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利用大鼠植入后全胚胎培养模型和微团培养模型评价硝酸镧潜在的胚胎早期和中、晚期发育毒性。方法: 将大鼠胚胎随机分为5组后培养于含不同剂量硝酸镧(0、0.12、0.23、0.46及1 mmol/L)的即刻离心血清中,48 h后测量胚胎卵黄囊直径(YSD)、顶臀长(CRL)和头长(HL),计数体节,并根据Brown's评分法对胚胎进行总形态学评分(TMS)。同时,对BALB/c 3T3细胞进行细胞毒性测试。根据欧洲替代方法验证中心(ECVAM)的预测模型对硝酸镧的胚胎早期发育毒性进行评价。分离大鼠胚胎肢芽细胞,制成单细胞悬液,进行微团培养。分别用0.03、0.06、0.13、0.25、0.5、1、2及3 mmol/L硝酸镧进行染毒,利用中性红活细胞摄取染色法测定50%细胞增殖受抑制时的浓度(IC50)以反映细胞增殖情况,利用阿利新蓝染色法测定50%细胞分化受抑制时的浓度(ID50)以反映细胞分化情况。根据ECVAM预测模型对硝酸镧胚胎中晚期发育毒性进行评价。结果: 硝酸镧对胚胎生长的无可见有害作用水平(NOAEL)为0.12 mmol/L,0.46 mmol/L硝酸镧可明显降低胚胎YSD、CRL和HL(P < 0.05),对胚胎生长有明显的抑制效应。0.46 mmol/L硝酸镧可诱导胚胎产生发育畸形,减少胚胎体节形成数目(P < 0.05)。硝酸镧对肢芽细胞增殖活性的NOAEL为1 mmol/L,对肢芽细胞分化为软骨细胞的NOAEL为0.25 mmol/L,其IC50和ID50分别为1.57 mmol/L(510.25 μg/mL)和0.99 mmol/L(321.75 μg/mL)。结论: 经全胚胎培养预测模型评价硝酸镧为弱胚胎发育毒性化学物;经微团培养模型评价硝酸镧为无胚胎发育毒性化学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利用大鼠植入后全胚胎培养模型和微团培养模型评价硝酸镧潜在的胚胎早期和中、晚期发育毒性。方法: 将大鼠胚胎随机分为5组后培养于含不同剂量硝酸镧(0、0.12、0.23、0.46及1 mmol/L)的即刻离心血清中,48 h后测量胚胎卵黄囊直径(YSD)、顶臀长(CRL)和头长(HL),计数体节,并根据Brown's评分法对胚胎进行总形态学评分(TMS)。同时,对BALB/c 3T3细胞进行细胞毒性测试。根据欧洲替代方法验证中心(ECVAM)的预测模型对硝酸镧的胚胎早期发育毒性进行评价。分离大鼠胚胎肢芽细胞,制成单细胞悬液,进行微团培养。分别用0.03、0.06、0.13、0.25、0.5、1、2及3 mmol/L硝酸镧进行染毒,利用中性红活细胞摄取染色法测定50%细胞增殖受抑制时的浓度(IC50)以反映细胞增殖情况,利用阿利新蓝染色法测定50%细胞分化受抑制时的浓度(ID50)以反映细胞分化情况。根据ECVAM预测模型对硝酸镧胚胎中晚期发育毒性进行评价。结果: 硝酸镧对胚胎生长的无可见有害作用水平(NOAEL)为0.12 mmol/L,0.46 mmol/L硝酸镧可明显降低胚胎YSD、CRL和HL(P < 0.05),对胚胎生长有明显的抑制效应。0.46 mmol/L硝酸镧可诱导胚胎产生发育畸形,减少胚胎体节形成数目(P < 0.05)。硝酸镧对肢芽细胞增殖活性的NOAEL为1 mmol/L,对肢芽细胞分化为软骨细胞的NOAEL为0.25 mmol/L,其IC50和ID50分别为1.57 mmol/L(510.25 μg/mL)和0.99 mmol/L(321.75 μg/mL)。结论: 经全胚胎培养预测模型评价硝酸镧为弱胚胎发育毒性化学物;经微团培养模型评价硝酸镧为无胚胎发育毒性化学物。  相似文献   

3.
