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分析骨巨细胞瘤特点与术后复发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获得随访的451例骨巨细胞瘤患者发病部位、手术方式、Campanacci分级、病理性骨折、肺转移与骨巨细胞瘤复发率的相关性。结果 脊柱骨盆骨巨细胞瘤的复发率较膝关节周围(P<0.001)、桡骨远端(P=0.005)及其他部位(P<0.001)骨巨细胞瘤复发率高;Ⅲ级骨巨细胞瘤单纯刮除术后复发率高于扩大刮除术(P<0.001)以及瘤段或分块切除术(P=0.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行单纯刮除术的CampanacciⅠ级、Ⅱ级、Ⅲ级骨巨细胞瘤术后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行扩大刮除及瘤段或分块切除术后的CampanacciⅡ级与Ⅲ级的骨巨细胞瘤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巨细胞瘤复发病例肺转移率高于无复发病例肺转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伴病理性骨折与无病理性骨折骨巨细胞瘤术后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手术方式影响骨巨细胞瘤的肿瘤外科边界,与术后复发率密切相关;复发病例的肺转移率明显升高;为改善骨巨细胞瘤患者预后,临床上骨巨细胞瘤手术应考虑足够的外科边界。  相似文献   

2.
 骨巨细胞瘤常见于长骨的干骺端,发生在头颅颞骨处骨的巨细胞瘤临床上十分罕见,我院收治一例,报告如下: 男,24岁,工人,因左颞部无痛性包块,逐渐增大2个月,左侧耳鸣,听力减退入院。(住院号:129990)入院时一般情况良好,体检发现左颞部有一的5×5×1cm大小的包块,无压痛、质中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骨巨细胞瘤中CD147和Survivin的表达与其临床及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骨病科2000年1月至2009年3月接受局部刮除手术治疗的34例骨巨细胞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变化;运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CD147和Survivin在34例骨巨细胞瘤中的表达,分析其与肿瘤临床病理资料及Jaffe分级、Campanacci's分级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CD147和Survivin在34例骨巨细胞瘤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5.88﹪和58.82﹪,CD147和Survivin的阳性表达率与患者性别、年龄、发病部位、Jaffe分级及Campanicci's分级无相关性,与患者的预后呈正相关.CD147和Survivin在骨巨细胞瘤中的表达强度与预后之间均存在正相关性(r=0.489,P<0.05;r=0.480,P<0.05).CD147和Survivin在骨巨细胞瘤中的表达具有相关性(r=0.503,P<0.05).CD147和Survivin在骨巨细胞瘤复发组的双阳性表达率(80﹪)明显高于无复发组的双阳性表达率(20.83﹪),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CD147和Survivin与骨巨细胞瘤恶性程度、发生及发展具有相关性,CD147和Survivin可作为评价骨巨细胞瘤恶性程度和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4.
骨巨细胞瘤(GCT)是一种有局部侵袭性的良性骨肿瘤。女性较男性多见,并且好发于20~40岁的青壮年[1-3]。骨巨细胞瘤的生物学行为较特殊,术后易复发。目前临床实践中常从肿瘤影像或病理等方面来分析其生物学行为,并对其预后进行判断。而以往骨巨细胞瘤的研究报道,不同年龄段患者术后复发率存在差异[4-5],提示年龄可能是影响骨巨细胞瘤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的因素。但由于以往的研究多为全身骨骼骨巨细胞瘤的病例,并未明确反映出年龄与脊柱骨巨细胞瘤复发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增强CT扫描在骨巨细胞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随机入组200例溶骨性骨质破坏患者,依据病变情况分为骨巨细胞瘤组(100例)和非骨巨细胞瘤组(100例),分别给予增强对比剂,对比两组病变的增强后CT值及CT值增加值。