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研究基质金属蛋白酶 2 (MMP 2 )在涎腺肿瘤中表达及对微血管密度的影响。探讨其与该肿瘤侵袭和转移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 P法观察 3 6例涎腺肿瘤石蜡包埋组织中的MMP 2、CD3 4表达。并在CD3 4染色切片上检测间质微血管密度(MVD)。结果 MMP 2在涎腺腺样囊性癌中高表达阳性率 ( 68 2 %) ,明显高于涎腺多形性腺瘤 ( 2 8 6%)。涎腺腺样囊性癌中的MVD的平均值 ( 63 41± 4 43 )明显高于涎腺多形性腺瘤 ( 4 5 43± 4 3 0 )。MMP 2高表达阳性组的MVD的平均值 ( 66 84± 4 65 )明显高于MMP 2表达阴性组 ( 4 4 76± 3 5 3 )。结论 MMP 2促进涎腺肿瘤间质血管生成 ,促进肿瘤的侵袭和转移 ,有可能成为判定涎腺肿瘤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涎腺腺样囊性癌层黏连蛋白(LN)表达与微血管密度计数的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4例涎腺腺样囊性癌LN表达和MVD计数。结果 LN表达与病理分型、淋巴结转移有关;与临床分期、发病部位、肿瘤大小无关MVD计数与病理分型、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有关,与发病部位、肿瘤大小无关。结论 LN表达和MVD计数可作为判断涎腺腺样囊性癌生物学行为的两项指标。  相似文献   

3.
CD54、CD44在涎腺腺样囊性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刚  赵春利  翁秀琴  许磊 《中国肿瘤》2001,10(3):159-160
目的:探讨CD54、CD44在腺样囊性癌中的表达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31例腺样囊性癌中CD54、CD44表达情况。结果:在腺样囊性癌腺样管状型。混合型、实体型中CD54、CD44表达率分别为88.24%、66.67%、25%与3539%、50%、87.5%在31例中、21例有复发或淋巴结转移,19例无复发转移,CD54在复发转移组中的表达显著低于无复发转转移组(P<0.01),而CD44的表达在复发转移组中却显著高于复发转移组(P<0.01)。结论:涎腺腺样囊性癌CD54、CD44分子的表达与组织分化程度,肿瘤进展及复发,转移有关。CD44高表达者复发转移较低,而CD44高表达者复发、转移倾向明显。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大涎腺腺样囊性癌的治疗方法及与复发、转移、预后的特点.方法 根据治疗方法将58例大涎腺腺样囊性癌分为综合治疗组和单纯手术组两组,分析其临床分期、病变部位、治疗及复发、转移、预后.结果 综合治疗组比单纯手术组复发率低(P<0.05)、远处转移率低、生存率高,其中5年生存率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年生存率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综合治疗组复发率低,生存率高;肿瘤的复发与神经侵袭有关;肿瘤肺部转移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5.