目的:利用大鼠胚胎肢芽和中脑细胞微团培养模型研究染料木黄酮(genistein,GEN)的发育毒性,并探讨其发育毒性机制。方法:实验分为不同浓度的GEN(0、0.94、1.875、3.75、7.5、15.0μg/ml)染毒组,受试物分别作用于培养大鼠胚胎肢芽细胞和中脑细胞微团,采用中性红摄取法检测GEN对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阿利新蓝染色方法检测GEN对肢芽细胞分化的影响,采用图像处理分析方法检测GEN对中脑细胞分化的影响。计算细胞50%增殖抑制浓度(IC50-P)和50%分化抑制浓度(IC50-D)。用不同浓度的雌激素受体拮抗剂ICI182780(0.1,0.5,1μmol/L)分别预处理细胞后再加入GEN(7.5μg/ml),观察雌激素受体途径在GEN诱导的发育毒性中的作用。结果:GEN对肢芽细胞的IC5-0P和IC5-0D分别为5.4μg/ml和4.9μg/ml,GEN对中脑细胞的IC5-0P为6.2μg/ml,IC5-0D分别为7.1μg/ml(集落分化个数)或5.3μg/ml(集落分化面积)。IC5-0P/IC50-D的比值均接近1。在GEN7.5μg/ml染毒组,用ICI182780预处理细胞,不能改变GEN诱导的发育毒性作用。结论:根据Flint's和欧洲替代方法验证中心ECVAM致畸物判别标准,并结合人体实际可能接触水平,认为GEN为强致畸物,并且对人类存在可能的风险。其致畸作用可能主要通过细胞毒性发挥作用,不依赖于雌激素受体途径。  相似文献   

4.
目的:检测啤酒抗冷混浊硅基吸附剂对大鼠的胚胎毒性及致畸毒性。方法:按0.83、1.67、3.33 g/kg灌胃给予孕期第7~16天的SD大鼠啤酒抗冷混浊硅基吸附剂水溶液,每天1次连续给予10 d后检查受试物对孕鼠体质量,胚胎发育,胎仔身长、尾长、外观畸形、内脏畸形和骨骼畸形的影响。同时设阴性对照组(蒸馏水)。结果: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啤酒抗冷混浊硅基吸附剂各剂量组孕鼠及胎鼠的各项观察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 0.05)。结论:啤酒抗冷混浊硅基吸附剂对SD大鼠无胚胎毒性和致畸毒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麻痹性贝类毒素体外生物毒性检测方法。方法:小鼠神经干细胞(NSC)培养于96孔培养板中,至对数生长期,每孔加入170 μL培养液和10 μL石房蛤毒素(STX)标准品(分别为0.2、0.4、0.6、0.8、1.0、1.2、1.4 ng),再加入10 mmol/L的乌本苷10 μL及1 mmol/L的藜芦碱10 μL。同时设置乌本苷及藜芦碱对照孔,以及空白对照孔。CCK-8溶液孵育后用酶标仪测定各孔D(450)值,根据石房蛤毒素标准液含量与D(450)值之间的剂量反应关系,建立标准曲线。结果:培养的正常NSC第1天为单细胞悬液,第2~3天聚集成为小神经球,第4天为大神经球;加入乌本苷及藜芦碱后较多细胞出现肿胀破裂,加入STX后可见肿胀或破裂死亡的细胞,但细胞形态多为正常。并于0.2~1.0 ng范围内建立了麻痹性贝类毒素体外生物毒性检测方法并建立了标准曲线,其回归方程为y=1.252+0.495xr=0.998 0,P < 0.01)。结论:成功建立了麻痹性贝类毒素体外生物毒性检测方法,该研究为神经性贝类毒素的体外检测相关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硫化钠对大鼠经口给药的急性毒性、长期毒性和致畸性,为其进一步的毒理学研究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选用SPF级SD大鼠,雌雄各半,采用霍恩法设置215、464、1 000、2 150 mg/kg剂量系列经口给药检测大鼠急性毒性;常规重复给药毒性试验剂量分别为30、60、120 mg/kg,另外设蒸馏水对照组,检测亚慢性毒性;在妊娠中期采用剂量分别为30、60和120 mg/kg连续给药10 d的传统致畸试验检测其致畸毒性。结果: 硫化钠对大鼠急性经口LD50为雌性794(584~1 080) mg/kg,雄性926(636~1 350) mg/kg;大鼠重复给药毒性试验未出现中毒症状及死亡,120 mg/kg高剂量组大鼠的消化道出现病理学改变。与对照组比较,致畸试验120 mg/kg剂量组发现死胎百分率(1.75%)和外观畸形窝发生率(5.88%)均显著增加(P<0.05)。结论: 在本试验条件下,硫化钠经口给药急性毒性LD50分别为雌性794 mg/kg、雄性926 mg/kg;重复给药毒性试验中(≤60 mg/kg时)未观察到有害作用,致畸试验出现可疑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CCM3基因敲降的斑马鱼模型,探讨其作为水体中低浓度心血管毒性污染物的生物监测模型的可能性。