结果骨巨细胞瘤组增强后CT值为(128.13±26.13),CT值增加值为(83.11±22.91);非骨巨细胞瘤组增强后CT值为(89.62±33.86),CT值增加值为(47.83±30.19);CT值和CT值增加值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增强CT扫描后的CT值及CT值增加值在骨巨细胞瘤的临床诊断中可能具有良好的导向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手术和辅助治疗对骨巨细胞瘤的疗效影响.方法:对1994年~2005年间收治的42例骨巨细胞瘤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2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年~11年,平均4.5年.刮除组肿瘤复发率为17.4%,术后功能恢复满意,瘤段切除组肿瘤复发率为15.8%,术后功能恢复较差.结论:病灶刮除术是治疗骨巨细胞瘤的首选术式,采用该术式辅助进行瘤腔肿瘤灭活处理和术后放疗,可获得较好的肿瘤控制和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脊柱骨巨细胞瘤的治疗方式及WBB分期与复发率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脊柱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临床表现及治疗方式。结果术后疼痛消失16例(69.6%),疼痛缓解7例(30.4%)。平均随访4年7个月,术后共6例复发。经再次手术,4例未再复发,2例因拒绝手术仍带瘤生存。术后脊柱稳定性和神经功能恢复良好。结论彻底切除脊柱骨巨细胞瘤,重建脊柱稳定性是手术成功的关键。由于解剖结构的原因,大部分脊柱骨巨细胞瘤只能达到边缘切除或病灶内手术,但术中注意无瘤技术还是可以取得较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MSCT增强扫描CT定量分析在骨巨细胞瘤的定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别单独应用MSCT增强后强化CT值及强化CT值+年龄、部位和形态学特征等综合因素对我院329例溶骨性骨肿瘤或肿瘤样病变进行骨巨细胞瘤的前瞻性预判,分别划分骨巨细胞瘤组(实验组)与非骨巨细胞瘤组(对照组)进行统计学分析,定量研究CT增强扫描后CT值的变化特征,并追踪病理结果对照,最终有病理结果的186例中骨巨细胞瘤55例。结果在186例肿瘤或肿瘤样病变中,骨巨细胞瘤55例,增强后强化最显著区域平均CT值为(108±39)HU;非骨巨细胞瘤131例,增强后强化最显著区域平均CT值为(82±78)HU;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选取CT值临界点为97HU为标准进行预判时,诊断骨巨细胞瘤的敏感性为87.27%,特异性为78.62%,诊断正确率为81.18%;同时结合患者年龄及发病部位、形态特征等综合因素进行预判时,诊断骨巨细胞瘤诊断的敏感性为96.36%,特异性为96.18%,诊断准确率为96.23%。结论 CT增强扫描中CT值的定量分析在骨巨细胞瘤的定性诊断中有较好的导向价值,如果结合患者年龄及发病部位、形态学特征等综合因素进行预判,可以提高术前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9.
髌骨骨巨细胞瘤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髌骨骨巨细胞瘤的外科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2月~2009年5月收入我院的1例和外院会诊的3例髌骨骨巨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和女性各2例;年龄20~37岁,平均26.8岁;左膝3例,右膝1例。所有患者均以前膝痛为首发症状,X线片显示髌骨溶骨性病变,骨皮质膨胀,边缘硬化。CampanacciⅠ级1例和Ⅱ级2例行病变刮除植骨术,Ⅲ级1例行髌骨全切术。术后病理均确诊为骨巨细胞瘤。结果3例刮除植骨的患者分别随访24、31-162个月,所有患者症状消失,局部无复发,元肺转移,膝关节活动正常,随访X线片显示不同程度的骨融合。髌骨切除的患者通过加强膝关节屈伸和股四头肌功能锻炼,术后13个月除行走稍跛行外,膝关节活动正常。结论对于前膝痛的年轻患者,应警惕髌骨肿瘤的可能性。髌骨骨巨细胞瘤CampanacciⅠ级和Ⅱ级的病变可采用刮除植骨术,Ⅲ级选择髌骨全切术。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告发生于纵隔的软组织恶性巨细胞瘤。患者女性,21岁。左胸隐痛1年。胸片见,前中纵隔有大片肿块阴影,胸廊诸骨正常。