E钙粘素在涎腺腺样囊性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Lai FY  Zhang Q  Wu QL  Qing J  Cao Y 《癌症》2007,26(9):1025-1028
背景与目的:近年来关于上皮型钙粘素与肿瘤关系的研究比较多,但不同研究得到的结果差异较大,而且近年来的研究显示,E钙粘素在肿瘤转移过程中的作用可能具有多面性.本文旨在研究E钙粘素在涎腺腺样囊性癌中的表达水平,探讨E钙粘素与涎腺腺样囊性癌的神经侵犯、局部复发、远处转移以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55例涎腺腺样囊性癌组织标本和20例正常涎腺组织中E钙粘素的表达.应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组间比较用log-rank检验,两组比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本组患者的5年和10年生存率分别为78.2%和51.4%:E钙粘素在正常涎腺组织中的阳性率(90.0%)显著高于涎腺腺样囊性癌组织(63.6%)(P<0.05);E钙粘素在有神经受侵、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者的肿瘤组织中的阳性率(50.0%、52.4%及47.8%),均低于无神经受侵、无局部复发及无远处转移者(71.4%、70.6%及75.0%).结论:E钙粘素在涎腺腺样囊性癌组织中表达下调;其表达水平与神经侵犯、局部复发及发生远处转移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抑癌基因p53与多药耐药基因P-gp、GST-π、TopoⅡ在涎腺腺样囊性癌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SP法)检测p53、P-gp、GST-π和TopoⅡ在34例涎腺腺样囊性癌及12例正常涎腺组织中的表达。结果:p53、P-gp、GST-π和TopoⅡ在涎腺腺样囊性癌及正常涎腺组织中均有不同程度表达。涎腺腺样囊性癌组织中p53、P-gp、GST-π和TopoⅡ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8.8%(20/34)、85.3%(29/34)、88.2%(30/34)和17.6%(6/34)。复发组涎腺腺样囊性癌p53的阳性表达明显高于初发组(P<0.05)。p53的阳性表达与肿瘤的临床分期有关(P<0.05),并且与P-gp的阳性表达呈明显正相关(P<0.01)。GST-π的阳性表达与肿瘤的病理类型有关(P<0.05)。结论:p53、P-gp、GST-π和TopoⅡ可能参与涎腺腺样囊性癌的耐药过程。检测p53、P-gp、GST-π和TopoⅡ可为临床拟定化疗方案提供依据,也可作为判断涎腺腺样囊性癌预后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神经细胞黏附分子(NCAM)在涎腺腺样囊性癌(SACC)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9例涎腺腺样囊性癌中NCAM的表达情况。[结果]NCAM阳性表达率为57.14%(28/49)。NCAM在涎腺腺样囊性癌的表达与患者性别、肿瘤部位、原发灶分期无相关性。NCAM阳性表达率在管状型与实性型有显著性差异(χ^2=4.07,P=0.04)。有无神经侵犯NCAM阳性表达存在显著性差异(χ^2=10.02,P〈0.05)。[结论]神经细胞黏附分子与涎腺腺样囊性癌的神经侵袭性显著相关,NCAM在SACC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转录因子Twist在涎腺腺样囊性癌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各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8例涎腺腺样囊性癌、18例多形性腺瘤和10正常腮腺组织中Twist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Twist表达与腺样囊性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 Twist在涎腺腺样囊性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多形性腺瘤和正常腮腺组织(P<0.05).Twist表达与腺样囊性癌的病理分型、嗜神经侵袭、术后复发及远位转移有相关性(P<0.05).结论 Twist蛋白表达可能与涎腺腺样囊性癌的分化调节、嗜神经侵袭及远位转移有关.检测Twist的表达水平对判断腺样囊性癌患者的预后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Ezrin在涎腺腺样囊性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Ezrin在涎腺腺样囊性癌组织和正常涎腺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其在涎腺腺样囊性癌组织中的表达与肿瘤的侵袭性、复发、转移和预后的关系。结果:Ezrin在涎腺腺样囊性癌和正常涎腺组织中的阳性率表达分别为44.68%和9.09%,P<0.05;在癌细胞中主要为胞质内表达,染色深,而在正常涎腺组织则主要为细胞膜表达,染色浅或阴性。Ezrin的表达强度与有无神经受侵、有无发生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相关,P<0.05。