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 毫秒
1.
大气细颗粒物的健康危害机制及拮抗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行病学研究证实大气细颗粒物(PM2.5)与多种呼吸道疾病及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密切相关。PM2.5的毒性损伤机制除了与炎性损伤、氧化损伤相关外,还与多条细胞内信号通路有关,已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生物活性物质因具有的抗氧化等活性已被应用于拮抗PM2.5毒性作用的研究中。因此,该文就PM2.5健康危害的流行病学研究及对细胞内信号通路的影响和生物活性物质对PM2.5的拮抗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哮喘的患病率在过去几十年全球迅猛增加,已成为人群常见的慢性疾病.大量的资料显示PM2.5污染与哮喘发病及病情加重有着种种关联.本文概述了PM2.5组成及其理化特性和健康危害、PM2.5与哮喘发病的免疫调控、PM2.5与哮喘的流行病学研究,为深入研究PM2.5对哮喘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大气细颗粒物(PM2.5)对儿童哮喘的影响,该文概述了PM2.5的组成与理化性质、儿童对PM2.5的易感性、PM2.5与儿童哮喘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和PM2.5可能导致哮喘发病的直接和间接机制,为更深入研究PM2.5对儿童哮喘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阐述了大气PM2.5的概念、来源、组成成分及危害。概括了国内外关于PM2.5与肺癌关系的流行病学进展,重点介绍了国内外关于PM2.5导致肺癌的作用机制学说,为今后大气PM2.5与肺癌关系研究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大气PM2.5的健康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大量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大气PM2.5的暴露与人类健康危害之间存在持续的统计学相关性,大气PM2.5对健康的潜在危害已受到国内外学的普遍关注。本综述了大气PM2.5的来源和组成、对人体的危害及毒理学研究的初步进展。  相似文献   

6.
阐述了大气PM2.5的概念、来源、组成成分及危害。概括了国内外关于PM2.5与肺癌关系的流行病学进展,重点介绍了国内外关于PM2.5导致肺癌的作用机制学说,为今后大气PM2.5与肺癌关系研究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星级宾馆室内颗粒物污染水平,室内其他污染物及微小气候状况,分析室内颗粒物浓度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星级宾馆6家,春、夏、秋、冬4个季节分别进行1次采样,监测室内污染物浓度(CO、CO2、PM10、PM2.5)、室内微小气候(温度、湿度、风速)及室外污染物浓度(CO、CO2、PM10、PM2.5)。结果室外颗粒物PM10、PM2.5浓度高于室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室内颗粒物PM2.5占PM10的比例高于室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室内PM10与PM2.5之间、室内PM10与室外PM10之间、室内PM2.5与室外PM2.5之间,存在相关性。室内PM10、PM2.5浓度与室内CO浓度存在相关性。室内PM10、PM2.5浓度与室内CO2浓度不存在相关性。室内PM10、PM2.5浓度与室内湿度存在相关性。结论星级宾馆室内颗粒物浓度较低,室内空气质量较好。室内PM10、PM2.5浓度随室内湿度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医学生对PM2.5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探索PM2.5知晓情况的影响因素,为提高医学生的环保意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012年6月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对济宁某医学院950名医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调查950名医学生,对PM2.5的来源知晓率为89.10%,PM2.5加重呼吸系统炎症知晓率为85.84%,PM2.5使慢性病死亡率增加知晓率为84.04%。女生对PM2.5相关知识的知晓率一般高于男生(P〈0.05),其中有关PM2.5的好发季节、PM2.5诱发心肌梗塞及PM2.5使慢性病死亡率增加等知识知晓情况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与预防专业的学生对PM2.5纳入空气质量监测、PM2.5影响胎儿发育的知晓率大于精神及其他专业(P〈0.05)。不同年级医学生对PM2.5称为细颗粒物、是一种严重污染物、纳入空气质量监测、加重呼吸系统炎症、引发高血压及增加慢性病死亡率等知识知晓情况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学生对PM2.5相关知识的知晓率较高,但个别问题知晓率偏低。  相似文献   

9.
<正>大气PM2.5不仅影响气候和空气质量,而且严重危害人群健康。WHO在2006年的"全球空气质量指导值"中增加了PM2.5的指导值和阶段目标。对PM2.5的污染状况及其对健康影响研究,可以为环境质量标准制定、修改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对细颗粒物污染状况及对人体健康影响研究进行综述。1 PM2.5主要来源PM2.5来源复杂,主要有石油、煤炭等燃烧产生的  相似文献   

10.
颗粒物是空气中许多金属和化合物的载体,可能对人群健康产生严重影响。众所周知,PM10可以引起各种疾病,如慢性咳嗽、支气管炎等。但是,最近韩国汉城国立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发现粒径更小的PM2.5对呼吸系统的影响比PM10更大。他们通过研究PM2.5、PM10诱导大鼠肺表皮细胞的氧化应激评价PM2.5、PM10的危害,发现PM2.5比PM10的细胞毒性更大,PM2.5诱导产生的丙二醛比PM10更多。而且,PM2.5处理过的细胞表达更多的过氧化酶,产生更多的Mth1mRNA,表达更多的Nrf鄄2蛋白,该蛋白与多种抗过氧化应激酶有关,单链断裂的情况更严重。 …  相似文献   

