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分析个体化模式的营养指导对孕期增重、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影响。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连州市连州镇中心卫生院及清远市妇幼保健院接受系统产检并分娩的足月单活胎的孕产妇,总共100例,由护理工作人员在医生指导下认真仔细按产检病历分别进行记录,包括孕产妇的年龄、历次产检体重、孕前体重指数(BMI)、分娩孕周、新生儿出生体重,以及分娩方式等指标,再选择自愿在医院接受个体化营养指导的30例作为试验组,并选择未在医院接受个体化营养指导的30例作为对照组,其年龄、身高、孕前体重、孕周以及BMI与试验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再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孕产妇在孕期体重平均增加(17.01±5.14)kg,对比治疗前的体重明显增加;试验组在孕期增重正常以及自然分娩比率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期贫血、糖尿病、剖宫产和巨大儿的发生率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羊水异常、妊娠期高血压、早产、低体重儿、新生儿窒息以及胎儿窘迫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进行合理的个体化孕妇营养指导,使其保持恰当的孕前BMI、合适的孕期增重以及科学的孕晚期膳食等,有利于孕妇的健康和分娩,以及分娩适当体重的新生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孕前不同体重指数(BMI)妇女孕期体重增加与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12月在北京市海淀区妇幼保健院建档、产前检查并分娩的单胎足月孕产妇资料,包括年龄、身高和孕前体重,分娩前体重,分娩孕周及新生儿出生体重等指标。结果4927例孕妇孕期平均体重增加(16.5±4.3)kg,胎儿出生体重平均为(3402.3±381.8)g,剖宫产率为34.7%。孕妇体重增加过多组、适中组和不足组的比例分别为32.9%、53.3%和13.8%,孕前不同 BMI 各组体重增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着孕前 BMI 增加,孕期增重数值呈下降趋势,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孕期体重增加与胎儿出生体重呈正相关(r =0.26)。分娩适宜胎龄儿3933例,孕前低体重组、孕前正常体重组、孕前超重组和肥胖组孕期增重适宜范围分别为14.0~19.0 kg、14.0~19.0 kg、11.5~17.0 kg 和8.0~16.5 kg,超过美国 IOM推荐范围,孕期体重增加的中位数(P50)分别为17.0 kg、16.0 kg、14.0和12.0 kg,孕期体重平均增加15.0kg(P50)。结论孕前 BMI、孕期孕妇体重增加与新生儿出生体重相关,孕期体重增加超过 IOM推荐范围,做好孕期体重管理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上海市嘉定区不同孕前体质量孕妇孕期体质量增长幅度与产科并发症及妊娠结局的关系,了解孕期体质量适宜增长范围。方法采用前瞻性调查研究方法,对2016年10月-2017年3月按纳入标准在上海市嘉定区妇幼保健院产科门诊建卡、正规产检并分娩的1 977例孕产妇为研究对象。根据孕前体质指数(BMI)将研究对象分为偏瘦组(344例)、正常体质量组(1 285例)、超重肥胖组(348例)。分析比较各组孕期增重、新生儿体质量、妊娠期合并症及分娩情况,计算不同BMI组的孕期适宜增重范围。结果不同BMI组的新生儿体质量构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超重肥胖组巨大儿发生率明显高于偏瘦组和正常体质量组(P0. 05)。不同BMI组孕期增重不同,偏瘦组孕期增重最高,超重肥胖组增重最少,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分娩巨大儿的孕期增重高于平均增重。分娩正常体质量新生儿妊娠期糖尿病、产后出血、剖宫产低于偏瘦组及超重肥胖组,能获得良好的妊娠结局,孕前不同BMI组获得正常体质量儿的孕期适宜增重分别为:BMI18. 5 kg/m~2者增重12. 30~18. 00 kg; BMI 18. 5~23. 9 kg/m~2者增重11. 50~17. 50 kg; BMI≥24 kg/m~2者增重8. 25~15. 15 kg。结论孕期体质量营养的管理,应关口前移,在孕前基础状态时就要调整到合理范围内,根据孕妇的孕前BMI及孕期增重对孕妇进行个体化的营养指导及体质量管理,指导孕期增重在合理范围内,获得良好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南汇区流动孕妇不同孕前、产前体重指数(BMI)及孕期体重指数增长(BMI△)与新生儿出生体重、巨大儿、低体重儿发生的关系。方法对在本院产检或转入本院产检并在本院分娩的485名单胎流动孕妇,通过计算其体重指数(BMI),包括孕前、产前BMI及孕期体重指数增长(BMI△),按孕前BMI〈18.5(消瘦型),18.5≤BMI〈23(均衡型)。