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探讨手术时机的选择对 90 岁以上老年人预后的影响。方法应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 2012 年 1 月至 2016 年 12 月我院收治的 101 例 90 岁以上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 43 例,女 58 例,平均年龄 (92.27±2.73) 岁。按照骨折分类,股骨转子间骨折 66 例,股骨颈骨折 35 例。术前能够独立行走患者 45 例,需要辅助装置行走 (不能独立行走) 患者 56 例。根据入院后是否在 48 h 内实施手术将患者分为早期手术组 (24 例) 与晚期手术组 (77 例),比较早期手术组与晚期手术组患者年龄、性别、合并症、ASA 分级、麻醉方式和手术方式,术后 30 天及术后 1 年的病死率、住院时间、并发症、术后功能、ADL 评分。结果两组的年龄、性别、合并症、ASA 分级、麻醉方式和手术方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早期手术组术后 30 天、1 年分别死亡 2 例 (8.3%)、6 例 (25%),晚期手术组术后 30 天、1 年分别死亡 7 例 (9.1%)、21 例 (27.3%),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早期手术组共 10 例 (41.2%) 出现并发症,平均住院时间 (16.50±8.82) 天,晚期手术组 31 例 (44.2%) 出现并发症,平均住院时间 (16.76±11.81) 天,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早期手术组术后 1 年存活患者中 4 例 (16.7%) 可以独立行走,9 例 (37.5%) 需要辅助装置行走,5 例 (20.8%) 失去行走能力,需要卧床;晚期手术组存活患者中术后 1 年 7 例 (9.1%) 可以独立行走,34 例 (44.2%) 可以部分独立行走,15 例 (19.5%) 卧床,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早期手术组术后 1 年存活患者中平均 ADL 评分 (50.28±14.50) 分,晚期手术组术后1 年存活患者平均 ADL 评分 (51.70±9.55) 分,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于 90 岁以上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延期 2 天手术不会影响预后。建议术前集中更多的医疗资源调理患者身体状态,而不是一味的强调早期手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老年髋部骨折术后 30 天内肺部感染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研究肺部感染对髋部骨折患者术后死亡风险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 2012 年 1 月至 2016 年 12 月髋部骨折患者资料,根据术后 30 天内是否发生肺部感染,将患者分为肺部感染组和无肺部感染组,符合入选标准的髋部骨折患者1004 例,其中肺部感染组 131 例 (13.0%),无肺部感染组 873 例 (87.0%)。平均年龄 (80.01±8.14) 岁,男 / 女比例为 329 / 675,股骨转子间骨折 584 例,股骨颈骨折 420 例。术前合并症主要有高血压 590 例 (58.8%)、冠心病 266 例 (26.5%)、糖尿病 272 例 (27.1%)、痴呆 79 例 (7.9%)、脑卒中 359 例 (35.8%)、肾功能不全57 例 (5.7%)。通过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研究髋部骨折术后 30 天肺部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比较肺部感染组与无肺部感染组患者术后 30 天、6 个月及总体病死率。结果高龄 (OR=1.063,95% CI=1.033~1.093)、延期手术 (OR=1.799,95% CI=1.037~3.120)、合并症数量≥ 4 (OR=4.929,95% CI=2.952~8.228) 是术后 30 天内肺部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平均随访时间为 (27.28±16.70) 个月,肺部感染组术后 30 天、6 个月、总体病死率分别为 9.9% (13)、15.3% (20)、34.4% (45),而无肺部感染组患者术后 30 天、6 个月、总体病死率分别为 3.4% (30)、9.0% (79)、28.5% (249),两组相比,术后 30 天、6 个月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术后 30 天,P=0.001;术后 6 个月,P=0.026),术后总体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172)。结论髋部骨折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高,其病死率远远高于无肺部感染患者,高龄、合并症数量≥ 4、延期手术是术后 30 天内肺部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髋部骨折术后 3 年内对侧髋部再骨折发生的独立风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选择 2014 年 1 月至 2017 年 12 月笔者所在单位收治的髋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 3 年内是否发生对侧髋部骨折,分为初次骨折组和再次骨折组。分别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初次骨折类型、对侧髋部骨密度、并存病、内固定方式、麻醉方式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 Logistic 分析,分析髋部骨折后再骨折的独立风险因素。结果 2014 年 1 月至 2017 年 12 月共纳入 567 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 3 年内有 74 例 (13.1%) 患者发生对侧髋部再骨折,术后 1 年是再骨折发生高峰期。单因素分析年龄 (P=0.002),男性 (P=0.014),高血压病 (P=0.022)、痴呆 (P=0.007)、并存病数量≥ 4 项 (P=0.000) 和脆性骨折病史 (P=0.0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时对侧髋部再骨折组患者的骨密度值 (P=0.012),初次髋部骨折行骨折内固定术 (P=0.033)和股骨转子间骨折 (P=0.022) 与初次骨折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高龄 (OR=1.050,95% CI=1.011~1.090,P=0.012)、高血压病 (OR=1.836,95% CI=1.029~3.277,P=0.040)、痴呆 (OR=2.244,95% CI=1.048~4.804,P=0.037)、骨密度 (OR=1.175,95% CI=1.049~1.454,P=0.039)、伤前脆性骨折史 (OR=6.614,95% CI=3.254~13.447,P=0.000) 是术后 3 年内发生对侧髋部骨折的独立风险因素。