Ezrin表达阳性组和阴性组的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66.70%和100.00%,10年累及生存率分别为27.83%和95.00%,阳性组较阴性组预后差,P<0.05。结论:Ezrin的表达强度与涎腺腺样囊性癌的发生、侵袭性、复发和转移性有关,且Ezrin阳性表达预示患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人涎腺腺样囊性癌组织中EZH2(enhancer of zeste homolog2)和Ki-67的表达及其相关性。  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石蜡包埋的42例涎腺腺样囊性癌(salivary adnoid cystic carcinoma,SACC)及5例正常涎腺组织中,多梳组蛋白EZH2和细胞周期蛋白Ki-67的表达水平,分析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并探讨二者的相关性。  结果  EZH2在腺样囊性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涎腺组织(P<0.05),EZH2表达阳性率66.67%(28/42),EZH2表达与肿瘤病理分型及临床分期相关,而与性别、年龄、发病部位不相关,而在5例正常涎腺组织中不表达。在Ki-67阳性的33例腺样囊性癌患者中,25例EZH2表达阳性,表达率75.76%(25/33),Ki-67阴性表达的9例中,3例EZH2表达阳性,表达率33.33%(3/9),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EZH2在腺样囊性癌中表达增加且与肿瘤细胞的增殖密切相关,提示腺样囊性癌中EZH2通过其在细胞周期管理中的作用,参与肿瘤细胞的增殖过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检测脂多糖作用于树突状细胞前后CD44、CD24基因的表达情况。方法:从外周血分离单个核细胞,加入rhGM-CSF及rhIL-4,培养的第6天,实验组加入脂多糖刺激24 h而对照组不加,于刺激后不同时间点分别提取细胞总RNA,行real time PCR检测。结果:单个核细胞经GM-CSF及IL-4诱导6d后分化成为树突状细胞,表达较低水平的CD44及CD24。脂多糖刺激后树突状细胞的CD44及CD24表达均较对照组增高,CD44增高更明显。结论:树突状细胞受脂多糖刺激后CD44及CD24表达显著增高,这有利于DC-T细胞簇的形成及抗原的递呈,从而导致DC免疫功能的增强。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CD117和 CD34在胃肠道间质瘤(GISTs)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D117和CD34在46例GISTs患者手术切除肿瘤组织和24例真性平滑肌瘤(对照组)中的表达,并观察GISTs的病理学特征.结果:GISTs患者手术切除肿瘤组织在光镜下主要由数量不等的梭形和(或)上皮样细胞组成,梭形细胞排列成束状、编织状或旋涡状,上皮样细胞多呈弥漫片状、束状或巢状排列,两种细胞可按不同比例混合性或单一性组成肿瘤的实体.GISTs组织中CD117、 CD34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0%、84.8%,对照组真性平滑肌瘤组织中CD117和CD34均无表达.GISTs主要发生在胃(52.2%,24/46)和小肠(26.1%,12/46).结论:CD117和CD34是诊断GISTs比较特异性的抗体,具有非常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3.
黄海  王仆  刘岩雪  战忠利  梁寒 《肿瘤》2006,26(10):927-929,940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组织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特点及恶性程度指标。方法:用CD117、CD34、SMA、S-100、ki67五种抗体,通过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确诊99例胃间质瘤,并结合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对其生物学行为进行分析。结果:本组胃间质瘤,CD117和CD34多为弥漫强阳性,阳性率分别为90.9%、74.7%、SMA、S-100呈片状或局灶阳性,阳性率分别为15.2%、5.1%,ki67标记指数为5.1%。潜在恶性52例,恶性47例,平均随访期为5年,各组之间瘤体直径大于5cm,核分裂象大于5/50HPF,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单因素分析瘤体大小,恶性程度。核分裂象,完整切除均与生存率有关。多因素分析只有完整切除为决定生存率有意义指标。结论:胃间质瘤免疫组织化学特征为CD117、CD34阳性,瘤体直径大于5cm,核分裂象大于5/50HPF可作为高度恶性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乳腺癌演变中新生血管表达状况,旨在选择乳腺癌发生发展中新生血管的特异性标记物。