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张开华 《长寿》2006,(7):31-31
炎热的夏季一天天向我们走来,夏季带给我们很多快乐的体验,盛夏的果实也很甜很美,但夏季也在时刻考验着我们身体的承受能力。所以,安然享受夏季的同时,“管住自己的嘴”,采取有效防护措施,预防肠道疾病就显得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2.
肠道正常菌群与肠道免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体肠道内存在数量庞大、结构复杂的正常菌群,而肠壁内存在为数众多、功能强大的淋巴细胞,以肠粘膜为界,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处于动态平衡状态。正常肠道菌群在促进免疫系统发育,维持正常免疫功能,协同拮抗病原菌入侵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免疫系统对肠道菌群又有制约和调控作用,如对正常菌表现为免疫耐受,对病原菌表现为免疫排斥,一旦二者间的平衡被破坏,就会导致疾病。本文分4部分,就肠道正常菌群与肠道免疫系统间的关系,结合国内外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肠道产甲烷菌是一类将氢气和二氧化碳生成甲烷的厌氧菌,研究证实其与人体肠道疾病密切相关,因此深入探索肠道产甲烷菌在肠道疾病中的作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肠道产甲烷菌的特点、种类、定植特征,及其与肥胖、肠易激综合征、炎症性肠病、结直肠癌、憩室病等疾病之间的关系进行综述,着重梳理肠道产甲烷菌在这些疾病中可能发生的机制,为人体肠道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一定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由于肠源性感染的提出以及静脉营养带来的导管、代谢、感染等并发症,肠道营养尤其是早期肠道营养已逐渐受到重视。本文前瞻性研究了早期肠道营养对严重烧伤病人肠道功能的维护作用。结果表明,在PBD4、8EF组血浆内毒素显著低于DF组(P<0.05~0....  相似文献   

5.
凌子云 《长寿》2006,(11):24-24
肠道不能留“毒”有一句话,叫“无毒一身轻”,指的是人应该及时排除体内蓄积的各种毒素,使身体各个器官都能够轻松自如,才能健康,才能获得身体的轻松。肠道更是如此。肠道内如果蓄积的毒素太多,肠道菌群失衡,就会引起诸如便秘、腹泻等肠道疾病。老年人要想获得健康,享受生活,就  相似文献   

6.
烧伤早期肠道营养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60年代末,自静脉高价营养实施以来,静脉营养应用于严重烧伤病人一直受到重视;中心静脉营养的应用,应该认为是一个划时代的贡献。可是,在20多年实践中,中心静脉营养带来了“置管”、“代谢”、“感染”等方面的并发症。近几年来,随着肠道是外科应激中心器官以及...  相似文献   

7.
肠道正常菌群与肠道免疫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人体肠道内存在数量庞大、结构复杂的正常菌群,而肠壁内存在为数众多、功能强大的淋巴细胞,以肠粘膜为界,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处于动态平衡状态。正常肠道菌群在促进免疫系统发育,维持正常免疫功能,协同拮抗病原菌入侵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免疫系统对肠道菌群又有制约和调控作用,如对正常菌表现为免疫耐受,对病原菌表现为免疫排斥,一旦二者间的平衡被破坏,就会导致疾病。本文分4部分,就肠道正常菌群与肠道免疫系统间的关系,结合国内外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昼夜节律紊乱对机体肠道菌群和肠道屏障的影响,为预防和干预昼夜节律紊乱引发机体健康问题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3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昼夜节律紊乱组(下文简称紊乱组),对照组大鼠用正常光周期暴露(12 h光照/12 h黑暗周期),紊乱组大鼠用轮回颠倒的光照周期暴露(12 h光照/12 h黑暗周期,每3 d颠倒一次,共计5个轮回)。采用16S rRNA测序技术测定分析大鼠结肠肠道菌群的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变化,利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观察结肠组织学变化,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大鼠结肠Occludin、Claudin1、Claudin3和ZO - 1紧密连接蛋白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紊乱组大鼠肠道菌群多样性降低和构成发生改变。门水平上,紊乱组大鼠肠道拟杆菌门(t = 2.672, P = 0.028)的丰度增加,而厚壁菌门(t = 2.732, P = 0.024)和放线菌门(t = 2.717, P = 0.026)的丰度减少。属水平上,紊乱组大鼠肠道毛螺菌(t = 4.468, P = 0.002)、瘤胃球菌(t = 4.096, P = 0.007)、梭状杆菌(t = 2.619, P = 0.038)和嗜木聚糖真杆菌(t = 2.500, P = 0.041)丰度减少。结肠粘膜下层轻度水肿但粘膜上皮没有发生明显损伤。大鼠结肠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t = 7.283, P<0.001)、Claudin1(t = 13.660, P<0.001)、Claudin3(t = 10.596, P<0.001)和ZO - 1(t = 6.919, P<0.001)表达均降低。结论 长期昼夜节律紊乱导致大鼠肠道菌群组成和结构发生改变。长期昼夜节律紊乱还可通过破坏肠道紧密连接而损害肠道上皮屏障的完整性,进而增加肠道通透性。  相似文献   