方法:选取绿色荧光标记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转基因斑马鱼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吗啡啉修饰的反义寡聚核苷酸(MO) 对斑马鱼单细胞期受精卵进行显微注射,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受精后72 h的幼鱼脑部血管发育形态,建立CCM3基因敲降的斑马鱼模型。通过改进寇氏法测定铅对斑马鱼的半数致死剂量(LD50)。在低浓度10 mg/L铅暴露下分别对正常基因型和CCM3基因敲降型的斑马鱼卵进行染毒,同时设立对照组(无铅暴露),观察各组斑马鱼发育情况。结果:野生型斑马鱼铅染毒的LD50为31.24 mg/L。在相同低浓度10 mg/L铅暴露的情况下,受精后72 h时正常基因型的斑马鱼幼鱼和对照组的斑马鱼幼鱼各项发育指标无明显异常,而注射亚表型剂量的CCM3 MO 0.25 ng组斑马幼鱼出现形态发育异常表型,如发育迟缓、脊柱弯曲、心包水肿、卵黄囊水肿等。结论:CCM3基因敲降的斑马鱼模型可作为水体中具有心血管毒性污染物的敏感生物监测模型。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EHP)对MCF-7细胞中3β-羟类固醇脱氢酶(3β-HSD)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不同浓度(0.05、0.1、0.2、0.4、0.8 mmol/L) DEHP对体外培养的MCF-7细胞分别染毒12、24和48 h,或同一浓度(0.8 mmol/L)染毒不同时间(3、6、12、24、48 h)后,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MCF-7细胞3β-HSD 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3β-HSD蛋白表达水平。结果:DEHP 0.1~0.8 mmol/L分别染毒细胞12~48 h,3β-HSD mRNA表达水平均较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DEHP 0.05 mmol/L染毒细胞48 h,3β-HSD mRNA表达水平比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DEHP 0.8 mmol/L染毒细胞6~48 h,3β-HSD mRNA表达水平均较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DEHP 0.2~0.8 mmol/L染毒细胞24 h,3β-HSD蛋白表达水平较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或P < 0.01)。结论:DEHP可引起3β-HSD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升高,推测DEHP可能通过影响类固醇激素合成过程中3β-HSD表达水平的变化,从而产生生殖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活性氧(ROS)介导的线粒体氧化损伤在异烟肼(INH)诱导肝细胞毒性中的作用及槲皮素对INH肝细胞毒性的保护效应及机制。方法: 将L-02细胞随机分为5组:异烟肼组(10 mmol/L INH)、槲皮素处理组(10 mmol/L INH和50 μmol/L槲皮素)、谷胱甘肽(GSH)预处理组(20 mg/mL GSH、10 mmol/L INH和50 μmol/L槲皮素)、谷胱甘肽组(20 mg/mL GSH)、对照组(等体积的无血清培养基),作用24 h后,采用差速离心法制备细胞线粒体,荧光探针DCFH-DA和Rho-123检测细胞线粒体ROS水平及膜电位;TBA比色法测定丙二醛(MDA)含量;DPNH比色法测定蛋白质羰基含量;ELISA法检测8-羟基脱氧鸟嘌呤核苷(8-OHdG)含量。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INH处理细胞后细胞线粒体ROS水平升高(P < 0.01),膜电位降低(P < 0.01)。与异烟肼组相比,槲皮素处理组细胞线粒体ROS水平降低(P < 0.01),膜电位升高(P < 0.05);谷胱甘肽预处理组细胞线粒体ROS水平低于槲皮素处理组(P < 0.05),线粒体膜电位高于槲皮素处理组(P < 0.05)。