11.
PM10和PM2.5危害、治理及标准体系的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悬浮在空气中的颗粒物,按其空气动力学直径的大小,可分为PM 10和PM 2.5.其中PM 2.5由于可直接进入肺泡、称为可吸入肺颗粒物,对人体具有更大危害作用;PM 2.5对心血管系统可以产生毒性作用,心肺疾病的日病死率增加与PM 2.5有密切的关系.PM 10和PM 2.5对天气和气候具有危害作用,例如可能降低大气能见度、显著减少日照、改变气温和降水模式、导致雾天增多等.为此,有必要对PM 10和PM2.5进行监测、治理和控制.分析发现,颗粒物的来源复杂多样,大城市的PM 2.5的主要来源为燃料的燃烧(以煤炭燃烧为主)及机动车尾气.PM 10和PM 2.5污染的治理需要从多个方面着手、多个部门通力协作、加强源头管理.目前,国内主要采用重量法对环境空气PM 10和PM 2.5进行测定,2012年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增加了PM 2.5环境质量标准限值,但是缺乏基于完整科学理论和足量实测数据的支撑,需要深入开展对PM2.5环境质量标准体系的研究,为空气质量管理和政策制定提供更多的信息.  相似文献   

12.
继往研究表明,长期PM2.5暴露与死亡风险的增加有关,但在较高的大气浓度下这种关联性很少被量化。本研究基于中国健康长寿纵向调查(the Chinese Longitudinal Healthy Longevity Survey,CLHLS),估算了PM2.5长期暴露的死亡风险比(HR)。CLHLS是一项针对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前瞻性队列研究,受访者2008年入组并持续跟踪死亡情况至2014年。控制年龄、性别、吸烟状况、饮酒状况、身体活动、体质指数、家庭收入、婚姻状况和教育程度,使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大气PM2.5长期暴露对全因死亡率的影响。结果显示,CLHLS队列中共有13344人具有全时间点的数据,产生了49440人-年的随访数据。调查对象暴露于PM2.5浓度的中位数为50.7μg/m3(95%CI:1.06~113.3),PM2.5浓度每增加10μg/m3的总风险比为1.08(95%CI:1.06~1.09)。分层分析显示,农村、南部地区和较低浓度的PM2.5暴露下HR结果分别高于城市、北部地区和较高浓度的PM2.5暴露。2010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群中估计有1765820人的过早死亡与PM2.5暴露有关。研究表明,PM2.5长期暴露与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全因死亡风险的增加有关,但随着PM2.5浓度的增加,风险程度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13.
住宅是人们停留时间最长的室内环境之一,室外大气PM2.5主要通过室内暴露来影响人体健康。我国已建立较完善的室外大气PM2.5监测体系,但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住宅室内PM2.5的相关数据相对缺乏。该文综述了我国现有的针对住宅开展的室内PM2.5浓度、来源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阐明住宅室内PM2.5污染现状及相关影响因素,为提出有效防治室内PM2.5的干预措施、未来开展基于大数据的室内PM2.5监测及我国室内空气质量标准的修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空气细颗粒物(PM _(2.5))对人表皮黑素细胞自噬水平的影响。方法收集湖北黄冈市区空气中的PM _(2.5),分离并提取其水溶性及非水溶性成分,以不同的终浓度处理体外培育人表皮黑素细胞。采用单丹磺酰尸胺(MDC)染色法检测PM _(2.5)对人表皮黑素细胞自噬的影响、采用免疫组化和蛋白印迹法检测PM _(2.5)作用前后人表皮黑素细胞自噬标记性蛋白LC3-II/I的含量表达的差异。结果随着PM _(2.5)水溶性及非水溶性成分浓度的升高,黑素细胞自噬体及自噬标志蛋白LC3-II/I的表达均随之升高,自噬反应明显增强(P0.01)。蛋白印迹结果表明,在相同浓度下,PM _(2.5)非水溶性成分对LC3-II/I表达的促进作用较PM _(2.5)水溶性成分更强(P0.01)。结论 PM _(2.5)可诱导人表皮黑素细胞发生自噬,并与PM _(2.5)浓度有明显相关性,其机制可能与PM _(2.5)对人表皮黑素细胞的氧化应激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15.
于2015年秋季(1月)、夏季(8月)对贵阳市五个区的大气颗粒物(PM10、PM2.5)进行了监测研究。结果发现,贵阳市大气颗粒物污染很轻,8月和11月PM10、PM2.5的超标率都为0;大气颗粒物PM10和PM2.5浓度季节变化大,11月PM10和PM2.5浓度明显大于8月;2个月的监测数据显示5个区PM10和PM2.5日均值浓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5个区中南明区的PM10和PM2.5浓度最高,花溪区的PM10和PM2.5浓度最低。PM10中PM2.5比重较大,PM2.5粒径小,对人体健康危害很大。  相似文献   