BMI≥23(肥胖型);产前BMI〈26.26≤BMI〈32.BMI≥32:BMI△〈5,5≤BMI△〈8,BMI△≥8分别分成3组.分析不同孕前、产前体重指数及孕期体重指数增长情况与新生儿出生体重、巨大儿、低体重儿发生的关系。结果孕前、产前(BMI)及孕期体重指数增长(BMI△)与新生儿出生体重呈正相关关系.即孕前、产前BMI及BMI△越大,新生儿出生体重越重;与巨大儿发生呈正相关关系,即孕前、产前BMI及BMI△越大,巨大儿的发生越多;与低体重儿发生呈负相关关系,即孕前、产前BMI及BMIA越大,低体重儿的发生越少。结论孕前、产前BMI及孕期BMI△三者对新生儿出生体重有屁著的影响。孕期应加强产检.合理营养与适当的营养控制,避免过多的能量摄入.指导合理运动。积极控制胎儿体重.使孕妇获得满意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孕期个体化热能供给对巨大儿发生的影响作用。方法:选取2003年7月~2006年6月在该院进行常规产前检查并住院分娩的单胎初产妇1003例作为研究组,同时选取同期1258例作为对照组,根据孕前体重指数(BMI)分组,分别为正常体重组(BMI18.5~22.9)、超重组(BMI23~24.9)、肥胖组(BMI≥25),各组又分为研究组、对照组,孕妇的年龄及BM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根据孕前BMI,应用PNM1.0孕期营养个体化专家指导系统制定个体化热能供给方案,对照组孕妇给予一般的饮食健康教育。动态监测孕期体重、孕期体重指数增加及新生儿出生体重。结果:3组中的研究组与对照组巨大儿发生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孕期进行个体化热能供给有利于降低巨大儿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新生儿出生体质量与孕妇体质量指数变化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06年1月-2007年12月在我院产前检查并分娩且无内科并发症的孕妇1 00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测量并计算孕12周内、孕32周、分娩前孕妇身高和体质量、孕期体质量变化、孕期体质量指数变化,分析新生儿出生体质量与孕期体质量指数变化的相关性.结果 新生儿出生体质量与孕期体质量指数变化有正相关性.结论 孕期按孕周进行营养指导有利于减少围生期并发症,对胎儿生长受限者,应早于孕32周开始治疗,改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孕妇孕前身体质量指数、孕期体重增重、脂肪分布与新生儿出生体重之间的关系,为进一步加强孕期营养指导工作提供建议.方法 问卷调查108名孕妇的基本情况,监测孕妇孕期体重增长情况,计算孕前身体质量指数、孕中期体重增幅及脂肪分布,并记录新生儿的出生体重.结果 72%的孕妇孕前营养状况正常,但孕中期73%的孕妇体重增加超过了适宜增重标准的60%,脂肪分布>140g/cm(肥胖)者占46%,孕中期脂肪分布与孕前身体质量指数呈正相关(rs=0.368,P<0.001).在已分娩的59名新生儿中,平均出生体重为3 272.7±398.6g,有6人的出生体重≥4 000g,新生儿出生体重与孕中期脂肪分布呈负相关(rs=-0.727,P<0.001).结论 孕妇在孕中期体重增长过多,巨大儿发生比例较高,因此加强孕期的营养指导,合理膳食对母亲及其新生儿出生体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宫高腹围法预测新生儿出生体质量的准确性及其最佳适用范围。方法回顾性分析1992~2011年在重庆市妇幼保健院分娩的符合研究条件的3 786例孕妇(新生儿)资料,采用宫高腹围法比较不同宫高腹围、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孕周产妇的新生儿估计体质量与出生实际体质量符合率。结果宫高腹围之和在120~139之间、孕周≥38周者,宫高腹围法新生儿出生估计体质量与出生实际体质量有较好的符合率;孕妇分娩前BMI对新生儿出生体质量预测无影响。结论选择性应用宫高腹围法预测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可提高其准确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孕期热量个体化供给与控制孕期母婴体重、降低孕期并发症,改善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选取2009年1-12月在济南市妇幼保健院进行常规产前检查,有控制体重意愿并在该院分娩的单胎初产妇1010人作为研究组,同时选取同期无控制体重意愿的1270人作为对照组,根据孕前或孕12周前体重指数(BMI)不同分为正常体重组、超重组、肥胖组3组。研究组中3组热量供给分别为36~40、33~35.9、30~32.9kcal·kg/日,同时利用孕期营养个体化专家指导系统PNM1.0,适时调整热量及各种营养素供给。对照组热量供给不限制。指导孕妇进行轻体力劳动。结果 3组孕妇的孕期体重增加、BMI增加及巨大儿、妊娠期糖尿病(GDM)、相对头盆不称及医学指征剖宫产率,研究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孕前不同BMI孕妇给予不同的热量供给,对控制孕期增重、降低巨大儿及GDM的发生率临床效果满意,进而降低难产及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巨大儿发生的影响因素,为制定预防分娩巨大儿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1-12月在厦门市妇幼保健院分娩巨大儿且有完整孕期信息资料的孕妇270例为巨大儿组。