结论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对侧髋部再骨折发生率高,术后 1 年是再骨折发生高峰期;高龄、高血压病、痴呆、骨密度、伤前脆性骨折史是术后发生对侧骨折的独立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中青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术期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 (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 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5 年 9 月至 2019 年 12 月我院创伤骨科收治的 186 例中青年髋部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 116 例,女 70 例;年龄 18~60 岁,平均 (47.96±11.35) 岁;股骨颈骨折117 例,转子间骨折 44 例,转子下骨折 25 例,其中合并其它部位骨折 31 例。入院、术前 3 天及术后 3 天每天行双下肢深静脉检查。收集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骨折部位、受伤原因、是否合并其它部位骨折、是否合并内科疾病 (原发性高血压、2 型糖尿病、冠心病)、ASA 分级、术中失血量、术中输血量、手术时间、血清学指标、受伤至入院时间。结果本组中 77 例发生下肢 DVT,发病率为 41.40%,其中男 52 例 (67.53%),女 25 例 (32.47%)。11 例 (14.29%) 为混合型血栓,4 例 (5.19%) 为近端血栓,66 例(80.52%) 为远端血栓。合并其它部位骨折 (OR=2.534,95% CI 1.045~6.145,P=0.040)、受伤至入院时间 (OR=1.181,95% CI 1.049~1.330,P=0.006)、术后 1 天 D-二聚体 (OR=1.052,95% CI 1.007~1.098,P=0.023) 是围术期 DVT 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中青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术期下肢 DVT 形成的风险性高,当患者延迟入院、合并多发伤时因尽早行双下肢超声检查,并动态监测 D-二聚体,及时发现下肢 DVT,减少患者发生肺栓塞的风险,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改良生理学和手术严重性评分系统(POSSUM与P-POSSUM)对髋部骨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的预测作用。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本院骨科接受髋部骨折手术治疗的92例进行研究,采用POSSUM与P-POSSUM对患者手术后进行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进行预测,并与实际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进行比较。结果 92例术后并发症发生27例,其中5例并发2种并发症,死亡1例;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29.35%、病死率为1.09%;POSSUM评分系统预测92例髋部骨折手术后并发症为31例(33.70%)与实际发生并发症27例(29.3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OSSUM评分系统预测92例髋部骨折手术后死亡8例(8.70%)高于实际病死率1例(1.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POSSUM评分系统预测92例髋部骨折手术后死亡3例(3.26%)与实际病死率1例(1.0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OSSUM评分系统预测髋部骨折手术后并发症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P-POSSUM评分系统预测髋部骨折手术后患者病死率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重视合并胸腰椎压缩骨折的必要性,应将胸腰椎X线片列为该类患者的常规检查项目,避免漏诊,并探讨其治疗方法。方法对2014年4月至2015年10月我科收治的71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是否合并胸腰椎压缩骨折进行分组,分为合并胸腰椎压缩骨折组(18例)和单纯髋部骨折组(53例)。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与单纯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进行比较。结果本组共71例,髋部骨折合并新鲜椎体压缩骨折患者18例,占比25.4%,远高于单纯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发病率(1.16%),与单纯髋部骨折患者比较,术后3个月FIM评分(41.79±5.32 vs.42.38±6.6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髋部骨折合并新鲜椎体压缩骨折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周腰部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重视髋部骨折患者存在合并胸腰椎压缩骨折的可能性,可针对髋部骨折及椎体压缩骨折一期完成手术,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医院获得压力性损伤(hospital-acquired pressure injuries,HAPI)危险因素,并构建Nomogram模型,用于预测HAPI发生风险.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在我院手术治疗的315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血小板活动指标血小板表面P-选择素(CD62P)、溶酶体颗粒糖蛋白(CD63)、脂代谢异常与股骨颈骨折术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vascular 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ANFH)的相关性,并探讨术后ANFH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15年2月至2019年4月我院收治的302例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55例、女147例。