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目的   分析无远处转移的3型胃神经内分泌肿瘤(neuroendocrine tumor,NET)的临床病理特征,并探索影响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9年5月就诊于中日友好医院的36例无远处转移的3型胃NET患者临床病理资料,构建逻辑回归模型分析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  结果   研究纳入36例无远处转移的3型患者,8例(22.2%)出现淋巴结转移。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具有较大的肿瘤直径和较高的Ki-67指数,内镜下溃疡型病灶也更多见(50%),肿瘤T分期以T4为主(50%)。单因素结果显示,肿瘤≥2 cm、溃疡型病灶、病理分级G2/3、T2/4是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而多因素分析发现仅肿瘤直径≥2 cm(OR=8.54,95%CI:1.16~62.96)和溃疡型病灶(OR=10.97,95%CI:1.16~103.52)是影响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因子。  结论   具备淋巴结转移高危因素的3型胃NET需要在术前全面评估区域淋巴结状态,以选择最佳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胃神经内分泌肿瘤(neuroendocrine neoplasm,NEN)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因素。  方法  收集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2011年3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胃NEN病例,依据WHO(2010年版)分类复核,分析不同分类胃NEN临床病理特征,并进行生存分析。  结果  在117例胃NEN中,神经内分泌瘤(neuroendocrine tumor,NET)G1、NET G2、神经内分泌癌(neuroendocrine car? cinoma,NEC)和混合性腺神经内分泌癌(mixed adenoneuroendocrine carcinoma,MANEC)分别为13例(11.1%)、6例(5.1%)、57例(48.7%)和41例(35.1%)。胃NET G1/G2以多发肿物为主,肿物直径小,浸润深度浅,淋巴结和远处转移少见,确诊时分期较早;治疗方式包括胃镜黏膜下剥离术和根治性手术;大多数胃NET G1/G2包含NET的前驱病变;患者的预后较好。胃NEC和MANEC以单发肿物为主,肿物直径大,浸润深度深,淋巴结和远处转移多见,确诊时多为进展期;全部患者行手术切除,且大部分进行了辅助治疗。胃NEC以大细胞型和分化差为主,胃MANEC的神经内分泌和腺癌成分组成形式多样;胃NEC和MANEC患者的预后均较差,但影响两者无进展生存期和总体生存期的预后因素不同。  结论  胃NEN是一组异质性肿瘤,不同分类的胃NEN具有不同的临床病理特征,并且预后也存在差异。需要多中心大样本研究来完善胃NEN的分类,并探索预后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神经降压素(NTS)在胆管细胞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与胆管细胞癌患者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对预后的预测意义。方法选取2010年6月至2018年12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肿瘤外科行手术治疗的50例胆管细胞癌患者,获取其癌组织及癌旁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检测NTS的表达水平,Real time PCR检测NTS mRNA水平,Western blotting检测NTS蛋白水平,分析胆管细胞癌患者病理特征与NTS表达水平的关系,用Cox回归模型分析胆管细胞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NTS对胆管细胞癌预后的诊断效能。结果NTS表达于胆管细胞癌的细胞膜和细胞浆,细胞核未见表达,8%(4/50)肿瘤组织呈低度表达,38%(19/50)呈中等程度表达,54%(27/50)呈强阳性表达;胆管细胞癌组织中的NTS 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癌旁组织(0859±0159 vs. 0506±01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832,P<0001);癌组织中NTS蛋白表达水平也明显高于癌旁组织(0289±0092 vs. 0133±00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859,P<0001)。不同TNM分期、肿瘤直径、肿瘤数目、淋巴结转移状况患者的NTS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回归分析显示,NTS高表达为胆管细胞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NTS判断预后的界值为418%,其灵敏度为069,特异度为088。