与对照组相比,细胞经INH处理后MDA、蛋白质羰基及8-OhdG的含量增加(P < 0.01)。与异烟肼组比较,应用槲皮素后可使MDA、蛋白羰基、8-OHdG的含量减少(P < 0.01);谷胱甘肽预处理组MDA、蛋白羰基、8-OHdG含量低于槲皮素处理组(P < 0.05)。结论: 在本实验条件下,INH可诱导L-02细胞线粒体氧化损伤,且ROS参与了此过程;槲皮素对INH诱导的线粒体氧化损伤具有保护效应,其机制可能与其抑制ROS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采用胚胎肢芽细胞微团培养法,通过体外直接染毒及经体内染毒后在体外观察两种方式,观察了V2O5对大鼠胚胎肢芽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结果显示,V2O5对体外肢芽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均有明显抑制作用,并有较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其IC50分别为13.64和4.77μmol/L。体内/体外结合试验结果,V2O5对细胞增殖无明显影响,但对细胞分化有明显抑制作用。结果表明,V2O5对大鼠胚胎肢芽细胞有特异分化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核因子E2相关因子2/抗氧化反应元件(Nrf2/ARE)信号通路在槲皮素抑制异烟肼(INH)诱导的L-02细胞线粒体氧化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将L-02细胞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INH组(10 mmol/L INH)、单独槲皮素组(50 μmol/L槲皮素)、槲皮素保护组(10 mmol/L INH+50 μmol/L槲皮素),各组细胞处理24 h后,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测定细胞存活率;荧光探针DCFH-DA检测细胞线粒体活性氧(ROS)水平;比色法测定细胞内丙二醛(MDA)含量、谷胱甘肽(GSH)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评价细胞线粒体氧化损伤状态。Western blot检测Nrf2、血红素氧合酶1(HO-1)蛋白表达水平,评价细胞内Nrf2/ARE信号通路的变化。结果:与阴性对照组比较,INH组细胞存活率显著降低(P < 0.01),线粒体ROS水平和MDA含量显著升高(P < 0.01),GSH含量及SOD活性明显降低(P < 0.01);与INH组相比较,槲皮素保护组细胞存活率明显增加(P < 0.01),线粒体ROS水平和MDA含量显著减少(P < 0.01),GSH含量及SOD活性明显升高(P < 0.05或P < 0.01)。INH组细胞质中HO-1蛋白及细胞核中Nrf2蛋白表达较阴性对照组明显增加(P < 0.01);槲皮素保护组细胞质中HO-1蛋白及细胞核中Nrf2蛋白表达明显高于INH组(P < 0.01)。结论:槲皮素能够抑制INH诱导的肝细胞线粒体氧化损伤,这可能与槲皮素对Nrf2/ARE信号通路的活性调节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过氧化氢、姜黄素、槲皮素及叔丁基对苯二酚对84种氧化应激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取对数生长期的HaCaT细胞,采用不同浓度的过氧化氢、姜黄素、槲皮素及叔丁基对苯二酚,用四甲基噻唑蓝(MTT)法评价受试物的细胞毒性。将不同浓度的过氧化氢(0.5和1.25 mmol/L)、姜黄素(5和20μmol/L)、槲皮素(200和500μmol/L)及叔丁基对苯二酚(10和50μmol/L)分别处理HaCaT细胞4 h及24 h后,提取RNA,对RNA质量进行评价,然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方法检测HaCaT细胞中84种氧化应激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 MTT试验显示,过氧化氢、姜黄素和叔丁基对苯二酚浓度分别在>1 mmol/L、>10μmol/L和>50μmol/L时,HaCaT细胞的存活率在80%以下;而槲皮素在浓度为1 000μmol/L仍未显示出明显的细胞毒性。qPCR结果显示,上述4种化学物质在不同浓度不同时间对HaCaT细胞氧化应激相关基因的表达有一定的影响。