剖胸见纵隔结节状实性肿物,直径20cm,与左肺及心包紧密粘连。镜下,肿瘤由破骨细胞样多核巨细胞、单核组织细胞及纤维母细胞组成,排列成结节状,周边有化生骨,为典型的软组织恶性巨细胞瘤。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氩氦刀冷冻消融技术在治疗骨巨细胞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3例骨巨细胞瘤患者行肿瘤刮除植骨、内固定术,术中氩氦刀冷冻消融辅助灭活瘤体及瘤腔.比较冷冻消融前后肿瘤的病理组织学变化,观察术后皮肤、神经、血管等软组织并发症,评价早期关节功能.结果 术后无软组织损伤并发症,随访4个月,关节功能良好,无软骨退变,骨修复正常.结论氩氦刀冷冻消融技术辅助治疗骨巨细胞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以刮除植骨术为主治疗四肢骨巨细胞瘤的疗效。方法 收集2000年5月至2008年5月采用刮除植骨治疗骨巨细胞瘤36例,根据肿瘤部位及骨质破坏的程度采取不同的手术方法,其中单纯刮除植骨或骨水泥填充17例,刮除植骨内固定19例,且在术前术后予以辅助治疗。结果 随访时间1.5~9.5年,平均5年,5例复发,复发率为13.9%;术后患者肢体功能评定:优19例,良11例,中3例,差3例,总体满意率为91.7%。结论 病灶刮除植骨是骨巨细胞瘤基本的外科治疗方法,局部辅助处理措施如高速磨钻磨削、蒸馏水浸泡可达到安全的外科治疗边界,术后予以双膦酸盐辅助治疗可以降低病灶刮除术后的复发率,且术后肢体具有良好的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的外科分型和术式。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2010年1月间我院收治的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患者62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3例,女29例。平均年龄29.4岁。根据解剖部位及肿瘤病理学特点概括分为Ⅰ-Ⅴ型。Ⅰ型主要采用囊内刮除、50%氯化锌及磨钻处理、植骨复合内固定术;Ⅱ型主要采用边缘切除、结构性植骨复合内固定术;Ⅲ型主要采用瘤段切除、大段异体骨复合人工半关节置换术;Ⅳ型主要采用定制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Ⅴ型主要采用股骨中上段离断术,必要时结合放疗进行综合治疗。对相应分型给予的不同术式治疗和预后进行总结。结果:随访9-110个月(平均53.6个月)。术后复发8例,恶变2例,肺转移1例。参照Mankin等评定标准进行手术效果综合评价优良率(不包括Ⅴ型):Ⅰ型81.5%;Ⅱ型50%;Ⅲ型75%;Ⅳ型79.2%;总优良率为78.7%。综合文献报道,术式对于相应分型的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效果良好。结论:股骨远端是骨巨细胞瘤的好发部位,根据解剖部位及肿瘤性质予以外科分型是科学合理的。这种分类方法和相应术式在控制肿瘤复发和指导后续治疗方面具备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的外科分型和术式。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2010年1月间我院收治的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患者62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3例,女29例。平均年龄29.4岁。根据解剖部位及肿瘤病理学特点概括分为Ⅰ-Ⅴ型。Ⅰ型主要采用囊内刮除、50%氯化锌及磨钻处理、植骨复合内固定术;Ⅱ型主要采用边缘切除、结构性植骨复合内固定术;Ⅲ型主要采用瘤段切除、大段异体骨复合人工半关节置换术;Ⅳ型主要采用定制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Ⅴ型主要采用股骨中上段离断术,必要时结合放疗进行综合治疗。对相应分型给予的不同术式治疗和预后进行总结。结果:随访9-110个月(平均53.6个月)。术后复发8例,恶变2例,肺转移1例。参照Mankin等评定标准进行手术效果综合评价优良率(不包括Ⅴ型):Ⅰ型81.5%;Ⅱ型50%;Ⅲ型75%;Ⅳ型79.2%;总优良率为78.7%。综合文献报道,术式对于相应分型的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效果良好。结论:股骨远端是骨巨细胞瘤的好发部位,根据解剖部位及肿瘤性质予以外科分型是科学合理的。这种分类方法和相应术式在控制肿瘤复发和指导后续治疗方面具备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15.