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分别以CD105、FⅧ、CD31、CD34为标记,对100例乳腺不同病变组织,包括乳腺导管上皮不典型增生(ADH)、导管内癌(DCIS)、微浸润导管癌(MDC)各20例,40例非特殊类型浸润型导管癌(IDC,NOS),计算微血管密度(MVD)。结果ADH、DCIS、MDC和IDC(NOS)中,CD105标记的MVD分别为8.25&#177;5.78、10.05&#177;4.23、25.35&#177;7.62和37.33&#177;5.86,FⅧ标记的MVD分别为10.60&#177;8.99、16.60&#177;3.47、16.90&#177;5.62和17.90&#177;5.62,CD31标记的MVD分别为16.80&#177;3.90、19.40&#177;4.58、20.74&#177;6.67和22.74&#177;6.67,CD34标记的MVD分别为14.40&#177;12.82、25.20&#177;5.39、26.32&#177;4.89和40.32&#177;4.89,仅CD105标记的MVD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D105标记MVD用来评估乳腺癌发生发展中的新生血管表达,可能更具价值,这将为今后抗血管生成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CD117在胃肠道间质瘤中表达的临床病理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CD117在胃肠道间质瘤(GIST)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EnVision法检测91例GIST及72例对照肿瘤CD117、CD34、α-SMA、S-100等的表达状况。结果:CD117几乎表达于所有良、恶性、不同部位的GIST,总阳性率为96.7%,平滑肌及神经源性肿瘤对照组CD117几乎均为阴性,CD34总阳性率72.5%,表达CD34的隆突性皮纤维肉瘤、上皮样肉瘤等CD117亦阴性。结论:CD117(克隆号sc168)作为GIST的辅助诊断指标具有极高的敏感性,与CD34合用,能辅助诊断绝大部分GIST,在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背景与目的:小细胞肺癌是高度侵袭的恶性肿瘤,患者的5年生存率不足10%,提示小细胞肺癌组织中可能富含较多的肿瘤干细胞.本研究设计从小细胞肺癌组织中原代培养肿瘤细胞并建立细胞系,从早期传代的细胞系中分离鉴定肺癌干细胞.方法:用无血清培养基原代培养肺癌细胞,传代后建立细胞系.应用流式细胞分析及分选技术,从细胞系第3代或第4代的细胞中寻找肺癌干细胞.应用单细胞克隆形成实验、平板集落形成试验及细胞球形成实验,研究肺癌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结果:应用原代细胞培养技术成功地从1例小细胞肺癌标本中培养出高纯度的原代肺癌细胞,其传代次数可达25代以上.流式细胞学分析显示该细胞系中有5.1%的细胞CD44呈强阳性表达(CD44++),相比于占主群的CD44弱阳性细胞(CD44+),CD44++细胞具有较强的平板集落形成能力,只有它们可以形成完全克隆(holoclone),在超低黏附的96孔培养板中可形成细胞球,而CD44+细胞不能形成完全克隆和细胞球.这些结果提示小细胞肺癌干细胞富集在CD44++细胞群中,而CD44+细胞中没有干细胞.应用CD44和CD90共同标记,可将小细胞肺癌细胞系中的细胞分为4群,分别是CD44+CD90-、CD44+CD90+、CD44++CD90-和CD44++CD90+细胞,其中CD44++CD90+细胞所占比例为1.9%.相比于其他细胞群,CD44++CD90+细胞形成细胞球的能力最强,提示CD90可能也是肺癌的干细胞标记.结论:小细胞肺癌细胞系中存在肿瘤干细胞样细胞,CD44和CD90可能是小细胞肺癌的干细胞标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食管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和转移淋巴结组织中CD1a和CD83的表达及其与ESCC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方法:选取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胸外科2002年5月至2003年12月间手术切除并经病理确诊的78例ESCC石蜡标本,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78例ESCC、24例正常食管黏膜、35例正常淋巴结和32例转移淋巴结组织中CD1a和CD83的表达.结果:(1)ESCC组织中CD1a和CD83的表达量明显低于正常黏膜CD1a和CD83的表达量(均P<0.05).(2)CD1a表达量与癌组织浸润深度、临床分期、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无相关性(均P>0.05);CD83表达量与ESCC 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3)转移淋巴结组织中CD1a表达量与正常淋巴结无显著性差异(P>0.05);转移淋巴结组织中CD83表达量显著低于正常淋巴结组织(P<0.05).结论:ESCC组织中CD83的表达量反映ESCC局部免疫状态,在ESCC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作为评价食管癌生物学行为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CD80、CD86和CD137L基因联合表达增强宿主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杀伤活性的机制.