以上述孕妇的年龄为匹配因素,另收集同期在该院分娩胎儿出生体质量在2500~3999g之间、孕期信息资料完整的270例孕妇为正常组。分析两组孕妇孕前BMI、流产次数、不同孕期体质量增长及血脂水平等的差异。结果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妊娠期糖尿病(OR=2.698),孕前BMI≥24.0 kg/m~2(OR=2.680),孕晚期低密度脂蛋白≥3.0 mmol/L (OR=2.799),孕晚期三酰甘油≥2.8 mmol/L (OR=4.868)、孕13~28周体质量增长≥9.0 kg (OR=2.407)、孕期总体质量增长≥16.0 kg (OR=4.079)均是分娩巨大儿的危险因素(P0.05)。其中孕晚期三酰甘油≥2.8 mmol/L对巨大儿的发生影响最大。结论合理控制孕期体质量增长,使得孕中期体质量总增长9 kg,整个孕期体质量增长16 kg是预防巨大儿发生的重要措施。产科医生应该关注孕期血脂水平,孕晚期三酰甘油≥2.8 mmol/L、低密度脂蛋白≥3.0 mmol/L对巨大儿的发生可能有促进作用。妊娠期糖尿病是分娩巨大儿的高危因素,临床应给予规范的饮食控制以降低巨大儿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食品交换份的营养干预方法对妊娠期糖尿病孕妇的作用,为今后妊娠期糖尿病营养指导,减少母婴并发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在宁波市江北区妇幼保健院做常规产前检查,于孕24~28周确诊为单胎妊娠期糖尿病的农村孕妇198例,其中自愿接受个体化食品交换份干预指导的123例为干预组,未进行系统营养干预的75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孕妇母婴并发症和妊娠结局等情况。[结果]干预组孕妇经过个体化营养指导及食品交换份干预后,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羊水过多、巨大儿和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胎膜早破、早产、剖宫产和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及时进行食品交换份的个体化营养指导可降低母婴并发症,改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个体化医学营养治疗(MNT)对妊娠期糖尿病(GDM)的孕妇及其胎儿的影响。方法将2011年1月2012年12月在我院确诊GDM的病情相似的孕妇随机分成干预组(n=193)和对照组(n=233),干预组由营养科门诊实行个体化营养指导与跟踪,对照组由产科进行常规的饮食指导。观察两组孕妇的胰岛素使用率及其妊娠结果。结果干预组的胰岛素使用率、孕产妇并发症、胎儿并发症、新生儿并发症及巨大儿、胎儿生长受限(FGR)、新生儿低血糖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孕产妇的子痫前期、胎膜早破、羊水过多、羊水过少、产后出血、阴道炎、早产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胎儿窘迫、死胎、新生儿肺炎、新生儿湿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由营养科专业人员对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实行个体化医学营养治疗能降低胰岛素的使用率及对降低孕产妇、胎儿、新生儿并发症方面有积极意义,能改善妊娠结局,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吴平  宋婧 《现代保健》2013,(23):113-115
目的:观察妊娠糖尿病孕妇血液指标变化及妊娠结局。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2年11月在本院检查并分娩的全部妊娠糖尿病孕妇(妊娠糖尿病组)共163例,另随机选取在本院检查并分娩的正常孕妇163例(OGTT试验阴性)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孕妇血液指标及妊娠结局。结果:随访326例孕妇的血液指标及妊娠结局,妊娠糖尿病组甘油三酯、谷丙转氨酶、新生儿出生体重、子痫发病率较正常孕妇组高(P〈0.05);正常孕妇组孕妇贫血发病率高于妊娠糖尿病组(P〈0.05);血液胆固醇、尿酸、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及分娩周数、妊娠高血压、妊娠期肝功能受损、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综合征、胎盘功能不良、胎膜早破、新生儿窒息、早产、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等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糖尿病对孕妇及妊娠结局有影响,应加强妊娠糖尿病营养宣教及饮食指导,妊娠糖尿病孕妇应严格控制好血糖,改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孕期个体化营养指导对多囊卵巢综合症(PCOS)患者的妊娠结局及糖脂代谢的影响及意义.