过氧化氢1.25 mmol/L作用4 h能引起HMOX1SPINK1等基因表达上调而1.25 mmol/L作用24 h时CCL5表达下调;姜黄素20μmol/L作用4 h能引起HMOX1ALB等基因表达上调以及GSR等基因表达下调;槲皮素500μmol/L作用4 h能引起ALBHMOX1等基因表达上调以及SEPP1等基因表达下调;叔丁基对苯二酚10μmol/L作用4 h能引起基因EPX、HMOX1等基因表达上调,而10μmol/L作用24 h时AOX1等基因表达下调。结论: 过氧化氢、槲皮素、姜黄素及叔丁基对苯二酚,这4种化学物质均可引起氧化应激相关基因发生改变,均能引起基因HMOX1表达上调,而且高浓度的化学物质引起的基因表达变化高于低剂量,为抗氧化剂的添加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硝酸铈[Ce(NO3)3]亚慢性(90d)暴露对SD大鼠神经行为功能的影响,为稀土元素铈的风险评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用初断乳SD大鼠,根据体质量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正常对照组(ddH2O),Ce(NO3)3低剂量组20mg/(kg·d)、中剂量组100mg/(kg·d)和高剂量组500mg/(kg·d),每组雌雄鼠各12只。灌胃染毒90d后进行高架十字迷宫实验、旷场实验、转棒实验和Morris水迷宫实验。通过HE染色对各组大鼠脑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硝酸铈经口暴露90d后,转棒实验结果显示硝酸铈各剂量组雌、雄大鼠的在棒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旷场实验和高架十字迷宫实验结果表明进入中央区次数、中央区停留时间、进入开臂次数百分比和进入开臂时间百分比等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Morris水迷宫实验结果显示4d定位航向实验的逃避潜伏期和空间探索实验的各个指标,包括进入目标象限次数、目标象限游泳时间和穿过原平台次数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组织HE染色结果也未观察到明显的中毒病理特征。结论:硝酸铈亚慢性经口暴露可能不会引起SD大鼠焦虑及损害SD大鼠的运动协调平衡能力和学习记忆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二甲双胍对体外培养的人三阴性乳腺癌MDA-MB-231细胞增殖及迁移的影响。方法: MTT实验分为4个处理组,分别为RPMI 1640培养基对照组,浓度为1、2、4 mmol/L的二甲双胍处理组,在作用48、72 h后测定各组的细胞活力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药物处理72 h后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与对照组相比的形态变化;Giemsa染色观察4 mmol/L二甲双胍作用48 h后的细胞形态;采用细胞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检测二甲双胍(2、4 mmol/L)作用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24 h后,对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结果: MTT实验结果显示4 mmol/L二甲双胍作用72 h可显著抑制MDA-MB-231细胞的活力,抑制率为(29.83±2.25)%,与对照组相比,细胞活力降低(P<0.05)。倒置相差显微镜下形态学观察发现,与对照组相比,4 mmol/L二甲双胍处理组细胞密度降低,变圆的细胞数量增加,细胞与细胞之间的联系减少。Giemsa染色结果显示4 mmol/L二甲双胍作用48 h后,部分细胞出现凋亡细胞核碎裂形态。划痕实验结果表明,2、4 mmol/L二甲双胍作用24 h后细胞汇合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其中4 mmol/L处理组的划痕愈合率为(52.67±4.48)%,与对照组间的差异显著(P<0.01);Transwell实验结果表明,2、4 mmol/L二甲双胍作用细胞24 h后穿膜细胞数量减少,穿膜细胞数量分别为(61.6±1.6)、(51.3±2.6)个,均低于对照组的(99.3±18.9)个(P<0.05)。