方法 BAL B/c小鼠随机分为5组,A组接种H22-Wt细胞,B组接种H22-neo细胞,C组接种H22-CD80/CD86+细胞,D组接种H22-CD137L+细胞,E组接种H22-CD80/CD86/CD137L+细胞.分别于第14、35、56和84天,每组每次随机选取2只小鼠处死取材.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和DNA ladder法检测脾淋巴细胞凋亡.电泳迁移率法(EMSA)检测T细胞核因子KB(NF-KB)活性.结果 TUNEL检测结果显示,接种后第14天,A、B组脾淋巴细胞即出现大量凋亡,D组凋亡虽然较A、B组明显减少,但仍远高于C、E组.随接种时间推移,C组脾淋巴细胞凋亡逐渐增多,而E组这一趋势不明显,至第84天,C组和E组的脾淋巴细胞凋亡指数分别为30.8±9.2和14.4±4.5.DNA ladder检测结果显示,接种后第14、35、56和84天,C组和E组均检测出典型阳性结果,其中以C组第35、56和84天凋亡最明显.EMSA检测结果显示,A、B组T细胞NF-KB活性很低,D组显著高于A、B组,C、E组则显著高于A、B和D组.随着接种时间推移,E组NF-KB活性一直维持较高水平,而C组呈现逐渐下降趋势,至第84天,C组和E组的T细胞NF-KB活性分别为14.01±1.04和41.16±5.78.结论 H22-CD80/CD86/CD137L+变异株接种荷瘤鼠后,CD28信号和CD137信号的协同作用可显著增强活化T细胞NF-KB活性,这可能是CD80、CD86和CD137L基因联合表达显著增强宿主CTL杀伤活性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食管癌演化进程中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方法]对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2006~2007年间采集的115例邯郸籍食管癌患者血液标本及磁县现场筛查人群中359例正常人、72例轻、中度增生患者,21例重度增生、原位癌患者血液标本,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T淋巴细胞表面CD4、CD8的表达及CD4/CD8的比值。[结果]CD4在正常人群组的表达为39.510%±10.931%,在轻度、中度增生组的表达为40.186%±9.782%,在重度增生、原位癌组的表达为37.142%±9.863%,在癌症组的表达为29.405%±9.962%;CD8在上述四组的表达分别为29.153%±9.892%、27.745%±9.698%、29.512%±9.085%、36.802%±10.683%;CD4/CD8在四组的表达分别为1.537±0.763、1.678±0.801、1.389±0.575、0.906±0.519;CD4、CD8、CD4/CD8经单因素方差分析P值均等于0.000,两两比较结果均为癌症组与正常人群组、轻中度增生组、重增原位癌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它组间未显示出统计学差异;将癌症组分为淋巴结转移组和无淋巴结转移组;CD4在淋巴结转移组的表达为29.158%±12.607%,在无淋巴结转移组为31.520%±10.424%;CD8在两组的表达分别为36.133%±12.048%、36.345%±10.954%;CD4/CD8在两组的表达分别为0.818±0.524、0.919±0.483,CD4、CD8、CD4/CD8经t检验P值均大于0.05,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CD4、CD8、CD4/CD8与食管癌的发生发展存在相关性,食管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表面CD4、CD8抗原异常表达,CD4/CD8比值异常,在淋巴结转移组和无淋巴结转移组间无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20.
背景与目的CD4 CD25 调节性T细胞(CD4 CD25 regulatoryTcells)在自身免疫耐受、移植和抗肿瘤应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在肿瘤患者中的作用机制尚未阐明。本研究分析、探讨肝癌患者肿瘤组织和外周血CD4 CD25 调节性T细胞频率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分析肝癌患者的肿瘤组织、外周血和非肝癌对照组中单个核细胞(PBMCs)的CD4 CD25 调节性T细胞频率。结果肝癌患者外周血CD4 CD25 T细胞占PBMCs(6.9±2.8)%,肝癌组织CD4 CD25 T细胞占(6.7±1.6)%,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并且CD4 CD25 T细胞的阳性率与淋巴结转移率和TNM分期存在相关性。淋巴结转移阳性和TNM分期越晚,CD4 CD25 T细胞的阳性率越高。结论CD4 CD25 调节性T细胞在肝癌患者中比例升高,可能是肝癌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削弱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