9.
你知道吗?人体内存在着数以万计的各种细菌。正常情况下,这些小家伙与我们和平共处,而它们之间一旦失去平衡,就可能会导致疾病的发生。这些寄居在我们肠道内的细菌被称为“肠道菌群”,它们与肥胖、糖尿病可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相似文献   

10.
来自爱尔兰的一份新研究报告称,锻炼有益于心肺和大脑,现在我们还可以再增加一项:锻炼有益于建立健康的肠道菌群。  相似文献   

11.
肠道屏障功能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0 引言 肠道屏障功能是指肠道上皮具有分隔肠腔内物质,防止致病性抗原侵入的功能.正常情况下,肠道具有屏障作用,可有效地阻挡肠道内500多种、浓度高达1012个/g的肠道内寄生菌及其毒素向肠腔外组织、器官移位,防止机体受内源性微生物及其毒素的侵害.近年来,随着对肠道屏障功能研究的深入,肠道屏障的概念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肠粘膜机械屏障.目前认为,正常肠道屏障功能的维持依赖于肠粘膜上皮屏障、肠道免疫系统、肠道内正常菌群、肠道内分泌及蠕动,其中最关键的屏障是肠粘膜上皮屏障和肠道粘膜免疫屏障.本文作者就近年来对肠道屏障功能的新认识和观点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肠道免疫防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肠道是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本文对在其防御体系起重要作用的分泌性免疫球蛋白(SIgA)、派伊氏结(peyer’patch,PP)、固有层细胞、细胞因子及肠道菌群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脓毒症是机体对感染的反应失控,并导致出现有生命危险的器官功能障碍。肠道在脓毒症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重要的作用。在脓毒症相关患者或动物模型中,肠道免疫细胞凋亡增加、免疫功能受损;肠道上皮细胞凋亡增加和增殖能力下降、黏液产生减少、上皮细胞间紧密连接通透性增加;肠道正常微生物结构及功能发生改变,潜在致病微生物增多和致病力增强;肠道产生的蛋白或脂质类组织损伤因子增多,这些因子、致病微生物和其产物均可通过肠系膜淋巴结-胸导管-下腔静脉途径进入系统,诱发或加重系统炎症反应失控和器官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早期肠道营养能否防治严重烧伤后早期肠源性感染,检测了22例严重烧伤病人血浆内毒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尿乳果糖和甘露醇。结果显示,早期肠道营养组尿乳果糖与甘露醇比值显著低于延迟喂养组,提示肠粘膜通透性有所改善;血浆内毒素和血清TNF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小儿肠道外感染性疾病应用抗生素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4年8月期间在宝鸡市妇幼保健院治疗的非肠道性感染患儿149例,对患儿应用抗生素治疗前及治疗第1天、3天、7天、14天的粪便进行细菌学分析,对比同期健康体检患儿的粪便细菌学情况,分析肠道菌群差异及肠道菌群失调比例。结果小儿非肠道感染性疾病应用抗生素后发生肠道菌群失调的比例为64.43%,均为Ⅰ度、Ⅱ度肠道菌群失调,无Ⅲ度菌群失调发生;婴儿组应用抗生素后发生肠道菌群失调的比例最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89,P<0.05)。相较于健康小儿肠道菌群,肠道菌群失调患儿主要组成菌群比例与健康小儿比较变化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2.73,均P<0.01)。结论对小儿,尤其是婴儿应尽可能使用窄谱抗生素,缩短抗生素使用时间,保护小儿正常肠道菌群。  相似文献   