结论NTS可能参与胆管细胞癌发展的进程,其高表达提示胆管细胞癌患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腹腔镜手术治疗原发性胃间质瘤对患者胃功能恢复速度和消化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大连市中心医院于2016年2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100例原发性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对照组50例采用开腹手术,观察组50例采用腹腔镜手术,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危险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术中出血量为(693±1572)ml比(1779±3211)ml,手术时间为(8251±3625)min比(10314±3514)min、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为(460±176)d比(523±162)d、术后引流管拔除时间(154±029)d比(308±042)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前白蛋白、转铁蛋白、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4+/CD8+)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白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00%低于对照组的2400%(P<005);观察组复发率600%与对照组2%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原发性胃间质瘤,术中出血量少,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快,并发症少,可改善患者免疫功能,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胃高度恶性神经内分泌肿瘤—包括胃神经内分泌癌(gastric neuroendocrinecarcinomas, G-NECs)与胃混合性腺神经内分泌癌(gastric mixed adenoneuroendocrine carcinomas,G-MANECs)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化疗科2009年2月至2013年8月收治的50例胃高度恶性神经内分泌肿瘤(44例G-NECs、6例G-MANECs)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 依照2010年WHO消化系统肿瘤分类标准,对其组织学及突触素、嗜铬素A及CD56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进行观察和分析,结合生存时间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 50 例患者的突触素、嗜铬素A及CD56的总表达率分别为98%、48%和38%。总中位生存时间为29月,1、2、3年存活率分别为84%、44%、10%。G-NECs与G-MANECs的生存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肝转移与组织学类型紧密相关,G-MANECs更容易发生肝脏转移(P=0.005)。而G-NECs的亚类—大细胞型NEC、小细胞型NEC与混合型NEC之间的生存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717)。结论 胃高度恶性神经内分泌肿瘤总体预后不良,尤以G-MANECs为甚,且G-MANECs更容易发生远处转移。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pancreatic neuroendocrine neoplasm,PanNEN)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因素。  方法  收集2011年1月至2018年12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的胰腺NEN,依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消化系统肿瘤2019版分类进行复核,分析比较不同分类胰腺NEN临床病理特征的异同,并分别进行生存分析。  结果  在最终确诊的182例PanNEN中,神经内分泌瘤(neuroendocrine tumor,NET)G1、NET G2、NET G3、神经内分泌癌(neuroendocrine carcinoma,NEC)和混合性神经内分泌-非神经内分泌肿瘤(mixed neuroendocrine-non-neuroendocrine neoplasm,MiNEN)分别为78例(42.9%)、82例(45.1%)、5例(2.7%)、15例(8.2%)和2例(1.1%)。临床病理特征方面,胰腺NEN分级越高,神经/脉管侵犯、淋巴结/远处转移等侵袭性行为越多见,诊断时进展期患者的比例越高(均P < 0.05)。NEC的Ki-67指数均值显著高于NET G3(P < 0.001),但二者在30%~60%区间有重叠。WHO2019版分类与总体生存(overall survival,OS)和无进展生存(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显著相关(均P < 0.05)。对于NET G1患者,诊断时为进展期是OS和PFS较差的独立预后因素(分别HR=12.472,P=0.002;HR=10.56,P < 0.0012)。对于NET G2患者,手术切除是OS较好的独立预后因素(HR=8.217,P=0.001),诊断时即有远处转移是PFS较差的独立预后因素(HR=26.137,P < 0.001)。