栗向东  王臻  郭征 《中国骨肿瘤骨病》2011,10(6):558-562,585
目的报告23例儿童股骨近端良性骨肿瘤所致病理性骨折的特征和手术治疗经验。方法我科1990年1月至2007年12月收治的167例14岁以下儿童股骨近端良性骨肿瘤中23例伴有病理性骨折,占总例数的13.7%。23例中孤立性骨囊肿15例,骨的纤维结构不良5例,骨巨细胞瘤1例,动脉瘤样骨囊肿2例,其中2例为陈旧性骨折。23例均经病灶内切除和内固定手术治疗,平均随访时间38.2个月。手术采用病灶刮除、50%氯化锌烧灼骨壁、异体骨粒或磷酸三钙人工骨粒充填骨腔,骨折均采用内固定治疗,病灶范围较大、骨壁破碎严重的III型骨折使用髓内固定,其他采用钢板固定。结果1例骨的纤维结构不良患儿手术后5年复发,其余均达到满意的临床骨愈合,未见内固定断裂、感染等并发症。结论儿童股骨近端良性骨肿瘤所致病理性骨折因骨质薄弱往往破碎严重,所在部位邻近髋关节,使外科治疗面临许多困难。尽管骨折破坏明显,但骨膜等成骨结构一般保存完好,为肿瘤的病灶内切除后的骨重建提供了先决条件。手术设计时对病灶性质、范同、骨骺生长发育等问题应全面考虑,合理使用内固定,可获得满意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填充物在局部刮除病灶后对于膝周骨巨细胞瘤(GCT)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3月至2018年12月四川省肿瘤医院骨软组织外科收治的具有完整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的46例经病理确诊并接受手术治疗的膝周GCT,按照病灶刮除后填充物的不同分为自体骨组、异体骨组和骨水泥组。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和GCT发生部位等)、临床资料(包括术中输血、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等)和随访数据(包括肿瘤复发和MSTS评分),分析病灶刮除后不同填充方式和Campanacci分期等因素与肿瘤复发的关系。结果GCT患者术中输血和手术用时以骨水泥组最少,异体骨组次之,自体骨组最多;排异反应发生率以异体骨组最高,自体骨组和骨水泥组均为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住院日以异体骨组最长,自体骨组次之,骨水泥组最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总体MSTS评分33例为优,8例为良,5例为中,MSTS评分与不同填充方式无关;术后复发6例,复发率1304%,不同填充方式间复发率分别为自体骨组1364%、异体骨组1176%、骨水泥组1428%,不同填充方式间复发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不同Campanacci分期和Enneking分期的膝周GCT选择病灶刮除灭活并填充的手术方式均可以完好地保留患者膝关节功能同时不会增加肿瘤复发率。相比于自体骨和异体骨填充,使用骨水泥可以降低患者手术用时及出血风险,缩短住院时长,且不会导致排异反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p63蛋白在软骨母细胞瘤中的表达水平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Maxvision)技术对25例软骨母细胞瘤、52例骨巨细胞瘤、10例动脉瘤样骨囊肿和20例腱鞘巨细胞瘤中p63和S-100p蛋白的表达水平进行分析。结果 p63蛋白在软骨母细胞瘤中呈单核细胞的胞核阳性,阳性率为88.0%(22/25)。而骨巨细胞瘤中除呈单核细胞的胞核阳性,少数多核巨细胞的胞核亦呈阳性,阳性表达率为92.3%(48/52)。p63蛋白在软骨母细胞瘤和骨巨细胞瘤中的表达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S-100p在软骨母细胞瘤和骨巨细胞瘤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8.0%(22/25)和1.9%(1/52),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63蛋白和S-100p在动脉瘤样骨囊肿和腱鞘巨细胞瘤中均不表达。结论 p63蛋白在软骨母细胞瘤和骨巨细胞瘤中均呈高表达,并有相似的免疫表型,提示两者在发生分化上可能均来自相同的起源细胞或肿瘤干细胞。p63蛋白结合S-100p联合应用对鉴别软骨母细胞瘤及其相关性病变具有一定辅助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定制型人工关节在下肢近关节处肿瘤保肢术中的应用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2~2007年接受定制型人工关节置换进行保肢治疗的下肢近关节处肿瘤患者46例,其中髋臼处肿瘤8例,股骨上段7例,股骨下段14例,胫腓骨上段17例。其中骨巨细胞瘤7例(复发性骨巨细胞瘤5例,骨折2例),骨巨细胞瘤合并动脉瘤样骨囊肿1例,骨母细胞瘤1例;恶性肿瘤37例,分别是成骨性骨肉瘤18例,转移性肿瘤6例(骨折2例),软骨肉瘤9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3例(骨折1例),纤维肉瘤1例。所有患者均使用国产定制型假体。术前化疗1~2个疗程。结果术后46例中41例获12~65个月随访。术后3例皮下积液,2例局部皮肤坏死行皮瓣转位后治愈;1例外伤后股骨上段假体折断,行翻修术后可行走。2例术后分别于17、24个月局部复发行截肢术。术后肺转移6例,脑转移4例,恶性肿瘤最终保肢率91.6%。参照Enneking骨骼肌肉肿瘤术后肢体功能评定标准,优15例,良19例,可4例,差3例。术后2年生存率85.3%(35/41),3年生存率73.1%(30/411,5年生存率58.6%(24/41)。2年局部无复发87%,3年为73.5%,5年为64.7%。结论辅以围手术期综合治疗,人工假体置换术是下肢近关节恶性骨肿瘤解除疼痛、保肢、重建功能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