16.
车刚  敦王青  王永勇  李汛      严俊     《现代预防医学》2019,(18)
目的 综述镉肠道毒性及其毒作用机制,为镉的肠道毒性与人体疾病关系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以“镉”、“肠道”、“微生物”、“益生菌”作为CNKI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检索词,以“Cadmium”、“Cd”、“Gut”、“Gastrointestinal Microbiome”、“Intestine”、“Bowel”、“Microorganism”作为PubMed数据库的检索词,参考文献56篇。结果 镉对肠道功能的毒性影响有两个方面:一方面镉影响肠道生理功能和结构,导致肠壁细胞通透性增加和组织结构破坏;另一方面镉引起肠道微生物数量和菌群多样性的改变、脂多糖产生增加和屏障功能受损,从而导致机体内毒素血症和全身炎症。结论 镉对肠道功能的毒性作用与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未来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去阐释镉对肠道功能影响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7.
沙门氏菌、志贺氏菌等是引起人类肠道传染病的重要病原菌,因人们日常生活习惯和生产工作条件等因素,这些肠道致病菌可污染外界环境和污水,是引起人畜再感染的重要传染源.因此检查医院污水中肠道致病菌的污染情况,对于肠道传染病的调查和流行因素的分析,以及各种污水处理方法的效果评价,都是重要的.现将本市医院污水中肠道致病菌污染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19.
婴幼儿肠道腺病毒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婴幼儿腹泻病是世界范围内影响儿童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病毒性腹泻是导致全球儿童急性重症腹泻的重要原因,此病也是发展中国家小儿死亡的主要疾病。肠道腺病毒(enteric adenovirus,EAdv)是20世纪80年代发现的一种新的导致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近年来的研究表明EAdv在免疫缺陷患儿中可增加发病率和延长住院时间,国内外有暴发或流行的报道。许多国家已将EAdv的检测列入腹泻病的常规检查。但我国目前对EAdv的基础、临床及流行病学的研究还比较缺乏。近年来,随着临床检测技术的提高,对其研究不断深人,危害性日益受到临床医生的重视。50年代初,Rowe等在切除的儿童腺体细胞培养物的自发性退行性病变中,首次发现腺病毒;1975年Flewett等首次应用电镜技术,从急性胃肠炎患儿粪便中发现与婴幼儿胃肠炎直接相关的腺病毒。这些在电镜下观察到的大多数腺病毒,均不能在常规应用的腺病毒细胞培养系统中培养,这些腺病毒称之为肠道腺病毒。1981年Takiff等首次用Graham 293细胞分离成功,推动了对EAdv的研究。1995年程绪杰等首次在我国从腹泻患儿粪便中分离到EAdv。现将EAdv的生物学特性、流行病学特点及临床表现及其检测技术等方面的研究现状作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20.
人除了生理年龄、实际年龄、心理年龄外,还有至关重要的肠道年龄。 是谁掌管着肠道年龄 人的肠道内“居住”着1000~1150种细菌,平均每个人体内约含有160种优势菌种。这些种类繁多的菌群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处于相对平衡状态,构成体内最大的微生态环境。如双歧杆菌能调整肠道菌群,维护微生态平衡,防范肠道功能紊乱,及时清理肠道垃圾,抑制、抵御病菌对有机体的侵袭,加强营养吸收,清除衰老因子,是人体内的“清道夫”,使胃肠道保持年轻态,延缓衰老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