NEN G3的预后主要与Ki-67指数有关,但NET G3和NEC的截断值不同(NET G3:45%,NEC:70%)。  结论  胰腺NEN是一组异质性肿瘤,不同WHO分类的胰腺NEN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均不同。胰腺NEN以分化好的NET为主,但是部分NET在诊断时即见转移,术后可以复发/转移。NET G3与NEC的鉴别要点主要是肿瘤分化、细胞增殖活性、p5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等分子检测。治疗方面仍无统一标准,尤其对于未明确NET G3或NEC的NEN G3患者,需综合评估分级、分期,并监测疾病进展情况。未来仍需多中心大样本的研究来制定更加全面细致的诊疗标准。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乳腺癌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 MRI)表现特征与生物因子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2(Her 2)、Ki 67表达状态及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9年5月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经病理确诊为乳腺癌的80例患者(80个病灶),分析患者的DCE MRI特征:肿瘤直径、肿瘤形态、肿瘤边缘、强化方式、时间 信号强度曲线(TIC)及早期强化率(ΔSI)。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ER、PR、Her 2、Ki 67的表达情况。分析乳腺癌患者的DCE MRI表现特征与ER、PR、Her 2、Ki 67阳性表达状态及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结果直径≤2 cm、2 cm<直径≤5 cm及直径>5 cm肿瘤的PR阳性表达率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4);形态为类圆形、分叶状及不规则形肿瘤的PR阳性表达率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0);直径>5 cm肿瘤发生淋巴结转移的概率较直径≤2 cm肿瘤及2 cm<直径≤5 cm肿瘤高(均P<005)。肿瘤边缘与Her 2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276,P=0013),早期强化率与Ki 67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254,P=0023)。结论乳腺癌DCE MRI表现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初步评估乳腺癌细胞的生物学行为,为指导临床综合治疗及评估患者预后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胃型胃食管结合部腺癌淋巴清扫范围与淋巴结转移区域分布规律。 方法  分析2004年1月至2015年12月,山西省人民医院普外科收治的胃食管结合部癌患者肿瘤数据库,基于Nishi分型选取其中胃型胃食管结合部腺癌肿瘤,直径≤40 mm并R0切除患者相关肿瘤学数据勾勒胃型胃食管结合部腺癌淋巴高频转移站别区域图。 结果  纳入306例胃型胃食管结合部腺癌患者,结果显示:pT4期肿瘤占87%、pN阳性占778%、pTNM分期Ⅲ期占745%;肿瘤直径(2544±1803)mm;腹腔淋巴结转移高频区域依次是贲门左右侧(第1、2组)、小弯侧胃左血管周围(第3组)、胰腺上缘腹腔干(第9组)及其主干分支胃左动脉(第7组)、肝总动脉(第8a组)、脾动脉近端(第11p组)、肝动脉(第12a组)周围以及食管裂孔周围(第19、20组);胃远端区域转移较为罕见。 结论  瘤体直径≤40 mm胃型胃食管结合部腺癌淋巴清扫区域应集中在贲门左右侧、小弯侧、胰腺上缘腹腔干及其主干分支以及食管裂孔周围,胃远端及大弯侧区域淋巴清扫外科获益价值存疑。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胃神经内分泌肿瘤(g NENs)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选取2007年1月至2015年12月间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收治的98例胃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治疗前采用CT、MRI、BUS和生长抑素受体成像检查,依情况采用外科手术或内镜下切除,依术后病理采用辅助化疗治疗。总结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病理结果及随访数据。结果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患者未出现手术并发症,其他术式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 3%(5/79),包括吻合口漏、胃排空障碍、腹腔感染及出血等。免疫组化结果:突触素(Syn) 86. 7%(85例),嗜铬素A(Cg A) 77. 6%(76例),神经原特异性烯醇化酶(NSE) 71. 4%(70例)。原发灶患者10例(10. 2%),其中6例经ESD完整切除后,3个月内在胃内其它部位再次出现病变,病理类型与原发肿瘤相同。随访患者89例(90. 8%),中位生存时间为43. 3个月。患者神经内分泌癌(NEC)和混合性腺神经内分泌癌(MANEC)患者所占比例较高,肿瘤复发和转移共42例,包括局部复发15例和远处转移27例。至随访结束,肿瘤相关死亡31例,其他肿瘤死亡1例。3例患者发生第二原发肿瘤,其中乳腺癌、结肠癌和肺癌各1例。