方法 选择2010年1月至2013年3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妇幼保健院妇产科确诊为PCOS并妊娠成功者68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是否接受个体化营养指导,将其分为干预组(n=36)和对照组(n=32),比较分析两组的母婴结局和糖脂代谢差异.对两组受试者于孕龄为32-36孕周进行75 g口服葡萄糖耐量检查(OGTT)及胰岛素(INS)释放试验,比较两组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水平与稳态模型的胰岛素抵抗指数( HOMA-IR)、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及OGTT血糖曲线下面积(AUCglu)、OGTT胰岛素曲线下面积(AUCINS).同时比较两组受试者分娩前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和分娩时羊水过多、巨大儿和低出生体质量儿发生率(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市妇幼保健院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分组征得受试对象的知情同意,并与之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两组受试者的年龄、分娩孕周、孕前体质量指数(BMI)、孕前FPG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 干预组与对照组的妊娠期糖尿病(GDM)和巨大儿发生率分别为(22.2% vs.46.9%; 8.3% vs.31.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羊水过多和低出生体质量儿发生率分别为(2.8% vs.6.3%;0 vs.9.4%),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与对照组的TC比较[(6.36 ±1.97)mmol/L vs.(6.43±2.01)mmol/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TG、LDL-C及HDL-C比较[(1.17±0.05) mmol/L vs.(2.31±0.14)mmol/L;(3.45±0.16) mmol/L vs.(4.38±0.23) mmol/L;(1.93±0.18)mmol/L vs.(1.18±0.21) 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和对照组FPG、FINS、HOMA-IR及HOMA-β比较[(4.39±0.56) mmol/L vs.(4.53±0.67) mmol/L;(6.35±4.92) mIU/L vs.(7.82±4.39) mIU/L;(1.34±0.87) vs.(1.67±0.98);(132.8±87.8) vs.(171.5±99.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和对照组的AUCglu[(20.14±3.79) mmol/Lh vs.(23.36±5.18) mmol/Lh]和AUCINS[(163.7±71.80) mU/ Lh vs.(230.5±130.32) mU/ L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PCOS患者于孕期接受营养指导可改善其孕期糖脂代谢,降低GDM和巨大儿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孕期体重管理对妊娠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在本院门诊接受产检的孕周〈13周的700例初产单胎孕妇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346例和观察组354例。两组分别给予常规干预、孕期体重规划干预及健康教育,观察比较两组产妇的孕期BMI值、妊娠期及分娩期并发症、新生儿出生情况等的差异。结果:观察组在孕周期中24周、32周、38周的BMI值分别为(20.64±1.41)kg/m^2、(22.25±2.14)kg/m^2、(25.49±2.76)kg/m^2,均明显低于对照组(t=26.030、20.581、17.097,P〈0.05)。观察组的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产后出血、产褥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7.556、7.525、8.496、6.808,P〈0.05)。观察组新生儿的Apgar评分(7.84±1.26)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新生儿窒息、足月低体重儿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孕期体重规划干预及健康教育可以有效控制孕妇的BMI值,降低妊娠期并发症及新生儿并发症的发生率,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和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16.