年龄51~89岁,平均(65.82±8.15)岁,骨折至手术时间42h~10天,平均(5.20±1.00)天。致伤原因:交通事故52例、意外摔倒211例、其它39例;Garden分型:Ⅰ型41例、Ⅱ型204例、Ⅲ型45例、Ⅳ型12例;复位方式:切开复位202例、闭合复位100例;固定方式:空心螺钉加压内固定203例、钢板内固定99例。统计ANFH的发生率,并分析术后CD62P、CD63、脂代谢异常与ANFH的关系及其危险因素。结果 ANFH发生率为12.58%;ANFH发生者术后CD62P、CD63水平均低于未发生者(P=0.000、0.000),而TC、LDLC水平均高于未发生者(P=0.000、0.000);年龄80岁、骨折移位、GardenⅢ/Ⅳ型、骨折至手术时间7天、术前牵引、术后CD62P、CD63偏低、术后TC、LDLC偏高、内固定物未取出均为ANFH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股骨颈骨折术后有ANFH发生风险,且ANFH发生者术后CD62P、CD63水平偏低,TC、LDLC水平偏高,患者年龄80岁、骨折移位等均可增加ANFH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成人股骨颈骨折术后切口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对 2016 年 4 月至 2019 年 1 月因股骨颈骨折入院手术治疗的 400 例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其中男 188 例,女 212 例;年龄 65~88 岁,平均 (78.3±10.6) 岁。按致伤原因分为:跌倒伤 93 例、车祸伤 58 例、外伤 249 例。按照术后是否存切口部位感染,分为感染组 (n=382) 和未感染组 (n=18)。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确定切口部位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多发损伤、肥胖 (BMI ≥ 28)、风湿病、服用激素及贫血史均是切口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 (P<0.05),而其它变量均与切口部位感染的发生不相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 BMI ≥ 28、糖尿病、服用激素、贫血及术前血红蛋白水平均是切口部位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5)。Hosmer-Lemeshow 检验结果显示多因素回归模型的拟合优度可 (χ^2=9.645,P=0.213)。结论糖尿病、BMI ≥ 28、皮质类固醇激素及贫血均是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切口部位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与分析Coflex椎板间动态稳定系统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原因,分析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2015年于我院接受单节段减压后Coflex椎板间动态稳定装置植入患者,收集相关人口统计资料、临床相关资料及影像学资料。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总结各类并发症的发生率、发生原因及再手术情况。运用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itic回归分析对所有纳入患者的各类临床与影像学参数的进行性统计学分析,确定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研究共纳入164例,其中男72例,女92例,平均年龄(57.70±12.29)岁,平均随访时间(31.11±20.44)个月。患者入院诊断腰椎管狭窄症90例(54.9%),腰椎间盘突出症68例(41.5%),腰椎滑脱6例(3.7%)。手术节段包括L4~5节段148例(90.2%),L3~4节段5例(3%),L2~3节段1例(0.6%),L5~S1节段10例(6.1%)。术中平均手术时间(124.02±24.12)min,平均出血量(178.48±111.85)ml。26例(15.9%,26/164)发生28例次并发症,并发症原因包括2例次(7.1%)手术一般并发症,6例次(14.3%)内固定直接并发症,19例次(67.9%)内固定间接并发症,1例次(3.6%)其它并发症。最终10例(6.1%,10/164)接受再手术。手术时间,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Coflex节段终板Modic改变,Coflex节段间盘压迫椎管占比均为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Coflex椎板间动态稳定系统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5.9%,再手术率为6.1%,安全性良好。主要并发症原因为原手术节段与邻近节段退变。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手术时间、BMI、手术节段椎间盘压迫椎管占比、手术节段终板Modic改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骨折手术方式和手术持续时间对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至2015年12月诊治的老年髋部骨折276例患者资料,男140例,女136例,年龄65~85岁,平均年龄73.3岁。按照手术方式及手术持续时间不同分组,其中根据手术方式分为3组:A组(骨折闭合复位股骨近端髓内钉、骨折闭合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100例,B组(骨折切开复位股骨近端锁定接骨板、骨折切开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98例,C组(人工髋关节置换-非骨水泥型)78例;根据手术时间分为3组:X组(手术时间60 min)140例,Y组(手术时间60~120 min)90例,Z组(手术时间120 min)46例。分别比较手术方式(A、B、C)3组及手术持续时间(X、Y、Z)3组术后DVT的发生率。结果在不同手术方式上,A组100例中2例发生DVT,发生率2%;B组98例中2例发生DVT,发生率2.04%;C组78例中9例发生DVT,发生率11.54%;C组DVT的发生率高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P=0.012)。在手术持续时间上,X组140例中2例发生DVT,发生率1.4%;Y组90例3例发生DVT,发生率3.3%;Z组46例中8例发生DVT,发生率17.4%;Z组DVT的发生率高于X组和Y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7)。结论老年髋部骨折较大创伤手术方式比较小创伤手术方式增加术后DVT的发生率,手术持续时间超过120 min明显增加了术后DVT的发生率,术后口服利伐沙班10 mg,每天1次不能完全避免DVT的形成,应重视术后DVT的综合预防及筛查。