结论胃神经内分泌肿瘤多发于胃底贲门区域,发病以g NEC和MANEX为主。发生于胃体和胃窦区病变,多为G1/G2级,但具有一定的多发倾向。分级为G3级和MANEX的患者预后不佳,早期诊断和综合治疗仍是改善预后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胃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的病理组织学特点,为临床上其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对经胃镜取病理组织学检查或术后行病理检查确诊为胃神经内分泌肿瘤的13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胃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临床表现以上腹部不适或疼痛为多(66.9%),肿瘤均为单发性,其部位分布为:贲门部48例、胃体部47例、胃窦部21例、胃底8例、胃角部12例.肿瘤大体形态有溃疡型118例、息肉型18例.胃神经内分泌瘤17例,其中G1级9例,G2级8例;胃神经内分泌癌119例,全部为G3级.随访患者l、3、5年生存率分别为84.8%、50.2%、40.8%.结论 胃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的预后与肿瘤病理类型、有无淋巴结或远处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对多系统结节病与非霍奇金淋巴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结节病组25例与非霍奇金淋巴瘤20例,均经病理检查证实且未行相关治疗。18F-FDG PET/CT检查后通过目视法确定病变区域并分析代谢区形态特点。结果结节病组淋巴结肿大25例,短径(2.07±0.86)cm,SUV max 7.88±3.83,结外器官累及22例。淋巴瘤组淋巴结肿大18例,短径(3.05±1.63)cm,SUV max 7.68±4.58,结外器官累及15例。两组淋巴结大小比较有统计学差异(t=3.174,P=0.003),而SUV max无差异(t=0.110,P=0.913)。结节病常累及胸部淋巴结及肺组织(χ2=9.586,P=0.003;χ2=12.640,P=0.001),淋巴瘤则更常侵犯骨骼(χ2=11.520,P=0.001)。肿大淋巴结的对称性分布结节病较明显(χ2=5.993,P=0.014),而淋巴结融合淋巴瘤更多见(χ2=15.901,P=0.000)。结论肿大淋巴结的SU-Vmax值不能用于鉴别结节病与非霍奇金淋巴瘤。淋巴结的对称性分布、大小、融合趋势,病变好发部位及临床与影像学不匹配现象,有助于两者的鉴别。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96例胃癌组织和胃癌细胞株(MKN-28、SGC-7901、BGC-823、HGC-27)中胃肠富集Krüppel样因子(Gut-enriched Krüppel-like factor,GKLF)、肠道富集Krüppel样因子(Intestinal enriched Krüppel-like factor,IKLF)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荧光实时定量PCR 法检测胃癌组织和胃癌细胞株中GKLF mRNA及IKLF mRNA 的水平;分别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Western blot检测胃癌组织和细胞株中GKLF、IKLF蛋白的表达。结果 胃癌组织中GKLF mRNA水平低于正常胃黏膜,IKLF mRNA水平高于正常胃黏膜(P均<0.0001),GKLF mRNA、IKLF mRNA的水平与胃癌分化程度无关。胃癌组织中GKLF蛋白阳性率显著低于正常胃黏膜,IKLF蛋白阳性率则显著高于正常胃黏膜(P均=0.001);GKLF、IKLF蛋白表达与胃癌患者的年龄、性别、分化程度、Lauren分型无关,但与淋巴结是否有转移及pTNM分期相关(P=0.001)。胃癌细胞株中GKLF mRNA及蛋白水平低于人正常胃上皮细胞株GES 1,IKLF mRNA水平及蛋白则高于细胞株GES 1(P均<0.05)。结论 GKLF、IKLF可能参与了胃癌的发生、发展,检测GKLF、IKLF的表达有助于判断胃癌患者病情程度和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前列腺干细胞抗原(prostate stem cell antigen,PSCA)基因rs2976392多态位点与中国人群胃癌易感性的关联。方法 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NCBI、Embase、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获取关于胃癌与PSCA基因rs2976392多态位点相关的文献,检索时间为自建库起至2020年3月22日。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后,使用RevMan 5.3和Stata 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 最终纳入13篇文献共14项病例对照研究,包含6 618例胃癌患者和6 952例对照者。Meta分析显示,等位基因模型(A vs G)、显性基因模型(AA+GA vs GG)和1个共显性基因模型(AA vs GG)均显示PSCA基因rs2976392多态位点与中国人群胃癌发病风险增加有关(OR=1.28,95%CI:1.08~1.52,P=0.004;OR=1.35,95%CI:1.27~1.45,P<0.001;OR=1.51,95%CI:1.03~2.20,P=0.030)。