母亲孕前体重指数和孕期增重对母婴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孕前体重指数(BMI)和孕期增重与新生儿出生体重及妊娠结局的关系,为降低高危妊娠和巨大儿发生率及难产发生率提供依据。方法以BMI为标准分为低体重组、正常体重组和肥胖组,分析孕妇体重过度增重、巨大儿发生率、难产发生率以及体重指数与新生儿体重、分娩方式和孕期并发症的关系。结果3组间新生儿出生体重有明显差异,巨大儿发生率分别为5.00%、6.10%和11.96%,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期体重增重过重与新生儿体重成正相关(P0.05);肥胖组妊娠期糖尿病发病率明显增多,是正常组的3倍,且妊高征发病率明显增高。3组分娩方式、难产(剖宫产和产钳助产)的发生率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结论肥胖组的巨大儿、妊娠期糖尿病和妊高征的发生率都高于正常体重组和低体重组,孕前BMI和孕妇体重过度增长与新生儿出生体重和妊娠结局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交界性糖耐量异常对妊娠结局和新生儿体重的影响。方法以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方法,将2008年7月至2009年10月符合纳入标准的孕妇分为BGGI病例组(n=371)和正常对照组(n=368),随访并=记录其妊娠结局和新生儿体重情况。结果两组对象间年龄、月收入、分娩孕周和体重增加值等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新生儿出生体重、巨大儿以及大于孕龄儿发生率,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O.01)。结论交界性糖耐量异常可使胎儿体重过大发生率增加,但其对于其他不良妊娠结局的影响尚无法明确。对交界性糖耐量孕妇可能有必要进行孕期干预。  相似文献   

18.
妊娠合并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105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 SCH)对孕期并发症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经甲状腺功能筛查诊断为SCH的孕妇1053例( SCH组),正常孕妇3899例(对照组),比较各组TSH、FT4、TPOAb,孕期并发症及妊娠结局情况。结果SCH组的TSH水平及TPOAb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t=39.001,P<0.01;χ2=40.753,P<0.01)。 SCH组的早产率及新生儿窒息率高于对照组(χ2=8.638,P<0.05;χ2=22.209,P<0.01),SCH组新生儿低出生体重率高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χ2=2.323,P>0.05)。结论 SCH是孕期常见病,可能与流产、早产等妊娠不良结局的发生相关,应重视妊娠妇女的SCH筛查。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不同体质量指数(BMI)女性进行自然周期和促排卵周期供精人工授精(artificial insemination by donor,AID)的妊娠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2017年4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生殖中心行AID助孕的1 707例女性患者资料,按BMI分为正常组1 314例(其中自然周期1 162例,促排卵周期152例,18.5 kg/m2≤BMI<24 kg/m2)、超重组320例(其中自然周期270例,促排卵周期50例,24 kg/m2≤BMI<28 kg/m2)和肥胖组73例(其中自然周期54例,促排卵周期19例,BMI≥28 kg/m2),评估3组自然周期和促排卵周期AID的生化妊娠率、临床妊娠率、流产率和活产率。结果:正常组中促排卵周期AID的流产率高于自然周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9.03%,9/31 vs. 11.45%,30/262,χ2=0.589,P=0.014),而生化妊娠率、临床妊娠率和活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重组中自然周期AID 的临床妊娠率和活产率(分别为23.33%,63/270和21.48%,58/270)高于促排卵周期(分别为10%,5/50和8%,4/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82,P=0.034;χ2=4.908,P=0.027),促排卵周期生化妊娠率和流产率与自然周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肥胖组中自然周期AID 的妊娠结局与促排卵周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然周期AID临床结局可能优于促排卵周期AID;尤其是超重女性,自然周期AID可能获得更高的妊娠结局。对条件合适的患者,应积极提倡自然周期AID。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孕妇个体化营养指导对妊娠并发症及围产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7月—2017年7月685例健康初产妇为研究对象,以定期常规产检的同时接受个体化营养指导的298例作为指导组,同期接受常规产检而未接受营养指导的387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妊娠并发症及围产结局等相关指标,并分析孕妇孕期不同阶段体成分变化。结果:指导组孕妇孕期体重增长正常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其中指导组有283例(95%)在推荐范围内,而对照组有282例(72.9%)在推荐范围内;孕妇孕期体重增长值与胎儿出生体重呈正相关性(r=0.664,P0.01)。指导组妊娠并发症发生率、剖宫产率、早产率、巨大儿发生率、低体重儿发生率等均低于对照组(P0.05);而胎膜早破、前置胎盘及产后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孕晚期对照组孕妇体成分(总水分、矿物质、脂肪及骨骼肌等)较指导组显著增加(P0.05)。结论:孕期予以个体化营养指导可有效降低妊娠并发症,明显改善围产结局,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