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screw,DHS)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患者骨折塌陷对行走能力、并发症发生率和生存时间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行DHS治疗的386例AO分型为31A1或31A2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根据其术后骨折塌陷程度分成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比较三组患者的一般资料、预后以及生存时间。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骨折塌陷程度与年龄[(67.8±3.6)岁vs.(67.3±4.6)岁vs.(72.5±3.9)岁]、骨折分型A1比例(58.3%vs.33.6%vs.30.9%)、最佳接触点到顶点距离25 mm比例(0.4%vs.8.7%vs.0%)以及复位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骨折塌陷程度患者术后行走能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骨折塌陷程度患者植入物平移(0.8%vs.5.4%vs.11.5%)、髋关节穿孔及断裂(0%vs.3.3%vs.11.9%)、骨不连合(0%vs.2.2%vs.14.3%)及再手术(0.9%vs.2.4%vs.11.6%)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M分析结果显示骨折塌陷与手术后2.5~7.4年存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骨折塌陷显著影响患者行走能力,而对生存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回顾性分析并总结我科75岁以上高龄髋部骨折合并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治疗方法。方法选取2008年6月至2018年6月我科收治的23例75岁以上髋部骨折合并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骨折类型、麻醉方式、内固定方式、术前等待时间、术后全身和局部并发症、患者满意度,总结高龄髋部骨折合并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治疗经验。结果本组中,11例出现全身或局部并发症,发生率47.8%,分别为:全身并发症30.4%(n=7),局部并发症17.4%(n=4)。全身并发症发生情况,分别为:1例肺栓塞、2例肺部感染、2例肠梗阻、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股骨头坏死。局部并发症发生情况分别为:1例褥疮、3例尿路感染。整体治疗满意度为87%。结论高龄髋部骨折合并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通过积极的术前计划、术中监测和术后管理,可有效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机器人辅助肺段切除术后发生肺部并发症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措施制定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90例肺癌患者临床资料,均行机器人辅助肺段切除术治疗,术后依据是否出现肺部并发症分为并发症组与非并发症组,收集2组基础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吸烟史、临床分期、术中出血量等,先对2组基础资料开展单因素分析,待获取有差异的项目后,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最终获取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90例肺癌患者术后发生肺部并发症20例(22.22%),其中持续性肺漏气5例(5.56%),胸腔积液5例(5.56%),肺部感染10例(11.11%)。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体质量指数、手术时间、单肺通气时间、出血量、术前白蛋白水平与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体质量指数<23 kg/m2、合并糖尿病、手术时间≥2 h、单肺通气时间≥2 h、出血量≥100 mL、白蛋白<35 g/L为术后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且OR>1)。结论 年龄≥60岁、体质量指数<23...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我院实施骨科与老年科共管模式治疗老年髋部骨折后的效果并与英国的指南和结果进行比较。方法从2015年5月开始,我科采用骨科与老年科共管模式对老年(年龄≥65岁)髋部骨折治疗流程进行优化。本研究回顾性分析自2015年5月至2016年4月,采用共管模式治疗老年髋部骨折患者492例,女344例,男148例,平均年龄79.6岁。与共管模式实施之前的数据以及来自英国国家髋部骨折数据库的数据进行对比。评估指标包括:患者性别、年龄、保守治疗的比例,手术患者48 h内手术比例,术前老年科医生评估的比例、院内褥疮发生率。结果手术治疗434例,保守治疗58例(占12%,英国髋部骨折数据库2.5%)。手术患者住院48 h内手术比例由共管模式实施之前的8%提高至50%(英国83%),术前老年科医生评估的比例由27%提高至100%(英国70%)。院内褥疮的发生率由2%降低至0.6%(英国3.7%)。结论采用骨科与老年科共管模式可明显提高老年髋部骨折的治疗效率,但与英国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骶骨肿瘤术后伤口相关并发症类型及危险因素,探讨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方法对1997年8月至2008年6月行手术治疗的302例骶骨肿瘤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总结骶骨肿瘤术后常见并发症类型、相关危险因素及处理措施。结果骶骨肿瘤患者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为切口不愈合、切口感染、脑脊液漏、内脏损伤及术后大出血。切口局部发生延迟愈合者46例(15.2%),切口感染者31例(10.3%),内脏损伤者12例(4.0%)。术后伤口不愈合、伤口感染及内脏损伤的主要危险因素为肿瘤直径>10cm、二次手术及放射治疗。术后11例患者出现大出血,其中7例患者经介入治疗病情稳定,2例患者伤口加压包扎,加快输血,病情稳定,2例患者术后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1例患者术后出现多发内脏转移及骨转移死亡。术后大出血的主要危险因素为肿瘤直径>10cm、行肿瘤切刮术和肿瘤累及S2及以上。术后脑脊液漏者18例(6.0%),放射治疗及二次手术是出现脑脊液漏的主要原因。结论充分了解骶骨肿瘤患者的手术风险因素有助于判断术后情况,术前积极防范及术后有效预防及处理可以降低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17.