亚组分析结果显示,所有基因模型均与汉族人群胃癌发病风险增加有关(均P<0.001),但与藏族人群胃癌发病风险无关(均P>0.05)。 结论 PSCA基因rs2976392多态位点与中国人群胃癌发病风险升高有关,且以纯合AA基因型汉族人群的胃癌发病风险最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CND)中,基于下甲状旁腺(IPGs)分型的甲状腺下极区域计划性分离和IPGs策略性保护技术对IPGs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甲状腺全切加CND的患者159例,其中89例采用传统精细化被膜分离技术保护甲状旁腺(A组);70例在传统精细化被膜分离技术基础上加用甲状腺下极区域计划性分离和IPGs策略性保护技术(B组)。A组中行IPGs移植者18例为At组,B组中行IPGs移植者8例为Bt组。比较A、B组间和At、Bt组间术后第1天血甲状旁腺激素(PTH)和血钙水平,低PTH(<8 pg/ml)发生率和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发生率等。结果B组术后第1天的血PTH水平高于A组[2885(2115,4078) pg/ml vs. 1880(885,2850)pg/ml,P<005],B组的术后血钙水平高于A组[(205±014)mmol/L vs. (200±015) mmol/L,P<005],B组术后低PTH发生率低于A组[71%(5/70)vs. 225%(20/89),P<005]。B组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发生率与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5%(1/66)vs. 88%(6/68),P>005]。Bt组与At组的上述各项观察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基于IPGs分型的甲状腺下极区域计划性分离和IPGs策略性保护技术在PTC行CND过程中能有效保护IPGs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胃神经内分泌肿瘤(G-NETs)是指来源于胃上皮及类肠嗜铬(ECL)细胞等神经内分泌细胞相关的肿瘤,占胃原发肿瘤一小部分,故长期以来对其认识局限,诊疗缺乏统一标准。但近年来G-NETs发病率较前明显升高,对其认识逐渐加深,临床根据G-NETs分化程度、与高胃泌素血症相关与否分为4个亚型,并针对不同亚型进行治疗。本文就近年来有关G-NETs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标准、治疗方法等最新进展做一综述,以期为G-NETs的诊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阿帕替尼在晚期胃癌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寻找与预后相关的临床特征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153例服用阿帕替尼治疗晚期胃癌的患者临床资料。观察指标为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和治疗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总体纳入患者的ORR为6.9%,DCR为44.8%,中位PFS(median PFS,mPFS)为3.1个月(95% 2.863~3.337),中位OS(median OS,mOS)为6.0个月(95%CI 4.392~7.608)。3级及以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47.6%(60/126),其中61.7%(37/60)的患者因此中止治疗。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转移灶数目≤2个(P=0.008)、存在肝转移(P=0.007)、用药前确诊患癌时间>1年(P=0.032)、联合全身治疗(P=0.036)是DCR的独立预后因素。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用药前确诊患癌时间>1年(P=0.016)、病理见低黏附性癌成分(P=0.001)、用药4周内耐受良好不发生3级及以上不良反应(P=0.009)是PFS延长的独立预后因素。转移灶数目≤2个(P=0.007)、骨髓抑制程度在2度及2度以下(P=0.014)是OS延长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阿帕替尼治疗晚期胃癌患者有效、安全可控,转移灶数目、肝转移等临床特征信息可以帮助医生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术前外周血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对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08年9月至2009年12月在本院收治的184例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PLR是否<150,将患者分为低PLR组(<150)125例和高PLR组(≥150)59例,比较两组的临床病理特征和术后1、2、5年生存率及无病生存率,采用Cox风险回归模型评估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 与低PLR组相比,高PLR组的肿瘤浸润深度深、淋巴结转移数多、TNM分期晚、白蛋白低(P<0.05)。高PLR组和低PLR组1、2、5年生存率分别为74.6%、54.2%、37.3% 和89.6%、77.6%、57.