16.
多项研究表明,长期接触细颗粒物(PM2.5)与死亡风险的增加有关,但在较高的大气浓度下这种关联性相对较少。基于中国健康长寿纵向调查(CLHLS),本研究估算了PM2.5长期暴露的全因死亡风险比(HR)。CLHLS是一项针对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前瞻性队列研究,受访者于2008年入组并随访至2014年。选取可获得2008年居住地址,并能匹配附近1 km内PM2.5浓度的研究对象,调整年龄、性别、吸烟状况、饮酒状况、身体活动、体质指数、家庭收入、婚姻状况和教育程度,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大气PM2.5长期暴露对全因死亡率的影响。本研究共纳入13344名研究对象,共计随访49440人年;空气中PM2.5暴露浓度M(IQR)为50.7(6.7~113.3)μg/m3,PM2.5浓度每增加10μg/m3的HR值为1.08(95%CI:1.06~1.09)。分层分析结果显示,农村、南部地区和较低浓度的PM2.5暴露下HR值分别高于城市、北部地区和较高浓度的PM2.5暴露。2010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群中估计有1765820人的过早死亡与PM2.5暴露有关。  相似文献   

17.
大气细颗粒物(PM2.5)对健康的影响受到全世界的关注。中国PM2.5污染的形势严峻,严重影响人群健康。目前已有多种物理和化学的方法应用于人类生活,以预防大气PM2.5对机体的不良影响,其中口罩和空气净化器的使用受到很多关注,同时维生素、Omega-3脂肪酸、植物化学物等营养物及一些抗炎和抗氧化药物在PM2.5毒性的保护作用中也受到关注。本文综述了各种干预方法对PM2.5所致健康危害的保护效应,为大气PM2.5健康危害的干预方案提供依据并为相关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北京市大气颗粒物中多环芳烃及碳元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了解大气颗粒物PM2.5与PM10中多环芳烃及有机碳、元素碳的污染特征.方法 2006年6月16~18日和6月20~22日于北京市城区设置采样点,采集大气颗粒物PM2.5与PM10,并对其中的17种多环芳烃及有机碳、元素碳进行了分析.结果 PM2.5与PM10中多环芳烃的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0.011~2.846和0.013~4.415 ng/m3;PM2.5与PM10中有机碳和元素碳的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28.56,8.75μg/m3和41.14,15.43 μg/m3.结论 采样时间内,4环和5环多环芳烃是PM2.5与PM10中17种多环芳烃的主要成分;含碳组分在PM2.5与PM10中所占比例相当,碳仍然是2种粒子中的主要成分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PM2.5个体暴露数据与环境监测站点数据的关系,为指导雾霾天气公众交通出行提供建议,为未来大规模空气污染健康研究提供数据支持。方法在北京市招募7名在职人员作为调查对象,对调查对象真实通勤过程中不同通勤方式的PM2.5个体暴露水平进行监测,收集同期相关站点的PM2.5环境监测数据,建立PM2.5个体暴露数据与环境监测数据之间的关联。结果通勤情况下人群PM2.5个体暴露水平较高;本研究调查的通勤方式中,除轻轨以外,PM2.5个体暴露数据与环境监测数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M2.5个体暴露数据与环境监测数据均呈正相关(P0.01)。结论雾霾天气应尽可能地选择地铁和轻轨出行,利用环境监测站点PM2.5浓度数据可以较好地模拟通勤方式的PM2.5个体暴露水平。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重庆市不同类型公共场所室内PM2.5的污染水平,探讨其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于2011年1月以重庆市5类(餐馆、集体食堂、医院候诊室、娱乐场所及机关办事大厅)38家公共场所为研究对象,采用光散射法同时测定室内外PM2.5浓度,同时现场记录监测场所的门窗及空调等通风装置的开启状态、室内人员数量、正在吸烟的人员数量及室内外温湿度等,采用多重线性回归模型等统计方法分析室内PM2.5浓度的影响因素。结果 38家公共场所室内PM2.5平均浓度为(211±93)μg/m3,范围为68~468μg/m3,室外PM2.5平均浓度为(198±80)μg/m3,范围为85~402μg/m3;室内、外PM2.5浓度比值(I/O值)为1.07±0.23,范围为0.58~1.76,有60.5%(23/38)的公共场所室内PM2.5浓度高于室外。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室内空气PM2.5与室外PM2.5浓度及室外温度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854,0.451,P0.01)。多重线性回归结果表明,室内PM2.5浓度随室外空气PM2.5浓度及室内吸烟密度的增加而升高(P0.05)。结论调查期间重庆市公共场所存在较严重的PM2.5污染,室外空气PM2.5浓度及吸烟密度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