正随着老年人的数量不断增加,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不仅骨质强度低,而且机体的平衡性及肌肉的协调能力较差,使得老年人更容易跌倒从而并发骨质疏松性骨折,给个人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其中髋部骨折的发生率最高,60岁以上的人群中,年龄每增加5岁,其髋部骨折的发生率增加1倍[1],髋部骨折患者约占老年骨折住院患者的30%,并且发病率逐年增加。有研究显示不良心血管事件是髋部骨折患者病死风险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髋部骨折患者的心血管风险较没有髋部骨折的患者增加2倍[2-3]。而髋部骨折术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高达1.07%[4]。但是老年髋部骨折后心脏疾病的风险并没有  相似文献   

18.
郭世洲  黄贵儒  陈兵 《癌症进展》2019,17(2):190-193
目的探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374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集所有患者的临床特征、手术情况和实验室检测结果,分析胃癌患者的感染情况,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感染的影响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374例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共发生感染52例,其中呼吸道感染发生率最高(36.54%),其次为手术部位感染(23.08%)和泌尿道感染(13.46%)。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时间≥3 h、围手术期输血、术中没有保温措施及合并糖尿病是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发生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手术时间≥3 h、围手术期输血、术中没有保温措施及合并糖尿病是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正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老龄化和老年人更加积极的生活方式,老年脆性骨盆骨折发生率也逐年增多。研究发现脆性骨盆骨折与老年髋部骨折同样具有高病死率、高并发症发生率和高致残率的"三高"特点,住院期间病死率为 5%,1 年病死率 23%,40% 的患者不能恢复伤前活动能力,住院期间的并发症和独立行动能力的丧失是 1 年病死率的高危风险因素[1]。经过国内外专家多年的努力,老年髋部骨折无论骨折类型是否稳定,均建议早期手术治疗。"48 h 内手术"观点已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透明细胞癌(UCCC)的临床病理特点和预后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04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接受手术治疗且随访完整的34例UCCC患者资料,分析UCCC的临床病理特征、预后及预后影响因素。结果 34例患者中,18例(52.9%)患者术前取得UCCC病理确诊,8例(23.5%)患者按照UCCC标准接受了全面分期手术。ⅠA期17例(50.0%),ⅠB期1例(2.9%),Ⅱ期4例(11.8%),ⅢA期2例(5.9%),ⅢB期1例(2.9%),ⅢC1期5例(14.7%),ⅣB期4例(11.8%)。中位随访时间72个月,全组患者的5年无病生存率和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9.1%和81.3%。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糖类抗原125(CA125)水平、淋巴结清扫范围、手术病理分期和术中腹腔细胞学是否阳性与患者的中位无病生存时间均有关(均P<0.05);术前CA125水平、淋巴结清扫范围、手术病理分期、术中腹腔细胞学是否阳性和淋巴脉管间隙浸润与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时间均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术中腹腔细胞学阳性为影响患者无病生存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腹腔细胞学阳性患者的复发风险为阴性患者的11.47倍(P=0.009),手术病理分期为ⅣB期为影响患者总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ⅣB期患者的死亡风险为ⅠA期患者的25.29倍(P=0.009)。结论 UCCC术前病理诊断困难,会导致不全面分期手术。术中腹腔细胞学阳性、手术病理分期为ⅣB期分别为影响患者无病生存和总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上应给予充分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