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9 毫秒
1.
金成子  高艺花 《现代预防医学》2009,36(24):4679-4681
[目的]探讨肱动脉血管内皮功能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与高血压和糖尿病的关系. [方法]选择原发性高血压41例(A组)、2型糖尿病31例(B组)和健康对照组29例(C组),利用高频彩色多谱勒超声测检测颈动脉IMT,在静息、反应性充血和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后用检测肱动脉内径的变化. [结果]静息状态下肱动脉内径3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和B组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扩张(FMD)与C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B组含服硝酸甘油后肱动脉内径的扩张(NID)与A组及C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与C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A、B组的颈动脉IMT与C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60岁以后3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肱动脉内皮功能和颈动脉IMT与高血压和糖尿病密切相关,肱动脉内皮功能损伤较颈动脉IMT异常出现早.采用多普勒超声技术联合检测肱动脉皮功能和颈动脉厚度是评价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异常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外周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对60例可疑非心肌梗死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明确诊断为冠心病43例,无冠状动脉病变17例.同时超声检查颈、股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冠状动脉造影阳性者颈、股动脉的IMT和斑块发生率高于冠状动脉造影阴性者(P<0.05),其粥样硬化的程度与冠心病的发生呈正相关.对左、右颈动脉和左、右股动脉的IMT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进行秩和检验,相关系数分别为0.466、0.312、0.273、0.378;颈、股动脉斑块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相关系数分别为0.823、0.738.颈、股动脉斑块诊断冠心病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60.47%和76.47%以及53.49%、70.59%.结论 外周动脉IMT预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灵敏度较高;但是预测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的灵敏度较低;外周动脉斑块预测血管病变支数的灵敏度较高,对非心肌梗死冠心病多支病变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余永树 《健康必读》2006,5(9):28-30
目的 探讨糖尿病并发冠心病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及内皮功能变化.方法 采用二维超声测定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和硬化斑块指数衡量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测定肱动脉内径代表血管内皮舒张功能.患病组36例,对照组40例.结果 患病组,IMT、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硬化斑块指数(Plaque index,PI)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患病组与对照组相比,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明显受损(P<0.01),内皮非依赖性舒张功能则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糖尿病并发冠心病患者存在严重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明显受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股浅动脉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选择2009年2月至2010年3月本院心内科住院132例疑诊冠心病患者,对入选对象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股浅动脉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并调查年龄、性别、吸烟、血压、家族史、体重指数(BMI)等。分析冠状动脉病变血管的数量与GAS积分、股浅动脉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关系。结果冠心病组股浅动脉、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显著高于非冠心病组(P〈0.05)。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颈动脉内中膜厚度随着冠脉病变支数的增多而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回归分析示人选患者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是GAS积分独立影响因素。结论股浅动脉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冠心病显著相关,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判断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优于股浅动脉,可作为间接反映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良好指标。对疑诊冠心病患者,外周血管超声可作为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5.
目的 应用高频超声研究糖尿病患者外周动脉(颈动脉、下肢动脉)内-中膜厚度及血流动力学变化,以探讨糖尿病与外周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 对28例糖尿病患者及13名正常人的外周动脉(颈动脉、下肢动脉)行二维及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查,观察外周动脉(颈动脉、下肢动脉)内膜回声及有无粥样硬化斑块,测量内-中膜厚度和脉冲多谱勒血流频谱参数,包括收缩期峰值流速、舒张末期峰值流速和阻力指数.结果 糖尿病患者外周动脉(颈动脉、下肢动脉)内-中膜厚度明显大于对照组;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组动脉斑块发生率高于对照组.结论 高频超声显示糖尿病患者外周动脉(颈动脉、下肢动脉)内-中膜增厚;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组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增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性质、程度及其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选择经冠状动脉血管内超声检查的61例患者,根据结果分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CHD)组和非CHD组。其中CHD组根据冠状动脉病变狭窄程度,再分成轻、中、重度狭窄三个亚组。所有患者同时用高分辨率超声测量双侧颈总动脉远端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与冠状动脉血管内超声结果进行对比研究,比较CHD各组和非CHD组间颈总动脉IMT、斑块的关系。结果CHD组患者的平均颈总动脉IMT及斑块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非CHD组(P<0.05),且随着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病变加重,颈动脉粥样斑块积分也明显增加。