大肠腺瘤切除术中应用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采用聚乙二醇口服补盐液对患者进行肠道清洁,结肠镜下先用结肠镜注射针在腺瘤基底部黏膜下注射肾上腺素溶液,使局部黏膜隆起后,再用氩离子凝固术或电凝、电切治疗。结果共治疗338例患者,389枚腺瘤被成功摘除,术后病理显示有6枚腺瘤合并早期癌,在其腺瘤基底部均未发现癌细胞,说明早期大肠癌得到根治。所有患者均无出血、穿孔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黏膜下注射法应用于结肠镜下大肠腺瘤切除术是有效可行的,并且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2.
探讨结肠镜检查对大肠癌手术的临床指导作用。方法分析144例经病理证实的大肠癌的临床资料、术前结肠镜检查结果和手术治疗情况。结果结肠镜诊断大肠癌的符合率为97.91%(141/144),早期大肠癌占3.4%(5/144);Borrmann I型、Ⅱ型、Ⅲ型、IV型,手术根治率分别为83.3%、75.9%、60%、56%。结论结肠镜检查有助于判断大肠癌的部位、病理分类、范围、程度和进展情况,但不能作为术前分期和选择手术方式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黏膜下注射法在结肠镜下大肠腺瘤切除术中应用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采用聚乙二醇口服补盐液对患者进行肠道清沽,结肠镜下先用结肠镜注射针在腺瘤基底部黏膜下注射肾上腺素溶液,使局部黏膜隆起后,再用氩离子凝固术或电凝、电切治疗。结果共治疗338例患者,389枚腺瘤被成功摘除,术后病理显示有6枚腺瘤合并早期癌,在其腺瘤基底部均未发现癌细胞,说明早期大肠癌得到根治。所有患者均无出血、穿孔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黏膜下注射法应用于结肠镜下大肠腺瘤切除术是有效可行的,并且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Survivin、Smad4/dpo4、APC基因在大肠腺瘤、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0例正常大肠组织、80例腺瘤、80例腺癌中三种基因表达情况.结果 Survivin基因在正常大肠组织、腺瘤、腺癌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35.0%、75.0%;Smad4基因为100%、95.0%、78.8%;APC为100%、80.0%、45.0%.结论 Survivin基因检测可以作为大肠癌早期诊断、观察疗效和监测肿瘤术后复发、转移等生物学行为的一个新指标.Smad4基因突变或缺失不仅诱导大肠癌的发生还促进其发展.检测APC基因突变,有助于对肿瘤病因学、发病机制及早期诊断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青年人大肠癌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988-07~2004-07经结肠镜检出并经病理确诊的86例青年人大肠癌的临床资料。结果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粘液血便、腹痛、腹泻等;以直肠癌多见,其次为乙状结肠癌,分别占大肠癌的52.3%和17.4%;内镜下形态以弥漫浸润型多见(37.2%),其次为息肉型(33.7%)和溃疡浸润型(20.9%);病理组织学以腺癌为多,占48.8%,未分化癌占34.9%,其中分化良好型占62.8%,分化不良型占37.2%。结论青年人大肠癌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误诊率高,恶性程度高,凡疑诊病例应行结肠镜等检查。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结肠镜在治疗小儿大肠疾病过程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接诊的179例1~7岁患儿均采用结肠镜进行检查,所有患者均有反复腹痛、腹泻、血便等临床症状。结果:共发现病变146例,占81.6%;共检查出疾病11种,其中最为常见的是结肠息肉106例,占总患者的59.2%。通过结肠镜进行电凝切除息肉共172颗,其中乙状结肠、直肠结肠息肉较为常见共137颗,占79.7%(137/172)。通过内镜下确诊后直接进行大肠息肉电凝切除,无需传统的大肠息肉开腹手术,减少了手术对患者健康的影响,创伤小、疗效快,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结论:结肠镜是诊断和治疗小儿大肠疾病的最佳方法,避免进行传统的大肠息肉开腹手术,在结肠镜的作用下能够实现儿童结肠息肉的电凝切除,安全可靠,快捷高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近10年来佛山地区大肠腺瘤发病部位的分布特点及其变化趋势。方法总结分析佛山地区3家三级甲等医院2001-2010年经病理确诊的大肠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佛山地区大肠腺瘤的发病部位以直肠为主,占50.72%,左半结肠占29.06%,右半结肠占20.22%。从2001年至2010年,直肠腺瘤的比例从60.16%下降到46.65%,右半结肠腺瘤比例则从16.07%上升到24.47%。从≤30岁至71岁~年龄组,随着年龄增加,右半结肠腺瘤的比例从15.56%上升到22.23%,直肠腺瘤的比例从58.77%下降至46.29%。锯齿状腺瘤分布于直肠的比例较高,占62.59%。结论不同部位大肠腺瘤的临床特点有一定差异,体积大、绒毛成分多、异型增生程度高的腺瘤主要分布在直肠和左半结肠。年份、年龄、性别等因素可对不同部位的大肠腺瘤产生一定的影响。近年来老年人更易患右半结肠腺瘤,提示应重视全结肠镜检查。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肛瘘患者再手术过程进行分析,总结复发原因。方法随机选取2005年12月—2011年6月收治的肛瘘术后复发患者157例,再行手术治疗,对其复发原因进行总结。结果复发原因如下:内口处理不当占55.41%,瘘管残留占35.03%,异物残留占3.18%,术后创面假性愈合占3.18%,骶前囊肿感染误诊为肛瘘占1.91%,特殊感染占1.27%。157例患者均随访半年,复发率5.10%。结论对于肛瘘患者尤其是高位及复杂性肛瘘患者术前完善检查,明确诊断;术中正确处理内口,做好创口敞开引流;术后规范换药,是治愈肛瘘不可或缺的三部分。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电子结肠镜及活检诊断大肠癌265例分析,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2年3月至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265例大肠癌患者,均采用电子结肠镜及活检方式进行检查,观察诊断效果。结果对大肠癌的发病部位进行分析,其中直肠部位出现大肠癌的几率更高,为52.08%,其次为乙状结肠。对镜下分型进行分析:其中溃疡型为53.58%,形状为圆形、卵圆形或者不规则形状,边缘出现隆起,底部主要为坏死组织,浸润肠壁较深;肿块型为35.48%,镜下肿物在肠腔内部呈现菜花样突起,浸润肠壁较少,当肿块出现增大时,表面发现糜烂;浸润型为10.94%,镜下主要为癌肿,在结肠壁浸润,肠壁更加增厚,肠腔出现狭窄,表面发现糜烂。在265例患者中腺癌260例,粘液腺癌3例,印戒细胞癌2例。结论电子结肠镜及活检对于大肠癌疾病具有较高的诊断率,可以及早诊断,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0.
马刚  张广东  洪尚游 《中国医师杂志》2009,11(12):1667-1668
目的探讨大肠多原发癌(MPCC)的发病率、临床特点、病理分型、诊断及其治疗。方法对本院1981~2004年收治的1224例原发性大肠癌患者中发现的28例(2.29%)大肠多原发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28例MPCC中,同时多原发癌21例(1.72%),异时多原发癌7例(0.57%)。本组28例全部行手术治疗,其中规范化的根治性手术22例,术后5年存活16例;6例非根治性手术患者术后5年仅生存1例。结论术前行纤维结肠镜检查和术中仔细探查是提高同时性多原发癌发现率的重要手段,同时应强调大肠单癌的术后随访以早期发现异时性多原发癌。早期诊断并对病变行根治性切除是提高术后生存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