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高PLR组和低PLR组1、2、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52.56%、42.4%、23.7% 和84.8%、72.0%、49.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单因素分析显示,PLR、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年龄及白蛋白与总生存期(OS)和无病生存期(DFS)有关(P<0.05)。Cox多因素分析显示,TNM分期是影响OS的独立预后因素(HR=6.344,95%CI:4.125~9.757,P<0001);TNM分期、PLR和白蛋白是影响DFS的独立预后因素(HR=4.600,95%CI:3.272~6.468,P<0.001;HR=1.630,95%CI:1.070~2.483,P=0.023;HR=0.470,95%CI:0.259~0.853,P=0.013)。结论 术前PLR是影响胃癌DFS的独立预后因素,OS的预后意义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影响胃窗超声造影检查对溃疡型胃癌T分期准确性的因素.方法 收集术后经病理确诊且术前做过胃窗超声造影检查的82例溃疡型胃癌患者资料,并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病变部位、大小对溃疡型胃癌T分期的影响.结果 胃窗超声造影检查对胃小弯病变、胃窦病变T分期的准确率分别为91.3 %(21/23) 、85.7 %(24/28),两者与病理结果一致性较好(Kappa值分别为0.763、0.68,P< 0.05),对贲门位置病变的T分期准确率为68.0%(17/25),与术后病理结果比较一致性一般(Kappa值为0.446,P<0.05);因胃大弯病变资料较少,对T分期准确性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对癌灶最大径≤5.0 cm病灶组T分期的准确率为92.3%(36/39),对>5.0 cm病灶组T分期的准确率为72.1%(31/4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591,P< 0.05).结论 胃窗超声造影对胃小弯和胃窦溃疡性胃癌以及对≤5.0 cm的溃疡型病灶T分期诊断准确性较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阿帕替尼联合替吉奥在晚期一线化疗失败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8年12月衡阳巿中心医院收治的76例一线化疗失败的胃癌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8例。试验组采取阿帕替尼联合替吉奥方案化疗,对照组采取FOLFIRI方案化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药物不良反应及营养状况。结果试验组的近期疗效高于对照组(658% vs. 447%,P<005),但两组的疾病控制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95% vs. 789%,P>005);试验组患者的无病生存期(PFS)为76~87个月,高于对照组的62~87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的总生存期(OS)为81~91个月,高于对照组的68~81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出现白细胞减少、腹泻、口腔黏膜炎的几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但I级蛋白尿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经治疗后营养风险均得到缓解,但试验组对于改善患者营养状况更具优势。结论与FOLFIRI方案对比,阿帕替尼联合替吉奥在晚期一线化疗方案失败患者中临床疗效更优,能有效提高患者的PFS和OS,减轻药物不良反应,改善患者营养状况,但尚不能改善患者的疾病控制率。  相似文献   

20.
胃癌术后复发转移类型及其对放疗靶区设计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胃癌术后复发转移类型和部位,探讨术后预防性放疗的照射范围。方法回顾性分析139例胃癌根治术后出现复发转移的患者,所有患者出现复发转移均经CT影像学检查作出临床诊断,其中残胃和吻合口复发36例均由病理组织学证实。结果139例中65例为多部位复发转移,其中残胃复发为9.4%(13/139),吻合口复发为16.5%(23/139),肝脏转移为38.8%(54/139),腹腔淋巴结转移为62.6%(87/139),腹壁转移为11.5%(16/139),盆腔种植为7.9%(11/139),肺转移为2.9%(4/139)。腹腔淋巴结转移患者中胃周淋巴结转移为13.8%(12/87),胰周淋巴结转移为31.0%(27/87),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为55.2%(48/87),其中原发于胃底贲门癌患者腹腔淋巴结转移仅为4.6%(4/87),原发于胃体部的胃癌患者腹腔淋巴结转移为32.2%(28/87),原发于胃窦部的胃癌患者腹腔淋巴结转移为63.2%(55/87)。结论胃癌患者根治术后局部复发转移的部位主要发生在区域淋巴结,并以胰周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多见,胃体和胃窦部肿瘤患者根治术后较易出现淋巴结转移,因此术后预防性放疗应主要针对胃体和胃窦部的胃癌患者,放射野应包括胰周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