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病变密切相关,可以间接用来判断CHD及其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绝经后妇女冠心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选择因心绞痛、心肌梗死及胸痛待查入院且绝经后妇女95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并在造影前后1周行双侧颈动脉超声检查,测定血管后壁内-中膜厚度(IMT),根据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单支病变组、多支病变组和正常对照组。比较各组间所测得的颈动脉IMT及斑块发生率。结果:冠状动脉单支和多支病变组与非冠心病组的颈动脉IMT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密切相关,颈动脉超声检查可用于预测冠状动脉的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血脂代谢、动脉硬化程度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本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300例,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组156例和瑞舒伐他汀组144例。于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后分别测定两组血脂指标;分别对两组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定颈动脉斑块积分;分别检测两组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计算肱动脉内径变化百分率。结果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6个月后,瑞舒伐他汀组患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明显低于阿托伐他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颈动脉斑块积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6个月后,瑞舒伐他汀组患者颈动脉斑块积分明显低于阿托伐他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阿托伐他汀组和瑞舒伐他汀组患者肱动脉内径变化率分别为(6.48±1.86)%、(6.51±1.93)%;治疗后分别为(8.26±1.70)%、(8.58±1.95)%。治疗后瑞舒伐他汀组肱动脉内径变化率明显高于阿托伐他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在改善冠心病患者血脂代谢、动脉硬化程度及血管内皮功能方面效果明显,优于阿托伐他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外周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对60例可疑非心肌梗死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明确诊断为冠心病43例,无冠状动脉病变17例。同时超声检查颈、股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冠状动脉造影阳性者颈、股动脉的IMT和斑块发生率高于冠状动脉造影阴性者(P〈0.05),其粥样硬化的程度与冠心病的发生呈正相关。对左、右颈动脉和左、右股动脉的IMT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进行秩和检验,相关系数分别为0.466、0.312、0.273、0.378;颈、股动脉斑块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相关系数分别为0.823、0.738。颈、股动脉斑块诊断冠心病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60.47%和76.47%以及53.49%、70.59%。结论外周动脉IMT预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灵敏度较高;但是预测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的灵敏度较低;外周动脉斑块预测血管病变支数的灵敏度较高,对非心肌梗死冠心病多支病变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外周血管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反应,评价冠心病(coronaryarterydisese ,CAD)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方法 对6 0例CAD患者和2 0例正常人,进行肱动脉气囊加压前后的血管内径、血流速度变化和血浆一氧化氮(NO)浓度检测。结果 ①CAD组肱动脉加压前后血管直径和血流速度变化百分比明显小于正常组P <0 .0 5 ;CAD组NO浓度明显低于正常组[(31.97±9.0 2 )uml/l,比(5 7.6 7±10 .80 )uml/l],P <0 .0 1;②CAD组肱动脉加压前后血管直径变化百分比与血浆NO浓度呈明显正相关(r =0 .83,P <0 .0 1)。结论 CAD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下降。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NPC1L1抑制剂对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4月—2019年10月经冠脉造影证实冠心病的患者16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80例,接受每日10 mg瑞舒伐他汀钙片调脂治疗,观察组80例,接受每日10 mg依折麦布和每日10 mg瑞舒伐他汀钙片联合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1年后血管内皮功能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血管内皮功能指标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CAM-1)和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血浆浓度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PC1l1抑制剂可以在他汀类药物的基础上改善内皮功能,减轻动脉粥样硬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脑梗死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2年6月-2013年6月在本科的住院病人264例,分为132例脑梗死组和132例其他病人组,均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观察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及有无颈动脉斑块.结果 132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发生率为71%,CIMT增厚发生率为79%,其他病人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为30.3% CIMT增厚发生率为39 %,脑梗死组CIMT增厚及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均显著增加(P<0.05).结论 CIMT增厚和颈动脉斑块形成与脑梗死有密切的相关性,对45岁以上健康人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早期发现动脉粥样硬化,对预防脑梗死发生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的关系及番茄红素(Lyc)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T2DM患者130例随机分为:A组(干预组)64例,给予Lyc胶囊30mg/d;B组(对照组)66例,不服用Lyc但给予安慰剂。两组患者均采集入组时和干预后6个月的空腹血清,监测血糖、生化指标、炎症因子和CIMT。结果 Lyc干预6个月后,A组IL-6、TNF-α、hs-CRP、NF-κB水平显著降低,均低于B组(P<0.05),B组上述炎症因子水平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A组患者CIMT及颈动脉斑块发生率较干预前及B组明显下降;T2DM患者CIMT与炎症因子水平相关,多元回归分析表明NF-κB、HbAlc和hs-CRP是CIMT的独立影响因素(决定系数R2=0.612,P=0.000)。结论 T2DM患者炎症因子水平是CIMT的独立预测因素,Lyc可能通过降低炎症因子水平而抑制T2DM患者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4.