结论: 二甲双胍在体外可抑制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的增殖及迁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淬灭胃癌SGC-7901细胞内活性氧(ROS)对维生素E琥珀酸脂(VES)诱导内质网应激的影响。方法:将不同浓度(1、5、10和20 mmol/L)N-乙酰半胱氨酸(NAC)作用胃癌SGC-7901细胞2 h,再加入20 μg/mL VES处理12 h,经2,7-二氢二氯荧光黄双乙酸钠(DCFH-DA)染色后,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内ROS水平。另将20 mmol/L NAC作用SGC-7901细胞2 h,再加入20 μg/mL VES处理细胞12 h,经DCFH-DA染色后,流式细胞术进一步检测细胞内ROS水平。将20 mmol/L NAC作用SGC-7901细胞2 h,再加入20 μg/mL VES分别处理15和24 h后,分别采用逆转录PCR(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内质网应激相关分子葡萄糖调节蛋白GRP78和CHOP mRNA及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单纯VES处理组相比,20 mmol/L NAC预处理组胃癌细胞内ROS下降最为明显(P < 0.05)。与对照组相比,20 μg/mL VES能够诱导胃癌细胞内GRP78和CHOP mRNA及蛋白的表达明显增加(P < 0.05);而与单纯20 μg/mL VES处理组相比,20 mmol/L NAC对VES诱导GRP78和CHOP mRNA及蛋白表达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 < 0.05)。结论:在体外,淬灭胃癌细胞内ROS能够抑制VES诱导的内质网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毒死蜱(CPF)对果蝇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设定0.5、1.0、1.5、2.0、2.5、3.0和4.0 mg/L共7个CPF浓度梯度对果蝇进行急性染毒,统计每组果蝇96 h死亡数,Probit法计算毒死蜱染毒96 h对果蝇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依据LC50分别设置含毒死蜱0.04、0.08、0.16、0.32 mg/L的培养基,用其染毒果蝇后,检测雌、雄果蝇体质量变化,各浓度组随染毒时间延长雌雄果蝇体质量日增减量及各染毒时间段随浓度增加雌雄果蝇体质量变化。结果:CPF对雌果蝇的毒性(LC50为0.447 mg/L)大于雄果蝇(LC50为0.858 mg/L)。CPF各浓度在染毒不同时间对雌果蝇的体质量无显著影响(P>0.05)。0.04~0.32 mg/L CPF使雄果蝇体质量平均日减轻0.01 mg/d,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存在明显时间-效应关系。雄果蝇对低浓度0.04 mg/L(LC50的1/20)CPF极为敏感,体质量显著下降(0.04~0.08 mg),雄果蝇在0.16 mg/L浓度染毒时体质量增加(0.02 mg),染毒72或96 h时各浓度组体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明显剂量-效应关系。结论:CPF使雄性果蝇体质量发生变化,反映CPF可对雄性果蝇生长发育生理生化指标产生相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细颗粒物对斑马鱼胚胎发育的影响。方法:采集深圳市某小学楼顶雾霾天气的大气细颗粒物样本,将斑马鱼胚胎暴露于不同浓度的细颗粒物(0、5、20、80、320、800 μg/mL)混悬溶液中,在不同时间(0、2、4、6、8、16、24、48、72、96 h)于体式显微镜下观察斑马鱼胚胎的孵化与存活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细颗粒物暴露48 h后,各剂量组均有胚胎死亡发生,并且在80、320、800 μg/mL剂量组胚胎死亡率明显升高(死亡率均为100%),而胚胎孵化率则呈现随着剂量升高而降低的趋势,其中80 μg/mL剂量组有较多胚胎出现不出膜现象,800 μg/mL剂量组的胚胎在染毒48 h后全部死亡。经统计分析,细颗粒物对斑马鱼胚胎的半数致死量为(56.6±2.8)μg/mL。结论:细颗粒物可能影响斑马鱼胚胎发育,导致孵化失败和死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