庞德友  韩艳  任明伟  谢秀红 《职业与健康》2012,28(11):1281-1284
目的探讨煤工尘肺合并2型糖尿病(T2DM)颈动脉病变(CAS)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0年12月间淮北矿业股份公司职业病防治院的T2DM患者90例为A组,煤工尘肺合并T2DM 97例为B组,同期健康检查的男性95例为对照组。对各组入选者均行彩色多普勒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及观察颈动脉斑块、狭窄情况。同时监测血压、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脂谱、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并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危险因素。结果 B13组、A组的FBG、PBG、HbA1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C-C)、hsCRP、IL-6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的收缩压、脉压均高于A组和对照组,均P0.05;B组的FBG、HbA1c、hsCRP、IL-6均高于A组(P0.05)。B组CIMT、斑块检出率、狭窄率、大血管疾病发生率与对照组、A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脉压、HbA1c、LDL-C、hsCRP、IL-6为煤工尘肺合并T2DM颈动脉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煤工尘肺合并T2DM颈动脉病变的发生发展中除了传统的危险因素外,炎症因子也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无冠心病症状人群使用超声波评估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与冠状动脉cT造影(CTA)检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l生。方法选择250例健康检查者作为研究对象,给予冠状动脉CTA筛查,根据检查结果分为未检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180例(无斑块组)和检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70例(斑块组)。同时采用高频超声波测量所有研究对象的颈动脉IMT。结果ANOVAs分析显示年龄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显著相关(P〈0.05)。x2检验显示吸烟史、冠心病家族史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显著相关(P〈0.05)。单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颈动脉IMT、收缩压、舒张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肌酐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显著相关(P〈0.05)。将所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危险标记物带人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结果显示颈动脉IMT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呈独立相关性(P〈0.05)。结论无冠心病症状人群颈动脉IMT与冠状动脉CTA检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6.
张琳  孙慧灵  李海洲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5):3992-3993,3995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动态脉压(PP)与冠心病并发症及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2006年12月~2012年1月间于某院门诊或住院治疗的老年高血压患者341例,其中合并冠心病的165例病例为A组,单纯的老年高血压患者176例为B组,监控两组动态脉压,对比观察两组动态PP的差异;另对B组176例病例根据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IMT≥0.9 mm为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组,共91例为α组,其余85例为β组,比较两组动态PP的差异.结果 合并冠心病组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组的24 h APP、dPP、nPP水平明显高于单纯高血压组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正常组.结论 动态脉压水平对冠心病并发症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有提示作用,动态脉压越高,冠心病并发症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发病率越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甲状腺功能正常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促甲状腺激素(TSH)与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取400例T2DM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分为双侧颈动脉正常组(121例)、单侧颈动脉斑块组(142例)和双侧颈动脉斑块组(137例),收集空腹血样本用于血脂、血糖、尿酸等测定。结果双侧颈动脉斑块组和单侧颈动脉斑块组TSH、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和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均高于双侧颈动脉正常组(P<0.05);Pearson相关分析提示,在初诊T2DM患者中,CIMT和baPWV均与TSH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237、0.233,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提示,CIMT和ba PWV均与TSH密切相关(P<0.05)。结论血清TSH水平与CIMT和ba PWV密切相关,血清TSH水平可能是T2DM患者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The present study investigated the associations between serum vitamin D levels and 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 (CIMT), carotid plaque and atherosclerosis in 71 Korean adults. CIMT and the presence of carotid plaque were assessed with a high-resolution B-mode ultrasound system, and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was defined as a mean CIMT value >0.9?mm or the presence of carotid plaque. A vitamin D deficiency was associated with the presence of carotid plaque (adjusted odds ratio [aOR]: 9.25, 95% confidence interval [CI]: 1.52–56.3; p?=?0.016). As serum vitamin D levels increased, the presence of high-risk carotid plaque decreased (aOR: 0.84, 95%CI: 0.72–0.99; p?=?0.039). Serum vitamin D levels was negatively associated with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aOR: 0.86, 95%CI: 0.76–0.97; p?=?0.018). Further studies are needed to investigate whether vitamin D supplementation would be effective for the prevention of atherosclerosis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水平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CIMT)的关系以及吡格列酮治疗对其的影响。方法将15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原治疗基础上给予吡格列酮15mg/d,治疗6个月,观察吡格列酮治疗前后血糖、血脂、sVCAM-1、sICAM-1和CIMT水平变化及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别。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血糖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sVCAM-1、sICAM-1和CIMT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sVCAM-1、sICAM-1和CIM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CIMT变化与体质指数(BMI)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甘油三酯(TG)、sVCAM-1和sICAM-1有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298、0.358、0.381、0.368、0.580、0.572(均P<0.05)。结论血清sVCAM-1和sICAM-1水平与2型糖尿病早期大血管病变关系密切,吡格列酮能显著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sVCAM-1和sICAM-1水平,这可能是吡格列酮血管保护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